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Research 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mbedded” Community Elderly Care Model—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r.2025.1291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白 杨, 展颐华, 罗述君, 唐佳琪: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嵌入式”养老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模式“Embedded” Elderly Care Home-Based Elderly Care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l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科技水平的提升,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嵌入式”养老模式是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重点方向。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展开调查,发现其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还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通过案例分析法,了解北京市“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基于此,可以通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辅助作用,培养专业人才并提高待遇,不断提升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水平。
Abstract: As the pace of population ageing accelerat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continue, elderly care services have become a focal point of societal attention. Among these, the “embedded” elderly care model represents a key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China.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mbedded”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Beijing and finds that they can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elderly care model, but als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Through case analysis, we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Beijing’s “embedded”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Based on this, we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ommunity-based elderly care in Beijing by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upporting role of society,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improving treatment.
文章引用:白杨, 展颐华, 罗述君, 唐佳琪. “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9): 943-94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9125

1. 引言

目前,我国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正呈现出日益加重的严峻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4年60岁老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1],这一趋势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嵌入式”养老模式是未来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重点,北京市明确提出,要构建以街道或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载体,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辐射延伸的服务体系,通过精准对接养老服务资源,打造与常住人口规模、服务覆盖半径相适配,实现城乡联动、全域覆盖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2]。北京作为首都,社区资源丰富,基层治理能力强,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需求多元化的挑战,这为“嵌入式”养老模式提供了发展动力。

“嵌入式”养老模式逐渐兴起,相较于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其有着更大的潜力。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着子女赡养压力变大、护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机构养老存在子女不放心、受众范围小等问题,而“嵌入式”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不仅结合了传统养老模式的各种优点,还可以有效弥补上述养老模式存在的缺陷。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照顾,还为解决现今老龄化社会难题提供了兼具温度与效率的新途径。

2. 北京市“嵌入式”养老现状与特征

截至目前,北京“嵌入式”养老的主要形式为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街道疗养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整个北京市各类养老床位约有17.57万张,养老服务机构约有1080家,街道疗养中心约有177家。如图1所示,其中养老服务驿站的分布最为广泛,在全区约有1590家,平均每区有99家,基本实现“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覆盖目标,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北京市“嵌入式”养老模式是一种将养老服务嵌入社区的综合养老方式,该模式通过在社区内部整合养老设施和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具体涵盖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管理、科学膳食供应等全方位内容。同时,该模式还会关注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如阅览书籍、手工制作、合唱团、文艺表演,旨在提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满足其差异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北京“嵌入式”养老模式还采取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从机构性质来看,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公办的约有271家,民办的约有420家,民办养老机构占比显著更高,这反映出北京市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实现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发展中仍存在经营成本高、专业人才缺乏、“邻避效应”等挑战。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信息网、链老网中的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Figure 1. Current status of “embedded” elderly care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Beijing

1. 北京市各区“嵌入式”养老现状图

2.1. “没有围墙的智慧养老社区”

北京市海淀区乐老汇养老中心以“科技赋能 + 人文关怀”双轮驱动,在北三环知春路罗庄西里11号楼西侧约460平米的场所内,构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智慧养老社区”。该机构成立于2015年,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也是北京市首批工商注册的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虽然建立时间早,但是依然与时俱进,有其独创的“1 + N”智慧养老模式:即一名责任护士主导,联动三甲医院专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形成“医疗–护理–康复–心理”四维支持体系。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血糖,掌握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同时机构还与三甲医院合作,实现了老年人在机构内就能接受专业诊疗服务。机构还会结合医嘱和老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健康管理计划,并监督老人有效执行计划。

2.2. 驿站式养老

北京朝阳区是首个提出驿站式养老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地区。主要形式是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驿站,形成“区级指导中心–街乡服务中心–社区驿站”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自2015年试点建成的70个驿站,到目前已扩大到172个。每个驿站覆盖步行不超过15分钟的区域,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紧急呼救等服务,并借助大数据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匹配。驿站式养老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交流娱乐平台。

2.3. 电商与养老结合

“嵌入式”养老还与电商结合,赶上时代发展的浪潮,用科技赋能养老产业蓬勃发展。京东推出为老服务平台,以健康为中心,覆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满足健康、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在多元场景下的需求。京东家医为老人配备线上健康管家,联合三甲医生、营养师等专业团队,制定个性化需求方案。京东作为电商平台,专属养老频道提供超三万个品牌和上千个细分类目的适老化产品,覆盖听、行、浴、餐、视、康复护理、中医理疗、慢病用药、监测治疗、食疗滋补等十大方面。联合养老机构、社区、养老驿站,持续衔接政府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包括老年人综合福利、长护险和政府专项补贴,构建“医养结合”的智慧服务体系,降低老年人经济压力。这些举措不仅打造了健康友好的养老新生态,更有力促进了银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困境

