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赣州享有“江南宋城”的美誉,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宋代城市文明的典范。福寿沟博物馆依托现存世界最早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既展示中国古代水利智慧与城市营建理念,也梳理其千年历史脉络,更融合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及生态理念等多学科知识,并将古代治水经验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相联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窗口的特殊使命。其汉英翻译面向国际观众,需有效传递信息并准确阐释文化价值,同时面临水利专业术语障碍与宋明时期城市治理理念跨文化阐释的双重难题。
国内博物馆翻译领域的研究多以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为框架,聚焦文化负载词、专有名词等的跨文化传递,案例则多集中于纯历史、艺术类展品文本,存在案例类型相对单一的问题,对兼具历史叙事与科技阐释的交叉性文本关注不足,也较少涉及古代遗产与现代理念的关联性翻译。鉴于此,本研究以福寿沟博物馆展览原文为案例,实地系统考察其翻译实践。福寿沟博物馆文本本身兼具历史脉络梳理与水利工程、城市规划等跨学科知识阐释的复合特征,且将古代治水智慧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紧密关联,这种独特性为研究提供了新颖视角——研究将针对性分析此类交叉性文本的翻译策略,如规范跨学科术语、强化时空叙事逻辑等,同时系统探讨古代与现代理念的关联性翻译,通过明确两者内在联系凸显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进而探索构建符合专业规范且有效传播文化的翻译模式,为同类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提供解决方案。
2. 福寿沟博物馆文本的特征和英译原则 
2.1. 历史与科技融合,学科交叉性强
福寿沟博物馆解说词聚焦赣州古城防洪系统“福寿沟”,系统梳理其千年的历史脉络,包括关键人物事迹与历代修缮事件,并深入解析其科学设计的原理,如水窗力学原理与排水孔径功能,并融合了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及生态理念等多学科知识。翻译此类文本需确保历史与科技内容的准确性,采用固定译名和专业术语,必要时辅以技术注释。处理跨学科概念时,应明确其与古代生态智慧的渊源,要避免术语简化而造成的信息失真。
2.2. 专有名词与文化负载词密集
解说文本中包含卢光稠等历史人物、章江等地理名称、水窗等建筑术语及龟城等文化象征词,解读此类专有名词需结合语境与文化背景。专有名词翻译应统一名称如“Zhang River”与“Gong River”,文化负载词宜采用直译加注释方式,如“龟城”译为“Tortoise-shaped City”因其地形形似乌龟。涉及历史事件如清代疏浚需添加时间状语如“In the Qing Dynasty spanning from 1644 to 1912”以填补目标读者文化认知的空缺。
2.3. 叙事与说明交织,时空跨度大  
福寿沟博物馆解说文本按时间脉络呈现建造修缮的历程,像唐代扩城、元明时期修复等史实均有梳理,同时在时间脉络中融入沉井过滤、坡度设计等技术性内容解说,实现历史叙事与工程原理的结合阐释。对于此类文本需增强叙事逻辑的连贯性,可以通过增译法补充时间背景,如将唐代扩城事件表述为“During the Tang Dynasty expansion in 910 AD”,也可运用删译法整合非核心细节。涉及技术层面的内容,如三合土配比等需维持专业表述:“30% hydrated lime”,并搭配附录或图表辅助说明,以力求达到历史事件演进的连贯性与科技原理解读的清晰性并重。
2.4. 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并重
福寿沟博物馆解说文本展现古代工程建造的工匠精神与科学智慧,把传统治水经验和现代海绵城市理念结合起来,它强调文化遗产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其语言兼具学术性和价值导向。翻译这类文本时,要把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述换成客观的说法,像“国之瑰宝”应译成“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hydraulic engineering”,避免使用主观修辞造成文化上的误解。解释海绵城市等现代理念时,要说明其和古代治水系统的关系,比如表述为“inspired by anci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s”,让其古代文化价值在现代也能准确传达。
2.5. 多模态辅助翻译需求显著
福寿沟博物馆解说内容通常涉及复杂的图示、实物展陈和技术图解,这类内容的翻译需要借助多种方式帮助理解。比如采用多模态策略时,可在文物旁标注译文,或通过二维码等数字媒介链接红砂岩分类表、历代修缮年表等扩展资料。像“狮子扒”这类关键术语,需配图注翻译为“Lion Claw”,该工具用于清除杂物,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跨文化信息传递的立体感和直观性。
总体而言福寿沟博物馆解说词英译需以“文化传真”为核心,通过规范术语、清晰呈现文本的逻辑并借助多模态的手段,在历史讲述、科技阐释和文化价值表达间保持平衡,既能够展现古代工程的科学内容,又能凸显其对当下的启发,帮助全球观众跨越时空和语境的障碍,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典范”的突出成就。
