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办“十五运”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Jointly Hosting the “15th National Games”
DOI: 10.12677/sd.2025.159255, PDF, HTML, XML,   
作者: 莫双瑗: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王可新: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谭 云:肇庆学院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广东 肇庆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SWOT分析法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ports Tourism SWOT Analysis Method
摘要: 在联办“十五运”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体育旅游作为融合体育与旅游双重价值的新兴产业,不仅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强化了粤港澳三地间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四个维度系统梳理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成功的赛事经验与品牌效应,为体育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区域发展不均、品牌建设薄弱、市场机制不全等问题亦制约其高质量发展。随着“十五运”联合举办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国际关注,大湾区体育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警惕一些潜在威胁。为此,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提出加强区域协同、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品牌国际化等发展对策,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与从业者提供理论支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o-hosting the “15th National Games”,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ushered i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that integrates the dual values of sports and tourism, sports tourism not on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ports tourism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from four dimension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rich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good infrastructure, a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 strong policy support, successful event experience, and brand effect,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However,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weak brand building, and imperfect market mechanisms also restrict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ith the policy dividends an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brought by the co-hosting of the 15th National Games, sports tourism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face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needs to be vigilant about some potential threats. To this end, this paper combines literature research, case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to propos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rdination, optimizing product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service system, and promoting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and help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chiev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莫双瑗, 王可新, 谭云. 联办“十五运”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9): 66-75.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9255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育、旅游、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1]。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的湾区经济聚集区,具有经济高度开放、资源高效配置、要素高度集聚、联系网络高度发达等特征,为大湾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外部环境[2]。体育旅游作为融合体育与旅游双重属性的新兴产业形态,迅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休闲与娱乐需求,也促进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东省的九个核心城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文化背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广阔空间。推动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国民健康力于一体的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对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更能为我国体育产业突破发展困境、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示范引领[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联合打造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为体育旅游提供了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宽了体育旅游在大湾区的发展路径。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媒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加深了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文化认同,为粤港澳大湾区明确自身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4]。因此,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挖掘区域资源潜力,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利于提升旅游产品多样性与体验感,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此外,通过体育旅游的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文化互鉴与人文纽带,促进区域融合与协同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国外多聚焦于市场行为、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强调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国内研究近年来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及产业融合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系统研究仍相对不足,尤其在劣势与威胁分析、发展策略构建方面尚缺乏深入探讨。

现有研究尚未深入涉及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消费领域,对现有体育旅游消费现状不够明晰。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从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与产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一手数据,全面掌握游客需求、消费行为及从业者意见,增强研究的实证基础和现实指导性。

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型服务产业,是人们以观看、参与或体验各类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既包括以体育赛事为吸引点的观赛旅游,也涵盖以登山、滑雪、潜水等运动为载体的参与型旅游,同时结合当地的文化、自然景观和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兼具健身、休闲、娱乐与社交等多重价值的综合体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则是在该区域特定背景下形成的特色旅游形态。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多样、城市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为体育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这里不仅包括常见的赛事观赛和项目体验,还融合了区域特色,如香港的赛马、澳门的赛车、广东沿海城市的水上运动等,推动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耦合,并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和三地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香港网球公开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成功举办,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显著提升了大湾区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2023年,该地区接待游客总量约3.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1万亿元,占全国旅游收入的22.4% [5]。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体育赛事吸引至大湾区的游客数量达数百万人次,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和经济效益。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各城市因地制宜,推出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广州从化依托优质生态环境,打造登山、越野跑、露营等户外项目;深圳大鹏半岛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帆船、潜水等水上运动;香港以国际化赛事和都市景观打造赛马观赛游、马拉松旅游产品;澳门则以赛车文化为核心,形成极具特色的赛车旅游品牌。这些不仅提升了游客参与度,也增强了区域旅游市场的多元化与竞争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湾区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体育场馆、交通网络和旅游配套设施。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深圳大运中心、香港启德体育园等一批现代化体育场馆为各类赛事和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场地条件;酒店、餐饮、购物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打通了三地之间的交通瓶颈,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便捷性。

发展体育旅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一,有力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作为融合体育、文化、交通、餐饮等多个产业链的复合型经济活动,体育旅游具备极强的带动效应。研究显示,体育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至5元,成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抓手。第二,促进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粤港澳同属中华文化体系,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制度差异,存在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体育旅游通过赛事交流、参与互动等形式,为居民和游客搭建了跨区域沟通平台,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推动三地深层次的文化融合。第三,有助于提升大湾区城市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借助国际赛事的传播效应和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湾区可展示其现代都市风貌与文化魅力,增强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香港的赛马赛事和澳门的赛车活动已成为全球体育旅游的重要品牌,吸引众多国际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了整个湾区的国际知名度。第四,满足公众对健康生活的现实追求。大湾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涵盖增进民生福祉的诉求[3]。现在的人们对休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旅游将锻炼、休闲与文化体验融合,为游客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旅游方式,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健康水平。

