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到讲台:美育视域下校园话剧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
From Stage to Podium: A Pathway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Theater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Perspective
摘要: 话剧艺术作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原创剧目排演的实践案例,探讨话剧育人的创新路径与实施成效。研究发现,通过构建“师生协同创作”模式、深挖校本红色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及创新沉浸式表演形式,话剧育人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话剧教育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更通过情感共鸣与角色体验深化了价值观内化,使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艺术实践。校内外展演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育人辐射范围,形成品牌效应。
Abstract: As a unique medium integrating aesthetic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theatrical art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value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and the effects of drama-based education through original campus productions. Results show that a “teacher-student co-creation” model, utilizing campus red resources and immersive formats, effectively combines ideological, artistic, and participatory element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atre education enhances students’ aesthetic and innovative capacities while fostering value internalization through 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role experience. Performances both on and off campus amplify its educational impact, creating distinctive branding effects.
文章引用:丁洁. 从舞台到讲台:美育视域下校园话剧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127-13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18

1. 引言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美育以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其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独特功能[1]。在这一背景下,校园话剧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观众与演出团队的共同体中构建自身主体的实践平台,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融合[2],成为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想载体。

相比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如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现实挑战,而话剧的育人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一方面,话剧创演能够整合校史、红色文化、科学家精神等思政资源,以艺术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其团队协作、剧本创作、舞台表演等环节,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本研究立足美育视域,结合高校话剧团建设与原创剧目排演实践,探索话剧在思想引领与文化浸润中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理支撑。

2. 话剧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 话剧的思政育人内涵

德国哲学家席勒指出,美育的关键性作用便是实现“全人教育”,他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蔡元培、王国维等多位教育家的认同[3]。话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天然具备情感感染性、情境代入性和思想启发性,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叙事。例如,通过排演校史题材话剧,学生不仅了解历史事件,更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先辈的奋斗精神,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这种“以情动人、以美化人”的方式,契合新时代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要求,弥补了传统说教模式的不足。

话剧艺术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和表现力,构建了一个情感化、情境化的教育场域。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方式和情感化的表达手段,话剧能够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形象,使参与者和观众在审美体验中完成价值认知向价值认同的转化,从而强化思政教育的情感渗透力。

() 话剧育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话剧育人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撑。首先,观察学习的四个关键过程与话剧育人中的认知发展路径相吻合。话剧通过舞台表演这一直观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生动的行为示范,促进其观察、模仿和内化过程。其次,个人、行为、环境的三元交互决定论揭示了话剧育人环境的独特性。话剧创设的拟真情境,构建了个人认知、行为表现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系统。替代性强化概念阐明了话剧观众的学习机制。通过观察角色行为及其后果,观众能够获得替代性经验,这种间接学习方式在价值观教育中尤为重要。

话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天然地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这为跨学科育人提供了理想平台。在话剧创作的全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能够发展艺术表现能力,更能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话剧教育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的统一、艺术实践与生活体验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五育并举”的现代教育理念。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使话剧教育成为连接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的重要纽带。

3. 话剧育人的具体措施与创新实践

() 师生协同创演团队,构建多层次参与模式

话剧育人实践中,师生协同机制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话剧创演团队,形成了梯度化的育人体系。这种多元协同模式既保证了艺术创作的专业水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专业性与思想性要求较高的大型IP话剧创作中,通常采用学校主导型模式。该模式以专业教师为核心创作力量,负责剧本编写、导演调度等关键环节,学生主要承担表演任务。如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钱学森》话剧,由戏剧专业教师团队精心创作,通过严谨的历史考据和艺术加工,生动再现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这种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确保作品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达到较高水准,使学生在参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观的熏陶。

学生自主创作与学校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鲁迅》原创音乐剧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团队自主完成了剧本创作、音乐制作、舞台设计等全流程工作,专业教师主要在价值导向和艺术表现方面提供指导建议。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七次剧本修改,教师仅指导戏剧冲突设计,既保障艺术性又维持挑战性。这种“自主创作–专业指导–集体强化”模式系统性地满足了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三大心理需求,为艺术实践课程的动机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学生完全主导型的社团自发排演模式则充分展现了校园文化的活力。“鼓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彰显自身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努力扩大社团活动课程的凝聚力和影响力。”[4]校内话剧社团如“阳光剧社”、“玛纳卡剧社”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剧目、组织排练、策划演出,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戏剧氛围,在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成效显著。这种自发性的艺术实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话剧艺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成长的重要载体。三种模式相互补充、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话剧育人的完整生态。

() 剧本创作立足校园,挖掘本土育人资源

高校话剧创作立足校园本土资源,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素材体系,实现了从“讲故事”到“传精神”的升华。这一创作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校园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艺术表达,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说教走向具象体验。

在校史资源开发方面,通过校史剧《积厚流光》的常态化排演,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的精神文化以艺术形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通过角色塑造、情节设计等艺术手段,让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获得精神共鸣。当学生扮演建校先贤时,通过观察并模仿其人生态度来塑造人物。这种替代性学习过程验证了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当扮演者反复演练戏剧情境时,其个人认知、行为表现与环境反馈形成持续互动。

红色文化题材创作则构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史霄文、穆汉祥等交大革命烈士为原型创作的《英烈不朽》,以及反映第一位中共党员烈士侯绍裘生平的《侯绍裘》,通过舞台艺术再现历史场景,实现了多重教育价值。校园红色话剧是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一种创新艺术实践,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优势,从情感层面看,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呈现取材的客观性、文化的传承性、民族元素的凸显性、形式的亲和性、情感的渲染性[5]

在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科学家题材话剧开创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海菜花开》不仅呈现了孔海南教授团队治理洱海的科研历程,更通过戏剧冲突展现了科学家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心路历程;《霞光颂》对徐光宪、高小霞院士学术人生的艺术化再现,打破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医学院创作的《清贫的牡丹》则通过医者仁心的故事,诠释了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这类创作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形象。

