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进程中,“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家校共育作为连接家庭与学校的重要教育纽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知识素养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发展均有着深远影响。本研究以广西灵山县丰塘中学为实证研究场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前后测对比等混合研究方法,系统剖析了家校共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基于“家校协同指数”(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Index, HSCI)模型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完善评价体系,家校协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HSCI总分提升28.7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五育指标提升幅度为15.0%至41.3%)。本研究为“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家校共育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证路径。
Abstract: In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that ha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its core position. Home-school co-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link connecting families and schools,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moral qualiti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knowledge and litera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his study takes Fengtang Middle School in Lingshan County, Guangxi 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ield, and comprehensively employs mixe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re- and post-test comparison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faced by home-school co-education. And propose an optim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Index” (HSCI) model.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by establishing a new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xpand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strengthening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level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total HSCI score has increased by 28.7 percentage points),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increase in the five education indicators ranges from 15.0% to 41.3%).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able empirical path for the practice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1. 引言
家庭与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核心场域,其协同质量对个体社会化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家庭与学校作为微观系统的核心要素,其互动效能决定了个体社会化进程的深度与广度;全人教育理论则着重强调,家校需在教育目标与方法上达成高度协同,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然而,当前家校共育实践中仍普遍存在观念差异、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2]。例如,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导致素质教育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农村学校因资源匮乏,难以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低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削弱了合作效能等[3]。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研究以广西灵山县丰塘中学为典型案例(2024年3月~7月),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数据三角互证确保研究效度),系统验证家校共育优化策略的有效性。该校作为县域初级中学,涵盖城乡生源(农村学生占比62%),其家校矛盾与资源不均问题具有典型代表性。研究旨在为“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提供实证支撑与策略参考,核心问题聚焦于:(1) 当前家校共育面临的核心挑战;(2) 如何构建科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3) 如何通过策略优化提升家校共育效能。
2. 家校共育的现实挑战:基于灵山县丰塘中学的实证分析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聚焦于灵山县丰塘中学的家校共育问题。灵山县丰塘中学作为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涵盖七至九年级,共设30个班级,有学生1500人,其中农村学生占比62%,教师85人。该校家校共育问题较为突出,家长参与率前测仅为32.4%,教育目标一致性前测得分为58.6分,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家长资源库使用率仅15%。比如,农村校区因缺乏亲子活动设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率仅20%,远低于城区校区的60%;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良率为38%,显著低于城区学生的67%。
在数据收集上,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量化研究方面,随机抽取300组家庭(城乡比例1:1),覆盖七至九年级。使用《家校协同水平量表》,该量表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 = 0.82),包含4个维度、32题(5点量表);《学生五育发展评价表》效度良好(KMO = 0.79),德育采用社会责任行为情境测评(5点量表),智育等数据源自综合素质档案。3月开展基线测评(前测),实施干预策略后,7月进行效果测评(后测),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95.7%。质性研究则对20名教师(班主任12人、科任教师8人)和30名按学生成绩分层抽样的家长代表进行深度访谈。数据分析采用Nvivo12进行主题编码,生成核心词云,高频词有“成绩压力”“资源不足”“沟通低效”。最后通过整合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家校平台互动日志、教师观察日志三类独立数据源进行三角验证,如家校冲突原因中观念差异占比变化与质性访谈结论一致,有效验证了数据效度。
2.2. 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
量化数据显示,40%的家长将学业成绩视为唯一教育目标,其子女创新思维能力得分显著低于均衡发展家庭子女(低于23%)。典型案例:某家长因反对科技创新活动,致使子女错失省级竞赛资格。25%的家长存在过度保护倾向,其子女问题解决能力表现欠佳。质性案例:某生因家长代劳手工,在科技竞赛中因动手能力不足而失利。在观念冲突方面,67%的家校冲突源于“学业压力认知差异”(如作业量争议),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访谈中,75%的受访者反映“家长对教育改革深层价值理解不足”,导致合作效能低下。(表1)
Table 1.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he types and impacts (pre-test data)
表1. 家长教育观念差异类型及其影响(前测数据)
观念类型 |
占比 |
学生发展影响 |
典型案例 |
唯成绩论 |
40% |
创新思维能力低23% |
错过省级竞赛 |
过度保护 |
25% |
问题解决能力表现不佳 |
科技竞赛失利 |
目标冲突 |
67% |
素质教育活动受阻 |
作业量争议 |
