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摘要: 数智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与社会互动模式,也为高校思政引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聚焦数智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这一核心议题,首先分析数智技术对高校思政引领在覆盖维度、内容供给、互动模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而探讨其面临的价值引领碎片化、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失衡、思政主体引领效能弱化等现实挑战;最后从构建“价值算法”、创新“沉浸引领”模式、打造“协同共同体”三个维度,提出数智时代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a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d has also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re topic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and first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the coverage dimension, content supply, and interaction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it faces, such as the fragmentation of value leadership, the im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humanistic care,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leadership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s. Finall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uilding a “value algorithm”, innovating the “immersion leadership” model,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a specific path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s proposed,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彭沛, 张瑜.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215-22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797

1. 引言

数智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变革深刻重塑了社会各领域,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局面。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思政引领力”的概念;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之首[1]。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思政引领力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数智技术为思政工作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技术应用也带来新问题,如何借力数智技术、规避潜在风险,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题。本文聚焦这一问题,探索数智时代思政引领力提升路径,为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数字技术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末的“技术批判理论”。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数字媒介的普及可能导致“交往理性”被技术理性侵蚀,削弱意识形态教育的互动性[2]。近年来,针对高等教育领域,美国学者Selwyn (2020)通过对10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发现,算法推荐技术虽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但也加剧了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选择性忽视”[3]

在技术赋能教育的路径方面,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提出“沉浸式学习环境”概念,认为VR/AR技术可通过场景重构增强价值教育的感染力,但需警惕虚拟体验对现实共情能力的替代[4]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聚焦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张雷声(2023)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出发,提出“技术工具性与价值性统一”的原则,强调数智技术需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5]。实证研究方面,王树荫等(2024)对5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3%的思政教师认为数字平台拓展了教育覆盖范围,但67%的学生反映“碎片化信息降低了思想深度”[6]

关于核心概念,“价值算法”的雏形可见于高德胜(2022)的“技术伦理嵌入”理论,其主张将道德准则转化为技术参数,但尚未形成可操作的模型[7]

3. 数智时代对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积极影响——基于江汉大学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江汉大学为核心案例,通过两种方式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面向全校200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92份(有效率94.6%);

深度访谈:对15名思政课教师、8名辅导员及25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3.1. 拓展引领覆盖维度

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从空间、时间和群体三个层面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政引领的边界限制,显著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覆盖维度,使思政引领从“局部覆盖”向“全域渗透”转变。

从空间维度看,数智技术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无边界”思政场域。传统思政引领多依赖课堂讲授、线下活动等物理空间,覆盖范围有限。而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VR/AR技术,思政内容可渗透到学生各类生活场景,虚拟课堂与红色教育基地更实现沉浸式体验,突破地域限制,达成“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江汉大学“红色文化VR体验馆”自2024年3月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5.3万人次,覆盖全校87%的班级,较传统线下参观活动参与率提升2.8倍。

从时间维度看,数智技术实现了思政引领的“全时段”覆盖。传统教育受时间约束,难以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数智技术将思政资源转化为可存储复用的数字化内容,学生能灵活选择学习时段,使引领从“定时定点”转为“按需供给”,提升时效性与连续性。

从群体维度看,数智技术增强了对“小众群体”和“特殊需求群体”的精准覆盖。传统“大一统”模式难以兼顾差异,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可精准识别个性化需求并推送适配内容,让引领从“广撒网”转向“精准滴灌”,避免盲区。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推送“励志典型案例”专栏,相关内容打开率达72%,较普通推送高35个百分点;为少数民族学生定制的“民族团结教育”专题,互动参与度达68%。

3.2. 优化引领内容供给

数智技术的深度赋能,推动高校思政引领内容供给从“单向输出”向“精准匹配”、从“同质化传播”向“个性化定制”转型,显著提升了内容的适配性、吸引力与实效性。

在内容生产上,呈现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传统内容依赖静态载体,更新滞后;数智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舆情与学生焦点,可快速生成时代性内容,结合AI制作新兴议题解析,并借UGC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形成“师生共创”生态,贴近学生话语体系。依托AI舆情分析工具,江汉大学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武汉新城建设”等本地热点生成解读文章12篇,单篇平均阅读量达3200次,学生原创评论占比59%,其中《从张之洞到光谷:武汉实业报国精神的传承》一文被湖北高校思政网转载。

