1. 引言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的阵发性小腹痉挛性疼痛,可能伴随头部疼痛、下肢疼痛、呃逆等症状。当出现相应症状并对生活工作产生影响则诊断为痛经[1]。痛经不仅限于小腹疼痛,还可能引发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晕厥。妇科检查通常显示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2]。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具体发病原因不明,是一种除外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经期疼痛,很可能出现晕厥、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常见于青年女性,给她们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研究表明,PD发病率为45%~97% [3]。目前,治疗PD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物理疗法等方法[4] [5],虽能使疼痛症状有所减轻,但存在不良反应的可能[6] [7]。
中医外治法在PD的治疗中有疗效显著,且无药物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彭亮等[8]发现多种传统按摩手法均可使患者血清前列腺素F2α含量与疼痛评分明显下降。赵娟等[9]采用辨证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对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尤为适用。与普通推拿相比,李建勇[10]将整脊推拿手法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借助腰椎斜扳法调整患者的腰椎,从而调整脊柱的紊乱,达到改善痛经效果。推拿治疗PD疗效确切,且经济、简便、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黄锦军教授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推拿教研室主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师从上海丁氏推拿流派传人徐光耀、上海内功推拿大家周信文,从事临床工作、教学、科研、养生保健30余载,擅长“一指禅推法”“㨰法”等推拿手法,在推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妇科疾病方面具有较深的研究。
黄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应用积累,在治疗PD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创立了相应的并行之有效的手法,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分析PD病因病机、学术思想、治则治法、验案举隅以揭示黄教授临证诊疗经验,传承大师学术思想。
2. 病因病机
痛经属于中医“经行腹痛”范畴。《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言:“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中医认为,痛经的病位在冲任、胞宫,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本病的发生不仅与六淫为害、七情所伤、起居不慎、经产不洁、多产房劳等因素有关,而且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的特殊生理环境有关[11]。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PD)的发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的合成活动、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以及前列腺素(PG)的释放。PD患者在月经期间,其子宫内膜会分泌较高水平的前列腺素,这些前列腺素对子宫的收缩功能产生显著影响。在前列腺素家族中,PGF2α和PGE2是两种关键成分,它们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截然不同。PGF2α能够刺激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增强其活动节律性和张力,从而导致子宫收缩过强。相反,PGE2则具有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排卵后体内分泌的孕酮会促进子宫内膜合成更多的前列腺素。在分泌期,子宫内膜中PGF2α的含量显著高于PGE2。这种不平衡的激素水平使得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甚至引发痉挛,最终导致痛经的发生[12]。
黄教授认为女性生理期激素水平、情绪等因素发生变化,容易引起忧思、气机不畅,或感受风寒、久居湿地或嗜食生冷之物,脏腑经络淤堵不通,导致阳气不能运行流畅,导致气机不和,易使瘀血、痰湿、寒湿等病理产物凝滞于胞宫,而致血瘀;素体偏热,经期或产后调护不当,又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于冲任,致血行不畅;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血郁滞,经血不利,胞脉瘀阻,故不通则痛。如有患者先天禀赋不足,体弱则气虚无力,肝作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虚无力推动则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即“不荣则痛”。黄教授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疏肝解郁为要,应注重开督脉和阴阳、疏肝胆和表里、重局部和五脏、通三焦和上下。
3. 学术思想
黄教授提出“和则通”的学术思想,创新性地补充并完善“通法”推拿理论,黄教授多年来坚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诊疗原则,坚持“整体观念”结合“以和为用”的推拿治疗原理,在治疗内科、妇科疾病总结出了“前、后、上、下、左、右”六字法,即“开督脉和阴阳、疏肝胆和表里、通三焦和上下、重局部和五脏”的“和术”推拿学术思想[13]。
4. 治则治法
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以“和气血”“和营卫”为理论指导,强调脏腑处于功能协调、和谐状态的重要性,注重通脏腑经脉,使气血调和,推拿疗法使患者最终能阴阳协调,气血营卫通和,达到人体“和”的状态。
4.1. 开督脉
