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数字技术带来机遇与变革的背景下,市场规则因消费者行为变化和大企业竞争优势重构而改变,迫使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但转型面临三重困境: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深、缺乏系统规划,实践呈碎片化;专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短缺,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错位,且未形成内部培训体系;发展资金支持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对此,需从三方面解决:企业应明确自身数字化转型路径,提升数据驱动决策和技术赋能业务能力;借助“产教融合 + 内部培养”机制,发挥企业、政府和高校联动作用,使课程设计贴合企业实际需求,以突破人才瓶颈;扩大资金获取渠道,建立资金系统化管理体系,利用政策扶持和供应链金融降低融资成本。这些可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而中小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突破发展困境也需不断改革创新。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nges 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market rules have been altered due to changes in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large enterprises, compell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to accelerate thei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is transformation is confronted with three major predicaments: a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and fragmented practice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alents, with a mismatch between university major settings and enterprise demands, and no internal training system establishe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funds, single financing channels, and a long investment return cycl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ree aspects need to be tackled: enterprises should clarify thei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aths and enhance their capabilities in 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and technology-enabled business operations; leverage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 internal training” mechanism to play the joint role of enterprises, government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course designs align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break through the talent bottleneck; expand the channels for obtaining funds, establish a systematic fu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utilize policy support and supply chain finance to reduce financing costs. These measures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MEs, and SMEs need to continuously innovate and reform to break through development predicaments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下,数字经济作为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非常突出的渗透力、重构力。目前的用户消费行为,已经进入到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场景化的需求阶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需求就会渐渐由过去更多的“标准化供给”转向“精准化匹配”。很多发展较好的行业也都意识到可以通过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以此获得新一代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给企业竞争带来新的维度和优势。中小企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较高,如果还是依照传统方式管理企业及生产产品,通过线下的渠道销售部分缺少特点、比较同质化的产品,那就会出现客户流失、市场份额越做越小的情况。基于这一点,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解决自身无法通过内部获取资源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另辟蹊径从外面获取技术上的资源,对企业内部进行再造,最终才能完成由“被动跟着变”到“主动求发展”的转变。
1.2.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本文并未拘泥于此前对于单要素的片面化分析,在从认知、人才、资金三个方面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其转型难问题,并从中归纳出转型遇阻的主要原因;另结合中小企业“认知–人才–资金”的现实状况将其加入分析框架之中,补充了以往研究对主观能动性的忽视缺陷,扩大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的研究视野。
实践价值:采用“战略认知升级–人才生态共建–资金配置优化”的综合方法解决方案,对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实践有着直接的应用意义。由此观之,中小企业应当着眼业务自身的长周期规划,并完善基于“产教融合 + 内部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应借助建立动态的资金管理模式,合理地运用资金,形成以政府支持和资金补贴、供应链金融为支撑点的资金筹措和使用方式。
1.3. 研究创新之处
本文搭建“认知–人才–资金”三维动态模型并据此模型进行问题分析,将企业认知偏差作为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核心点;同时指出了“产教融合 + 内部培养”的双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课程共同开发、跨部门轮岗实践等方式,助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的问题;还指出了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方式,打破传统融资模式的局限。通过重构理论框架、创新研究方法、开发应用工具,这项研究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认知升级–人才共建–资金优化”的成套解决方案,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实践操作性。
2. 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2.1. 适应市场规则的重构
数字经济时代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全面在线化,消费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如果中小型企业不改变销售渠道和模式,可能会面临着客户流失的风险。龙头企业依照互联网、AI等新技术的加持,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但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为薄弱,在面对市场的风云变换时,很难随市场迅速做出适应性调整,将会给企业带来发展隐患。有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积极调整实现转型发展,不仅能高效处理各项信息,还能利用大数据,加强内部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应对外部营销环境变化,做出积极反馈,实现企业健康发展[1]。
2.2. 突破固有资源的约束
中小企业长时间都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滞后和人才匮乏这样的“资源陷阱”。中小企业转型数字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以及自身内在能力的构建从中得到发展突破,用云计算,用低代码平台把这些门槛变成了可供配置的资源,用政策补贴或者是公共服务体系把这些成本变成了可以使用的公共资源,在这方面需要企业对外部环境进行考察和评估,通过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互动重组来合理调配企业本身的资源。通过数字转型可以让中小型企业拥有实时的数据决策能力、能够柔性生产还有就是基于生态协同的能力,进而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竞争优势。
2.3. 抓住政策红利与生态支持
政府通过“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专项基金补助(高到最高可抵50%)、公共服务(赋能中心提供免费诊断等),推动企业转型;国内也已经出现了超过500个“小快轻准”解决方案供应厂商,且提供了一条从研发–生产–营销的完整链路,也与产学研进行了携手(如高校联合实验室),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如果中小企业没有抓住好这些政策风口,就会提升企业的转型成本和失去生态环境协同合作的机会。
