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词“迷惑”与「迷惑」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ino-Japanese Homographs “迷惑” and 「迷惑」
摘要: 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字形相同的“同形词”,这些词汇形式一致,然而在语义与语用层面往往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迷惑”为研究对象,参照日本文化厅提出的同形词分类体系,结合中日权威辞书释义与语料库实例,从词义构成、词性与语法功能、搭配习惯、情感倾向及翻译策略五个维度,对汉语“迷惑”与日语「迷惑」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揭示了两者在社会交往语境中的显著差异,进而探讨了此类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启示价值。
Abstract: Chinese and Japanese shar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homographs (dōkeigo in Japanese), which are words identical in written form. These words, however, often function as “false friends”, exhibiting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heir semantic and pragmatic dimens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word “迷惑”. Drawing upon the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for Sino-Japanese homographs by Japan’s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this study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迷惑” (míhuò) and the Japanese 「迷惑」 (meiwaku). Based on authoritative dictionary definitions and corpus data, the analysis unfolds across five dimensions: semantic composition, part-of-speech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collocational patterns, affective connotation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findings reveal critical divergences in their pragmatic use, especially within social contexts, thereby 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文章引用:宋一诺. 中日同形词“迷惑”与「迷惑」的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393-39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92

1. 引言

汉字起源于中国,并在中日两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逐步被接受、吸收,并发展为日语书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不仅在日本承担着记录语言的功能,也作为造词的核心材料,深刻影响了日本词汇体系的构建。与此同时,日本借用汉字创造出如“自由”“经济”“哲学”“社会”等大量新词,这些词汇又经由留学生等渠道传回中国,逐渐被汉语所接纳和固定,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1]

尽管中日两国语言在语系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圈,二者之间形成了大量字形相同或相近的词汇,通常被称为“同形词”。这些词汇因其形式上的一致性,往往给语言学习者带来“意义相通、理解容易”的印象。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语言变迁,加之两国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习惯及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这类同形词在语义、语感、用法等方面逐渐呈现出微妙甚至显著的差异。有些词语在中日两语中意义一致,有些则在实际语用中发生了偏移,甚至出现语义对立的情况。

在对同形词进行语义分类与比较时,不同研究者所依据的辞书版本和语义判定标准不尽相同,因此即便是相同词汇,也可能因研究角度差异而被归入不同类型。尽管如此,现有研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分类体系,是基于概念性意义(即字典释义)所进行的整理。日本文化厅于1978年出版的《与汉语相对应的日语汉语词汇》[2]一书,提出以下四类分类方法:S (Same):在中日两语中,词义基本一致或极为接近;O (Overlap):词义部分重合,但在使用范围或语感上存在一定差异;D (Different):词义在两种语言中存在显著差异;N (Nothing):日语中的该词在汉语中不存在。

本文以“迷惑”这一中日同形词为研究对象,参照上述分类标准,通过对多部中日辞书中相关释义的归纳整理,结合语料库中实际用例,从语义与使用方法等维度出发,对汉语“迷惑”与日语「迷惑」两个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希望通过这一探讨,初步呈现该同形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特点,为中日词汇对比研究与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汉语“迷惑”的词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3]对“迷惑”有以下两种释义:① 【形容词】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不解;② 【动词】使迷惑:花言巧语~不了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 [4]同样对“迷惑”有以下两种相同的释义:① 【形容词】分不清是非;弄不明白:~不解;② 【动词】使迷惑:假象~不了谁;

此外,在古文中“迷惑”也早有使用,(1)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 (2) 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荀子·大略》),例(1)中的“迷惑”指的是“迷路而找不到归途”[5],例(2)中“故民迷惑”则与现代汉语中释义相同,这里指“所以民众迷惑辨不清是非”。

