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转换到文化协商: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壮乡文化负载词的东盟外宣路径
From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to Cultural Negotiation: ASEA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Pathways for Zhuang Ethnic Culture-Loaded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DOI: 10.12677/ml.2025.13999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芸生:南宁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壮乡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文化协商东盟外宣Zhuang Ethnic Culture-Loaded Terms Eco-Translatology Cultural Negotiation ASEA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壮乡文化负载词的东盟外宣存在语义空缺与文化误读问题,现有翻译理论难以适配其复合属性。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引入文化协商理论,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考察2018~2024年相关外宣文本中的核心文化负载词,构建三维动态协商模型。研究发现:壮乡文化负载词翻译呈“三维动态失衡”,语言标准化与文化保真度显著负相关(r = −0.63, p < 0.01);73%的核心文化符号译介存在“去霸权化改写”;文化资本转化率因文本类型而异,学术文本(0.67)高于官方文本。研究提出语境敏感型权重调整机制、量化转化率评估体系,引入“属下能说话”理论探讨权力博弈。实践上建议构建“分级翻译机制”与共享数据库,为少数民族文化跨境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of Zhuang ethnic culture-loaded terms targeting ASEAN countries faces challenges of semantic gaps and cultural misinterpretation. Exist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prove inadequate in addressing their complex attributes. Grounded in eco-translatology, this study introduces cultural negotiation theory and employs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core culture-loaded terms in relevant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exts (2018~2024), constru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negotiation model. The findings reveal a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imbal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Zhuang culture-loaded terms, with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observed between linguistic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ural fidelity (r = -0.63, p < 0.01). Furthermore, 73% of core cultural symbols undergo “de-hegemonized rewriting” during translation. The conversion rate of cultural capital varies significantly by text type, being higher in academic texts (0.67) than in official documents. The study proposes a context-sensitive w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a quantitative conversion rate evaluation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theory to explore the power game. Practically, it recommends establishing a “tiered translation mechanism” and a shared database,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cross-border dissemin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文章引用:陈芸生. 从三维转换到文化协商: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壮乡文化负载词的东盟外宣路径[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378-38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90

1.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跨境传播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维度,而文化负载词作为特定文化体系的“意义浓缩体”,其外宣翻译的精准性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效度与深度。壮乡文化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1],蕴含着“那文化”“歌圩文化”等独特认知体系,其在东盟地区的传播既是广西自贸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任务,也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然而,当前壮乡文化负载词的外宣实践正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三月三”“刘三姐”等核心概念在东盟语境中存在显著语义空缺;另一方面,“布洛陀”“姆洛甲”等创世神祇的译介常引发文化误读,东盟受众对“龙母”形象的解读常与西方“dragon”文化符号产生混淆[2],导致文化传播的反向效果。这种“精准性困境”不仅制约着壮乡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构建,更对中国–东盟文化互信机制形成潜在挑战。

现有研究围绕文化负载词翻译形成了三维理论路径:语言学派以Newmark的“语义翻译”为核心[3],强调术语等值的形式化实现,但其对壮语“谐音双关”等语言特质的适配性不足;文化学派以Venuti的“异化理论”为框架[4],主张保留源语文化异质性,却难以解决东盟多语种语境下的受众接受问题;交际学派则以Nida的“动态对等”为原则[5],侧重传播效果优化,但容易导致文化信息的过度损耗。值得注意的是,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新视角[6],该理论将翻译视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但其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适用性仍存争议。然而,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主导论”难以解释少数民族文化在跨文明传播中的权力博弈关系[7];现有三维转换模型缺乏对东盟多元文化生态的针对性设计,导致壮乡文化负载词的译介常陷入“要么文化失真、要么传播失效”的二元对立[8]

在学术层面,既有的翻译理论框架未能充分涵盖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的“语言–文化–权力”复合属性,导致壮乡文化外宣的理论解释力不足;在实践层面,广西非遗名录英译版(2023)中“歌圩”译为“songfair”、“那坡黑衣壮”译为“Black-clothes Zhuang”等案例显示,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的译介实践正在消解文化符号的本真性。更为关键的是,随着RCEP框架下中国–东盟文化贸易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将直接影响壮乡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培育。

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框架,通过引入文化协商理论,构建适用于壮乡文化负载词的东盟外宣路径。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突破三维转换理论的线性适配模式,提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动态协商模型,重点解析三者在东盟多文化语境中的权重动态调整机制;其二,建立“文化资本转化率”评估指标,量化分析翻译策略对文化符号价值传递的影响;其三,首次将Spivak的“属下能说话”理论引入民族文化译介研究[9],探讨壮乡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博弈。本研究的边界限定为:语料范围聚焦2018~2024年间中国–东盟博览会官网、广西非遗名录英译版及《壮学丛书》英译本中的壮乡核心文化负载词;研究对象限于壮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词汇。通过上述研究,力图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境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聚焦壮乡文化负载词东盟外宣文本的静态分析,通过系统考察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文化表征与交际意图,揭示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文化协商机制。这一方法论设计既延续了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关注[6],又依托批判话语分析对文本权力结构的解读优势[10]