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3.1. 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

大湾区的体育资源涵盖传统与现代、群众性与专业性的多种类型,具备多样化发展体育旅游的条件。香港作为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举办地,以赛马和网球等项目享誉全球。香港赛马会每年组织的赛马赛事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本地文化,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参与和观赛。此外,香港网球公开赛等高水平国际赛事,进一步提升了香港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影响力。澳门每年一度的格兰披治大赛车不仅吸引全球顶尖赛车手参与,也成为体育旅游的重要品牌。同时,澳门依托其临海优势,大力发展帆船、帆板等水上运动,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的体育体验。广州作为传统体育强市,拥有庞大的体育群众基础,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广泛开展。深圳以极限运动和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项目为亮点,频繁举办国内外赛事,吸引年轻游客群体的关注,是体育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

大湾区拥有高品质的旅游景观体系。在自然景观方面,广东拥有韶关丹霞山、惠州罗浮山等国家级景区,既具观赏价值,又适合开展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作为世界级主题公园,结合娱乐与海洋知识教育,深受亲子游客欢迎。在人文景观方面,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各展特色。广州的陈家祠、北京路历史遗址,体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圳以世界之窗、华侨城创意园等文化创意景点展现现代城市的艺术魅力;香港的太平山顶、维多利亚港夜景和澳门的葡式古城区、威尼斯人度假村,则体现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为游客提供兼具文化与视觉享受的深度旅游体验。

3.2.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先进的交通条件,地处中国南部沿海,面向南海,是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欧洲,是国际交往的重要门户。香港、澳门的国际港口和空港设施完善,吸引全球游客来此参加体育赛事或开展体育主题旅游。在国内层面,大湾区连接珠三角内陆与全国各主要经济圈,铁路、高速公路密集,交通便利,为全国游客前来体验本地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提供了便捷通道。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大湾区已形成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2023年和2024年发布的《(香港)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均进一步促进了跨境区域三地的合作与发展,强调跨境交通网络设施的重要性[6]。航空方面,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国际航空枢纽形成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旅客吞吐能力强大,为国内外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高效航空服务。海运方面,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世界级港口不仅承担货运,还开设多条旅游航线,如香港至澳门、深圳至珠海等,打造海上旅游体验新方式。陆运方面,高速公路如广深、京港澳高速纵横交错,城市间交通便捷;广深港高铁实现三地一小时生活圈,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更是大大缩短粤港澳三地间的通行时间,提升区域联动发展能力。城市内部方面,地铁系统不断完善,为游客在城市中的出行提供便利保障。

3.3. 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政策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其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7]。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大湾区2023年GDP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均GDP超15万元,经济基础扎实,为体育设施建设、赛事组织和旅游配套设施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粤港澳三地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体育融合发展,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为体育旅游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方向与政策保障。大湾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因子的相互渗透、交叉,赋予了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多的价值内涵,有利于实现差异化互补和优势互换,丰富“体育+”与“+体育”的内容形式[8]。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区域内不断推进“体育 + 旅游”、“赛事 + 城市”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国际体育IP,鼓励本地文旅企业开展创新型体育旅游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

3.4. 成功的赛事举办经验与品牌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在举办体育赛事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效应。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展示了城市形象和组织能力,还显著提升了大湾区在国际体育界的知名度。赛事期间,广州和深圳分别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和改造场馆,完善基础设施,并结合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推动体育与文旅深度融合。除综合性赛事外,大湾区在单项赛事方面也取得亮眼成绩,香港网球公开赛和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吸引众多国际选手和游客,带动区域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赛事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持续增强,吸引更多国际赛事落地大湾区,如马拉松、自行车赛和帆船赛等,进一步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繁荣,推动体育用品、赛事运营、旅游服务等相关行业协同发展,为大湾区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4.1. 区域发展不平衡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城市群内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差距大、粤港澳体育旅游交流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或不足[9]。在体育资源配置、赛事运营及配套服务方面,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具有显著优势。广州拥有天河体育中心等一批高标准体育设施,并具备承办大型国际赛事的丰富经验。深圳依托其经济活力,积极引进国际体育赛事,形成了较强的体育品牌影响力。香港则以其成熟的国际赛事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相较之下,肇庆、江门、中山等地在体育设施、赛事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则相对薄弱。肇庆的体育场馆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日常健身,缺乏承办高规格赛事的能力;中山市虽有文化资源,但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不足,市场知名度低,难以转化为体育旅游吸引力。

