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壮锦是广西传统技艺传播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文化,具有传统技艺所涉及的物质、观念和人群等相关要素,并支撑传统技艺传播与数字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功能。壮锦传播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紧密相关,嵌入到民族认同、地方文化生成和区域社会发展中。在人工智能数字化进程中,壮锦文化传播力求解决定位模糊、沉没成本、需求不足之间的供需调适。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壮锦文化传播建构壮锦文化传播图谱;借助数字智能媒体,拓展壮锦文化传播体验;打造数字壮锦传播IP,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智能化手段服务于壮锦传播,实现文化传播与特色保护的共生共荣。
Abstract: As a vital cultural element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Guangxi’s traditional crafts during the AI era, Zhuang brocade encompasses material, conceptual, and communal dimensions intrinsic to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t underpins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The humanistic, economic, and epochal values of Zhuang brocade dissemination are deeply interwoven, embedded in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local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societal advancement. Within AI-driven digitalization, it addresses supply-demand adaptation amid challenges such as ambiguous positioning, sunk costs, and insufficient demand. Leveraging AI’s strengths, Zhuang brocade constructs a cultural dissemination framework; utilizes digital intelligent media to expand experiential engagement; and fosters a digital Zhuang brocade IP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unity. This ensures intelligent methodologies serve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Zhuang brocade, achieving symbiotic prosperity between heritage propagation and distinctive cultural preservation.
1. 引言
2025年人工智能(AI)迈入崭新阶段,为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显著带动文化产业、服务业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增长。在这一轮以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持续突破为标志的AI迅猛迭代中,AI能力正从感知走向认知,从分析判断迈向主动生成,从专用领域向通用智能跃迁。这为底蕴深厚的西部民族文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西部如何抓住AI浪潮?关键在于如何借助智能科技盘活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创新传播方式实现文化发展的弯道超车?以广西为例,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壮锦作为壮族文化的璀璨结晶,与蜀锦、云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聚焦壮锦,需深入探讨如何深度挖掘以壮锦为代表的壮族文化宝库?如何引入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优化壮锦的传播路径与效能?如何通过民俗旅游(如游客体验)、演艺娱乐(如文化剧目)、工艺美术(如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如现代应用)等多种渠道,让壮锦文化更鲜活、更广泛地传播?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2. 广西传统技艺壮锦文化价值逻辑
2.1. 人文价值
壮锦及其织造技艺是壮族社会千年演进凝聚的文化瑰宝,生动承载着壮族独特的历史轨迹与生活智慧,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篇章。壮锦并非静止的文物,是活态传承的文化载体,蕴藏着壮族最原初的文化密码,深刻映射出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哲学、艺术创造与生存之道。壮锦所体现的麻棉混纺技艺,堪称中国古代纺织史上的杰出创造,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重复性实践伴随文化生成与变迁的进程,是工艺复兴和创新的前提,可为观察传统工艺变迁中所涉及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因素提供一种适用的视角,也为理解工艺传承所包含的主体与客体、表征与内涵以及个体与群体互动提供一条可行的进路,进而构建激活传统工艺传承动力的创造性方案[1]。壮锦完整保留了壮族原生的文化形态、特有的思维方式、集体心理结构及审美取向。如同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标记着壮族历史发展的独特足迹,既是壮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也是未来发展的坚实根基,具有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
