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的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统一。园艺作物育种学作为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以遗传学为基础,涵盖种质资源、育种原理与技术、品种推广和应用等内容,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如育种家的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精神、生态保护理念等[2] [4]。
攀枝花学院园艺专业自开设以来,始终以培养服务地方园艺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园艺本科专业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随着人才培养的改革进行调整,原先48个学时的园艺植物育种学就改为现在32学时的园艺专业育种学,减少了遗传基础学的16个学时,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核心知识点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重任务成为现在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5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融入方式生硬、与地方产业结合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薄弱。现有研究表明,系统化的思政案例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5]-[7]。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探讨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的必要性与实践策略,为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2. 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的必要性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闫见敏等(2021)指出,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2]。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内容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紧密相关,其思政案例库的构建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农”情怀等融入教学各环节。
从现有研究来看,育种领域的科学家事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吴菁华等(2021)通过讲述陈俊愉教授绕道回国奉献花卉育种事业、李来荣教授历经磨难回国开展猕猴桃育种的故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3]。马光恕等(2021)在教学中引入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5]。这些案例表明,系统化的案例库能够使思政教育从“隐性”变为“显性”,从“零散”走向“系统”,确保立德树人在专业教学中落地生根。
此外,案例库的构建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白茹等(2024)基于OBE理念,将思政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其中案例库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4]。通过预设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匹配关系,可在讲解育种技术的同时,传递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2. 破解课时限制下思政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本次32学时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学内容高度凝练,传统“知识点 + 思政点”的随机融入模式易导致教学节奏紧张、思政教育流于形式。吴菁华等(2021)指出,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需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思政元素的高效融入[3]。案例库通过预设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匹配关系,可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高效融合,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从教学实践来看,模块化案例能够适应短学时课程的教学需求。温玥等(2024)构建“螺旋递进式”课程内容体系,将思政案例按章节模块化设计,每个案例讲解控制在5~8分钟,既不影响知识传授进度,又能达到思政教育目的[6]。例如,在“种质资源”章节中,通过“西藏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案例,既讲解资源收集的技术要点,又渗透生态保护理念;在“诱变育种”部分,结合“太空椒培育”案例,同步传递科技创新与国家航天战略的关联[7]。
此外,案例库的共享性可减少教师重复备课的时间成本。董华芳等(2022)指出,课程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共建案例库,能够提高思政元素融入的精准度与效率[8]。对于32学时的课程而言,这种团队协作模式可集中优势资源,确保在有限课时内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
2.3. 强化学生专业认同与职业使命感的现实需要
园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轻农、厌农”情绪,就业方向偏离农业领域的现象突出[9]。谢志明等(2022)认为,通过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0]。课程思政案例库通过挖掘本土园艺产业案例与育种工作者事迹,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专业价值,增强职业使命感。
本土案例的融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罗莎等(2024)在教学中引入江西本地育种家贺浩华教授培育杂种水稻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育种工作的价值,激发了学习热情[7]。陈国户等(2024)通过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案例,展示了园艺育种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9]。针对攀枝花地区,可收录“晚熟芒果品种选育”“干热河谷特色果树育种”等本土化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与地方产业的紧密联系。
育种家的奉献精神是培养职业使命感的重要素材。马光恕等(2021)讲述“番茄大王”李景富深入农村数十年培育番茄品种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育种工作的社会价值[5]。上官凌飞等(2024)介绍“辣椒院士”邹学校毕生致力于辣椒育种的事迹,传递了“坚守初心、服务三农”的职业精神[11]。这些案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强种兴农”的职业理想,减少“轻农”情绪。