3. 日语「迷惑」的词义

关于「迷惑」,『広辞苑(第七版)』1中的释义如下:① どうしてよいか迷うこと。② 困り苦しむこと。③ 他人からやっかいな目にあわされて困ること。「―をかける」「―な駐車」。『大辞泉』2中的释义如下:(名·形動) (スル) ① ある行為がもとで、他の人が不利益を受けたり、不快を感じたりすること。また、そのさま。「人を―をかける」「―な話」「一人のために全員が―する」② どうしてよいか迷うこと。とまどうこと。『大辞林(第四版)』3中的释义如下:(名·形動) (スル) ① 人のしたことで不快になったり困ったりする·こと(さま)。「―をかける」「他人の―になる」「―な話」「君のために―する」② どうしてよいか迷うこと。③ 困ること。

综合以上日语辞书中的释义,「迷惑」主要有三个词义,① 因他人的行为而感到困扰或不快,指由于他人某种行为或情境,使自己受到困扰、不便、不快甚至损害。② 因无法判断或应对而感到迷惘、困惑,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陷入犹豫或心理上的困惑,相当于“迷茫”、“困惑不决”之意。③ 陷入困难、为难的处境,强调主观上感到困顿、难以应对,可因他人行为所致,也可泛指困难情境,与“为难”、“陷入苦境”等意义相近。

4. 汉语“迷惑”和日语「迷惑」的对比

由上述词义及用法的分析可以得知,“迷惑”和「迷惑」虽在字形上完全一致,但在语义和用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属于中日同形词中的同形异义词。

(1) 词义构成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迷惑”一词具有较为狭窄的语义范畴,主要集中在“无法辨别是非”或“使人迷失判断力”两个方面,体现为心理状态或认知判断上的困扰。参考BCC语料库(BLCU Corpus Center) [6]中的例句:1) “我只是一时迷惑 ,一时……失去控制”2) “不过是迷惑消费者的标签罢了”。由此可见,汉语“迷惑”的核心语义在于“认知上的模糊或误导”。

日语「迷惑」的语义范围更为广泛,不仅指“心理上的困惑”或“不知所措”,更主要的是指“因他人行为导致自己受到困扰、不便或不快”,这种语义核心带有明显的“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主客体关系。例如:「迷惑をかける(给他人添麻烦)」、「迷惑な行為(令人讨厌的行为)」。这种语义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

因此,从词义构成角度来看,汉语“迷惑”强调的是内部心理或认知状态,而日语「迷惑」则强调社会互动中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干扰或困扰,其语义构成更倾向于人际关系和行为结果的评价。

(2) 词性及语法功能

在词性上,汉语“迷惑”主要作为动词和形容词使用,其中“使迷惑”为动用,如“他的话迷惑了我”;“迷惑不解”为形容词用法,形容人的认知状态不清晰。这种词性结构较为直接,既可以单独作谓语,也可作定语或状语修饰主语或动词。

在日语中,「迷惑」是一个名词和形容动词兼用的词汇,既可以单独作名词使用(如「ご迷惑」),也可以加上「な」成为形容动词修饰其他名词(如「迷惑な話」),此外还可以与「する」搭配构成サ变动词(如「迷惑する」)。这体现了日语中,通过「する」赋予名词动词功能、以及抽象概念名词化的语言特点。

因此,从语法功能来看,汉语“迷惑”更侧重于描述认知过程中的动作和状态,而日语「迷惑」则具有更强的名词中心倾向,并通过动词化和形容词化来完成句法功能。

(3) 搭配习惯及表达结构对比

在搭配结构方面,汉语“迷惑”常见的搭配有“迷惑不解”“使人迷惑”“被迷惑了”等,其中多体现为心理感受或认知状态。其主语往往是人,宾语是令人困惑的事物,或反之,动词“迷惑”后直接跟人作宾语,如“他用谎言迷惑群众”。

