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术语英译的“中国英语”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基于协调翻译理论与许渊冲《古今诗歌一百首》译本的考察
The Phenomenon of “China English”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ic Terminolog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Accommod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Xu Yuanchong’s A Hundr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Poems
摘要: 本研究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著《古今诗歌一百首》为语料,旨在探讨中国诗歌术语英译中的“中国英语”现象。研究结合了高健的“协调翻译理论”,将1800个术语案例分为音译、直译、意译三种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单一翻译策略在处理文化独特性强的诗歌术语时易导致文化信息损耗。协调翻译理论通过动态平衡源语文化内涵与译语可接受性(如“音译 + 注释”策略)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一个“术语翻译三元协调模型”(音译保真、直译存形、意译传神),意在为中国诗歌外译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nifestation of “China English”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 terminology, utilizing Xu Yuanchong’s A Hundr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Poems as its corpus. Employing Gao Jian’s Coordination-based Translation Theory, the research categorizes and analyzes 1800 terminology cases through three strategic framework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Findings reveal that mono-strategic approaches risk significant cultural information loss when handling culturally distinctive poetic terms. The Coordination-based Translation Theory effectively mitigates this by dynamically balancing source-culture connotations with target-language acceptability, exemplified in hybrid strategie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 + annotation.” Building on these insights, the study proposes a Tripartite Coordinated Model for Terminology Translation—preserving authenticity through sound-based translation, retaining form via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conveying spirit via sense-based translation. This model aims to standardiz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while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冯媛媛. 中国诗歌术语英译的“中国英语”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基于协调翻译理论与许渊冲《古今诗歌一百首》译本的考察[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293-30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79

1. 引言

中国诗歌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其术语的精准英译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诗歌中大量富含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跨语言转换过程中普遍面临文化空缺与语义损耗的难题。为应对这一挑战,本研究基于两大核心理论展开探索。首先依托中国英语理论体系,该概念由葛传槼于1980年[1]首次明确提出,特指用符合英语语法规范的标准英语表达中国特有文化事物,例如用Taoism翻译“道”。其合法性源于英语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需求,区别于非规范的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兼具文化独特性与语言规范性的核心特征,成为汉英翻译中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有效载体。其次借鉴高健[2]提出的协调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翻译是多维动态协调过程,需要平衡三组关键关系。在策略层面协调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在文化层面兼顾源语保真度与目的语接受度,在主体层面折中作者意图、译者策略与读者认知之间的张力。翻译的本质就是寻求这些矛盾要素的相互融合。

当前研究尚未系统整合中国英语的表达潜力与协调理论的动态平衡机制,尤其在中国诗歌术语翻译领域存在研究空白。因此本文选取许渊冲《古今诗歌一百首》译本[3]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方面探索如何通过规范的中国英语构建诗歌术语的跨文化表达,另一方面分析协调理论如何指导优化翻译策略,在文化传真与译作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通过对1800条术语案例的系统分析,本研究旨在为中国诗歌外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 过往研究综述

2.1. 中国英语过往研究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作为英语全球本土化的重要变体,其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4]。核心的理论奠基在于李文中[5]对“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的明确区分,其将中国英语界定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特有文化现象的合法变体”,为后续研究确立了本体论基础。早期研究(1990s~2000s初)主要聚焦于词汇层面的特征描写与标准化路径探索。汪榕培[6]基于典籍英译的经典案例分析,归纳出的四类构词模式(音译借词、语义再生词、直译复合词、仿译词),为中国特色术语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初步的操作框架和标准化依据。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国际传播需求的激增,研究重心显著转向功能性与传播效能的实证探讨。罗选民[7]敏锐地指出中国英语的核心价值在于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缺省”,并提出了通过文化注释与语境重构提升目标读者理解度的策略,标志着从静态描写向动态功能研究的演进。胡开宝[8]开创性地利用大型政治文献平行语料库进行量化分析,其研究发现73%的中国特色术语(如xiaokang society)通过直译法被英语读者有效接受,为直译策略在特定文本类型和文化负载词上的适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实证验证了中国英语的跨文化传播潜力。