《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前,并于脊里,……上巅循额,至鼻柱……”。由此可知督脉循行有三:① 与冲脉和任脉同起源于胞中,从会阴部发出,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相会合,贯穿脊柱,属肾。② 从小腹直向上穿过脐部,继续上行贯穿心,到达咽喉部位与冲脉和任脉相会合,随后延伸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最终到两目下中央。③ 与足太阳膀胱经一同起源于目内眦,向上行进至前额,在巅顶与督脉交会,随后进入脑络。此分支从项部向下延伸,沿着肩胛骨内侧和脊柱两旁行进,最终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络肾。《十四经发挥》:“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属阳脉之海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属阴脉之海也。”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督一身之阴。督脉负责温煦和推动阳气的流通,确保任脉中的阴血得以正常运行,同时温暖胞宫,与膀胱经共同循行于后背部,与任脉皆升且会于面部;而任脉则内系于胞中,与妇科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4]。
黄教授认为痛经是由于“不通”或“不荣”产生,治疗可通过“开督脉”来激发调节肾中阳气,补肾助阳和温中化瘀,可以促进精血充足,进而使胞宫得到温煦,冲任二脉自然调和。这种内在的平衡状态有助于维持生殖系统的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生理基础,盆腔内的神经主要由腰丛、骶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腹下丛交感神经构成。当腰椎椎体或骨盆出现错位时,可能会挤压到相应的脊神经根,导致盆腔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紊乱不仅会引起疼痛,若病程持续过久,还可能引发盆腔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并导致免疫力下降[15]。因此认为“开督脉”可以刺激植物神经,纠正关节错位,改善神经功能紊乱,缓解疼痛。
手法:“木”字形掖督脉法(重点施术部位均为L1~S4);操作步骤:① 竖掖督脉操作:1) 体位准备:患者取俯卧位,确保背部充分暴露。2) 手法实施:医者沿督脉的循行方向,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进行掖督脉的手法操作。3) 时间控制:反复操作3至5分钟,确保督脉沿线得到充分调理。② 横掖督脉操作:1) 定位选择:在与督脉循行方向相垂直的位置进行操作。2) 手法实施:采用擦法,横向掖督脉。3) 时间控制:反复操作3至5分钟,确保横向方向的经络也得到了有效的调理。③ 左右45˚擦督脉操作:1) 角度选择:在与督脉成45˚夹角的方向进行操作。2) 手法实施:由下向上施行擦法,确保角度准确,力度适中。3) 时间控制:反复操作3至5分钟,确保45˚方向的经络也得到了充分的调理。
4.2. 疏肝胆
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又有“血海”之称。《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则魂得以化生与涵养。胆者,附于肝,又与之相为表里,为清净之麻《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胆经循行腹股沟等处,且与肝经联系密切。
黄锦军教授认为,“疏肝胆”即调气机。肝为刚脏,胆者,“中精之腑”,同属于木,性喜条达,肝主疏泄,有调畅气机的作用,故气郁之病,为肝木不疏。“女子以肝为先天……故肝脏之病,较之他脏为多,而于女子尤甚”,肝脏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特点与女性疾病的关联尤为显著。肝脏不仅负责贮藏血液,还主导疏泄功能,发挥着调节气血和疏通气机的重要作用。当肝气运行不畅,气机出现郁滞时,会直接影响冲任二脉的气血流通,导致气血瘀滞于胞宫,进而引发痛经。“疏肝胆”可以通过疏肝理气,有效调理和畅通气机,恢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改善冲任气血的流通状况,消除胞宫瘀滞,从而治疗痛经。
手法:擦胁肋和擒腹股沟;操作步骤:① 擦胁肋:1) 体位准备: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确保身体放松,平躺于治疗床上。2) 医者站位:医者站在患者的一侧,以便于操作和观察患者的反应。3) 操作手法:医者将手掌或指腹置于患者胁肋部(即胸廓两侧下方区域)。从上至下(即从靠近腋下方向向腰部方向)进行擦法操作。擦法力度应均匀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持续操作直至患者感受到胁肋部出现明显的温热感为止。② 擒腹股沟:1) 体位准备:患者继续保持仰卧位,确保腹股沟区域暴露且放松。2) 医者站位:医者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站位,以便更好地接触到患者的两侧腹股沟。3) 操作手法:医者将手掌或指腹置于患者一侧腹股沟处。采用擦法,沿腹股沟走向进行往返擦拭。力度应均匀适中,确保患者感到舒适。对两侧腹股沟分别进行相同的擦法操作,直至患者感受到温热感。
4.3. 通三焦
三焦,六腑之一,属少阳,寓相火,为水火气机之通路,具有通行诸气与运行津液的作用。《中藏经》所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可见三焦是沟通表里,联络其他脏腑的重要通道。痛经均以经期下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其病位在胞宫、冲任,属下焦病证。《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根源于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焦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功能,元气通过三焦而散布周身,内而脏腑,外而理,从而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若元气运行不畅,脏腑气弱,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阻滞于胞宫,出现痛经。三焦气化是脏腑活动的总司,是月经活动的总司,三焦通畅是月经能够正常形成和按时而下的前提。病理状态下,三焦又成为传变病邪的通路,进而为邪气所阻,气化功能受损。“脏无三焦,则内外之气区格而不通,决渎失职,水道壅闭,而六之用不全”,三焦不通,则五脏六腑失用[16]。
故黄锦军教授认为,三焦与痛经密切相关,若三焦运行不畅,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阻滞于胞宫,则出现痛经。因此黄锦军教授治疗痛经时,强调“通三焦,理上下”,三焦通畅,气机条达,阴阳水火升降有序,则自无贼克之患。
