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经济背景下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Talent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E-Commerce Economy
DOI: 10.12677/ecl.2025.14930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 琪, 毛 茜: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司乔瑞*: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关键词: 电商经济新质生产力国际化电商人才人才培养路径E-Commerce Econom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Talents Talent Development Pathways
摘要: 在电商经济全球化与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化电商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研究聚焦于电商经济与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探讨电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并分析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能力缺口。从政府、企业、高校、个人四方面来构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政府战略统筹与企业实战赋能的协同机制,结合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与个人终身学习实践进行路径设计。为破解电商产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并为实现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理论与实践框架。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mmerce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talents has experienced explosive growth, rendering tradi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inadequate in meeting the industry’s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mmerce econom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talents, explor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imposed by e-commerce as a significant manifest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hile analyzing the critical competency gaps in current talent develop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cultivation pathway for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talen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strategic coordination and enterprise practical empowerment, combined with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el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 lifelong learning practices, a comprehensive pathway is designed.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ystematic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e-commerce talent market, while offer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rameworks to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mmerce industry.
文章引用:郭琪, 毛茜, 司乔瑞. 电商经济背景下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9): 989-995.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93004

1. 引言

在电商经济蓬勃发展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正在深刻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系统性变革,并对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高层次要求。随着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容和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加速,电商产业对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国际商务运营经验和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电商领域从业人数已经超过7000万人,基于需求角度电商行业仍面临显著人才缺口。电商领域具备数字运营、国际商务和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较为紧缺,数字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当前总需求量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这一现状深刻反映了传统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脱节问题,亟需构建与电商经济发展相适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对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不仅关乎破解电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而且对于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电商经济新增长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电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全球数字贸易体系中的竞争位势,国际化电商人才正是支撑这一战略领域的核心要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与核心载体,国际化人才既是科技创新的驱动者,又是产业变革的实践者,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与数字技术交叉领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数字素养的国际化电商人才至关重要。这类人才不仅能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提供核心支撑,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经济产业集群,更能够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提升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2. 电子商务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作用机制

2.1. 电商新业态赋能新质生产力

电子商务作为现代贸易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优化产业链条、要素配置并强化市场联动,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基于全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数字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并且通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1]。通过交叠双重差分法探讨贸易新业态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机制,综试区政策能显著推动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体现在促进技术市场转化效率、加强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以及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能[2]。电子商务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呈现“要素重构–生态协同–区域联动”的特征,在要素层面实现传统生产力要素数字化升级,在协同层面建立平台经济与产业转型的共生机制,在区域层面形成特色化发展路径。电子商务凭借网络效应、平台聚合性与跨界融合性等特征,推动生产力要素升级并提升经济系统效率,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正在重塑贸易体系运行逻辑,促使经济形态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

电子商务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指明方向。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电商人才应当突破传统商务人才培养维度,实现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跨境运营管理能力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深度融合。当前全球数字贸易发展与跨境电商新业态涌现,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要求,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建立动态化、弹性化的调整模式,特别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精准营销、大数据赋能的供应链管理、区块链技术支持的跨境支付等新兴技术领域,需重点培养交叉学科背景下复合型创新人才。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并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数字化电商人才将更具竞争力。新型人才需适配数字化转型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的新需求,契合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需求,并具备市场化思维与国际化视野,多维度的素质要求已对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提出迫切需求。

2.2. 新质生产力对电商发展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内核,激发全球市场需求多样性与数字贸易产生变革,推动传统企业突破既有战略框架,向全链条数字化运营进行战略转型。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化发展[3]。新质生产力对于电商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且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的运用将促进依赖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电商运营模式,通过研发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影响电商内涵式发展[4]。新质生产力通过革新生产要素组合,为电商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机制与可行性实施路径。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使市场需求从标准化转向场景化、定制化。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配置,这一革新对传统人才培养范式提出挑战,单一知识体系与标准化能力已难以支撑高弹性、高协同的产业链需求。电商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通过数据要素实时流动重塑商业流程,以智能算法、数字孪生、人机协同等优化人才坐标系,要求国际化人才具备技术应用、产业洞察与文化适应的三维复合能力,运用数字化伦理框架平衡技术迭代与产业发展。当前人才培养体系需打破学科孤岛与地域壁垒,构建以数字能力为基础、场景化知识为框架、全球电商生态协同为导向的融合培养模式,确保人才能够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2.3. 电子商务与新质生产力协同作用机制下关键能力缺口

在电商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背景下,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在应对电商发展趋势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时存在关键能力缺口,这些缺口与电商数字化技术和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需求直接相关。

政府层面数字治理体系与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存在不足,在电商全链条的数字化治理中,流程协同、监管模式、服务创新有待完善,未能充分释放制度型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数字基础设施政策落地不均衡,部分区域建设滞后,无法提供普惠性技术支撑;政策适应性欠缺,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差异化需求把握不足[5]。对于完善电商规则衔接机制、建立电商人才培养协作网络并提升国际化电商人才供给质量,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高校作为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传统模式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电商交叉融合人才的要求。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无法简单增设电商类及数字化相关课程,导致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计算机、电子商务等跨学科知识上存在不足。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教学环节与企业真实需求脱节,跨境电商模拟实训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足,具有电商实战经验的教师占比偏低。此类问题导致学生在电商平台运营、国际数字营销等核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对人才技能需求与现有培养成果存在差距。电商产业的平台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要求人才具备跨境电商运营、数字营销等新技术的实战能力,而在企业中能够独立处理跨境支付、国际物流等复杂业务的中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具备数据驱动决策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战略性人才较少,导致其数据分析与商业决策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企业需要能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人才在面对具体项目时,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较弱,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的运营与创新需求。