在内容推送上,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传统“一刀切”模式忽略个体差异,导致“传而不达”;数智技术通过构建学生画像系统,实现精准推送,如向理工科学生推送“科技报国”案例,向文科生推送“文化自信”解读,以“千人千面”增强针对性。问卷调查显示,76%的学生认为“按专业定制的思政内容”更具吸引力。例如,对智能制造学院学生推送“大国工匠与武汉制造”案例,对人文学院学生推送“黄鹤楼与文化自信”解读,相关内容的记忆留存率较通用内容提升52%。

在内容呈现上,体现场景化与生动化:传统内容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数智技术借助VR/AR等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场景,如VR重现长征历程,并通过短视频、互动H5等形式,使理论知识生动鲜活,降低接受门槛,提升感染力与传播力。学校开发的“VR重走长江经济带”项目,使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深度评分(10分制)从5.9分升至8.3分,90%的学生反馈“虚拟场景让抽象理论更易理解”。

3.3. 创新引领互动模式

数智技术通过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场景,从交互机制、体验形式到参与维度全方位创新了高校思政引领的互动模式,显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与感染力。

在交互机制上,数智技术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借助AI聊天机器人、在线问答平台等工具,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师生间“提问–解答–反馈”的双向即时交互闭环。

在体验形式上,数智技术通过沉浸式场景重构让互动更具代入感,依托VR/AR技术打造红色教育虚拟场景、历史事件模拟空间等,结合弹幕评论、实时投票等功能,丰富互动场景并增强学生沉浸体验。

在参与维度上,数智技术推动互动从“师生双向”拓展为“群体共创”的网络生态,依托社群平台推动学生围绕热点议题开展线上辩论、合作完成思政项目等群体共创活动,使思政引领从师生双向互动扩展为多主体、多维度的网络式互动,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并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例如,在“我为武汉代言”短视频活动中,学生提交作品1800余件,通过校内社群互评和算法推荐,累计传播量达12万人次,覆盖全校78%的学生群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创作的《辛亥精神与当代青年》获省级思政短视频大赛二等奖。

4. 数智技术应用于思政领域的伦理困境

4.1. 数字监控的边界僭越与隐私异化

数智技术的“精准化”特性推动高校思政对学生数据的依赖加深,但这种依赖正突破合理隐私边界,形成“全景式监控”风险。

首先体现在数据采集的无界扩张上,部分高校为实现“思想动态预判”,将数据采集从学习行为(如课程参与度)延伸至私人领域,包括社交言论、消费记录、地理位置,甚至通过校园APP获取心率等生理数据。例如,某高校通过外卖订单消费档次推测学生生活态度,将私人行为过度“思政化”解读,实质是对隐私的粗暴解构。

其次是数据使用的目的异化,初始用于“风险预警”的数据常被拓展至非教育领域,如将思想动态评分与奖学金、入党资格挂钩,使数据从“引导工具”异化为“管控手段”。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时,存在学生数据被二次商业利用的风险,导致“隐私商品化”。

最后是学生主体性的消解,当学生意识到言行被数据化记录用于“思想评估”,可能产生“自我审查”,刻意迎合算法偏好。这种“算法规训”压抑独立思考,与培养“批判性公民”的目标背道而驰。

4.2. 算法推荐的价值偏向与认知茧房

算法作为内容分发核心机制,其“效率至上”逻辑与思政“价值引领”目标存在内在冲突,可能导致认知片面化与价值观扭曲。

首先,在算法偏见的隐性传递上,算法通过强化用户偏好形成“信息茧房”。例如,对错误思潮有过偶然浏览的学生,可能被持续推送同类观点,压缩主流价值观接触机会;过度推送“正能量”又会导致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缺失,使思政教育沦为“算法主导”的被动接受。

其次是价值量化的简化暴力,部分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拆解为可量化指标,如用“红色影片观看时长”量化“爱国情怀”。这种“量化排序”忽视价值认知的主观性——默默助人的学生可能因评分低被贴标签,而内心抵触却频繁参与活动者反而得分高,实质是对人文性的消解。

