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美育以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其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独特功能[1]。在这一背景下,校园话剧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观众与演出团队的共同体中构建自身主体的实践平台,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融合[2],成为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想载体。
相比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现实挑战,而话剧的育人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一方面,话剧创演能够整合校史、红色文化、科学家精神等思政资源,以艺术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其团队协作、剧本创作、舞台表演等环节,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本研究立足美育视域,结合高校话剧团建设与原创剧目排演实践,探索话剧在思想引领与文化浸润中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理支撑。
2. 话剧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一) 话剧的思政育人内涵
德国哲学家席勒指出,美育的关键性作用便是实现“全人教育”,他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蔡元培、王国维等多位教育家的认同[3]。话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天然具备情感感染性、情境代入性和思想启发性,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叙事。例如,通过排演校史题材话剧,学生不仅了解历史事件,更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先辈的奋斗精神,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这种“以情动人、以美化人”的方式,契合新时代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要求,弥补了传统说教模式的不足。
话剧艺术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和表现力,构建了一个情感化、情境化的教育场域。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方式和情感化的表达手段,话剧能够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形象,使参与者和观众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价值认知向价值认同的转化,从而强化思政教育的情感渗透力。
(二) 话剧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话剧育人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首先,观察学习的四个关键过程与话剧育人中的认知发展路径相吻合。话剧通过舞台表演这一直观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生动的行为示范,促进其观察、模仿和内化过程。其次,个人、行为、环境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揭示了话剧育人环境的独特性。话剧创设的拟真情境,构建了个人认知、行为表现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系统。替代性强化概念阐明了话剧观众的学习机制。通过观察角色行为及其后果,观众能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种间接学习方式在价值观教育中尤为重要。
话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天然地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这为跨学科育人提供了理想平台。在话剧创作的全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能够发展艺术表现能力,更能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话剧教育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的统一、艺术实践与生活体验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五育并举”的现代教育理念。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使话剧教育成为连接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的重要纽带。
3. 话剧育人的具体措施与创新实践
(一) 师生协同创演团队,构建多层次参与模式
话剧育人实践中,师生协同机制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话剧创演团队,形成了梯度化的育人体系。这种多元协同模式既保证了艺术创作的专业水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专业性与思想性要求较高的大型IP话剧创作中,通常采用学校主导型模式。该模式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创作力量,负责剧本编写、导演调度等关键环节,学生主要承担表演任务。如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钱学森》话剧,由戏剧专业教师团队精心创作,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和艺术加工,生动再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这种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确保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达到较高水准,使学生在参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观的熏陶。
学生自主创作与学校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鲁迅》原创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团队自主完成了剧本创作、音乐制作、舞台设计等全流程工作,专业教师主要在价值导向和艺术表现方面提供指导建议。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七次剧本修改,教师仅指导戏剧冲突设计,既保障艺术性又维持挑战性。这种“自主创作–专业指导–集体强化”模式系统性地满足了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三大心理需求,为艺术实践课程的动机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学生完全主导型的社团自发排演模式则充分展现了校园文化的活力。“鼓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彰显自身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努力扩大社团活动课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4]校内话剧社团如“阳光剧社”、“玛纳卡剧社”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剧目、组织排练、策划演出,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戏剧氛围,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成效显著。这种自发性的艺术实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话剧艺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成长的重要载体。三种模式相互补充、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话剧育人的完整生态。
(二) 剧本创作立足校园,挖掘本土育人资源
高校话剧创作立足校园本土资源,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素材体系,实现了从“讲故事”到“传精神”的升华。这一创作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校园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说教走向具象体验。
在校史资源开发方面,通过校史剧《积厚流光》的常态化排演,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的精神文化以艺术形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通过角色塑造、情节设计等艺术手段,让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获得精神共鸣。当学生扮演建校先贤时,通过观察并模仿其人生态度来塑造人物。这种替代性学习过程验证了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当扮演者反复演练戏剧情境时,其个人认知、行为表现与环境反馈形成持续互动。
红色文化题材创作则构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史霄文、穆汉祥等交大革命烈士为原型创作的《英烈不朽》,以及反映第一位中共党员烈士侯绍裘生平的《侯绍裘》,通过舞台艺术再现历史场景,实现了多重教育价值。校园红色话剧是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一种创新艺术实践,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优势,从情感层面看,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呈现取材的客观性、文化的传承性、民族元素的凸显性、形式的亲和性、情感的渲染性[5]。