产业层面也体现出区域差异。广州、深圳等地的体育旅游产业链相对完整,涵盖赛事运营、旅游产品开发、相关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专业化和市场化并进的格局。而部分三四线城市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支撑,市场运作能力有限,产品和服务单一。此外,市场成熟度也存在差异,一些城市体育旅游认知度不高、消费活跃度低,市场潜力尚未有效释放。

4.2. 协同机制不完善

大湾区各城市在体育旅游发展中仍以各自为政为主,协同发展机制缺失,区域联动效应不足。在赛事安排、资源配置、产品推广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协调规划,有赛事时间重叠、资源浪费等现象。各城市在筹办赛事时存在忽略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问题,导致赛事与旅游难以深度融合,错失带动旅游经济的良机。此外,政策法规不统一也会成为跨区域合作的障碍。粤港澳三地由于体制、法律制度差异,在体育赛事审批、人员和物资流动、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内地赛事审批流程繁复,香港澳门则相对灵活,这种不一致增加了企业在三地运营体育旅游项目的难度。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也影响各方参与协作的积极性。在联合赛事、项目投资等合作中,收益如何分配、成本如何承担缺乏统一规范,可能因利益纠纷影响合作推进。同时,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也是一大短板,赛事、旅游、市场数据难以流通,资源整合效率低。游客需分别浏览不同城市的旅游平台获取体育旅游信息,既耗时又不全面,也影响游客决策体验。

4.3. 体育旅游人才短缺

随着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当前大湾区整体在体育旅游人才储备方面仍显不足。一方面,能够同时具备体育与旅游双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无法将赛事、文化、旅游等资源有机整合,开发出差异化、深层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服务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体育旅游涉及赛事组织、接待服务、安全保障等多个环节,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支撑。目前部分从业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体育赛事管理知识或旅游服务经验,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人才短缺的根源还在于培养体系不健全。当前,大湾区高校和职业院校在体育旅游相关专业设置上较为稀少,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难以输送高素质人才。此外,城市间人才流动存在制度和待遇障碍,优质人才多集中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区域之间人才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不平衡。

4.4. 体育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独特性和深度融合。在实际开发中,多数产品以赛事 + 观光的模式为主,缺乏与本地文化、自然资源、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不少旅游线路简单将马拉松、骑行等活动与常规景点拼接,形式雷同,缺乏内涵,难以引起游客的持续兴趣。部分城市在体育旅游品牌打造上投入不足,缺少有影响力的本土赛事IP或旅游主题。一些城市虽拥有自然资源优势,但未能将其转化为特色体育活动,如山地徒步、水上运动等,产品吸引力不足。再者,科技与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也较为滞后,缺乏VR体验、线上预约、智能导航等创新服务,不能有效提升游客体验。还有产品推广渠道单一,营销策略不够精准,难以覆盖目标消费群体。不少城市仍依赖传统宣传手段,缺乏网络营销、社交媒体传播等现代手段,导致优质产品传播范围有限。此外,游客反馈机制不完善,产品调整缺乏及时性与针对性,也制约了产品的持续优化和更新。

5.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ies)

5.1. 国家政策支持与区域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中地位显著,获得了多项政策扶持。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打造国际性赛事品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促进体育旅游发展。国家鼓励区域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相关部门在赛事审批、场地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并通过资金补贴提升赛事质量与影响力。同时,体育旅游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信贷支持等政策,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此外,各地市也出台配套政策。如广州市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深圳市则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发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和精品线路,推动体育与文化、健康产业融合。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区域活力,推动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5.2. 消费升级带动体育旅游需求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提升和消费理念转变,居民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注重健康、体验与互动性,体育旅游因此迅速兴起。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15%,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凭借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展现出更强的消费意愿与参与热情。体育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传统项目如登山、徒步、骑行等依旧受欢迎。新兴项目如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极限运动等也受到青睐。同时,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专业性、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为了回应市场需求,大湾区各城市积极整合自然资源与文化优势,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惠州开发了罗浮山登山、南昆山徒步等生态项目;珠海打造帆船、潜水等海上运动体验;广州结合城市文化,推出马拉松赛事、武术文化游等,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