成功的校园话剧创作往往能够实现多重价值的统一。既有教育性又不失艺术性,既立足校园又放眼社会,既传承历史又关照现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话剧创作生态,使话剧艺术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知识与价值的重要媒介。

() 产学研融合搭建舞台,拓展话剧育人场域

高校话剧育人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了多元立体的实践平台,实现了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李叔同杯”校史戏剧大赛等校内外赛事活动形成了“以赛促创、以赛促演”的良性循环。这种竞赛机制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又通过专业评审和团队竞技显著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比赛过程中的相互观摩和学习,使话剧教育突破了单一团队的局限,形成了开放共享的创作生态。

巡演推广为话剧育人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舞台。《海菜花开》赴云南洱源演出、《钱学森》赴港澳交流等,将校园话剧从封闭的剧场延伸到社会大舞台。这一实践模式既是对参演学生的深刻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更是艺术生命力的延伸和检验。乡村巡演等活动特别注重将高雅艺术送到基层,实现了文化惠民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专业力量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校园话剧的艺术水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参与,构建了高校与业界的对话渠道。专业导演的创意启发、舞美设计的理念创新、表演技巧的系统训练,使校园话剧在保持特色的同时获得专业提升,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

劳动教育的融入创新了“五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学生在舞台搭建中学习工程技术,在道具制作中锻炼手工技能,在灯光操作中掌握设备知识,这些实践环节将美育与劳育自然结合,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生动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 演绎形式创新,增强参与体验

高校话剧育人通过形式创新不断突破传统舞台的局限,在增强互动性与沉浸感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场景式话剧的探索将艺术表达与校园空间有机融合,开创了“环境戏剧”的新范式。“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体验剧打破镜框式舞台的束缚,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线引导观众在校史馆等实景空间中穿梭,使参与者既是观剧者又是剧中人。这种创新形式让校史故事在真实发生的环境中重现,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在场感和感染力。山茶花社纪念碑揭幕式话剧演出则巧妙运用特定场所的象征意义,将纪念仪式与艺术表演融为一体,使思想教育在特定时空场域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数字话剧的实践为传统表演艺术注入了科技活力。通过VR/AR技术的创新应用,话剧舞台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构建起虚实相生的表演新维度。数字人形象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角色表现手法,更创造了传统演员与虚拟角色互动的可能性。这种尝试既拓展了线上育人空间,使话剧艺术得以在数字媒介中延续生命力,又保持了现场表演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这些形式创新共同构建了话剧育人新模式。从实景空间的沉浸体验到数字媒介的虚拟交互,高校话剧在保持艺术本体的同时,不断拓展表现维度和传播渠道。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美育的形式载体,更通过多感官的参与体验深化了育人效果,使价值观教育在艺术审美和科技体验中获得自然而深刻的传递。

4. 话剧育人的成效评估与优化路径

() 话剧育人实践的成效评估

话剧育人通过持续的品质提升与形式创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话剧作品通过校内外展演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了常态化、品牌化的育人模式。许多高校打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原创剧目,如校史剧、红色题材剧等,通过反复打磨和巡演,实现了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话剧的沉浸式体验与情感共鸣特性,使思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青年学子通过参演或观剧,在角色代入与情节互动中深刻感悟理想信念、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这种“以情动人、以美化人”的教育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政课理论灌输的不足,使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 话剧育人实践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当前高校话剧育人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三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首先,艺术表现的专业性不足制约育人效果的提升。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戏剧创作师资队伍,指导教师往往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兼任,学生演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在剧本创作、舞台调度、表演技巧等专业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其次,项目开展的持续性较弱影响育人长效性。多数校园话剧呈现“运动式”发展特征,重要节点集中排演后即告一段落,缺乏常态化运作机制。创作团队流动性大,使育人效果难以累积深化。最后,科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阻碍质量提升。当前对话剧育人效果的评价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对思想引领成效的测评方法单一,过程性评价缺失,难以为作品改进提供有效依据,制约了话剧育人工作的精准施策和质量提升。

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优化路径:首先,建立“编–演–评–改”的闭环机制,通过创作、实践、反馈、提升的循环过程实现作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其次,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力度,推动校际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整体创作水平。最后,创新教育模式,构建“话剧 + 课程”的学分认定体系,将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话剧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小主题、大意义”的低成本话剧育人实践。在话剧基础方面,剧本朗读会是最易实施的入门形式。通过精选经典文学或校史片段,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和主题研讨。这种形式虽简单,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是戏剧教育的良好起点。在深化层面,课本剧改编可作为延伸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语文、历史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进行戏剧化改编。利用教室空间和简易道具,就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呈现。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学生围绕校园生活自主创作10分钟情景剧,在礼堂或操场搭建简易舞台进行表演。强调生活化呈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话剧育人成效。

5. 结语

话剧艺术凭借其独特的情感感染力和情境沉浸性,成为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载体。通过师生协同创作、校本资源开发、产学研舞台搭建以及形式创新等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其育人效能。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话剧育人将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未来,需着力完善话剧育人的效果评估体系,并探索数字戏剧等新技术应用。通过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进一步彰显话剧艺术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isappinstalled=0&wd=&eqid=c1d0a4dd0002f7f1000000036434b714, 2025-08-01.
[2] 唐忠宝, 闫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定位[J]. 教育评论, 2021(10): 93-98.
[3] 范晓虹. 教育戏剧在美育中的作用[J]. 中国戏剧, 2020(12): 87-89.
[4] 柳清. 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困境与对策[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1): 60-62.
[5] 马婧. 新时代校园红色话剧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 西部学刊, 2020(11):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