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以30~50岁居多。西医认为,乳腺增生多因内分泌失调,与雌孕激素失衡及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主要采用他莫昔芬、孕激素类等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口服治疗,抑制乳腺组织增生;手术治疗一般针对症状严重、疑有恶变倾向的患者。中医将乳腺增生归为“乳癖”的范畴,多由肝气郁结、痰瘀互结或冲任失调引发。在临床中,多采用口服中药进行治疗,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痰瘀互结型选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冲任失调型予二仙汤合四物汤,配合中药外敷、针灸等外治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优势显著,可提升疗效、降低复发率。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is a common benign disease of mammary gland, with a high incidence rate among women, mostly 30-50 years old. Western medicine believes that breast hyperplasia is often caused by endocrine disorder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mbalances in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Currently, oral treatment with drugs such as tamoxifen and progesterone that regulate hormone levels is mainly used to inhibit breast tissue hyperplasia; Surgical treatment is generally aimed at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and suspected malignant tendenci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fies breast hyperplasia as a “breast fetish”, which is often caused by liver qi stagnation, phlegm blood stasis, or imbalance of the Chong and Ren meridians. In clinical practice, oral Chinese medicine is often used for treatment. Chaihu Shugan Powder is used for the type of liver stagnation and qi stagnation, Erchen Decoction and Taohong Siwu Decoction are selected for the type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Erxian Decoction and Siwu Decoction are selected for the type of Chongren imbalance, and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used. At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hyperplasia is constantly deepening, with significant treatment advantages that can improve efficacy and reduce recurrence rat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hyperplasia,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1. 引言
乳腺增生是一种女性乳腺良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育龄女性患病率可达30%~60%,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该病以乳房周期性疼痛、结节或肿块为主要特征,虽恶变风险较低,但长期反复发作的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显著负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的发病多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雌孕激素失衡、催乳素水平升高以及乳腺组织对激素敏感性异常是主要原因[2]。此外,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进一步加剧乳腺组织的增殖与复旧失衡。目前西医治疗以他莫昔芬等抗雌激素药物为主,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子宫内膜增生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临床应用存在明显局限[3]。中医学将乳腺增生归为“乳癖”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冲任二脉失衡密切相关。肝郁气滞致乳络阻滞、痰瘀互结致乳核形成、冲任失调致气血失养,共同致病。中医治疗在缓解症状方面独具优势,但存在起效较慢、对重症结节疗效有限等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为乳腺增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2. 乳腺增生的治疗现状
乳腺增生作为中青女性最常见的非炎症、非肿瘤性病变,占所有乳房疾病的75%,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女性身心健康构成威胁[4]。目前,针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医常采用口服药物、外用、针灸、艾灸和按摩等方法,可调节激素水平、刺激穴位以减小乳腺肿块,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肝肾毒性,单纯外治起效慢。西医则多采用激素治疗或手术,虽能抑制疾病,但长期用药易产生毒副作用,手术仅能切除病灶且复发率高。有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口服与外用结合疗效显著,毒副作用温和,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5]。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
3.1. 中药与西药联合
三苯氧胺作为西医治疗乳腺增生常用的药物之一,是一种常用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阻断乳腺组织中雌激素的分泌,从而减轻乳腺导管和腺泡的增生,缓解疼痛、缩小结节。但长期使用三苯氧胺会导致月经紊乱、子宫内膜增厚等不良反应。他莫昔芬作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直接阻断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快速缓解乳房胀痛、缩小结节。但长期使用约30%~50%患者出现潮热、盗汗,20%出现子宫内膜增厚,10%伴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6]。
乳癖消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要功效,其成分多包含蒲公英、鹿角、三七等,能有效改善乳房肿块、结节,减轻乳房胀痛,尤其适用于因瘀血阻络所致的乳腺增生、乳腺炎前期等,对于肿块质地较硬、疼痛固定的情况效果较为显著。逍遥丸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由柴胡、当归、白芍等组成,主要调节因肝气不舒引发的乳房胀痛、胸闷胁胀,同时对月经不调、情绪抑郁等伴随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更适用于因情绪波动导致症状加重的患者。夏枯草口服液是一种以夏枯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在临床上常用于缓解因火热内蕴所致的相关病症。夏枯草性寒,味辛、苦,归肝、胆经,核心功效在于“散结消肿”和“清泻肝火”。乳腺增生在中医多属“乳癖”范畴,常与肝气郁结、痰火凝聚相关,表现为乳房有肿块、经前胀痛明显,伴有心烦、易怒、口苦等症状。此时,夏枯草能通过疏散肝气、清除郁火、化解痰结,减轻乳房的胀痛感,对质地较软、伴有灼热感的结节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坤乳合剂是一种乳腺增生等乳房疾病常用的中成药,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在临床中常用于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乳房胀痛、结节等不适。其成分多包含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柴胡、香附,活血化瘀的当归、川芎,以及软坚散结的夏枯草、浙贝母等中药材,通过多味药材的协同作用,从调理气血、疏解肝郁入手,改善乳腺组织的瘀滞状态,从而减轻乳房的胀痛感,对因气滞血瘀、肝气郁结导致的乳腺增生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赵琦[7]的研究中,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乳癖消、逍遥丸、三苯氧胺)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只服用西药(三苯氧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2%,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