5.3. 大型赛事带动体育旅游热潮

体育赛事是体育旅游的重要载体,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大湾区已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香港网球公开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等多项国际赛事,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与品牌影响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将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是全运会首次以区域联办方式举行。赛事期间将吸引大批运动员、观众和游客汇聚大湾区,同时配套举办文旅活动,如体育展览、美食节、开闭幕演出等,将推动旅游消费的大幅增长。赛事还将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包括体育场馆建设、交通住宿服务、赛事运营管理等。体育用品制造、体育传媒、营销推广等领域也将因赛事需求而快速发展,带动整个体育旅游生态系统的完善。此外,通过赛事媒体传播,大湾区城市形象与旅游资源将得到全面展示,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5.4.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快速普及,科技赋能正加速渗透到体育旅游的各个环节,提升产品吸引力与服务体验。在产品开发方面,VR/A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沉浸式体验,VR滑雪、赛车模拟等使游客足不出户即可“体验”体育场景,提升互动性与趣味性。借助大数据分析,企业可精准识别用户兴趣,开发契合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在营销推广层面,新媒体成为传播主力,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赛事短视频和攻略内容,有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人工智能还可根据用户画像,实现广告精准投放与个性化推荐,显著提升转化效率。服务体验也因科技而全面优化。智能导览系统已在部分景区和体育场馆应用,提供语音讲解、导航路线、赛事日程等信息。在线预订与移动支付的普及,也让游客可便捷购买门票、预订线路、支付服务,大大提升出行效率与满意度。

6.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威胁(Threats)

6.1. 国内外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正面临来自国内外多个强势地区的竞争压力。国内方面,长三角地区凭借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及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积极布局体育旅游发展。上海常年举办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网球大师赛等高规格赛事,结合江南水乡文化,推出环太湖自行车赛等文体融合型旅游产品,广受欢迎。京津冀地区则依托北京的奥运资源和历史遗产,将体育旅游与故宫、长城等景点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体验;河北张家口的崇礼滑雪资源也因冬奥而名声大振,带动了滑雪旅游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大湾区同样面对欧美、澳洲等成熟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以丰富的海上运动和度假资源吸引全球游客;法国阿尔卑斯山区则长期占据全球滑雪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并成功举办环法自行车赛等国际赛事。相比之下,若大湾区未能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其在全球体育旅游版图中的地位将面临边缘化风险。

6.2. 外部环境变数多,不确定性高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稳定的国际与区域环境。然而,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如中美贸易摩擦、地区冲突等因素已对跨境旅游产生负面影响,削弱了部分国际游客的出行意愿。此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对体育旅游产业构成直接冲击。在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大量体育赛事取消,旅游活动停摆,大湾区内体育旅游企业收入普遍锐减,部分小微企业难以为继。自然灾害亦是制约因素。大湾区地处沿海,常受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不仅会中断赛事和旅游行程,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基础设施损毁。例如2023年一场台风导致多项赛事取消、海滨设施受损,游客退订潮导致企业损失惨重。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大湾区体育旅游的持续运营和长期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6.3. 制度规范滞后,法律保障薄弱

当前,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在法规制度层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一方面,体育赛事审批流程、主办方责任、风险预案等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赛事在执行中出现纠纷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体育旅游服务标准不一,产品质量参差,游客投诉率偏高,不利于品牌形象建设。安全保障方面,现行法律对高风险项目如潜水、攀岩等缺乏严格规范,教练资质、安全设备、应急机制等配套不到位,易引发事故。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事故发生后责任归属模糊,游客维权难,企业声誉受损。此外,粤港澳三地存在法律制度差异,协同发展面临阻力。例如市场准入标准不同,使得企业跨区域经营受到限制;监管标准和执法力度不一,也可能导致监管盲区和服务体验差异,影响大湾区整体旅游形象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6.4. 安全风险突出,游客信心受影响

体育旅游活动天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游客在参与登山、滑雪、水上运动等项目时,易受天气、地形、体力等因素影响,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数据显示,每年因运动伤害导致的旅游事故呈上升趋势,对游客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此外,一些体育旅游场所存在设施老化、维护不力等问题。滑雪场缆车故障、水上场馆救生设备缺失、马拉松赛道标识不清等安全漏洞时有发生。一旦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舆情,对整个行业信任度造成打击。

除了运动本身的风险,游客在出行过程中还可能遭遇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问题。大湾区交通繁忙、景区周边饮食环境参差不齐,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问题若未能有效解决,可能会降低游客满意度,还可能阻碍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 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策略建议