2.4. 服务国家种业战略与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国家《“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种业人才培养。李梦瑶等(2025)指出,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需对接国家种业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12]。思政案例库通过融入种业战略相关内容,可实现课程教学与国家需求的同频共振。
案例库可强化学生的种业安全意识。董华芳等(2022)在教学中分析了国外品种对我国园艺产业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品种自主可控的重要性[8]。陈国户等(2024)通过“我国部分蔬菜品种依赖进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与创新动力[9]。这些内容的融入,能够让学生理解种业创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增强投身育种事业的责任感。
新农科建设要求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谢志明等(2022)强调,课程思政需与新农科建设目标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服务意识[10]。案例库收录的“科技小院”“乡村振兴服务团队”等实践案例,如罗莎等(2024)介绍的校企合作育种实践,可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培养知农爱农的核心素养[7]。
3. 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构建原则与内容设计
3.1. 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案例库的构建需以育种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白茹等(2024)指出,思政案例应“源于知识点、高于知识点”,避免生搬硬套[4]。例如,在“杂交育种”章节中,以“月季杂交育种”案例讲解杂交技术原理,同时通过“中国月季对世界园艺的贡献”传递文化自信[11];在“生物技术育种”部分,结合“柑橘基因编辑育种”案例,既讲解技术流程,又探讨科技伦理,实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统一[4]。
3.1.2. 系统性与模块化结合原则
案例库需按课程章节(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推广等)系统分类,每个模块包含“经典案例 + 本土案例 + 前沿案例”。温玥等(2024)构建的“螺旋递进式”内容体系表明,模块化设计可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的需求[6]。例如,“种质资源”模块可涵盖:经典案例(钟扬教授援藏收集植物种质资源)、本土案例(攀枝花苏铁种质资源保护)、前沿案例(种质资源分子鉴定技术进展),形成层次分明的案例体系。
3.1.3. 适用性与创新性并重原则
案例需适应32学时课程的教学节奏,每个案例讲解控制在5~8分钟,避免影响知识传授进度。吴菁华等(2021)采用短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案例,提高了课堂效率[3]。同时,案例库应体现学科前沿与时代特色,如收录CRISPR技术在园艺育种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育种等前沿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2]。
3.1.4. 实践性与地方性融合原则
新农科建设强调实践育人,案例库需包含大量育种实践案例。罗莎等(2024)通过校企合作案例展示了育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认知[7]。针对攀枝花地区,可收录“芒果抗逆性育种田间试验”“枇杷品种改良实践”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与地方产业的紧密联系,培养服务地方的意识[8]。
3.2. 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章节结构与思政元素分布,案例库可分为以下模块。
3.2.1. 绪论模块
核心思政元素:种业战略、家国情怀、专业价值
代表性案例:
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的事迹,结合“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理念,阐述育种工作的战略意义[5];我国园艺育种产业现状分析,对比国内外品种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与创新动力[8];攀枝花园艺产业发展概况,介绍本地特色品种育种成就,增强学生的地方服务意识[8]。
3.2.2. 种质资源模块
核心思政元素:生态保护、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代表性案例:
钟扬教授建立青藏高原植物“基因库”的故事,传递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7];《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选种方法,展现我国古代育种智慧,培养文化自信[10];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种质资源保护实践,强调生态保护与育种创新的协同[8]。
3.2.3. 育种技术模块
核心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
代表性案例:
李景富教授历时数十年培育“东农系列”番茄品种的历程,体现科研坚守与创新精神[5];邓秀新院士团队利用细胞工程技术改良柑橘品种的案例,展示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4];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番茄品质改良中的应用,探讨科技伦理与创新边界[12]。
3.2.4. 品种推广模块
核心思政元素:乡村振兴、服务三农、诚信意识
代表性案例:
“新红3号”苹果的推广历程,展示育种成果对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6];假种子坑农事件分析,强调品种审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7];攀枝花芒果品种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介绍“企业 + 农户”的推广模式[8]。
3.2.5. 实践应用模块
核心思政元素:劳动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代表性案例:
新高校“科技小院”团队深入农村开展育种实践的故事,传递“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9];学生参与地方育种基地杂交授粉实践的记录,培养劳动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10];攀枝花枇杷杂交育种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8]。
4. 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实践路径
4.1. 多渠道挖掘案例资源
4.1.1. 文献梳理与理论提炼