最后是内容供给的媚俗化倾向,算法“流量优先”逻辑倒逼思政内容向“娱乐化”妥协,如用夸张标题弱化理论深度,将价值教育降维为“快餐信息”,稀释思政教育的理论厚度。

4.3. 虚拟交互的情感疏离与现实共情弱化

VR/AR等沉浸式技术增强了思政感染力,但过度替代现实互动会导致情感异化与共情能力衰。

首先表现为情感体验的虚假化,虚拟场景中的“红色教育”通过感官刺激引导“应然情感”(如对先烈的崇敬),而非自主思考产生的“实然情感”。这种“被设计的感动”削弱真实性,使思政教育沦为“情感表演”。

其次是现实关系的虚拟化替代,AI助手、匿名讨论区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辅导员依赖“数据报表”了解学生,教师通过“弹幕”互动,这种“去情感化”沟通消解了思政教育的“温度”。多数学生认为,AI聊天无法替代师生谈心,后者的非语言信息是情感共鸣的关键。

最后是社会共情能力的退化,长期沉浸虚拟场景可能混淆“虚拟行为”与“现实责任”,如参与VR扶贫模拟后,部分学生现实中志愿服务意愿下降,违背“知行合一”要求,使学生从“实践主体”沦为“虚拟旁观者”。

5.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面临的现实挑战——基于实证发现

5.1. 价值引领的碎片化风险

数智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使高校思政价值引领面临显著的碎片化风险。一方面,信息传播的“短平快”模式将思政内容拆解为孤立片段,割裂了价值理念的内在逻辑,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系统认知,甚至因断章取义产生理解偏差。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承认“习惯通过短视频获取思政信息”,但仅31%能完整复述核心观点;访谈中,15名思政教师提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常受网络碎片化解读影响”,如将“改革开放”简化为“经济增长”,忽视制度优势内涵。另一方面,多元思潮借助算法精准渗透,以碎片化、娱乐化形式隐蔽传播,而“信息茧房”效应又让学生局限于单一视角,平台数据显示,含有“娱乐化标题”的思政内容点击量是严肃文章的2.3倍,算法的“流量导向”加剧了内容割裂,削弱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此外,学生习惯于“浅阅读”“快消费”,对思政内容的关注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思考,价值认知易随热点事件摇摆,增加了构建稳定价值共识的难度,甚至可能引发价值判断混乱。这不仅削弱了数智技术对高校思政的引领力,更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此背景下,价值引领的碎片化风险亟待解决。

5.2. 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失衡

数智时代,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失衡已成为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的突出挑战。一方面,数智技术的过度应用易导致思政教育沦为“技术主导”的工具化过程。部分高校过度依赖算法推荐、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将学生思想动态简化为数据指标,用“精准推送”替代面对面交流,用“行为数据分析”替代深度思想沟通。例如,通过监测学生的社交动态、消费记录等数据预测思想倾向,虽提升了管理效率,却可能忽视个体情感需求与思想复杂性,使思政教育沦为冰冷的技术流程。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的缺失会削弱思政引领的温度与深度。思政教育的核心是“育人”,需通过情感共鸣、价值引导实现心灵塑造。但数智技术的滥用可能消解师生间的情感联结:线上互动替代线下谈心,使教育失去“面对面”的温度;访谈发现,辅导员与学生的线下谈心次数较疫情前减少40%,部分教师坦言“依赖数据报表替代面对面沟通”。算法主导的内容推送固化学生认知,限制其多元思考;虚拟场景的沉浸体验虽增强趣味性,却可能弱化现实中对他人、社会的共情能力。这种失衡本质上是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挤压,若任其发展,不仅会让思政教育失去“以人为本”的内核,更可能导致学生在技术包裹中陷入情感淡漠、价值迷茫,最终背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5.3. 思政主体的引领效能弱化

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使得高校思政主体的引领效能面临显著弱化风险。一方面,思政工作者的传统权威受到冲击。在信息获取便捷化的背景下,学生可通过算法推荐、社交平台等渠道接触海量思想观点,思政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和价值供给者。部分教师因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掌握不足,难以应对学生在虚拟空间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导致其话语影响力下降。83%的学生表示“通过社交平台获取的观点”与教师引导存在差异,而45%的思政教师承认“对网络热点的技术溯源能力不足”。例如,当学生围绕网络热点展开讨论时,若教师无法结合技术工具分析舆情背后的价值逻辑,便难以给出有说服力的引导。另一方面,思政队伍的协同效能被稀释。传统思政工作依赖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等多方协同,但数智技术的分散化应用打破了这种协作模式:线上平台的信息壁垒使各主体难以共享学生思想动态数据,算法推送的个性化内容又让教育目标难以统一,导致“各自为战”的现象加剧。同时,技术工具的过度介入还模糊了思政主体的角色定位,部分教师将引领责任寄托于智能系统,减少了主动与学生深度沟通的频率,进一步削弱了思想引导的实效性。这种效能弱化不仅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更可能导致思政工作在技术浪潮中陷入被动。