相比之下,日语「迷惑」的搭配更为丰富,尤其常与「かける」「する」「被る」「及ぼす」等动词组合。参考石川慎一郎[7]的相关研究,运用NLB语料库(NINJAL-LWP for BCCWJ) [8]对「迷惑」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其词语搭配结构中频数最高的是“「迷惑」 + 助词”,频度为1755,其中“迷惑 + を + 动词”的搭配结构占第一,频度为1115,其次为“迷惑 + が + 动词”这一结构,频度为174。在表示“使别人感到困扰、给别人添麻烦”时,常用的搭配有「迷惑をかける」「迷惑をおかけする」「迷惑を掛ける」「迷惑を致す」「迷惑を及ぼす」「迷惑がかかる」。表示“自己感到困扰、被添麻烦”时,常用的搭配有「迷惑を受ける」「迷惑を被る」。此外,“接头词 + 迷惑”的使用频度达422,其中「ご迷惑」的使用最常见,这种敬语形式频繁用于正式场合,凸显了日语中对人际互动和礼貌表达的高度重视。而现代汉语中,与此对应的敬语结构较少,礼貌程度通常通过语气词或称谓调整来体现。

(4) 语义情感倾向及评价色彩的对比

汉语“迷惑”的情感色彩相对中性,更多描述一种主观上的迷失或判断模糊,虽然多数情况下偏负面,但并不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在BCC语料库中有如下例句:

1) “这使我感到迷惑”

2) “我绝不会再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一次还不够吗?”

3) “他的心中充满了迷惑”

4) “神情有些迷惑”

5) “决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这些句子均突出“迷惑”作为心理感受和认知状态的描述,强调个体面对信息、情境或言语时产生的疑惑和判断模糊。在这些用例中,虽然部分句子带有一定的负面警示意味,但整体并不包含针对他人行为的道德批判或社会评价,更多体现的是主观的认知迷失与心理体验。由此可见,汉语中“迷惑”主要用来反映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而非直接用于社会交往中的责备或批评,这一点在语言实际使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日语「迷惑」,常用于表达因他人行为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便、困扰或不快,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评价色彩。在NLB语料库中有如下例句:

1) 「皆さんに大変御迷惑をかけて申し訳がありません。」

2) 「皆に迷惑をかけちゃだめだ。」

3) 「犬や猫に公の場所や他人の敷地で排せつさせるような迷惑行為はやめましょう。」

4) 「夜中に大声で泣くので隣近所に迷惑をかけた。」

5) 「最近携帯宛ての迷惑メールが多くて困っています。」

其中,1)含有正式的道歉语气,反映出日本文化中对“不给他人添麻烦”高度重视的社会规范;2) 3)直接表达对造成困扰行为的禁止和规劝;4)描述了夜里大声哭泣对邻居生活造成影响;5)则表达因骚扰邮件的影响而感到困扰。整体来看,日语「迷惑」具有明显的负面社会评价色彩,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中的礼貌用语、道歉表达以及行为规范,体现了对他人感受和社会秩序的敏感与尊重。这与汉语“迷惑”多聚焦于认知困惑的用法形成鲜明对比。

5. 中日“迷惑”一词的翻译与表达差异

(1) 词性差异与对应表达

汉语“迷惑”在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下具有不同的语义侧重点,因而对应的日语表达应作出调整。作为形容词,汉语“迷惑”主要描绘认知上的困惑与不解,常译为日语中的「迷う」「戸惑う」「困惑する」;例如,“露出了迷惑的表情”对应「困った顔をした」;“感到迷惑不解”对应「何が何だかわからずに当惑してしまう」。作为动词时,则多译为「惑わす」「当惑させる」「迷わせる」,强调“使他人陷入迷茫或误导”的动作,如“迷惑人心”对应「人の心を惑わす」,“迷惑敌人”对应「敵を当惑させる」,体现出施动者对受动者认知状态的影响。