近年来,中国英语研究展现出鲜明的范式转型,聚焦于两大相互关联的新方向:标准化与数据驱动转型,以及认知维度与跨学科融合。在标准化与数据驱动方面,李文中[9]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英语语料库”(CEVC)是里程碑式的实践,该语料库通过构建百万级规模的平行文本,为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基础。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揭示特定译法(如“龙袍”译为dragon robe)在实际使用中的频率分布、语境特征及与其他潜在译法(如imperial robe)的比较优势,从而为翻译决策提供客观参考。胡开宝[10]则进一步论证了基于大规模可比与平行语料库分析,能够系统揭示中国英语变体的特征、翻译规范及其跨文化传播效能,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与此同时,研究前沿正积极拥抱认知科学视角,致力于从心理加工层面解析中国英语的理解机制。胡开宝、陶源[11]创新性地运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英语母语者处理中国特色文化隐喻词时的实时认知负荷与理解障碍,揭示了不同翻译策略对读者心理表征构建效率的差异化影响。

然而,纵观中国英语研究的发展,其成果多集中于一般性文化词汇和政治社会术语,对于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精髓与独特审美意蕴的诗歌术语,其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诗歌术语高度凝练且富含文化隐喻,其在中国英语框架下的有效表达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如何在遵循英语规范的同时,保留其独特的诗意内涵、韵律美感及文化联想。现有基于语料库和认知实验的研究,虽为术语标准化和理解机制提供了宝贵洞见,但尚未充分聚焦诗歌这一特殊文类术语翻译的独特规律与协调机制。因此,深入探究诗歌术语在中国英语中的翻译实践,尤其是如何运用中国英语的规范表达力来传递诗歌特有的文化意象与审美价值,不仅是对现有中国英语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更是提升中国诗歌外译质量、实现文化精髓有效传播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选取许渊冲《古今诗歌一百首》译本为对象,正是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探索中国英语在诗歌术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与潜力。

2.2. 协调翻译理论过往研究

协调翻译理论(Accommodative Translation Theory)植根于功能学派,其核心诉求是动态平衡源语文化传真与目的语接受度之间的张力[12]。吕俊[13]在建构主义视角下首次系统阐释“协调”概念,强调通过策略性调和消解文化冲突,奠定了理论基石。早期发展(2000s)侧重于方法论体系的构建。王东风[14]提出的“三级协调模式”(文化层–语义层–审美层协同运作),以诗歌翻译为例,阐述了如何在保留文化意象(如willow的离别隐喻)与适应目的语诗学规范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随着理论深化,2010年代的研究重点转向实证验证。朱志瑜[15]通过对比分析《唐诗三百首》多个译本,实证发现对高文化负载词采用“直译 + 文内补偿”(如dragon robe加注“象征皇权”)相较于纯归化译法(如imperial robe)能显著提升读者理解准确率。这一发现有力支撑了“协调”策略的有效性。李正栓[16]基于此类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更具普适性的“协调三原则”(文化基因存真、语境功能对等、接受阈值调控),显著提升了该理论在典籍术语等复杂文本翻译中的系统指导性。

当前协调翻译理论前沿正经历跨学科融合,突出表现为认知科学视角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在认知视角方面,郑冰寒[17]其实验团队通过眼动追踪和回忆测试,对比了直译加注与概念归化两类策略的认知效果。研究发现协调翻译需系统考察读者认知心理,推动协调策略选择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量化。在人工智能方面,冯志伟[18]较早尝试将协调理论融入技术模型,其研究利用神经网络对文化空缺词进行策略自适配训练。实验表明,算法在简单语境中能有效匹配策略,但在文化内涵深度理解上存在局限。随后王华树[19]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人机协同的文化智能协调框架。这一尝试标志着协调翻译从规则匹配向认知智能化的重要过渡。

综上所述,协调翻译理论在平衡文化传真与读者接受方面的核心原则(存真、对等、调控)已得到较充分阐述,其应用于一般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有效性也获得了一定实证支持。然而,该理论在处理诗歌术语这一特殊翻译对象时,其具体操作路径和策略选择的精细化指导仍有待深化。诗歌术语翻译不仅涉及概念意义的传递,更牵涉意象的再现、韵律的协调、整体意境的营造等多维度的动态平衡。现有协调理论框架虽具有普适性,但针对诗歌术语翻译中特有的“形”(语言形式)、“意”(概念内涵)、“神”(审美意境)三者如何协同协调的复杂性问题,尚缺乏系统性的探讨和基于充分语料的验证。尤其在中国诗歌外译语境下,如何将协调翻译理论与中国英语的表达规范相结合,发展出能有效指导诗歌术语翻译实践、兼顾文化独特性和诗歌艺术性的具体协调策略与模型,是当前理论应用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理论自身深化发展的契机。本研究旨在结合许渊冲的诗歌翻译实践,分析其处理术语时运用的各类协调策略,为协调翻译理论在诗歌领域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