在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科学家题材话剧开创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海菜花开》不仅呈现了孔海南教授团队治理洱海的科研历程,更通过戏剧冲突展现了科学家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心路历程;《霞光颂》对徐光宪、高小霞院士学术人生的艺术化再现,打破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医学院创作的《清贫的牡丹》则通过医者仁心的故事,诠释了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这类创作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形象。
成功的校园话剧创作往往能够实现多重价值的统一。既有教育性又不失艺术性,既立足校园又放眼社会,既传承历史又关照现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话剧创作生态,使话剧艺术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知识与价值的重要媒介。
(三) 产学研融合搭建舞台,拓展话剧育人场域
高校话剧育人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了多元立体的实践平台,实现了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李叔同杯”校史戏剧大赛等校内外赛事活动形成了“以赛促创、以赛促演”的良性循环。这种竞赛机制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通过专业评审和团队竞技显著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比赛过程中的相互观摩和学习,使话剧教育突破了单一团队的局限,形成了开放共享的创作生态。
巡演推广为话剧育人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舞台。《海菜花开》赴云南洱源演出、《钱学森》赴港澳交流等,将校园话剧从封闭的剧场延伸到社会大舞台。这一实践模式既是对参演学生的深刻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更是艺术生命力的延伸和检验。乡村巡演等活动特别注重将高雅艺术送到基层,实现了文化惠民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专业力量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校园话剧的艺术水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参与,构建了高校与业界的对话渠道。专业导演的创意启发、舞美设计的理念创新、表演技巧的系统训练,使校园话剧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获得专业提升,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
劳动教育的融入创新了“五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学生在舞台搭建中学习工程技术,在道具制作中锻炼手工技能,在灯光操作中掌握设备知识,这些实践环节将美育与劳育自然结合,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生动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四) 演绎形式创新,增强参与体验
高校话剧育人通过形式创新不断突破传统舞台的局限,在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场景式话剧的探索将艺术表达与校园空间有机融合,开创了“环境戏剧”的新范式。“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体验剧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束缚,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线引导观众在校史馆等实景空间中穿梭,使参与者既是观剧者又是剧中人。这种创新形式让校史故事在真实发生的环境中重现,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在场感和感染力。山茶花社纪念碑揭幕式话剧演出则巧妙运用特定场所的象征意义,将纪念仪式与艺术表演融为一体,使思想教育在特定时空场域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数字话剧的实践为传统表演艺术注入了科技活力。通过VR/AR技术的创新应用,话剧舞台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起虚实相生的表演新维度。数字人形象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角色表现手法,更创造了传统演员与虚拟角色互动的可能性。这种尝试既拓展了线上育人空间,使话剧艺术得以在数字媒介中延续生命力,又保持了现场表演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这些形式创新共同构建了话剧育人新模式。从实景空间的沉浸体验到数字媒介的虚拟交互,高校话剧在保持艺术本体的同时,不断拓展表现维度和传播渠道。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美育的形式载体,更通过多感官的参与体验深化了育人效果,使价值观教育在艺术审美和科技体验中获得自然而深刻的传递。
4. 话剧育人的成效评估与优化路径
(一) 话剧育人实践的成效评估
话剧育人通过持续的品质提升与形式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话剧作品通过校内外展演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了常态化、品牌化的育人模式。许多高校打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原创剧目,如校史剧、红色题材剧等,通过反复打磨和巡演,实现了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话剧的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共鸣特性,使思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青年学子通过参演或观剧,在角色代入与情节互动中深刻感悟理想信念、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这种“以情动人、以美化人”的教育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政课理论灌输的不足,使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二) 话剧育人实践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当前高校话剧育人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首先,艺术表现的专业性不足制约育人效果的提升。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戏剧创作师资队伍,指导教师往往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学生演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在剧本创作、舞台调度、表演技巧等专业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其次,项目开展的持续性较弱影响育人长效性。多数校园话剧呈现“运动式”发展特征,重要节点集中排演后即告一段落,缺乏常态化运作机制。创作团队流动性大,使育人效果难以累积深化。最后,科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阻碍质量提升。当前对话剧育人效果的评价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对思想引领成效的测评方法单一,过程性评价缺失,难以为作品改进提供有效依据,制约了话剧育人工作的精准施策和质量提升。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优化路径:首先,建立“编–演–评–改”的闭环机制,通过创作、实践、反馈、提升的循环过程实现作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其次,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力度,推动校际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整体创作水平。最后,创新教育模式,构建“话剧 + 课程”的学分认定体系,将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话剧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小主题、大意义”的低成本话剧育人实践。在话剧基础方面,剧本朗读会是最易实施的入门形式。通过精选经典文学或校史片段,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和主题研讨。这种形式虽简单,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是戏剧教育的良好起点。在深化层面,课本剧改编可作为延伸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语文、历史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进行戏剧化改编。利用教室空间和简易道具,就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呈现。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学生围绕校园生活自主创作10分钟情景剧,在礼堂或操场搭建简易舞台进行表演。强调生活化呈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话剧育人成效。
5. 结语
话剧艺术凭借其独特的情感感染力和情境沉浸性,成为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载体。通过师生协同创作、校本资源开发、产学研舞台搭建以及形式创新等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其育人效能。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话剧育人将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未来,需着力完善话剧育人的效果评估体系,并探索数字戏剧等新技术应用。通过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进一步彰显话剧艺术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