(2) 语义核心差异与表达习惯

日语中常见的表达如「迷惑をかける」「迷惑電話」等,其含义为“让人困扰、添麻烦、不便”,若直译为“给别人迷惑”或“迷惑电话”并不符合汉语习惯。此时应根据语境译为“添麻烦”“讨人嫌”“让人困扰”等更自然的汉语表达。例如,「迷惑電話」可译为“骚扰电话”,「迷惑をかけてすみません」宜译为“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而非“对不起,给您带来迷惑”。翻译时需基于语境,选择符合目标语言语义和习惯的表达,避免字面直译导致语义偏差。

(3) 敬语体系与语用功能的差异

日语中广泛使用与「迷惑」相关的敬语形式(如「ご迷惑」)及受动表达(如「迷惑を被る」),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强调礼貌谦逊的特征。相比之下,现代汉语虽具礼貌表达,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更多依赖语气和语境的调节。翻译此类表达时,应注意表敬搭配要素的统一[9],确保译文既传达尊重意涵,又保持自然流畅。在汉语中含敬辞的“迷惑”表达翻译成日语时,常需借助助动词、接头辞等多重敬语形式,如“给您添麻烦了”对应「ご迷惑をおかけして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以强化礼貌程度。反之,日语多层敬语表达翻译成汉语时,通常只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如“给您添麻烦了”,即可传达相应敬意,体现两种语言敬语系统的结构差异和转换特点。

综上,在翻译“迷惑”与「迷惑」这样的中日同形异义词时,应尽量准确地把握二者在词义及语用上的差异,采取归化策略,选择符合原文含义的目的语译词[10]

6. 结语

通过对中日同形词“迷惑”与「迷惑」在词义、词性、语法功能、搭配习惯及语用情感等多个层面[11]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两词在字形上完全一致,但由于语言结构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它们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明显的语义分化与功能差异。汉语“迷惑”更侧重于个体心理或认知状态的表达,而日语「迷惑」则强调社会互动中因他人行为而产生的不快与困扰,语义核心偏向于外部影响与人际规范。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辞书释义层面,也深刻影响了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表达方式与翻译选择。

在翻译实践中,如若忽视这些差异,易导致意义偏差甚至误解。因此,在处理中日同形词时,尤其需注意根据具体语境、词性及语用功能做出灵活转换,避免照字直译所带来的语义错位。同时,也应提高对目标语言文化与表达习惯的敏感度,深入理解词语背后的社会语境与文化价值。

“迷惑”一词的对比虽属一例,但从中可窥见中日词汇异同的丰富面貌。今后,若能在更广泛的语料基础上,对同形词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深化中日语言对比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实用的指导。

NOTES

1新村出. 広辞苑[M]. 第7版. 东京: 岩波书店, 2018.

2松村明. 大辞泉[M]. 东京: 小学馆, 2002.

3松村明. 大辞林[M]. 第4版. 东京: 三省堂, 2019.

参考文献

[1] 高少敏. 中国日语学习者中日同形词误用分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工业大学, 2016.
[2] 文化庁. 中国語に対応する漢語[M]. 東京: 大蔵省印刷局, 197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 李行建.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第3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何宝年. 中日同形词“迷惑”与「迷惑」对比翻译研究[J]. 汉字文化, 2021(18): 156-157.
[6] 荀恩东, 饶高琦, 肖晓悦, 等. 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6, 3(1): 93-109, 118.
[7] 石川慎一郎. コロケーションの強度をどう測るか―ダイス係数, tスコア, 相互情報量を中心として―[J]. 言語処理学会第14回年次大会チュートリアル資料, 2008: 40-50.
[8] 毛若雨, 姜耘. 基于语料库的中日同形词对比研究——以“关心”和「関心」为例[J]. 新楚文化, 2022(10): 69-72.
[9] 张哲瑄. 跨文化视域下中日敬语原则及翻译、表达策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3): 144-146.
[10] 刘银泠. 浅析中日同形词在中日互译时的翻译策略[J]. 汉字文化, 2024(23): 178-180.
[11] 潘钧.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5(3):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