7.1. SO策略:发挥优势,把握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应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与品牌。例如,将岭南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发如“龙舟文化体验游”等融合赛事观赏、古镇旅游与地方美食的综合线路,强化文化体验。借助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区位优势,积极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与周边省区如广西、福建合作,共建“滨海体育旅游带”,串联沿海体育资源与旅游景点,拓展游客来源。依托经济基础和赛事运作经验,推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国际化体育主题公园、体育小镇、户外运动基地等,提升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通过新媒体和国际展会宣传,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

7.2. WO策略:克服劣势,抓住机会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应加强城市间协调,制定统一的体育旅游规划,明确各城市定位与发展重点。广州、深圳可聚焦高端赛事与体育文化旅游,肇庆、江门等地则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形成资源互补与均衡布局。健全三地协同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资质与服务质量,维护游客权益。可设立联合监管机制,推动高校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出台引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落户发展。推动产品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发差异化、科技化的体育旅游产品。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结合科技优势,推出智能装备体验游、科技展览游等新兴产品。通过市场调研,开发个性化线路,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吸引力。

7.3. ST策略:利用优势,应对威胁

面对激烈竞争,应突出大湾区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塑造差异化体育旅游品牌。围绕香港赛马、澳门赛车、广州足球等项目打造标志性品牌,强化服务流程与质量,提供高水平的旅游体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应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关注国际局势、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制定应急预案。例如疫情期间加强防控管理、灵活调整活动安排,确保游客安全。同时,与保险机构合作推出体育旅游保险产品,分散经营风险。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推荐服务,物联网用于智能化场馆管理与运营,提高服务效率与设施安全,增强体育旅游的科技含量与抗风险能力。

7.4. WT策略:减少劣势,规避威胁

强化政策落地与执行效果,提升产业政策实施的“时度效”[10]。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体育赛事、服务、安全等标准要求,加强执行力度,确保从业者依法合规经营。制定体育旅游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企业安全责任,定期对场馆和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预防事故发生。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建立覆盖人员、设备、游客等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对教练、导游等进行应急技能培训,提升现场处理能力;加强游客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定期检查户外设施,及时消除隐患,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针对人才不足的问题,推进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操经验;通过住房补贴、创业奖励等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湾区就业创业,夯实产业人才基础。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涵盖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不仅注重“量的扩张”,而且强调“质的提升”[11]。本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综合评估,明确其发展具备多重优势,包括丰富的体育与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强大的经济基础与政策支持,以及成熟的赛事运营经验与品牌效应。同时,也揭示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区域协同不完善、发展水平不均衡、人才缺乏以及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在外部环境方面,大湾区体育旅游发展正迎来多重机遇,如国家政策支持、居民消费升级、体育赛事推动力增强以及科技创新应用深化等。但同时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法律规范不健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安全风险等威胁。结合SWOT分析结果,研究提出四类策略建议:SO策略:借助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WO策略:通过加强区域协作与机制建设,弥补资源短板,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ST策略:发挥资源与政策优势,提升科技赋能水平,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增强差异化竞争力;WT策略:强化法规与标准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规避发展风险。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大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态势,但在方法与内容层面仍存在一定局限。在方法上,虽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与访谈等手段获取了较丰富的信息,但在数据深度挖掘与量化分析方面仍显不足。未来可结合大数据分析与计量经济方法,深入研究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在内容方面,本研究聚焦于宏观发展层面,对于体育旅游企业的运营、消费者行为等微观问题涉及较少。未来研究可从企业经营、市场细分与游客偏好等角度切入,提供更具实操性的对策建议。同时,体育旅游行业正处于快速演进之中,新的趋势与挑战不断涌现。后续研究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增强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此外,还可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良君, 冯晓露, 董国忠. 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5, 59(3): 1-13.
[2] 路旭, 李贵才. 珠江口湾区的内涵与规划思路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1): 97-102.
[3] 周良君.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1(2): 1-11.
[4] 高晓波, 张瑶.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历史进程、价值目标与实践进路[J]. 体育科学, 2024, 44(4): 62-71.
[5] 曾忠禄, 王兴, 殷平. 从澳门客源结构透视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融合[J]. 旅游学刊, 2024, 39(12): 7-9.
[6] 林泽伟, 汪鹏, 任松彦, 等. 能源转型路径的经济环境健康效益评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18(6): 777-790.
[7] 苏敷志, 邰峰, 赵兰.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10): 105-110.
[8] 眭海霞, 韩淼, 尹宏. 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7): 54-62.
[9] 袁俊, 周耀锴, 黄旭佳.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 39(11): 1527-1536.
[10] 魏丽, 姜长云. 发达国家支持产业融合的政策重点、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 宏观经济研究, 2023(4) : 117-127.
[11] 黄海燕, 康露.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J]. 体育科学, 2022, 42(1): 15-34,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