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预期结构式“不V还好,Y”
On the Counter-Expectation Construction “不V还好, Y” in Chinese
DOI: 10.12677/ml.2025.139985, PDF, HTML, XML,   
作者: 陈 俊: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不V还好Y”反预期主观性“不V还好 Y” Counter-Expectation Subjectivity
摘要: “不V还好,Y”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就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表现出语言的“主观性”。本文通过对“不V还好,Y”结构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独特功能和语用价值。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不V还好, Y” serves as a 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 in Chinese, pragmatically conveying unexpected messages that express the speaker’s evaluative stance and linguistic subjectivity.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is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reveals its unique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pragmatic significanc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陈俊. 论反预期结构式“不V还好,Y”[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338-34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85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复句中,我们发现利用“不 + 动词性成分”和“还好”组合搭配使用,形成假设否定某项事实发生以达到良好预期,而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恰恰相反的表述,例如:

(1) 他这话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陆子修忍不住又冒了火。(《中国农民调查》)

(2) 不说还好,一说胡雪岩觉得浑身发痒,恨不得能在“大汤”中痛痛快快泡一泡才好。(《红顶商人胡雪岩》)

(3) 等多三个钟这样刚才我们几个“女朋友”密谋一起打电话给那几个正在广州风流的男人们,不打还好,打完个个心情都变差了本来星期六晚是我们员工的私人聚会的吗,现在把老总什么的也叫上了,变成了公司新年活动了嘿嘿,高中几年都没交集的今天竟然会在我公司碰头!

以上三个例句都是前一部分假设某件事情或某个动作没有发生,并在后续句中往往进一步强调了动作发生之后所造成的结果更加不如意。而有关“还好”和“没V”的组合搭配更多是强调说话人主观上的心理预期就是对已然事实的肯定或者说是“庆幸”,例如:

(4) 我急驰赶到检查站,还好没来晚。不多时,长长通道远处影影绰绰出现一群人的身影。(新华社2002年5月份新闻报道)

(5) 发了也好,憋得越久,火焰越高,这次还好没出人命,下次就难说了。别哭了,想想以后。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双面胶》)

(6) 他跟我寒暄了几句,还好没问我小说写的进度。(《上海宝贝》)

而有关“不V还好,Y”和变式“还好没V,Y”,罗艳琴(2016)曾做过简略分析,主要涉及句法层面和语义表达的不同,从句法层面来看“不V还好,Y”中的还好仍是一个状中结构充当分句的谓语,而“还好没V,Y”中的“还好”经过重新分析之后融合成为一个语气副词,语义上由原来凸显比较义变为凸显庆幸义,并且提出了“不V还好,Y”中涉及Y的预设多数都是消极的[1]。对于以上观点我们表示认同,但是有关“不V还好,Y”和“还好没V,Y”即对举假设复句中否定条件下,涉及说话人心理预期、情感表达和复句语用功能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因此,本文将从两方面探究“不V还好,Y”,第一部分证明“不V还好,Y”是反预期结构式,第二部分谈论反预期结构式的主观情感表达,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简称BCC),均可查询出处。

2. “不V还好,Y”是反预期结构式

陈振宇(2023)指出预期是认识主体对事物真假、属性、价值等方面的预先认识或估计。它既可以针对某一对象,也可以针对某一言语活动。预期的产生是因为认识主体具有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从而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预见性”。而预期性指的是指的是整个语篇的性质,可以分为正预期和反预期[2]

如前文所述“不V还好,Y”往往在后续句中强调结果的更不如意,从说话者的心理预期来看,主观上更倾向于未发生某项事件或者某个动作,而事实上发生了从而违背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例如:

(7) 描红不得不苦笑,“你跟台青才幸福,父母总在身边。”尹白回答:“你不说还好,一提起我真正惭愧。”(《七姐妹》)

在例7中听话者的心理预期实际上是倾向于对方不要说这句话,因为事实上对方说了之后反而会让结果更糟,可以说违背了说话者的预期结果,而在“还好没V,Y”中,往往在前一分句中就强调了未发生某项事件或者未实施某个动作从而未导致糟糕结果的庆幸,即事实结果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例如:

(8) 青青用手扯著头上的喜帕,从喜帕底下向外面张望。还好没戴上沉重的凤冠,否则要跑都跑不了。(《青青河边草》)

例8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言语,但是简要描述了青青的内心活动,联系上下文发现青青上轿之前就不曾打算戴上沉重的凤冠,最后完成逃跑之后正符合自己之前不戴的心理预期,同时也为自己不戴,这件事感到庆幸,即最终的结果或事实是符合自己事前的预期的。

在实际的预期语篇分析中,我们需要借助陈振宇、王梦颖(2023)提出的预期的认知模型,具体涉及四个部分:一、条件部分O;二、预期部分P(M|O);三、当前信息P(M);四、预期性|P(M|O)-P(M)|。并且在实际语篇中预期的表达模式也可以分为两种,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观视角的不同,如图1所示:

Figure 1. Expectational harmony and speaker positioning/perspective [3]

1. 预期和谐与说话者的位置和视角[3]

将“不V还好,Y”和“还好没V,Y”带入预期认知模型可以进一步分析整个复句的预期性,例如:

(9) 描红不得不苦笑,“你跟台青才幸福,父母总在身边。”尹白回答:“你不说还好,一提起我真正惭愧。”(《七姐妹》)

条件O:不说还好,一提起我真正惭愧

预期部分P(M|O):不说(说话者主观上偏向不说更好)

当前信息P(M):一提起我真正惭愧

预期性|P(M|O)-P(M)|:反预期信息

说话人处于下行视角,更加关注的是条件和预期部分,说话人处于条件O的位置,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预期部分P(M|O),预期部分是通过条件推断出的,不同于“不V还好,Y”,“还好没V,Y”中说话人往往立足于当前信息,处于上行视角,即对此前的条件或预期进行回溯,例如:

(10) 青青用手扯著头上的喜帕,从喜帕底下向外面张望。还好没戴上沉重的凤冠,否则要跑都跑不了。(《青青河边草》)

条件O:还好没戴上沉重的凤冠,否则要跑都跑不了

预期部分P(M|O):不戴凤冠

当前信息P(M):还好没戴上沉重的凤冠

预期性|P(M|O)-P(M)|:正预期信息

3. “不V还好,Y”结构式的反预期类型

下面我们将继续证明“不V还好,Y”结构常出现在反预期语境中,反预期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一、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二、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三与特定言语社会的预期相反[3]。“不V还好,Y”结构恰好具备上述三种类型的反预期。

(一) 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

(11) 站长一看我们当真不拉,脸色登时就变了,问道:“不是你们说能挂多少拉多少吗?”“是啊,今天有风啊!”司炉小赵也跳下来帮腔,他不说还好,一说倒更泄了底,那天的风连头发丝也刮不动呢!(《人民日报》)

(12) 同伊朗队的比赛,中国队机会不少,可临门一脚的功夫让金志扬大摇其头。下得场来,队友上前安慰,不说还好,一说,有人的眼圈就红了。(《人民日报》)

(二) 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

(13) 尹白回答:“你不说还好,一提起我真正惭愧,什么年纪了,尚未能经济独立,这一代父母最可怜,孩子往往要养到三十岁。”(CCL)

(14) 英国《每日邮报》的短评,就抱怨“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吹嘘禁试条约对美大为有利”的证词,对条约的欺骗气氛“很不和谐”,“真是令人扫兴”。它认为,“这些话不说还好些”。(《人民日报》)

(三) 与特定言语社会的预期相反

(15) “她是怕别人因为婚礼在晚上误会弦子是二婚特意解释不是二婚”,“她不说还好,一说还以为她二婚。”(BCC)

(16) 今年鲥鱼的价格直线上涨,议价每斤竟高达一百元以上。真是不说还好,一说吓一跳,试问有谁买得起呢?(《人民日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证明“不V还好,Y”常出现在反预期语境中,凸显反预期信息,而“还好没V,Y”常出现在正预期语境中,凸显正预期信息。在分析预期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者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所不同,“还好没V,Y”表示庆幸义,更多整个句子情感上偏向于积极和肯定,而“不V还好,Y”在主观情感上更偏向于否定和消极。

4. “不V还好,Y”的情感表达

相较变式“还好没V,Y”,“不V还好,Y”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复杂,如遗憾例10、惊讶例14或批评例12等,它更多反映了说话者对于事情的发展方向的主观评价,按照Traugott (1999)的看法,反预期其实是说话人“视点”(point of view)的表征(representation),因而是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的表现。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4]。基于该结构式的主观性考察,我们发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还好”看似是一个中性表达,描述已然的客观状态,但当其作为言者的预期参照时,隐含了负面评价色彩,并与后续的“Y”建立对比,而其后“Y”所表述的结果往往是偏离预期的、负面的。

二是“Y”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直接反映言者对“V”行为后果的态度。下面就“不V还好,Y”所表达遗憾、惊讶、批评和指责等负面评价做进一步分析。

(一) “不V还好,Y”表达遗憾,例如:

(17) 同伊朗队的比赛,中国队机会不少,可临门一脚的功夫让金志扬大摇其头。下得场来,队友上前安慰,不说还好,一说,有人的眼圈就红了。(《人民日报》)

在上例中,说话人表达了如果不说安慰的话,大家的悲伤情绪可能不会流露出来,同时包含着对事情发展如果按照自己预想的那样进行的遗憾。例17的表述更接近于“下得场来,队友上前安慰,不说就好了,一说,有人的眼圈就红了。”这里的“不V还好,Y”中可以将“还好”换成“就好了”,更加凸显出遗憾的情感。李宇凤(2023)针对祈愿类反事实的探讨中,关于“X就好了”这种表达方式,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这种表达通常包含着一种事实否定的含义,这种否定通常带有遗憾或意外的情感色彩。这种句型通常用于表达说话者对现实情况的不满,同时暗示了一个更理想或期望的情况。例如,“X就好了”这样的句子,通常用来表达如果现实是X的话会更好,但实际上并不是X,这里的“X”代表了说话者所希望发生的事情[5]