2.1. 语料库的构建与处理

语料库采用“三维分层抽样法”,严格限定为2018~2024年间已公开出版或发布的文本。其中,中国–东盟博览会官网“新闻资讯”板块中明确标注“壮乡文化”主题的新闻稿、活动纪实共126篇,总字数约8.7万字,文本筛选以“壮语特有词汇出现频次 ≥ 3次”为标准,抽样覆盖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2021)、RCEP生效(2022)等关键节点。选取最新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含“布洛陀史诗”“壮族歌圩”等47个项目的说明文本,总字数约3.2万字,其双语平行对照格式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提供了天然素材。《壮学丛书》选取2019~2024年间作品,总字数约15.6万字,通过分析译者序言、注释等元文本可直接获取翻译决策的语境说明。

语料处理严格遵循国际语料库语言学协会(ICAME)标准[11],使用AntConc4.0软件完成文本清洗与格式统一,剔除冗余的格式代码和无关信息;采用BCC语料库分词标准进行词性标注,确保语料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形成支持多维度检索的数据库,为后续的编码分析奠定基础。

2.2. 编码框架与信效度保障

基于文本分析特性,编码框架聚焦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三个维度,所有指标均从文本本身提取数据。语言维聚焦翻译的术语规范化程度,一方面统计同一文化负载词的译法变异系数,以系数 ≤ 0.3定义为“高度一致”,>0.5则为“显著变异”;另一方面从音系、词法、句法三个层面,通过比对目标语通用语料库(如BNC)的语言特征,判断译法与目标语规范的契合度,分为“完全契合”“部分调整”“显著偏离”三级。文化维侧重分析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传递,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计算译文中保留的核心意象占比,分为“完全保留”(≥80%)、“部分保留”(30%~79%)、“完全替换”(<30%)三级,同时统计译文中针对文化特有概念的解释性文字占比,反映译者对目标语境的预判性适应。交际维通过文本内在特征推断交际效果,既分析译文中针对东盟文化的调适痕迹,通过比对东盟主流媒体(如《联合早报》)的同类文化报道用词判断译法的语境适切性,也计算译文中文化负载词的信息单位与源语的对应比例,量化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编码框架通过德尔菲法验证,邀请5位翻译学与壮学专家进行两轮评审,Kappa系数达0.87,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为确保文本分析的可靠性,研究采用多重质量控制措施。信度检验方面,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编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ICC值分别为0.89、0.85、0.91,均高于0.8的可接受标准,表明编码结果具有稳定性。效度验证通过三角验证法,将语料库分析结果与译者序言、编辑说明等元文本进行比对,确保研究结论与文本生成语境的一致性。此外,对所有语料标注明确的出版信息,确保每一条分析数据均可追溯至原始文本,避免二次加工信息的干扰。通过上述设计,本研究将“文化协商”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通过文本分析直接验证的指标体系,为壮乡文化负载词的东盟外宣路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方法论支撑。

3. 发现与讨论

3.1. 核心发现概述

本研究通过对壮乡文化负载词东盟外宣文本的系统分析,揭示出三个关键发现:其一,壮乡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呈现“三维动态失衡”特征,语言维的术语标准化程度(平均变异系数0.42)与文化维的意象保留度(平均保留率68%)呈现显著负相关(r = −0.63, p < 0.01),表明现有译介实践中存在“形式精准与文化保真”的两难选择;其二,权力博弈深刻影响翻译决策,在“龙母”“布洛陀”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译介中,73%的案例选择“去霸权化改写”(如将Dragon Mother调整为Water Goddess),这种调适与东盟媒体的宗教文化语境(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对“水神”意象的高频使用)呈现高度契合(匹配度81%);其三,文化资本转化率存在显著文本差异,《壮学丛书》英译本的平均转化率(转化率评估公式 = 保留度 × 接受度 ÷ 认知成本)达0.67,显著高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官网文本(0.42)和非遗名录(0.53),在同为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译者和常见目标群体中,表明学术文本的注释体系对文化价值传递具有更好的效果,见表1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capital conversion rates for Zhuang ethnic culture-loaded terms

1. 壮乡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对比及文化资本转化率

源语文化负载词

现有译法案例

翻译策略

文化资本转化率

关键差异分析

歌圩

“song fair”

归化(功能替换)

0.41

丢失“群体歌唱 + 文化认同协商” 核心意象

“Ge Xu (Zhuang’s singing gathering with cultural identity negotiation)”

音译 + 功能注释

0.73

保留文化特异性且适配东盟受众认知

那文化

“paddy culture”

归化(语义缩减)

0.31

丢失“稻作信仰为核心的世界观”文化维度

“Na Culture (the Zhuang’s paddy-centered worldview)”

音译 + 文化注释

0.72

完整传递文化资本内涵

布洛陀

“Buluotuo”(仅音译)

异化(无注释)

0.58

认知成本高,东盟受众理解度低

“Buluotuo (Zhuang’s creation god)”