3. 研究发现

本研究以许渊冲译《古今诗歌一百首》为分析样本,该译本收录东汉至现当代73首古诗与27首新诗(含2首许氏原创),由中译出版社2021年出版,英文经母语专家审定,中文附生僻字注音,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基于葛传槼界定的中国英语标准(即表达中国特色且符合英语规范),本研究从1800条术语案例中归纳出三类翻译策略[20],并选取典型案例结合高健协调翻译理论进行批评性分析。

3.1. 中国英语术语的分类统计

3.1.1. 音译策略

通过汉语拼音直接转换文化专有项,辅以语境实现可读性。此类译法占比约15%,典型案例见表1

Table 1. Example of transliteration

1. 音译案例

原文

译文

来源诗歌

琵琶

pipa

《凉州词(一)》

三千里

three thousand li

《破阵子》

3.1.2. 直译策略

按字面映射文化意象,保留原语形式特征(如地名、器物)。此类译法占比25%,部分案例因文化差异导致接受度受限,典型案例见表2

Table 2. Examples of literal translation

2. 直译案例

原文

译文

来源诗歌

夜光杯

the cups of jade

《凉州词(一)》

玉门关

Gate of Jade

《出塞》王之涣

龙城飞将

the flying general

《出塞》王昌龄

冰心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芙蓉楼送辛渐》

阳关

Sunny Pass

《渭城曲》

白帝城

the white Emperor

《早发白帝城》

窈窕

attractive grace

《枫桥夜泊》

寒山寺

Temple of Gold Hill

《枫桥夜泊》

朱雀桥

the Bridge of Birds

《乌衣巷》

乌衣巷

the street of Mansion

《乌衣巷》

蓬山

three fairy hills

《无题》

青鸟

the blue birds

《无题》

西湖

West Lake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

秋千索

ropes of swing

《钗头凤·世情薄》

红泪

stealthy tears

《钗头凤·世情薄》

沾巾

shed tears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千里目

agrander sight

《登鸛雀楼》

胡马

hostile seeds

《出塞》王昌龄

王谢

the humble

《乌衣巷》

王孙

my friend

《赋得古原草送别》

西子

the Lady of the West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

红酥手

Pink hands

《钗头凤·红酥手》

折腰人

Haughty brow

《满江红·思家》

闲功课

leisure

《满江红·思家》

3.1.3. 意译策略

重构内涵以适应目的语文化,占比达60%。但过度归化易弱化文化特异性,典型案例见表3

Table 3. Examples of free translation

3. 意译案例

原文

译文

来源诗歌

素书

my husband does writes

《饮马长城窟行》

万仞

amind the moutains

《出塞》

觅封侯

seeking fame far away

《闺怨》

入吴

East Stream

《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

In the North

《芙蓉楼送辛渐》

五花马

flower-dappled horse

《将进酒》

度阴山

invade our land

《出塞(一)》

扬州

river town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群玉

Mountain of Jade

《清平调(一)》

云雨巫出

Mountain Godness

《清平调(二)》

晴川

sunlit river

《黄鹤楼》

关中

central plain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良人

my husband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Taoism

《离思(四)》

后庭花

Parting Spring

《泊秦淮》

清明节

Mourning Day

《清明》

寒食

Cold Food Day

《寒食》

宋玉

lover’s amorous beam

《赠邻女》

楚城

southern town

《春夕旅怀》

天上人间

the paradise of men

《浪淘沙》

罗布襟

quilt

《浪淘沙》

红尘

the tumultuous world

《秋月》

协调翻译理论通过三类策略优化诗歌术语的文化传真,音译补偿(如“Xishi”“Songyu”)直接移植文化专有项,避免意译导致的典故消解;直译强化(如“Yinshan frontier”)保留地理符号的战争隐喻,较纯意译“our land”更具历史实感;注释嵌套(如“titled peerage via imperial exams”)在归化表达中植入制度背景,平衡可读性与文化深度。研究表明,许渊冲译本虽以意译见长(如“良人:my husband”有效传递核心语义),但对“封侯”“宋玉”等高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仍可依托上述协调机制提升文化传真度,即在维持译文流畅性的前提下,通过音译定名、直译保真、注释补义的多维联动,实现源语文化基因与目的语接受效度的动态统一。

3.2. 协调翻译视角下的中国诗歌术语英译分析

3.2.1. 西子(The Lady of the West)