(二) “不V还好,Y”表达惊讶,例如:

(18) 今年鲥鱼的价格直线上涨,议价每斤竟高达一百元以上。真是不说还好,一说吓一跳,试问有谁买得起呢?(《人民日报》

在这个例子中,“不V还好,Y”用于揭示说话人对于事实情况和自己预期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的“不说还好”和后面的“一说吓一跳”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了说话人对于鲥鱼的价格高达一百元以上产生惊讶。通过这样的比较,说话人强调了自己的惊讶或强烈情感,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动,能够有效地传达说话人的情绪和对某一事实的态度。

(三) “不V还好,Y”表达批评,例如:

(19) 不提还好,我们5亿美金都打水漂了!(BCC)

例19中言者预设“不提”才是应有的、明智的、避免损失的状态。“还好”在这里绝非指情况真的有多好,而是指在“不提”的状态下,虽然可能存在问题隐患,但至少那“5亿美金”还没有实际损失!它设定了一个“损失尚未发生”的最低可接受基线。这句话委婉批评了做了“提”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该结构本身也由原来的行为描述转向负面状态表达,符合主观化的一般规律。

(20) 不看还好,一看火大!根本没有采访就乱写,你丫乱写,就别写我名字成吗?(BCC)

例20中“不V还好,Y”说话者除了直接透露出自己的怒火,说话者使用“不看还好,一看火大”这句话批评他读过的一篇文章,而不是批评听者。如果不看那篇文章,他可能就不会愤怒,但看完之后,他却变得很生气。这种表达方式直接传达出说话者对文章内容的强烈反应和批评态度。

(四) “不V还好,Y”表达指责,这里的指责不同于一般的指责,更多的是委婉指责,例如:

(21) 这么对孩子解答,真叫做您不说还好,您越说越糊涂了。

“不V还好,Y”用于指责时,确实通常更加委婉和含蓄,相比直接的批评语气更温和,但同时也能有效地传达出说话者的不满或批评意图。例21中,“您不说还好,您越说越糊涂了”,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话者认为对方在尝试解答孩子的问题时,其实并没有提供有帮助或清晰的解释,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混乱。这里的“不说还好”暗示了如果对方保持沉默,情况可能会更好,或至少不会更糟。这种用法展示了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通过使用“不V还好,Y”结构,说话者能够以较为婉转的方式传达批评或不满,这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常见。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减少直接冲突,同时保持社交的和谐,但同时也足够明确,让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情感表达往往是复杂的,所以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不V还好,Y”往往表达出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情感,多会涉及遗憾、惊讶、批评和指责。

前文提到了“不V还好,Y”前一部分假设某件事情或某个动作没有发生,并在后续句中进一步强调了动作发生之后所造成的结果更加不如意,从语义上包含“V了更糟”,但是在实际表达中却很少看到“V了更糟”这样的用法,以“不说还好”和“说了更糟”为例,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简称BCC)检索关于“不说还好”的句子,截至2023年11月13日共检索出139条,而“说了更糟”检索结果为0,单从语法结构上似乎可以并存,但事实不是如此。这样的差异主要可以归因于语用层面的不同,这主要受到了“心理期待差异”的语用原则的影响,类似的当说话人描述一件消极的事情时,往往会采取对积极情况否定的方式,但在描述积极事情时,则不会采取消极情况的否定的方式,例如人们在描述一次失败的经历时,经常会说“如果不做还好”来强调如果没有进行这次尝试,结果可能会更好。而很少有人会说“做了更糟”,这可能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给人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强烈,这个现象可能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言使用习惯,也可能与避免直接表达负面情绪的文化规范有关。

5. 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不V还好,Y”结构式,揭示了该结构式在语言表达中的独特功能和语用价值。我们发现该结构式能够表达说话者的心理预期和情感态度,初步证明了“不V还好,Y”是一个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表现为反预期的话语信息。本文受制于篇幅,对很多问题的论述仍不够充分,比如除可以从预期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构式、认知、语法化等角度进一步分析,在后续论文中应有所涉及。

参考文献

[1] 罗艳琴. 后项释因的对举假设复句构式研究——以“(若)X/还好, /X, 则Y”为例[J]. 昭通学院学报, 2016, 38(4): 71-77.
[2] 陈振宇, 姜毅宁. 预期语篇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J]. 长江学术, 2023(2): 117-128.
[3] 陈振宇, 姜毅宁. 反预期与事实性——以“合理性”语句为例[J]. 中国语文, 2019(3): 296-310+382-383.
[4]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287.
[5] 李宇凤. 从祈愿到反事实[J]. 语言研究集刊, 2023(1): 32-50+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