系统梳理育种学发展史、科学家传记等文献,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例如,从《中国园艺史》中挖掘古代育种智慧,从院士传记中整理奉献精神素材[3] [10]。参考马光恕等(2021)的做法,建立“育种家案例集”,收录不同时期育种学家的事迹,形成经典案例资源[5]。
4.1.2. 校企合作与地方调研
与地方园艺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收集育种实践案例。罗莎等(2024)通过走访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获取了杂交育种实践的第一手资料[7]。针对攀枝花地区,可与本地农业企业合作,记录“芒果品种改良”“番茄抗逆育种”等实践过程,形成本土化案例[8]。
4.1.3. 师生共创与动态补充
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收集与整理,通过“育种故事分享会”“地方品种调研”等活动,挖掘学生身边的思政素材。董华芳等(2022)组织学生开展“本地园艺品种溯源”活动,既丰富了案例库,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8]。同时,建立案例更新机制,及时补充学科前沿与国家政策相关内容[12]。
4.2. 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
4.2.1. 理论教学中的融入方式
采用“案例导入–知识讲解–思政升华”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杂种优势育种”时,以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的案例导入,分析杂种优势原理后,引导学生讨论“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5]。参考白茹等(2024)的教学设计,在每章节设置“思政讨论题”,如“如何平衡育种创新与生态保护”,促进知识与价值的内化[4]。
4.2.2. 实践教学中的融入方式
将案例库与实验、实习环节结合,开展“案例模拟–田间实践–反思总结”的实践教学。例如,在“杂交授粉实验”中,播放李景富教授田间工作的视频案例,让学生模拟育种家的工作流程,最后撰写“育种实践感悟”[5]。温玥等(2024)通过“伽师县引种蟠枣”的案例实践,让学生掌握引种技术的同时,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6]。
4.2.3. 线上线下混合融入
利用超星泛雅、学习通等平台,建立线上案例库,上传案例视频、文字材料等资源,供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董华芳等(2022)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案例讨论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8]。同时,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分组讲解案例,深化对思政元素的理解[11]。
4.3. 课程团队建设
4.3.1. 课程团队建设
组建由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地方农技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分工负责案例挖掘、教学设计、实践指导等工作。闫见敏等(2021)指出,高水平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团队成员需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优化案例融入方式[1]。参考白茹等(2024)的做法,通过“老带新”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4]。
4.3.2. 校企协同育人
与地方园艺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案例库建设,分享育种实践中的思政素材。罗莎等(2024)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育种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协同[7]。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育种项目,在实践中深化对案例的理解[9]。
4.3.3. 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知识 + 能力 + 素质”的三维评价体系,将案例学习效果纳入考核。白茹等(2024)采用过程性考核,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等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4]。同时,定期开展学生评教与同行评议,收集对案例库的改进建议,形成“构建–应用–反馈–优化”的闭环[12]。
5. 结语
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构建,是新时代农科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对破解32学时课程的思政教育困境、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服务国家种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过程中,需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系统性与模块化结合、适用性与创新性并重、实践性与地方性融合的原则,通过多渠道挖掘案例资源、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案例库的高效应用。
案例库教学的有效性根植于多种教育学理论的支撑,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具体案例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与能力转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提供基础,强调学习者借助案例中的真实问题,结合自身经验主动建构知识,而案例讨论的多视角碰撞则促进了知识的社会共建[13]。情境学习理论赋予案例“浓缩真实场景”的属性,学习者通过分析案例角色与约束条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契合“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路径,为真实实践奠基[14]。经验学习理论推动“案例体验–反思观察–理论抽象–实践应用”的循环,案例库的迭代则让这一循环持续深化[15]。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以案例中的真实问题为锚点,驱动学习者自主探究、协作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应用转化[16]。这些理论共同作用,让案例库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抽象化局限,实现从“知道”到“会用”的能力跃迁。
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案例库的内容与形式,强化与地方产业的联动,使案例库成为连接课堂与田间、知识与情怀、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桥梁。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为培养知农爱农、勇于创新的园艺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攀枝花学院2024年度校级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JJ2408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