手法:一指禅推法和㨰法。操作步骤:① 一指禅推法:1) 体位准备: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平躺于治疗床上,确保身体放松。暴露出下腹部及下肢的相关穴位区域,以便于操作。2) 医者站位:医者站在患者的一侧,以便于操作和观察患者的反应。3) 操作手法:一指禅推“子宫”“气海”“血海”“三阴交”,每个穴位100次。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② 㨰法:1) 体位准备:患者保持仰卧位,确保下腹部区域暴露且放松。2) 站位调整:医者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站位,以便更好地接触到患者的下腹部。3) 操作手法:医者采用㨰法,以下腹部为中心进行操作。逆时针施术:首先沿逆时针方向施术36次,力度均匀,避免过度用力,确保患者感到舒适。顺时针施术:接着沿顺时针方向施术36次,同样保持力度均匀,手法连贯。观察反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医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下腹部出现发热感为度,表明气血运行顺畅,手法效果显著。
4.4. 重局部
痛经其病位在胞宫、冲任,属下焦病证。其间有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经过。《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其穴“大横”,是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主治腹痛等病症;而“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和……”。其“天枢”、“水道”、“归来”穴,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等病症。再者,任脉主干循行于前正中线:《难经·十八难》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其“气海”、“关元”穴,主治痛经、腹痛等病症。综上所述,可看出脾经、胃经、任脉与痛经的关系密切。
因此,黄锦军教授认为,痛经的治疗应该重视局部推拿,以上述三条经脉及其重点腧穴为切入点,进行“穴位–经络–全腹”由点及线、由线带面的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全面的推拿治疗。手法:一指禅推法和振法。
操作:第一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一侧,于双侧“大横”、“天枢”、“水道”、“归来”、“气海”、“关元”等腧穴上施行一指禅推法,每个穴位操作1 min;第二步:于脾胃经、任脉上施行一指禅推法;第三步:振腹部,掌心吸定下腹部施以振法,时间为1min。
操作步骤:① 一指禅推法(特定穴位);1) 体位准备: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平躺于治疗床上,确保身体放松。暴露出下腹部及脐周区域,以便于操作。2) 医者站位:医者站在患者的一侧,以便于操作和观察患者的反应。3) 操作手法:于双侧“大横”、“天枢”、“水道”、“归来”、“气海”、“关元”等腧穴上施行一指禅推法,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② 一指禅推法(经络):1) 经络选择:脾胃经、任脉;2) 操作手法:医者继续使用一指禅推法,沿脾胃经和任脉进行推按;推按过程中,力度应均匀适中,手法连贯,确保经络气血运行顺畅。③ 振法:1) 体位保持:患者继续保持仰卧位,确保下腹部区域暴露且放松。2) 医者站位调整:医者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站位,以便更好地接触到患者的下腹部。3) 操作手法:医者将掌心吸定于患者下腹部,施以振法。振动频率应均匀稳定,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持续操作1分钟,以下腹部出现温热感或振动感为宜。
5.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28岁,2025年3月16日初诊。经行腹痛6年余,患者自14岁月经来潮,周期规律,月经量正常。常于经期前两天腹部疼痛,月经夹杂血块,经期四肢及腹部发凉,常伴有大便稀溏。经行3~4天,疼痛较前稍有好转。现病史:末次月经2月25日,其间下腹部疼痛加剧,伴有畏寒,经色暗红有血块,白带多。现下症:神清,精神可,寐纳尚可,口不干苦,舌见瘀点,苔薄白,脉沉缓。B超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未见积液。体格检查:生命征正常;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未扪及异常包块。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诊断:经行腹痛–寒凝血瘀症。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法。依次行“开督脉”“疏肝胆”“通三焦”“重局部”手法,每月月经来潮之前5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若月经提前,治疗至月经来潮停止,最少治疗3天;若月经推迟,最多治疗5天。
2025年3月22日二诊,末次月经3月24日,经期前两天腹部疼痛较前缓解,夹有血块,纳可,寐一般,大便尚可,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推拿手法同上。
2025年4月29日三诊,末次月经4月21日,经期腹部无明显疼痛,纳寐可,大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稍沉,推拿手法同上。患者长期坚持治疗,一般情况尚可,腹痛无复发。
按语:本案属经行腹痛之寒凝血瘀症。《景岳全书》云:“若寒滞于经……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寒凝血滞,经色暗红有血块,腹中冷痛:脉沉缓,白带多,为冲任虚寒,带脉失约之故;舌有瘀斑为瘀血的典型外在表现。故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治法,“开督脉”刺激督脉经气,调节全身之阳气以温煦胞宫,散寒止痛则冲任自调。“疏肝胆”“通三焦”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以条达肝木,疏通三焦,则气机顺畅,阴阳水火升降有序,则冲任气血通畅,胞宫瘀滞可消。整个推拿操作手法“调督脉”“疏肝胆”“通三焦”“重局部”并举,调节全身脏腑气血阴阳,使胞宫、冲任气血调和,运行流畅,故疗效甚佳。
基金项目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GXNSFA0182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老中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11272]号)。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