2.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农村校区硬件资源匮乏(缺乏家长学校、亲子活动设施等),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率仅20% (城区校区为60%)。典型案例:农村校区无专用心理辅导室,留守儿童心理咨询覆盖率不足10%。在软件资源方面,农村家长资源库使用率(15%)远低于城区家长(6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优良率仅38% (前测)。质性访谈中,农村家长普遍反映“缺乏获取科学育儿知识的途径”,凸显了资源缺失的困境。资源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学生发展差距。
2.4. 家校合作机制缺失
沟通渠道低效:70%的教师与家长认为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家校平台单次互动平均耗时15.3分钟(后测降至6.2分钟)。典型案例:班主任需每周耗费约5小时统计家长反馈,挤占了教学准备时间。反馈机制缺失:家长参与度低组的合作满意度仅40%,显著低于参与度高组(80%)。量化数据显示,目标一致性前测得分仅53.1分(后测提升至86.9分),印证了机制优化对提升协同效能的关键作用。构建高效的家校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3. 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HSCI模型协同育人新机制
本研究构建了“家校协同指数”(HSCI)模型,整合参与度、目标一致性、资源整合及成效四个维度[4]。在丰塘中学的实证应用中,干预措施显著提升了HSCI总分(前测62.3分→后测80.1分,提升28.7个百分点)。例如,家校合作委员会“三三制”改革使决策执行率从61%提升至93.6%;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使信息打开率从35%增至79%。关联分析显示,HSCI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r = 0.73, p < 0.01),证明协同度对育人效果具有直接影响。(表2)
Table 2. Changes in pre- and post-test scores across dimensions of the HSCI model
表2. HSCI模型各维度前后测得分变化
维度 |
前测得分 |
后测得分 |
提升值 |
参与度 |
58.4 |
82.7 |
+24.3 |
目标一致性 |
53.1 |
86.9 |
+33.8 |
资源整合 |
61.3 |
79.5 |
+18.2 |
发展成效 |
65.2 |
83.3 |
+18.1 |
HSCI总分 |
62.3 |
80.1 |
+28.7% |
3.2. 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在线上,着重优化新媒体平台。通过实施精准推送机制,依据家长的不同需求定制专属信息,使家长能够快速获取关注内容。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信息打开率从原来的35%大幅提升至79%,家长与学校间的互动效率也显著提高,信息传递更加及时、有效。
在线下,积极创新家校互动活动形式。家长开放日精心设计“课堂观摩–亲子共学–教师面谈”三个环节,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交流,家长满意度从65%跃升至85%。亲子运动会则设置了“两人三足”“家庭拔河”等趣味项目,不仅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亲子关系满意度从70%提升至85%,还关注到了留守儿童群体,其心理健康优良率增至71%。
线上线下融合的家校沟通渠道拓展,打破了传统沟通的局限,为家长和学校搭建了更为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发展。
3.3.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在推动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的过程中,主要聚焦家庭教育培训与资源库建设两大核心领域,双管齐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2]。
在家庭教育培训方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邀请教育领域专家举办讲座,深入剖析教育理念与方法,同时组织工作坊,让家长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科学教育技巧[5]。通过这些举措,家长教育方法正确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原先的40%大幅提升至70%。此外,引入案例教学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家长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这一创新方式成效显著,家长解决问题能力得分从3.2分提高到4.5分,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从容自信。
在家庭教育资源库建设上,广泛整合优质资源,涵盖书籍、文章、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家长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素材。资源库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家长的学习热情,主动学习比例从20%大幅攀升至50%,资源下载量每月稳定在500次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量化分析显示资源库使用率与家长教育满意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68, p < 0.01),这意味着资源库越得到充分利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满意度就越高。
3.4. 完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
为推动家校合作迈向更高水平,着力完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通过激励与反馈机制双轮驱动,取得了显著成效[7]。
在量化指标方面,一系列数据直观展现了家校合作的积极变化。家长月均参与活动次数大幅提升,从2.1次增加到4.7次,这表明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度显著增强。家校沟通及时性评分从60分提升至75分,反映出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高效,沟通障碍进一步缩小。目标一致性评分从58.6分提高到82.3分,说明家校双方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了更高程度的共识,为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质性成效同样令人欣喜。通过访谈与观察评估发现,家校合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在五育指标中,德育提升幅度高达41.3%,劳动教育提升32.6%,充分体现了家校合作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激励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采用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家校双方的积极性[8]。月均合作项目数量从2~3个增加到5~6个,教师月均发起合作项目次数从1次增至3次,有效促进了家校合作的持续性与深化。未来,将持续优化评价体系,巩固成果,推动家校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4. 结论
本研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灵山县丰塘中学为实证场域,深入探究了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研究揭示了当前家校共育面临的核心挑战:家长教育观念差异阻碍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制约农村家校共育效能、合作机制缺失削弱协同效果。
针对上述挑战,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套优化策略体系:基于HSCI模型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显著提升了家校协同水平(HSCI总分提升28.7%);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沟通渠道,增强了互动实质性与满意度;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有效转变了家长观念、提升了教育能力;完善评价体系(量化与质性结合,辅以激励)有效激发了合作动力。
实证结果充分证明策略有效性:HSCI模型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提升,学生五育发展指标(提升幅度15.0%~41.3%)得到全面改善。本研究不仅为县域中学家校共育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证路径,也为“立德树人”视域下家校共育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促进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系钦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C类自筹经费一般课题《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研究》(2023C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