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Pathway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ve.2025.149417, PDF, HTML, XML,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曹 坚: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素质学院,重庆
关键词: 数字人文教育职业院校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文教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跨学科融合视角,探讨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发展。研究首先梳理数字人文的学科演进及其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指出数字人文教育兼具“技术应用”与“人文传承”的双重属性,为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其次,构建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五维课堂”教学模式(基础课堂、云端课堂、实践课堂、竞赛课堂、国际课堂),并提出“三素养四能力”培养框架(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技术转化、项目执行、跨界协作、创新应用能力),强调产教融合与分层分类培养。此外,针对师资培养问题,提出“三师协同”模式(专业教师、行业导师、人文专家)和“三维度”数字能力提升体系(技术应用、教学转化、课程开发)。最后,分析当前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包括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消解、教育本真性的技术遮蔽以及技术应用的创新瓶颈,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表明,数字人文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人文创新–素养培育–科教协同”的四维发展模型,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文价值的传承。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wa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tudy first reviews the disciplinary evolu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its convergence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at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ha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ssion,”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composit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Secondly, it constructs a “five-dimen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for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ic classroom, cloud classroom, practice classroom, competition classroom, and international classroom) and proposes a “three-skill and four-ability” training frame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digital literacy, and cultural literacy;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project implementation, cross-boundary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bilities),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iered and categorized training. In addition,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 of faculty training, it proposes a “triple-teacher collaboration” model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dustry mentors, and humanities experts) and a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capability enhancement system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cluding the erosion of humanistic values by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the technical mask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bottleneck in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pathway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through a four-dimen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 cultural innovation - literacy cultivation -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humanistic values.
文章引用:曹坚.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创新发展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120-12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17

1. 引言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人文正以其跨学科特性重塑当代学术研究格局。作为融合计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创新领域,学界对“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界定呈现多元化特征。昂斯沃思(Unsworth)将其阐释为“通过计算建模、模拟推理等方法实现人文研究与技术工具的深度整合”[1];伯迪克(Burdick)研究团队则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指出其涵盖“跨学科协作、课程重构、技术应用及知识传播等多元维度”[2]。瓦洛塔(Varlotta)进一步强调该领域“整合了人文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方法论”的特征[3]。本研究基于德鲁克(Drucker)提出的核心概念,将其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开展的协同化、跨学科学术实践,代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范式革新”[4]。这种新型研究范式突破了简单“技术 + 人文”的叠加逻辑,形成了多学科深度互动的创新生态。

国内数字人文教育研究围绕其跨学科性、实践导向性等特征,聚焦四个关键维度展开。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主张构建“技术–人文”双维培养框架,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批判思维[5]。具体实施中,采用“课程 + 项目”双轨模式,将数字工具应用嵌入人文学科真实场景[6],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差异化培养方案[7];课程体系建构上,学界普遍认同数字人文课程应体现“三位一体”结构,即基础理论模块(数字人文方法论)、技术技能模块(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实践应用模块(跨学科案例研究) [8] [9]。2022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进一步提出,需建立逻辑自洽的课程群,实现知识体系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10];师资协同机制上针对学科交叉特性,提出“三维度”师资建设方案,即校内跨学科师资整合、行业专家柔性引进、国际学者云端协作[11]。通过组建“人文导师 + 技术导师”双师团队,构建多元视角的教学共同体;实践平台搭建研究强调与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如依托图书馆特藏资源开发教学案例[12]。近年来出现的专业联盟(如2025年中华书局牵头成立的数字人文联盟),正推动形成课程共享、师资互聘的协作网络。

当前研究虽在实践层面取得进展,但在学科理论基础建构(如数字人文思维培养范式)、制度创新(如跨学科评价机制)等方面仍需深化探索。本研究聚焦信息素养、数字能力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要求,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在数字技术时代的内涵重构与价值定位,进而揭示数字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职业院校的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与路径指引。

2.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

2.1. 数字人文的学科源起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契机

数字人文的学科发展经历了从“人文计算”到跨学科范式的转变过程。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学者罗伯特·布萨开创性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献学研究,其与IBM合作开发的《托马斯著作索引》奠定了数字人文的方法论基础[13]。这一技术应用传统与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高度契合。2001年《数字人文指南》的出版标志着学科正式确立[14],为职业院校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全球203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15]的实践成果,特别是文化资源数字化等项目经验,为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提供了丰富案例库。

2.2. 数字人文教育的双重属性与职教特色

数字人文教育具有“技术应用”与“人文传承”的双重属性[16],这一特征恰好回应了职业教育“技能培养”与“素质提升”的双重需求。职业院校在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时,应重点突出:

(1) 实践性转化:将学术界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项目;

(2) 区域性适配: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内容;

(3) 技能型导向:侧重数字工具应用而非理论研究。

2.3.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

借鉴高校发展经验,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构建“三阶段”发展模型:

(1) 课程植入阶段(1986~2000):参考美国ACH研讨会经验[12],在现有课程中融入数字人文模块;(2) 体系构建阶段(2001~2020):借鉴佛吉尼亚大学课程模式[13],开发独立的课程体系;(3) 特色创新阶段(2020至今):结合职教类型特征,形成“技术技能 + 人文素养”的培养特色。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地方文化机构共建数字人文实践基地,将古籍数字化、非遗保护等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培养兼具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项目引领、做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正是对数字人文教育实践性特征的创新性发展。

3.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院校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可采用“五维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产教融合、虚实结合的教学新范式。

3.1.1. 基础课堂:理实一体化的线下教学

职业院校应立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人文素养 + 数字技术”双主线课程体系。在理论层面,开设“数字人文导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通识课程;在实践层面,重点开发“文本数据挖掘”“数字展陈设计”等实训课程,将自然语言处理、三维建模等技术工具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技术应用+人文理解”的复合能力。

3.1.2. 云端课堂:开放共享的在线学习

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建设模块化数字人文资源库:一是开发微课、VR实训等数字化学习资源;二是构建校企协同的“云实训”平台,接入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的真实项目数据;三是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实现“课证融通”。

3.1.3. 实践课堂:产教融合的项目实训

创新“三对接”实践模式:课程内容对接文化数字化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真实工作流程,实训项目对接企业实际需求。例如,与地方文化馆合作开展非遗数字化项目,实施“企业导师 + 学校教师”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项目执行能力。

3.1.4. 竞赛课堂:以赛促学的创新培养

构建分层竞赛体系:基础层开展数字化技能竞赛,提高层组织文化创意大赛,创新层培育“互联网 + 文化传承”项目。通过竞赛反哺教学,形成“学习–实践–竞赛–创新”的良性循环。

3.1.5. 国际课堂:对标前沿的开放合作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开发国际化课程模块:引进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开发双语教学资源;与海外职业院校共建虚拟教研室,开展跨国数字化项目合作。

该体系通过“基础课堂打底、云端课堂拓展、实践课堂强化、竞赛课堂提升、国际课堂引领”的递进培养,实现数字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在实训环节,强调与区域文化产业对接,使人才培养更贴合行业需求,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3.2.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方案

3.2.1. 分层分类培养目标的职教特色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人才培养应建立“技术应用型”目标定位,形成差异化培养体系:专科层次侧重数字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强调文化数字化项目的实施能力;本科层次(高职本科)注重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培养项目设计与团队管理能力;继续教育则面向行业人员,提升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融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目标体系既传承了高校数字人文教育“批判思维 + 实践能力”的培养精髓,又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应用导向特征。

3.2.2. “三素养四能力”培养理念创新

基于职业院校特点,重构数字人文素养框架。

(1) 基础素养层。信息素养:文化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数字素养:工具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文化理解与价值判断能力。

(2) 核心能力层。技术转化能力:将人文需求转化为技术方案;项目执行能力:文化数字化项目实施;跨界协作能力:多学科团队合作;创新应用能力:新技术与人文领域融合。

3.2.3. “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1) 课程实训: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实训。文化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训、数字展陈设计实训、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训。

(2) 项目实践:校企共建真实项目库。实施“学期项目 + 毕业项目”双轨制、采用“行业导师 + 专业教师”双指导、建立项目成果认证与转化机制。

(3) 创新实践:竞赛与创业孵化。组织数字文化创新大赛;建设创客空间孵化优秀项目;建立成果产业转化通道。

职业院校可借鉴高校实习计划经验,开发“柔性学期”制度,允许学生根据企业项目周期灵活安排实践时间。同时,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的学分互认。同时,职业院校应建立数字人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行业标准、企业评价纳入考核指标,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3.3.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师资培养

3.3.1. 跨学科师资团队构建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应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形成“三师协同”模式:

(1) 专业教师:由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等专业教师构成核心教学团队;

(2) 行业导师:聘请文化数字化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

(3) 人文专家:吸纳非遗传承人、档案馆研究员等提供内容支持。

这种多元师资结构既体现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特性,又契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

3.3.2. 教师数字能力提升体系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特点,构建“三维度”数字素养培养框架:

(1) 技术应用层:重点提升数据处理、数字工具操作等实践能力;

(2) 教学转化层:培养将技术方法转化为教学项目的能力;

(3) 课程开发层:掌握数字人文课程设计与资源建设技能。

建议采用“工作坊 + 企业实践 + 认证考核”的混合培养模式,如安排教师参与文化机构数字化项目,在实践中提升数据素养。

3.3.3. 人文素养培育机制

职业院校应建立人文素养培育的“双路径”。内化路径通过经典阅读、文化考察等活动积淀人文底蕴;外化路径鼓励教师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实践,如开发传统文化数字化教学案例。

3.3.4. 保障支持系统

构建“四位一体”的师资发展支持体系。制度保障:建立跨学科教师协作机制;资源支持:建设数字人文教学资源库;发展平台:搭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激励: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可借鉴斯坦福大学“做中学”理念,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方式,实现师生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特别适合职业院校注重实践的教学特点。职业院校可探索建立“数字人文名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 职业院校数字人文教育的发展困境