音译 + 谱系注释

0.86

平衡文化本真性与传播效率

3.2. 理论意义与创新对话

上述发现对生态翻译学和跨文化传播理论形成了双重拓展。针对胡庚申[6]提出的“三维转换”线性模型,本研究发现壮乡文化外宣中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关系并非静态平衡,而是呈现“语境敏感型权重调整”——在东盟宗教多元地区(如印尼、马来西亚),文化维权重自动提升(平均占比47%),而在华人聚居区(如新加坡),语言维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变异系数降至0.29)。这种动态机制修正了“文化维主导论”的绝对化倾向[7],为生态翻译学的本土化适配提供了实证依据。

与Venuti的“异化–归化”二元框架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文化协商”模型更能解释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境传播规律。在“歌圩”译介案例中,既非完全异化(保留“Ge Xu”音译)也非彻底归化(译为“folk festival”),而是采用“音译 + 功能注释”(“Ge Xu (Zhuang’s singing gathering with cultural identity negotiation)”)的混合策略,这种实践印证了Spivak“属下能说话”的理论预判——通过翻译策略的能动性选择,边缘文化得以在权力结构中实现意义突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协商机制与“二元对立”现象形成对比,其差异源于本研究对东盟文化内部异质性的充分考量。

在文化资本理论应用方面,本研究构建的“转化率评估公式”突破了文化资本理论的定性描述局限。数据显示,“那文化”译为“paddy culture”时转化率仅0.31 (因丢失“稻作信仰”核心意象),而译为“Na Culture (the Zhuang’s paddy-centered worldview)”时转化率升至0.72,这一量化结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传递效率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估工具。

3.3. 未来方向与实践启示

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拓展:一是开展跨学科合作,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眼动实验,测量东盟受众对不同译法的视觉注意力分配,为“认知成本”指标提供神经科学证据;二是建立追踪研究模型,对同一文化负载词的译法演变进行历时分析,探索翻译生态环境的变迁规律。

实践层面,建议广西自贸区构建“分级翻译机制”:核心文化词(如“布洛陀”“姆洛甲”)采用“音译 + 文化谱系注释”策略,确保本真性传递;边缘文化词(如“壮锦纹样”)可采用“功能对等 + 意象重构”方法,提升传播效率。同时,可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建立“文化译介共享数据库”,收录经过转化率验证的标准化译法,为外宣实践提供参考。这一机制既符合民族文化译介的规范化需求,又保留了文化协商的灵活空间,有助于实现壮乡文化在东盟地区的有效传播与价值增值。

4. 结论

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壮乡文化负载词在东盟外宣文本中的翻译实践,揭示了少数民族文化跨境传播的“文化协商”机制。研究发现,壮乡文化负载词的译介呈现三维动态调整特征,语言标准化与文化保真度的负相关关系(r = −0.63, p < 0.01)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静态平衡预设;权力博弈对核心文化符号的译法选择具有显著影响,73%的“去霸权化改写”案例印证了边缘文化在跨文明传播中的能动性;文化资本转化率的文本差异(学术文本0.67 vs官网文本0.42)则表明注释体系对文化价值传递的良好效果。这些发现共同构建了从“被动转换”到“主动协商”的理论认知框架。

在理论层面,本研究的创新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修正了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线性模型,提出“语境敏感型权重调整”机制,解释了东盟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动态适配规律,为该理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本土化补充;其二,将Spivak的“属下能说话”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通过“歌圩”等案例的混合译法分析,揭示了边缘文化借助翻译策略实现意义突围的实践路径,拓展了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应用边界;其三,量化构建“文化资本转化率”评估公式,将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翻译效果测量工具,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方法论突破。

实践价值上,研究提出的“分级翻译机制”具有直接应用意义:核心文化词的“音译 + 文化谱系注释”策略(如“布洛陀”译为“Buluotuo (Zhuang’s creation god)”)可保障文化本真性,边缘文化词的“功能对等 + 意象重构”方法(如“壮锦纹样”译为“Zhuang brocade patterns with totemic meanings”)能提升传播效率。

从推广应用前景看,研究构建的“文化协商”模型不仅适用于壮乡文化,对藏、蒙、维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跨境传播具有同样参考价值;其量化分析方法可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翻译质量评估提供范式借鉴,助力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民族文化外宣体系。随着RCEP框架下文化贸易的深化,本研究成果对提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长远意义。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海、江、边”区域背景面向东盟国家的壮乡外宣公示语翻译研究》(2022KY1764)。

参考文献

[1] 黄璐. 民族文化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以花山岩画艺术为中心的考察[J]. 广西民族研究, 2024(5): 154-161.
[2] 雷欣翰. 早期熊神话的原型编码及其神话历史研究[J]. 中国比较文学, 2023(1): 245-263.
[3]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 劳伦斯·韦努蒂. 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5] 尤金·奈达. 翻译科学探索[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7] 宋绍玲, 陈丽珠. 生态翻译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究——以安德鲁·琼斯英译《许三观卖血记》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477-48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8] 彭劲松. 论壮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3(4): 112-116.
[9] Spivak, G.C.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Macmillan Education UK.
[10] 林亚军. Fairclough的话语观: 引进与诠释[J]. 外语学刊, 2008(5): 69-72.
[11] 邵斌, 王文斌. 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的最新发展——2012年国际语料库语言学年会ICAME 33综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11):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