近年来,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虽已逐渐推广并投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经营成本高、专业人才缺乏及“邻避效应”阻力大,使发展面临困境。

3.1. 经营成本高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经营成本偏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力支出占较大比重。养老行业人员流动性强,由于工作属性相近,不少从业人员往往倾向于工作一段时间后转行至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家政服务领域,导致该行业面临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为维持正常运营,相关机构不得不持续开展人员招聘与培训工作,这种反复的人力资源投入显著增加了运营成本[3]。其二,场地租赁费用高昂。“嵌入式”养老依赖社区内便利的地理位置,这类场地租金或物业费用通常较高,场地的租金成本会直接提高基础支出。其三,适老化改造费用高。若想将现有的社区场地如闲置楼房等改造为符合养老标准的空间,改造工程一次性投入量大,除去基础装修外,还需要购置设施、物资满足基本的适老化要求。设施如基础医疗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单价高昂且需定期检修更新。日常物资如餐饮食材等需要持续供应且满足适老标准,采购成本高于普通物资。其四,规模效应不足导致成本分摊难。当前,“嵌入式”养老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受社区空间条件、服务对象数量、社区用地规划及资金投入等多重因素制约,导致相关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体量偏小的问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加了成本回收的难度[4]。社区“嵌入式”养老难以通过大规模服务分摊如场地、设备等的固定成本,导致单位服务成本居高不下。

3.2. 专业人才缺乏

其一,专业人才数量储备严重不足。养老行业目前供需缺口悬殊,但人才供给源头仍然枯竭。部分大学开设的养老服务专业招生难、招生量少,毕业后真正进入养老行业的人才比例低。其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专业知识匮乏、技能培训较少等问题,这就容易带来服务质量风险和服务纠纷隐患[5]。部分从业人员并非护理专业出身,他们经过短期简单培训后就即刻上岗,仅能完成基础性生活照料,并不具备护理专业知识,难以应对不同老人的复杂需求,导致服务仅停留在对老人的基础照料层面,难以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其三,专业人才流动性高。养老服务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匹配,且养老服务行业社会认同感不高、发展空间有限,常常会被人贴上“伺候人”、“没前途”的标签,有一定经验的人才往往会流向薪酬较高、压力较小的医疗领域,导致养老行业人才持续流失。专业人才匮乏是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偏小且布局分散,难以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制约该模式的规模化推广,也影响社会资本对于该领域投入的信心。

3.3. “邻避效应”阻力大

周边居民对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抵触情绪体现为邻避效应,即居民担心邻避设施对自身生存环境、资产价值等造成负面影响继而引发的反对行为,这种情绪主要源于对该模式潜在负面影响的担忧,例如周边社区居民因担忧其对生活质量、社区环境或资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而抵制项目落地。其一,部分居民担心养老设施会对社区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认为养老服务可能会带来更多外来人员,产生更多的生活噪音,打破社区原有的安静氛围;担忧养老机构的日常运营如医疗废弃物处理可能会破坏社区环境卫生,影响居住舒适度。其二,部分居民认为养老设施的运营会占用社区公共资源如停车位、活动场地,导致居民自身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力被减弱;担心“养老机构附近”的标签会导致房产贬值,自身利益被侵害。其三,部分居民对养老行业存在刻板印象,因传统观念对“养老”、“医疗相关场所”产生心理排斥,从而对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产生抵触心理。