数字人文教育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人文学科教学效能,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4.1. 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消解

马尔库塞(Marcuse)揭示的技术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在数字人文教育领域同样显现[17]。当前教育实践中,技术工具逐渐从辅助手段异化为主导力量,导致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教育主体(师生及研究者)的批判意识弱化,被动接受技术规训;其二,知识传播的程式化倾向阻碍个性培养;其三,技术符号系统难以承载文化深层意义[18]。萨德勒(Sadler)强调的教育文化语境论[19],恰揭示了数字技术结构化思维与人文教育复杂性之间的张力。破解这一困境,需重构“技术–人文”的辩证关系,使数字化手段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20]

4.2. 教育本真性的技术遮蔽

数字技术在知识可视化方面的优势,与其对教育复杂性的简化形成鲜明对比[21]。具体表现为:教育过程的动态性被静态数据替代,教学情境的多元性受制于技术框架,人文知识的阐释空间被算法逻辑压缩。这种技术遮蔽效应,既源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更反映出数字人文教育尚未建立适切的方法论体系。保持教育活力,需要构建既能利用技术优势,又能维护人文特质的弹性教学框架。

4.3. 技术应用的创新瓶颈

当前数字人文教育面临三重技术困境:首先,数据获取与管理存在历史文献数字化、多源数据整合等技术难题;其次,技术应用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表现为师生数字素养不足、技术适配性欠缺;最后,可持续发展面临数据安全、知识产权等制度性挑战[22]。突破路径应包括:开发面向人文研究的专用工具,建立分层培养体系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构建符合教育伦理的数据治理机制。

5. 结论

数字人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载体,通过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创新–素养培育–科教协同”的四维发展模型,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路径。研究揭示:(1) 数字人文教育以跨学科融合重构教学生态,既延续传统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核,又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范式转型;(2) 数字人文素养整合了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价值关怀,为破解“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实践方案;(3) “教育–技术–人才”协同机制,特别是通过项目化学习、数字化文化传承等特色模式,为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开辟了新通道。未来数字人文教育的发展,需在技术适配性、课程本土化和伦理风险防控等方面深化探索,以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文价值传承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

2024年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人文素养与数字素养融合的职校学生培育机制”(项目编号:2024022349728)成果。

参考文献

[1] Unsworth, J. (2022) What Is Humanities Computing and What Is Not?
http://computerphilologie.Uni-muenchen.de/jg02/Unsworth.html
[2] Burdick, A., Drucker, J., Lunenfeld, P., et al. (2012) Digital Humanities. The MIT Press.
[3] Varlotta, L. (2018)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ystemic Academic Change: Hiram College’s Model for the New Liberal Art.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47, Article 12.
[4] [美]安妮·伯迪克, [美]约翰娜·德鲁克. 数字人文: 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 马林青, 韩若画,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121.
[5] Cordell, R. (2016) How Not to Teach Digital Humanities. In: 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 2016,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459-474.
https://doi.org/10.5749/j.ctt1cn6thb.39
[6] 邓君, 尹贝, 王阮, 等. iSchool美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解读[J]. 数字人文研究, 2021, 1(1): 105-112.
[7] 袁一帆. 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13): 108-117.
[8] 祝蕊, 刘炜. 欧洲高校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21, 40(8): 94-102.
[9] 张久珍, 韩豫哲.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课程教学实践及经验探索[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 63(19): 42-47.
[10] 王涛. 数字人文的本科教育实践: 总结与反思[J]. 图书馆论坛, 2018, 38(6): 37-41.
[11] 徐辉, 杨珣艺. 迈向教育“新征程”: 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字人文教育的内容与支撑平台[J]. 外国教育研究, 2024, 51(7): 82-99.
[12] 先卫红. 美国大学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课程教育调查与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8, 62(22): 139-145.
[13] Busa, R. (1980) 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 The Index Thomisticus.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4, 83-90.
https://doi.org/10.1007/bf02403798
[14] 朱本军, 聂华. 跨界与融合: 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4(5): 16-21.
[15] Centers (2022) CenterNet.
https://dhcenternet.org/centers/
[16] 桂罗敏, 介凤. 数字人文教育需求与图书馆参与模式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8(8): 7-13.
[17] [美]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3.
[18] 靖东阁. 教育研究数字人文范式: 现实表征、实践困局与优化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 2023(6): 14-22.
[19] 李培根. 教育文化的深刻意义与建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12): 4-5+12.
[20] Cicourel, A.V. (1964) Method and Measurement in Sociology. The Free Press, 23-24.
[21] [英]苏珊·霍基. 人文计算的历史[J]. 葛剑钢, 译. 文化研究, 2014(2): 173-193.
[22] 付雅明, 刘炜, 祝蕊. 东亚文明的数字未来——2023年哈佛大学数字人文国际会议综述[J]. 图书馆论坛, 2024, 44(5): 15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