3. 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首先提出,其主要观点在于:“在目标文本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忠实’‘对等’理论中规定的原文,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这个功能即目的。”[1]根据翻译目的论,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法则”是核心——当“三法则”冲突时,“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服从于“目的法则”;若译文强调目的语的接受与理解,“忠实原则”便不再起作用;若译文注重原文的功能与要求,“连贯性法则”则不再生效[2]。相较于传统聚焦原文忠实性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将译文的交际目标置于首要位置,强调译者需优先考量译文在目标文化语境中发挥的功能与产生的效果。汉斯·弗米尔的理论提出后,德国翻译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 Nord)对其进行了拓展与深化,她更强调翻译中需平衡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关系,明确译者达成翻译目的时的责任,指出翻译本质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功能必须契合目标语受众需求,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对原文内容的取舍与调整程度。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依据预期交际功能,结合目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阅读期待等因素灵活选用翻译策略,无需过度追求与原文的形式对等,重点在于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交际。
不过,翻译目的论在展现理论突破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核心的“目的原则”虽赋予译者极大灵活性,但“目的”界定具有较强主观性,若缺乏对翻译目的合理性的有效约束,可能导致译者过度改写原文,甚至为迎合目标语境而扭曲原文核心信息——尤其在博物馆解说词这类兼具信息性与文化性的文本翻译中,过度以“交际目的”为导向,可能弱化展品背后的独特文化内涵,造成文化信息减损。
对此,其他相关理论可形成补充与参照。同属功能主义的文本类型学由赖斯提出,主张按文本类型(如信息型、表达型等)确定翻译策略,能为博物馆解说词这类文本提供更具体的判断依据,与目的论形成互补——前者定方向,后者细化路径。从文化翻译角度看,目的论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侧重“让受众理解”,而归化与异化理论更关注文化传递的平衡:归化贴近目标文化,异化保留原文文化特色。这提醒译者在博物馆解说词翻译中需在文化适应与保留间权衡,与诺德强调的“平衡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关系”相呼应,也让文化处理有了更多理论参照。
而博物馆解说词在形式上大致属于公示语范畴。公示语范围广泛,一般指展示在公共场所为公众提供信息的特殊文体,是与公众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息息相关的文字、符号或图形信息[3]。博物馆语境中的说明文字,核心虽在阐释,根本目标却是传递展品相关知识、协助观众理解内容,故与公共信息标识存在相通性;同时此类文本属旅游导览材料,具复合属性,译制过程需综合权衡各项要素以保障最终效果。
正是由于博物馆解说词承担着信息传递与文化传播的双重重任,采用翻译目的论指导其翻译尤为合适。该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策略,要求译者明确目的与受众需求,灵活调整语言风格和文化元素,以实现最佳跨文化交流效果,这也充分证明了翻译目的论在解说词翻译中的适用性[4]。
4. 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福寿沟博物馆展览文本汉英翻译策略
福寿沟博物馆的展示文本作为典型的信息类文本,核心功能在于向大众传播福寿沟的历史背景知识,其表述注重客观真实,致力于传递明确且客观的事实。这样的文本需向外国游客清晰呈现福寿沟的历史演变过程与功能用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需着重确保信息的精准性、明晰性以及目标受众的理解度。为达成这一翻译目标,可从翻译目的论的三大核心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入手,分别对展示文本的英译展开分析。
4.1. 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
“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也就是“目的决定手段”,用费米尔的话说“凡文本皆为某以特定目的产生并且服务于该目的”预期译文能实现何种目的,决定了译者使用何种翻译策略[5]。对于福寿沟博物馆相关文本的翻译活动来说,不仅要让国际观众能懂,而且要让他们愿探、乐知,从而对这座展现中国古代城市水利智慧巅峰之作的工程奇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应视为其翻译的根本目标。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对国际观众的认知背景、阅读期待和参观习惯进行深入研究,并灵活调整相应的翻译策略。
例1:由于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纵横纡析,或伏或见”,故名福寿沟。
译文:The trends of two drainage ditches were similar with seal characters “Fu” and “Shou” in form (they moving longitudinally and horizontally and in twists and turns, disappearing in some places while emerging in other places), so that the ditches were named “Fushougou”.