2.2. 经济价值
广西壮锦的核心产区分布于百色、河池、钦州、桂林等地。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资金筹措模式,通过产业自营 + 政府引导 + 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维护壮锦技艺的市场价值,确保产业经济活动稳健运行。其核心竞争力与独特魅力,根植于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工艺精良、图案典雅、色彩绚丽、风格鲜明,因此在市场上保持着良好的销售态势。壮锦已成为助力西部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在非遗传承 + 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下,组织困难家庭待业妇女参与免费织锦技能培训,并采用订单式生产外包机制。不仅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更开辟稳定的增收渠道。产业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已成功开发涵盖服装、包袋等75个大类、超过2万件新壮锦及国潮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巧妙融合浓郁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审美,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反响热烈。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壮锦文化的活态传承,更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鲜明的时代气息。
2.3. 时代价值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壮锦作为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及其当代演变的珍贵活态样本。核心魅力体现在壮锦以其独特纹饰、绚丽色彩和热烈奔放的民族气质,生动诠释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瑰宝,并跻身“中国四大名锦”之列。壮锦的传承与发展,深度挖掘其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通过持续创新驱动品牌升级。关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成功开发出涵盖生活日用品(围巾、包袋、笔记本、家居饰品等)、艺术收藏品、特色旅游纪念品三大类别的产品体系,让壮锦纹样从静态展示走向日常生活。不仅注重艺术观赏性,更强化其穿着实用性,推动壮锦回归服饰本源。其设计以经典东方韵味为核心,结合纯手工织造,呈现出端庄典雅、韵味悠长的独特风格,适用于多元场合,不断提升文化认同与时代价值。
3. 广西传统技艺壮锦文化现实困境
3.1. 定位模糊
数字经济深刻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习俗与审美。在此背景下,壮锦的传统定位面临根本性挑战,不再是生计与技能象征,壮锦已非当代女性谋生的主业,相关技能也不再是评价女性价值的核心标准。脱离日常与仪式需求,受限于传统花色、陈旧样式和单一品类,壮锦逐渐退出日常用品和婚嫁必备品的行列。市场定位模糊,在现代化与时尚潮流的冲击下,壮锦的消费场景萎缩,失去了原有的市场根基。多重困境加剧生存危机:定位引导缺位,缺乏清晰的行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引导,导致企业布局无序、产品同质化严重(设计雷同、品种单一),陷入低水平内耗竞争;文化定位滞后,壮锦核心元素(如独特纹样、构图技艺、传统织机)的价值挖掘与系统性定位不足,错失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机遇,削弱文化传承的制高点;定位投入匮乏,部分壮锦核心产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区域,地方财政薄弱,难以支撑有效的文化推广与定位宣传;代际定位断裂,传承定位机制不健全,年轻群体对壮锦蕴含的非遗价值普遍认知不足,传统工艺美学与现代审美需求存在显著定位鸿沟。若不能及时采取系统性干预,壮锦这一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瑰宝,恐将陷入认知定位不足、传承定位乏力、市场定位萎缩、价值定位湮没的恶性循环,面临存续危机。
3.2. 沉没成本
多数壮锦生产企业面临经营效益不佳的困境。高昂成本与市场脱节,工艺复杂耗时,手工织造过程极为繁复。熟练织工日产量仅约一尺,导致人工成本高。原料价格不菲,传统丝绒约240元/斤,仅原料就占成品成本的近半。综合成本高,综合材料与人工,一床传统被面成本高达500元左右,利润空间极其微薄,缺乏市场竞争力。生存压力与传承危机,从业者生计艰难,年轻人因收益低、耗时长而从业意愿低迷,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挑战。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部分生产转向使用廉价化纤原料并简化核心工艺。此类产品虽降低了价格门槛,却严重偏离了传统壮锦技艺的精髓与文化价值。传统技艺掌握难度大,回报周期长,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行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升级。在价格、功能、花色更新速度上,壮锦难以与现代化工纺织品竞争,其核心价值需转向高端工艺美术品定位。即使作为艺术品,若缺乏持续的设计创新与文化赋能,也难以有效开拓本地及更广阔市场。为迎合旅游市场,壮锦生产尝试进行外形改良,甚至将织造过程本身作为旅游景观。此类开发所需的资金投入与其实际带来的文化传播、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尚不明确。壮锦从承载民族情感的生活必需品,异化为仅供观赏与交易的商品化工艺品,脱离了滋养它的文化土壤与民众日常生活。