3. 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困境
3.1.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清晰认知
许多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仅限于技术上的认识,以为它仅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但是数字变革是一个包括数字变革和变革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完成企业整体的人事组织过程的变革[2];在转型实践上呈现碎片化特征,近一半企业停留在单点尝试或局部信息化阶段,缺乏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长期规划;同时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及系统集成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因技术路径选择失误或数据孤岛导致投入产出比失衡;此外,政策碎片化、网络安全隐患及行业解决方案定制化不足等外部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价值与路径的认知偏差,最终制约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竞争力提升的进程。对此,中小企业不仅需要重视数字化转型,而且要结合市场变动,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3.2. 数字化转型人才紧缺
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专业化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缺口大,使得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数字方面的专业,每年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学校上课与企业实际用人的专业方向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校企合作方面,导致企业对接的人才大部分都没有真正的实习工作经验,需要在企业内部经过专业培训后才能逐渐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才能逐步达到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中小企业缺乏人才梯队规划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库,尤其是企业转型方面更是无从着手。这就造就了现有的技术和人才两方面的痛点:企业和人才既不能协同进步,又加大了双方的选拔难度,只有打造“产教融合 + 内部培养”的培养机制才能在大力解决企业技术痛点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补齐人才短板。
3.3. 缺乏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挑战之一是资金支持不足,表现为融资渠道单一、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及风险评估严格。多数中小企业依赖内部的积累资金或传统银行贷款,而企业数字化项目初期资金投入大、资金回效慢,导致资金错配风险高。同时中小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企业资金投入,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资金周转能力不足以有效地支撑其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严重阻碍了当前我国数字化信息产业持续转型的健康发展[3]。另外,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后,若数据应用的效果不理想、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会影响数字化转型的效率及企业后期的良性发展。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制定长期的转型升级发展计划,从多角度、多方面实施数字化转型。
4. 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4.1. 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指以数据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引发企业业务流程(基本活动)、组织系统(支持性活动)发生变革,让企业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拥有领先优势的进程,它依据数据驱动和技术赋能,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数据利用程度以及效率,利用新技术来进行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同时中小企业应深刻认识和理解数字化转型,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充分发挥企业数字化带来的多维度的竞争优势,此外企业可通过数字化方式打破信息孤岛现象,畅通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以及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对企业经营各项数据协同化融合集成和高效运用,助力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及时、快速地做出准确判断,减少企业内部沟通成本,节约企业运转的资金成本;同时也可借助大数据技术获取更加精准的用户需求信息,以此打造出更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产品或服务项目,开辟更多元化的细分市场领域,为公司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度与忠诚度;在创新发展方面,数字化工具为企业研发设计提供大量的数据参考与实验试错平台,利于加快产品迭代升级、产生新商业形态;此外,数字化可以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做到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更优配置以及做出风险预警;最后,积极地拥抱数字化可以塑造企业现代化的形象,帮助企业得到更好的战略人才以及实现对外投资的目的,从而能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对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做足充分准备,有利于企业开展长期的发展过程规划。
4.2. 强化数字化人才队伍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转型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很多企业已然认识到数字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开始进行了数字化发展。但是,由于部分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对企业转型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种情况,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4]。具体来说,在战略层面上应把人才规划跟数字化转型的目标相结合,让每个阶段的各个部门都有对应的人才类型,并且建立起动态调整机制来配合传统技术更新升级。另外还要拓宽多渠道培养人才,打破部门壁垒,组建跨部门项目组、轮岗实践等培养方法,培养既能通晓业务逻辑又能掌握数字技术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应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平台,将最前沿的技术变成企业实际可以落地使用的方案。针对不同的引才方式探索不同的引才模式,通过搭建“数字人才共享池”,以“项目制合作”的方式引进数字专业人才,减轻企业人力支出;针对重点岗位构建“核心人才库”,对不同岗位、不同技术层次的人才给予区别化激励,比如数字岗位股权激励、数字成果红利分派等,增强企业人员粘性,激发人才在工作上的能动性及创作性[5]。文化建设是培育人,驱动人的有力手段。打造全员的数字化创新氛围,挖掘数字化人才,提升工作激情,从而充分利用“数字化创新工坊”“技术沙龙”等活动培养企业全员的数字化创新能力。
4.3. 拓宽资金支持来源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基础薄弱,在发展中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以增加资金来源,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完整的资金管理体系,首先是根据企业的业务战略情况建立动态的资金投入方式,在不同的情景下预测投资回报的弹性空间,把有限的资源精准配置到企业的主营业务当中;政策方面要建立常态化跟踪机制,把产业发展和绿色转型等具有结构性的政策红利对接上来,用好申报通道,尽量降低融资中的隐性成本;提高企业自身财务稳健性也有利于保障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如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资金流管控能力,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数字化转型之前要先构建量化的风险效益模型,多考虑有利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数字化投入,从而将生产、结算、销售等流程融入基于数字供应链平台的金融场景中[6],同时要依据生产效能、能耗结构、客户价值等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对金融机构做转型效果公示;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有梯度性的推进,基础层面加强财务的规范性管理;中期层面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专利布局、行业标准的建立等;战略层面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并树立企业公民形象。企业也可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信用联动机制,通过共享供应链相关数据提升金融机构的授信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