分析:根据目的性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这就要求译者以目标文本功能为导向灵活选择策略,而不是局限于源语文本语言形式上的对应。上述英译把“篆体”译为“seal characters”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对西方读者来说“seal script”(篆体)属于中国独特书法艺术和文字演变的文化专有概念,直译会由于目标语受众者缺乏相应的文化认知,从而难以理解“script”所指的字体形态,更无法建立与“福”“寿”的视觉关联,导致文化符号传递失败而无法实现传播中国文化遗产的目的。“seal characters”译法将“篆体”转为西方语境中易理解的“印章文字”,西方文化中印章作为权威和身份的象征,读者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再进一步关联“篆体”与“seal characters”,让读者通过“印章上的文字”形象想象“篆体”规整古朴的形态,进而理解“福寿沟”名称与文字形态的联系。这种策略降低受众理解难度,保障文化意象的传递,实现了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
例2: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作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完善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译文: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s’ works, he “made twelve water windows, and opened or closed the windows according t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ater, thus eliminating the flood”; he also adopted the principles of draining water by areas and improved two drainage mainline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street layout and topographical features.
分析: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翻译本质是目标导向跨文化交流活动,核心是依目标文本功能与受众需求对源语文本调整,面向国外游客的译文以促进文化理解和信息传播为目标,要求译者不局限于语言形式而采用功能化改写策略。“视水消长”用文言的方式凝练表达古代水利设施随水位调节水窗的原理,需读者具备古典汉语和传统水利知识才能理解其原理,国际游客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直接保留字面翻译会因文言句式产生理解障碍,难以直观理解其中水利智慧。译文中“according to”明确因果逻辑,“rise and decline”动态呈现水位变化,把抽象文言转为符合英语习惯的通俗表达。这种改写降低目标受众理解难度使游客快速把握水窗与水位关联,也清晰传递古代水利工程科学原理,实现向国际受众传播中国科技文化的目的并搭建跨文化理解桥梁。
4.2. 翻译目的论的“连贯原则”
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要求翻译应保证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内部连贯性和外部连贯性。内部连贯指的是译文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外部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其语境、目的语读者的关系。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和读者中具有恰当的交际效果,包括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情感、风格的适当表达[6]。
例3:卢光稠割据虔南,为巩固政权,急需扩建都城。
译文:Lu Guangchou established his own regime in southern Qianzhou, and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is new-born regime, he badly needed to expand the new capital.
分析:连贯原则指的是译文要做到通顺流畅,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度。此原则和“信、达、雅”中的“达”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强调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7]。此句中文原文用短句依次说“割据虔南”“巩固政权”“扩建都城”,靠句子顺序暗含因果关系,读者按汉语习惯就能理解;英语需要用语法结构和连接词把因果、目的这些关系明明白白表达出来,若直接按中文逐句翻译,译文会显得零散。英文译文中,“established his own regime”是主句点明核心事件,“to consolidate”引导的目的状语说清巩固政权和扩建都城的因果,“he badly needed to”补充完整信息。用主从复合句符合英语先讲重点再补充细节的表达习惯,“to”这个词又突出了行为和目的的关系,让译文语法和意思都连贯。通过调整句子结构,译文在英语语境里能自然传达信息,符合英语读者理解逻辑,实现了翻译沟通交流的作用。
例4:福寿沟由历代官府和百姓共同维护。
译文:This map wa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masses in the past dynasties.
分析:英汉语在信息组织上存在本质差异,汉语常用主动句突出行为主体,而英语常借被动语态调整信息焦点,使文本逻辑更贴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预期。这句话中译者将汉语主动句转为被动语态,原文采用“施事 + 行为”的主动结构,以“历代官府和百姓”为维护行为的执行者,信息焦点集中于动作主体。若直接译为英语主动句,读者可能难以快速捕捉该维护行为与整体语境的逻辑关联,造成理解断层。译文通过被动语态转换,将信息焦点从动作执行者转移至“共同付出的结果”(result),使“历代官府和百姓的协作”成为解释结果的补充成分。这种处理既符合英语“核心信息前置、次要信息后置”的表达习惯,又借助被动语态弱化主体、强化事实的语法特性,更直观呈现“集体协作达成维护成果”的核心逻辑。同时,被动语态的客观陈述视角与上下文语气自然衔接,避免了主动句可能产生的突兀感,在目标语中构建出清晰的信息脉络,确保逻辑连贯与语义流畅,有效实现跨语言信息传递的交际功能。
4.3. 翻译目的论的“忠实原则”
翻译目的论“忠实法则”又称语际连贯,即源于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存在着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一原则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不需要形式上的对等,而应追求功能上的对等。译者需要根据源文本的核心信息和目标语的语境需求,在内容传递与文化适配之间找到平衡[8]。
例5:根据杨筠松的建议,卢光稠“凿址为隍,三面阻水”,沿江修建了土城墙,并按照龟背的坡度,主持修建水渠,这既能将城内污水顺利排出城外,又对洪水倒灌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译文:According to the suggestions of Yang Yunsong, Lu Guangchou “dug moat for blocking water from three sides”, built earth wall along the rivers, and dir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canals, which could successfully drain the sewage out of the city and defend the flood back flow.