3.3. 需求不足
壮锦曾广泛生产于红水河及左右江流域,其核心用途紧密融入壮族生活,不仅是被面、床单、背带芯、挂包等实用品,更是婚嫁信物、重要嫁妆及传递美好祝愿的礼仪馈赠,承载着深厚的社群文化功能。然而,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壮锦已从生计依托转变为民族工艺美术品。其文化意义虽被认可,但实用价值大幅弱化,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市场空间的持续压缩,面对现代纺织品的丰富选择与性价比优势,壮锦的消费群体日益萎缩,实际需求显著下滑,反映了整体文化生态变迁对其的冲击。壮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个性化手工技艺与有限产量带来的稀缺性。为求生存,壮锦产业选择机械化与规模化路径,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能,产品价格趋于大众化。但是,大规模生产能否找到匹配的稳定市场,避免库存积压风险,是核心挑战。机器流水线严格遵循市场订单逻辑,产品形制与纹样趋向高度统一与重复。即使偶有调整,也极大压缩了体现个人文化需求的创作空间。这种标准化、批量化模式,弱化壮锦作为文化符号的独特性与深度,反过来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形成需求进一步下降的潜在恶性循环。
4. 广西传统技艺壮锦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包容性全球化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第一,发挥好政府在包容性全球化中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促进均衡发展,各国政府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并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第二,放弃推广统一发展模式或最佳实践,尊重各国根据发展条件和自身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的意识形态,着眼于互利共赢,共同做大“蛋糕”、共同分享;第三,在全球化过程中注重保护文化多元性,尊崇“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西方中心论和文化优势论所带来的后果不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只有在平等交流和互学互鉴中才能愈显活力[3]。
4.1. 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建构壮锦文化传播图谱
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壮锦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强化政府主导与顶层设计,政府应扮演核心引导者角色。鉴于壮锦产业兼具显著的文化公益属性与市场潜力,其传播与发展需政府科学规划、统筹协调。重点承担基础性、外溢性强的公共传播环境建设(如智能平台、智能标准),并制定分层开发策略,引导资源精准投放,实现壮锦资源的有序开发与价值提升。政策赋能与机制创新,财政杠杆驱动,提供税收优惠、专项基金及多元化投融资支持,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激发产业化活力。非遗技艺与乡村日常生活的融合度高,民族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视觉印记与多样化产品的结合,提升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4]。拥抱智能转型,积极鼓励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壮锦在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设计创新、市场精准定位等环节的现代化升级。市场机制与文化价值协同,激活优质资源,充分运用市场规律与文化运营力量,盘活具有经营潜力的壮锦文化资源(如核心技艺、特色图谱)。构建产业生态链,借助AI优势,推动家庭作坊向企业化、产业化转型,构建规模化、可持续的民族文化传播与生产链条。引导企业责任,倡导文化企业在追求商业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文化传承责任,探索民族文化传播与商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创新模式。通过以上系统性举措,实现壮锦文化有效传播与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双赢格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开发壮锦文化开始先后投入大额资助金,旨在将广西建成最大壮锦生产基地,加快壮锦文化传播。借助“线上 + 线下”“市域 + 县域”“新闻媒体 + 自媒体 + 网评员”等多种人工智能模型,搭建壮锦等非遗文化传播矩阵,发挥民族地区中宣部的智能媒体融合试点的平台作用,丰富传播图谱,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壮锦题材纪录片智能创作,开设相关节目,全域智能传播矩阵构建与文化浸润强化全域传播协同,联动市、县融媒体中心及各类自媒体,形成传播合力。深化智能平台应用,在主流短视频与社交平台开设AI教学课堂、虚拟直播推广、智能带货专区,立体化传播壮锦技艺,显著提升壮锦品牌声量。截至2025年7月底,线上推广超200场次,触达用户超百万人次,获央视、人民网等权威平台专题报道。夯实线下文化阵地,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常态化开展非遗研习班、主题展览、文化讲座及学术研讨。结合传统节庆与遗产日,年均举办沉浸式文化展示活动200余场,深化公众体验。
4.2. 借助数字智能媒体,拓展壮锦文化传播体验