4. 提升“嵌入式”养老可行性的对策

4.1. 政策扶持与精准投入并行

若想降低经营成本,应该由政府发挥扶持作用,同时精确分配资金与资源。其一,降低人员流动性。通过改善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待遇、提升社会认同感等方式,减少从业人员向其他行业流动,从而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其二,关于降低场地成本。可以通过与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共建、分时段进行功能划分等方式,同时可以利用社区闲置房进行适老化改造。关于基础医疗设施,可以通过使用公益组织捐赠的养老器械,降低初期运转成本。其三,提高政府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嵌入式”养老前期投入高,盈利周期长,利润微薄仍然是主要问题,对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进行扶持。全面建立社区支持下的养老服务共享经济平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全行业劳动生产效率,切实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6],加强帮扶力度,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北京市作为首都,带头积极关心老年人健康养老,安全养老,致力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重点对“创新”的小微企业进行关怀,通过给予更多贴息,让这些企业能够在新形态的养老行业里迅速扎稳根基,从而利用小型企业的业态优势,让小体量成为“嵌入式”养老的中坚力量。此外,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叠加政策福利。对于“嵌入式”养老普及率仍远远不够、大部分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呈“撒胡椒面”式分配的问题,政府应加强精准化资金分配,主动普查各个区的老龄化情况,根据所需,分配养老资源向需求迫切的地方倾斜。在监管方面,政府应加大针对“嵌入式”养老模式出台特殊优惠政策的监管力度,杜绝投机行为[4]。其四,社会力量协同与成本优化控制。成本对于“嵌入式”养老的前期经营十分重要,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可以与当地的大型超市、医院等进行联动,通过与超市合作的方式集中采购日常用品及餐饮食材,降低供应链成本;通过与各大医院联动,促进医疗人才走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定期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为老人健康更添一份保障。除此以外还可以结合各个单位与团体,挖掘社会力量,引入其他社会资本,例如吸引志愿者参与“嵌入式”养老的建设,多方协同保障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初期运营资金链的稳定性。

4.2. 重塑职业尊严与社会价值认知

多年来,养老专业人才稀缺。其一,强化社会认同。从业人员数量稀少,学生进入该行业人数少,主要由于社会对养老相关职业的歧视,为此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优秀从业人员的工作案例,以现今流行的短视频、公益广告、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工作人员的价值,摆脱刻板印象,进而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设立“劳动奖章”等类似的社会荣誉,让人们意识到养老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要性与不可取代性。其二,专业人才素质提升。高校可通过增设相关专业及课程、促进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养老机构等社会单位可以自行组织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化护理能力,解决不同老人的需求,增强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其三,提高职业待遇。当前助老养老以及养老护理有关的工作并不属于热门职业,薪资待遇低。可以通过提升员工薪酬,提高福利待遇,标准化职业培训体系,引入职称评定系统,给予稳定的“基础工资 + 绩效 + 奖金”结合制度,同时确保五险一金缴纳等从业人员应享有的社会保障权益。这些保障措施也会吸引人员向养老相关行业流动,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4.3. 认知普及与共建共治

降低“邻避效应”影响最直接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其一,前置沟通与社区共建。在建设初期可以选择召开居民听证会,通过聆听居民意见、邀请居民参与养老机构选址等方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建设过程中也应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动态更新建设进度,定期监测装修噪音,防止给附近居民造成影响。其二,加强监管。防止外来人员出现故意霸占车位等现象,增加立体车位,给居民展示养老社区房价数据,社区养老将成为大势所趋,消除对“嵌入式”养老建设导致房价贬值的担忧。其三,认知普及与心理疏导。在物质保障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居民对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抵触情绪往往源于认知不足,可以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或由社区组织讲座等方式进行知识普及,增进居民对该模式的了解。还可以邀请居民参观养老设施,体验养老服务,消除“刻板印象”。让居民直观地感受到设施对社区的积极作用,从而更认可“嵌入式”养老的实行能为人民带来更便利、美好的生活,减少社区居民的抗拒心理。

5. 结语

伴随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成为缓解养老压力的有效途径。这一模式融合了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等多种服务模式的优势,既能够满足老年人对持续性照料的需求,又能减轻老年人家属在养老方面的负担。虽然该模式面临运营成本高、专业人才少、“邻避效应”阻力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在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个人的多方参与下能够得到改善,从而推动“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发展。

致 谢

在本篇论文定稿之际,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向所有曾给予过我们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同学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姜晓文。从选题到论文撰写,老师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耐心的指导为我们指明方向。感谢大创团队的每一个同学,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共同克服困难、互相学习,大家的创意与协作精神为项目注入了活力。还要感谢学校、学院提供这一实践平台,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论文相关事项,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论文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这段科研初体验将成为我们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学术领域。

基金项目

2025年大创计划项目:智慧养老——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项目编号:10805136025XN066-198)。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EB/OL]. 2025-01-17.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17_1958332.html, 2025-07-08.
[2]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 2023-11-01.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11/t20231101_3293045.html, 2025-07-08.
[3] 杜鹏, 马琦峰. 中国社区嵌入式养老: 现状与问题浅析[J]. 人口与发展, 2024, 30(3): 113-124.
[4] 胡宏伟, 汪钰, 王晓俊, 等. “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J]. 社会保障研究, 2015(2): 10-17.
[5] 周悦, 崔炜. 北京市嵌入式养老模式发展研究——以养老服务驿站为例[J]. 新视野, 2019(4): 90-96.
[6] 黄石松, 伍小兰. 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 现实挑战与路径优化[J]. 行政管理改革, 2025, 2(2):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