6.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提升路径探析

6.1. 构建“价值算法”:强化技术应用的导向性

构建“价值算法”是数智时代强化思政技术应用导向性的核心路径,需从技术设计、内容校准和伦理约束三方面发力。

在算法底层逻辑中植入主流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如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维度),融入信息推荐、内容筛选的算法模型。例如,在校园信息平台的推荐机制中,提高红色文化、时代楷模等正向内容的权重,确保技术工具优先推送符合立德树人目标的资源,避免“流量至上”的算法逻辑侵蚀价值引领。

建立动态校准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测算法运行效果。定期分析学生接收内容的类型、互动反馈及思想动态数据,评估算法是否偏离价值引领方向。若发现错误思潮渗透,可通过人工干预调整算法参数,及时阻断不良信息传播,实现“算法纠偏”与“价值护航”的双重保障。

强化技术应用的伦理约束,明确“价值算法”的使用边界。制定思政领域技术应用规范,禁止以“精准管理”名义过度采集学生私人数据,避免技术工具异化为监控手段。同时,培养思政工作者的算法素养,使其既能运用技术提升引领效率,又能坚守人文关怀底线,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价值引领目标,而非替代人的思想引导作用。

通过构建兼具技术效能与价值导向的“价值算法”,可使数智技术成为强化思政引领的“助推器”,而非消解主流价值的“双刃剑”。

6.2. 创新“沉浸引领”模式:增强教育过程的交互性

“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数智技术创新引领新模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数智技术的场景构建优势,又通过强交互性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价值引领更具感染力与实效性。而创新“沉浸引领”模式需依托数智技术打造多维交互场景,推动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一方面,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利用VR/AR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如“重走长征路”虚拟仿真项目,让学生通过手势交互“参与”遵义会议决策、体验红军过草地的艰辛,在具象化场景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同时,结合校园实体空间打造智能互动装置,如在教学楼设置“党史问答全息屏”,学生通过语音交互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体验。

另一方面,设计参与式交互活动激活主体意识。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点,定制个性化互动任务:针对理工科学生,开发“科技报国”主题的线上模拟项目,通过编程完成“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情景推演;面向文科生,搭建“文化传承”数字创作平台,鼓励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演绎传统美德故事,并通过社群互评、算法推荐扩大传播。此外,在课堂中引入实时反馈系统,学生用匿名弹幕提出困惑,教师结合数据可视化工具即时回应,形成“体验–思考–反馈–深化”的闭环交互,让思政引领在沉浸式参与中自然渗透。

6.3. 打造“协同共同体”:提升引领主体的合力

基于打造“协同共同体”需打破思政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多维度联动机制,凝聚数智时代的引领合力。

首先,建立跨主体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打通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学业进展等数据孤岛,形成“一人一档”的全息画像。例如,当系统监测到某学生频繁浏览消极内容时,可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实现“数据互通–问题共判–协同干预”的快速响应。

其次,明确多元主体的协同分工。思政教师聚焦理论深度解读,借助AI工具优化课堂互动;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融入价值引领;辅导员依托社群平台开展日常思想引导,利用算法筛选学生关注的热点议题组织线上讨论。同时,引入校友、行业专家等社会力量,通过云端讲座、在线答疑拓展引领维度,形成“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协同网络。

最后,完善技术赋能的协作机制。开发协同办公系统,支持跨部门实时沟通与任务分配;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各主体的引领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励主动协作。避免技术工具成为分工壁垒,而是作为连接纽带,让不同主体在数据共享、责任共担中提升整体引领效能,实现“1 + 1 > 2”的合力效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报, 2025-01-20(001).
[2] Habermas, J.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eacon Press.
[3] Selwyn, N. (2020) Is Technology Good for Education? Polity Press.
[4] European Commission (2021)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 European Union.
[5]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5): 89-98.
[6] 王树荫, 李娜.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对策——基于50所高校的调查[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2): 132-137.
[7] 高德胜. 技术伦理与道德教育的重构[J]. 教育研究, 2022(8): 34-42.
[8]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