周世萍[8]将303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口服夏枯草口服液和枸橼酸三苯氧胺,B组口服枸橼酸三苯氧胺,C组口服夏枯草口服液。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三组均治疗三个疗程(60天)。结果A组有效率为95.5%,B组为89.0%,C组为74.2%。A组和B组疗效均高于C组,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三苯氧胺主要不良反应方面,A组月经不调发生率为10.0%,低于B组的38.0%。在治疗结束后3~12个月的随访中,A组复发率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刘俊山等[9]收集2009年1月~2009年3月门诊就诊的乳腺增生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I、对照组II。试验组使用坤乳合剂配方治疗,对照组I单用三苯氧胺治疗,对照组II单用坤乳宁颗粒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I总有效率78%;对照组II总有效率76%。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孙轶杰等[10]选用逍遥丸联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乳腺增生症,结果表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远高于单一使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的79.0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远优于单一组的12.90%。
3.2. 中医外治法与西医治疗结合
3.2.1. 中医透药联合穴位脉冲疗法
中医透药将丹参、莪术、夏枯草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制成药液,通过超声导入、离子渗透等技术,突破皮肤屏障直达乳腺病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低频脉冲技术可直接放松乳腺平滑肌,降低局部组织张力,缓解因乳腺小叶增生引起的胀痛。通过低频电脉冲模拟针灸得气效应,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内分泌、缓解疼痛,成为乳腺增生非药物治疗的重要选择。通过中药透皮吸收与穴位电脉冲刺激的协同作用,其核心优势在于无创、安全,且能规避药物副作用,尤其适合对激素治疗不耐受或恐惧手术的患者。蔡文敏[11]证实,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7.18%,远高于单一采用穴位脉冲疗法的85.71%,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2.2. 中药外敷联合微波治疗
依据中医理论,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发挥作用。皮肤具有吸收功能,中药有效成分可透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调节局部或全身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发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消乳散中含有柴胡、香附等可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缓解因肝郁气滞导致的乳房胀痛;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乳房局部血液循环,减小肿块;半夏、浙贝母等化痰软坚药物,能消散痰结,使乳房结块变软缩小。金黄膏含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等成分。这些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等功效。金黄膏通过药物的外用,使药力透过皮肤直达病所,调节局部气血运行,消散瘀滞,从而缓解乳腺增生引起的乳房肿块、疼痛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其成分中的一些药物可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抗炎消肿等作用,有助于减轻乳腺组织的增生和炎症反应。微波作为一种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组织时,可使组织内极性分子高频震动,产生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热效应能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促进炎症吸收、水肿消退。林志超等[12]证实,消乳散外敷联合微波治疗重度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优于西药治疗。李天翔[13]证实,微波加金黄膏外敷可缓解疼痛,缩小肿块,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3.2.3. 针灸加TDP照射
在临床中,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乳腺增生方面,常选用膻中、乳根、期门、肝俞、太冲、丰隆、三阴交等穴位。膻中穴,为气会,能调畅全身气机;乳根穴,临近乳房,可疏通局部气血;期门穴,乃肝经募穴,能疏肝理气;肝俞穴,为肝之背俞穴,可调节肝脏功能,助于疏解肝郁。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能平肝息风、疏肝理气;丰隆穴,为化痰要穴,可祛湿化痰;三阴交穴,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辅助调理冲任。TDP (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辐射特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组织。TDP照射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供应,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和氧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同时,TDP照射还具有一定的温热效应,能够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对乳腺增生引起的乳房疼痛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顾立[14]的研究证实,针灸加TDP照射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较好,优于单一治疗。
4. 小结
乳腺增生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困扰广大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调节和手术为主,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毒副作用,且手术复发率较高。中医治疗乳腺增生历史悠久,通过整体调理,调节人体内分泌,具有独特优势。单纯中医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长期用药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外用治疗起效较慢等。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望发挥二者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未来,需开展更大样本量、多中心、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标准化的疗效评价体系,系统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循证依据。依托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探索中药复方活性成分、针灸干预等的具体作用靶点与信号通路,从细胞与分子水平阐明中西医协同作用的机制,进一步提升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乳腺增生的防治开辟新路径。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