该术语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西子”特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许渊冲译作“the Lady of the West”,以“West”暗指西湖地理位置,虽兼顾诗歌韵律,但未传递“西施”的文化指代内涵。西方读者对此典故的普遍认知为“Xishi”或“the beauty”,原译可能导致文化信息缺失。参照李照国[21]对中医文化词音译的标准化原则,此类文化专有项宜采用音译加注策略。基于协调翻译理论,建议调整为“the Lady of the West (Xishi)”,既保留原诗韵律形式,又通过注释明确历史人物关联,实现文化传真与读者接受的平衡。

3.2.2. 觅封侯(Seeking Fame Far Away)

该词源自王昌龄《闺怨》,“封侯”指通过军功获取爵位的制度性概念。许渊冲意译为“seeking fame far away”,以“fame”(声名)对应功名追求,符合目的语读者认知习惯。此译法通过归化协调消解了科举制度的文化隔阂,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与原诗受众相近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协调理论中源语内涵与目的语可读性的折中处理,有效促进了文化传播。

3.2.3. 度阴山(Invade Our Land)

此术语出自王昌龄《出塞(一)》,“阴山”作为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地理分界[22],蕴含重要军事象征意义。许译“Invade our land”虽传达匈奴入侵的核心语义,但弱化了“阴山”的地缘文化符号。依据协调理论对文化特异性与语言经济性的调和原则,建议补充地理专名译为“Invade our land (Yinshan frontier)”。该方案通过直译嵌套,在维持诗句简洁性的同时强化历史实感,使“阴山”的边防意象得以保留。

3.2.4. 宋玉(Lover’s Amorous Beam)

鱼玄机《赠邻女》中的“宋玉”指向战国才子典故。许译“lover’s amorous beam”(情人含情脉脉的笑容)将人物转化为抽象情感,导致文化典故消解。基于协调理论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整合要求,优化为“lover’s (Songyu, the legendary poet) amorous beam”。通过括号注释植入人物背景,在保留原诗审美形态的前提下,解决文化空缺问题,实现作者意图与读者认知的协调。

4. 结语

中国英语作为表达中国文化特质的规范化语言形式,其生成源于汉英语言间的文化词汇空缺现象。在诗歌术语翻译实践中,音译(如“pipa”)、直译(如“West Lake”)及意译(如“seeking fame”)等策略虽各具适用性,但面对“西子”“宋玉”等高文化负载词时,单一策略往往难以兼顾文化传真与读者接受的双重诉求。研究表明,依托协调翻译理论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音译补偿留存文化基因(如“Xishi”)、直译强化维系历史符号(如“Yinshan frontier”)、归化重构确保核心语义(如“seeking fame”)的三维联动,可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译者应立足“信达雅”原则,灵活运用上述协调机制,在推动中国诗歌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程中,使中国英语不仅成为文化空缺的解决方案,更转化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葛传槼.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中国翻译, 1980(1): 1-8.
[2] 高健. 翻译协调论[Z]. 太原: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主题报告, 1998.
[3] 古今诗歌一百首[M]. 许渊冲, 译. 北京: 中译出版社, 2021: 1-210.
[4] 周晓沫. 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 海外英语, 2020(12): 123-124.
[5]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4): 18-24.
[6] 汪榕培. 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词项翻译策略[J]. 中国翻译, 1991(5): 12-16.
[7] 罗选民.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J]. 中国翻译, 2006(3): 23-27.
[8] 胡开宝. 政治文献英译的接受效应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2): 280-292.
[9] 李文中. 中国英语语料库(CEVC)建设与应用研究[R]. 北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报告, 2020.
[10] 胡开宝.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变体特征与传播效能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2, 54(1): 100-112.
[11] 胡开宝, 陶源. 中国特色文化隐喻词英译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J]. 现代外语, 2023, 46(2): 220-234.
[12] 张慧琴. 高健翻译协调理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3] 吕俊. 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8-115.
[14] 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J]. 中国翻译, 2004, 25(6): 6-9.
[15] 朱志瑜. 唐诗英译中的文化传递量化分析[J]. 外国语, 2010(4): 64-70.
[16] 李正栓. 典籍英译协调三原则研究[J]. 中国翻译, 2016, 37(5): 105-110.
[17] 郑冰寒. 协调翻译策略的认知效果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2, 54(5): 750-763.
[18] 冯志伟. 神经网络在文化空缺词翻译中的应用[C]//人工智能与语言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45-52.
[19] 王华树. 人机协同的文化智能翻译协调框架研究[J]. 中国翻译, 2023, 44(3): 89-98.
[20] 张秀梅. 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 21(10): 102-105.
[21] 李照国.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M]. 北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6-89.
[22] 王襄平, 王志恒, 方精云. 中国的主要山脉和山峰[J]. 生物多样性, 2004, 12(1): 2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