分析:忠实性原则提出翻译需在符合目的性与连贯性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准确反映。这一原则在古文典故翻译中十分关键,需同时还原文字表层信息与深层文化逻辑。“凿址为隍,三面阻水”英译时译者采用“直译 + 阐释”策略译为“dug moat for blocking water from three sides”,体现了忠实性原则在跨文化信息传递中的应用。从文字表层看“隍”是中国古代指护城河的术语,有独特历史文化含义。若意译成“canal”或“ditch”虽能表达“水道”概念,却会失去“隍”的军事防御属性导致信息缺失。译者用“moat”对应“隍”实现了术语功能对等,因“moat”在英语中特指环绕城池的防护壕沟,与“隍”的防御功能一致,既保留原文术语特点又构建了对应文化意象,忠实还原了表层语义。在深层文化内涵上,“三面阻水”包含古代城池选址和防御布局的智慧,仅直译为“block water from three sides”可能让目标语受众不理解“阻水”与防御的关系。译者通过“for”引导的目的状语将“阻水”明确为“防御性阻隔”,清晰呈现“三面环水”的战略意义。这种翻译既保留原文字面结构,又挖掘了传递背后的军事防御逻辑,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例6:北宋之前,赣州古城常年饱受水患,直至宋熙宁年间,刘彝担任虔州知军时……
译文:Befor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ncient Ganzhou city suffered serious and frequent floods until the Xining Period when Liu Yi was holding the post of Military Governor of Qian-zhou.
分析: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符合目的性与连贯性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文本核心信息以忠实传达原文。这一原则不追求生硬字面对应,而是注重在译入语语境中实现历史文化信息与语言功能的双重对等。“刘彝担任虔州知军时”译为“when Liu Yi was holding the post of Military Governor of Qian-zhou”在历史信息传递上实现了功能性忠实。“知军”作为宋代特有的军事官职,译者采用“Military Governor”这一功能意译,虽未完全复刻其历史细节(如品阶与职权范围),但通过“Military”的限定明确其军事主管属性,使外国游客能快速理解“地方军事长官”的核心职能,避免因文化缺省导致的理解障碍。“虔州”音译为“Qian-zhou”,忠实保留历史地名的同时,借助上下文中“ancient Ganzhou city”的古今对照,隐含地名演变关系,确保时空背景的准确性。译文中“知军”的译法虽然存在一定文化信息简化,但这种以目标读者理解为导向的动态忠实处理,通过意义重构而非字面直译,有效传递了人物身份与历史语境,符合翻译目的论中“忠实性服务于交际目的”的核心要求,在博物馆展示文本的通俗化传播中实现了历史信息的恰当适配。
5. 结论 
从目的论看福寿沟博物馆展览文本汉英翻译,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情感及文化背景的有效传递。作为信息型文本,其翻译不仅需兼顾语言准确清晰与文化意象传达,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的理解能力。译文要在目标语文化实现预期功能,通过目的性、连贯性、忠实性原则的灵活运用,既保持与原文内容高度一致,又兼顾目标文化中的功能性和可接受性,进而增强在目标文化中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在展览文本翻译实践中,基于目的论的翻译策略能为博物馆展览国际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促进跨文化交流并为其他类型文本翻译提供实践参考。随着文化交流需求增加,目的论在翻译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灵活运用可更好服务不同文化背景读者观众、推动全球文化互鉴。这不仅能拓展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文化支撑与交流平台。通过这一视角进行翻译实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文化渗透力和表达力,进一步丰富全球文化交流的形式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