数字智能媒体(以AI为技术内核)不仅革新了传播手段,更重塑了文化推广的底层逻辑。其核心在于利用实时数据反馈与分析,精准洞察壮锦传播效果,动态优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真正实现以受众体验为中心的精准传播。具体应用可聚焦两大路径:沉浸式互动传播,通过移动直播平台,组织壮锦手艺人、专家进行作品展示与技艺教学,让观众在互动中直观感受壮族生活方式与工艺精髓。设计即时激励机制(如互动红包、福利活动),有效提升用户参与度与黏性,逐步培育壮锦文化的核心粉丝社群;数字经济融合创新,挖掘壮锦文化与数字经济的结合点。例如,针对民族地区闲置庭院资源与市场对壮锦特色体验游的需求,可创新打造壮锦文化体验项目。能盘活闲置资产,高效利用乡村空间资源。扩大文化影响,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公众认知。反哺文化传播,将项目产生的数字经济收益,持续投入壮锦保护与传播事业,形成良性循环。
坚持“壮锦 + 智能”相结合,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对接产业,进行“四协同五联动”的壮锦技艺传承实践,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民族地区壮锦技艺已从当初仅剩3位“织娘”发展到现在80余人的队伍。文化协作体驱动技能增值与共富实践,创新企业培训工匠协作模式,联合文化机构与企业,提供居家技能实训与就业对接,集成资源开发文创精品。实现技艺经济价值转化,织锦计划成功构建技能增值链条,助力民族地区超千名群众月均增收2000余元,并为壮锦文化注入产业动能,同步带动300余人灵活就业,改善家庭生计。打造国潮符号出海,已研发包括服饰、绣球、摇扇、背包、高跟鞋等30余款标志性文创,畅销东南亚市场,成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鲜活载体。崇左与宾馆酒店、文化场馆、各大景区等开展壮锦展销合作,拓宽壮锦产品销售渠道。在龙州县红军古道天琴壮寨景区,壮锦元素被融入咖啡杯垫、酒店内饰等使用场景;在太平古城景区的壮锦文创体验馆,游客可亲手制作壮锦香囊,沉浸式体验壮锦技艺。
4.3.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数字壮锦传播IP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5]。壮锦非遗的永续传承,根基在于守护其赖以生存的整体文化IP。开发壮锦,必须使其深深嵌入民族共同体的现代生活与经济脉络,成为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与生计来源。保护壮锦,本质是保护维系共同体文化多样性与凝聚力的生态根基。关键路径活化文化场域,筑牢生态根基,超越单一保护,活化利用物质遗存、生活习俗、节庆仪式等多元要素,构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场。在推动壮锦产业惠及民生合理经济回报的同时,优先保障其原生文化土壤的健康存续。打造数字IP驱动的文化空间,升级园区模式,建设集生产保护、活态展示、数字传播、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壮锦文化共同体空间(非遗数字IP园区)。空间功能融合,活态传承中枢整合数字传习工坊 + 沉浸式博物馆 + 云上研学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交融的文化传承数字基地。共同体体验窗口,设计数字壮锦文化观光云廊,全景展现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原生风貌与当代活力,强化各民族文化认同。使壮锦成为非遗生产性IP标杆、文化产业创新IP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广西构建数字边疆文化共同体,靖西中越边境非遗示范带项目升级为“数字壮锦文化共同体协作带”。善用市场机制,吸引多民族资本共建数字壮锦IP项目。运用数字平台(电商、直播、VR体验)让当地多民族居民在参与壮锦IP的活态传承、创新传播与文化服务中,实现求知、共乐、共享发展成果。形成可复制的数字非遗IP助力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新模式。整合调动各类资源,打造壮锦IP传承基地、壮锦IP文创体验坊、壮锦IP传承教室,在旅游景点成立壮锦IP展示中心,为游客免费提供参观和体验壮族织锦技艺服务。数字IP跨界融合与文化认同升维,开拓IP联名破圈路径。借势广西三月三等节点,与知名消费品牌合作推出编织手环、团扇、明信片等限定周边,有效提升壮锦大众认知,开辟市场化新赛道。构建沉浸式消费闭环,崇左形成文化体验(织造)、即时消费(景区店)、持续复购(电商)的壮锦IP产业链,使传统技艺成为维系精神家园的经济文化纽带。壮锦国标实施,终结口传心授历史,实现纹样与工艺的数字化存续。标准引入蚕丝等新材料,破解传统织物舒适性瓶颈,贴近现代需求。推动壮锦IP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共建传承人实训基地,培育新生力量。彰显Z世代文化自觉,青年群体壮锦数码包上班、手持回字纹咖啡的景象,折射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共鸣。壮锦国潮热的本质是共同体文化认同的觉醒,科技感纹样更成为连接民族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视觉符号。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时代壮锦数字传播核心命题是守护本真,创新传承。广西壮锦作为民族非遗传播的标杆,数字化进程虽伴随挑战却蕴含宝贵启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社会,壮锦传播的关键议题已非能否或应否智能化,而在于如何借力智能技术,在IP化与促进民族团结的进程中,守护其文化基因不被稀释、异化或消逝。构建AI赋能的壮锦数字传播路径,需聚焦本真性守护,利用AI原真记录、解析与保护核心纹样、工艺及文化语境,建立数字化基因库,为创新筑牢根基。智能IP化叙事,通过AI内容生成、算法推荐、沉浸式体验,打造兼具民族特质与时代吸引力的壮锦IP故事,精准触达多元群体,深化文化认同。构建AI辅助的云传习平台,智能匹配传承人与学习者,动态优化教学;利用数据分析洞察受众偏好,引导尊重传统的创新设计。AI应用全流程嵌入文化监护机制,确保智能化手段服务于文化内核的强化而非扭曲,实现文化保护与特色传播的共生共荣。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5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国家级非遗广西织锦技艺英译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5KY11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