3.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电商人才培养提出了适配性需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和应用主体,劳动者需要具备更高素质。根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跨境企业凭借“不触碰”的优势,加大了在欧美等核心市场的发展力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下,众多企业借助跨境电商拓展新市场,产业结构升级也大幅提升了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与传统电子商务人才相比,新式电子商务人才需具备更高的沟通能力和更强的专业素质,能处理复杂的经济贸易问题[6]。新质生产力对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维度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数字营销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硬实力,还要掌握国际商务规则、跨文化沟通、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国际化软实力。这类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随着电商经济全球化发展,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已面临一定挑战,短期内难以适应协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部分外贸公司设立了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却因对跨境电商掌握不深,导致成本上升、收入不佳。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在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系统漏洞,公司内部资源需人为规划和操作,这是由于公司未掌握电子商务的总体构造和步骤,限制了跨境电商发展,也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建立,进而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6]。目前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正呈现出技术驱动、产教融合、跨文化实践等多维发展趋势,校政企正协同探索适应全球化电商经济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的情况,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尚未构建起系统全面、具有普适性的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路径以供借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培养过程,也要涉及教育数字化与技术全球化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外在要求[7]

4. 电商经济下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路径构建

4.1. 政府层面:战略统筹与生态优化

4.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提出“要加快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助力外贸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针对电商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引导相关人才向电商领域流动,解决电商企业人才短缺问题,为电商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设立国际电商数字人才专项基金,采用“培训 + 项目补贴”双轨制,既面向个人用于抵扣培训费用,同时面向高校与企业支持其联合开发跨境数字技能课程,将数字化能力拆分成可量化的技能坐标系。可借鉴跨境电商综试区“先行先试”经验,助力中国品牌出海与全球电商贸易发展。

4.1.2.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政府推动搭建国内外电商交流合作平台,组织电商企业参加国际展会、行业论坛等活动,让电商人才有更多机会接触国际前沿理念和技术。支持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标准体系,增强我国人才的国际流动性与认可度,服务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协作。依托“数字丝绸之路教育走廊”,与东盟、中东欧国家建立跨境在线实验室群,采用“1 + N”架构,实现学在云端、算在本地,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4.2. 企业层面:落实人才管理体系

4.2.1. 完善人力管理体系

企业需以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制定适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通过深入剖析人才需求的具体特征,定向吸纳所需人才,搭建起跨境电商领域的专业运营团队。在此过程中,还需设计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机制,既保证在外部电商人才市场中形成吸引力,又能维护企业内部分配的公平性。要着力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将目标设定、实施举措、常态化学习机制、过程督查与结果评估、奖惩条例等内容完善并落实。

4.2.2. 提升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切实有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高校教学资源并融合企业实践经验,共同打造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度引进外部高素质电商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理念与方法。通过与高校签订实习协议,为企业输入应届毕业生参与电商实操训练及岗位培训,使学生切实接触电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将人才培养与电商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使人才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快速成长。

4.3. 高校层面:教育模式创新

4.3.1. 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在课程体系、推动学科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科交叉方面,构建“强基础 + 跨学科”课程,建立“数字 + X”的专业改造计划,在传统课程中加入数字电商微专业,并强化核心知识与前沿技术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开展项目制、实践制,将科研案例融入教学并强化理论与实践衔接,实现课程升级。

4.3.2. 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加强与电商企业的产教融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还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校内电商实践教学平台,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电商业务场景的实践环境,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4. 个人层面:自我跃迁与全球化参与

4.4.1. 数字化终身学习

电商经济时代,电商从业者必须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变革,构建持续学习能力,将终身学习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关注行业动态与新技术发展,积极参加电商线上线下培训课程、行业讲座与研讨会等,建立“学习–实践–反思”良性循环机制,通过持续的知识输入、技能应用、经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力与创新力。

4.4.2. 跨文化实践积累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境电商已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在个人层面,要在此领域实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相关的文化软技能和素养。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特点,学习目标市场的当地语言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习俗与习惯,能够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或冲突,全面掌握并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至关重要。唯有夯实能力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彰显专业素养,为个体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5. 结论与展望

基于电商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本研究聚焦于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破解当前国际化电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通过分析电商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机制,揭示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关键能力缺口,并从政府、企业、高校和个人四个层面构建系统性的培养路径,提出以实战能力为核心、以全球视野为支撑、以数字素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质生产力与电商经济深度协同不仅重塑了行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还要求国际化电商人才具备数字素养、跨学科融合能力、全球视野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素质,也凸显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政府战略统筹与生态优化、企业实战赋能与全球协同、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与跨文化实践,共同构成了适配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路径设计既呼应了国家战略对“科技 + 教育 + 人才”三位一体协同的需求,也为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框架。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电商人才培养仍需在多方协同中持续深化。随着全球电商平台算法升级与贸易规则演变,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强化动态调整能力,在国际合作中探索更灵活的商业模式,以应对全球电商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未来如何通过政策激励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运营需求的转化通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仿真教学场景,将是研究实践的重要方向。通过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将会逐步形成市场需求牵引、人才培养适配、产业实践赋能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在电商领域下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达成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长远目标。

致 谢

本研究的完成得益于许多人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毛茜副教授,感谢她在研究选题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与宝贵建议。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持续的鼓励,为本研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关键支持。感谢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已有的前沿研究为本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及期刊编辑的宝贵意见,使得论文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研究与写作期间给予的理解、陪伴与精神支持。本研究受到江苏省学位与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JGKT24-C094),“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工程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基金项目

2024江苏省学位与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工程专业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GKT24-C094);2025江苏大学科研课题一般立项项目,“体验型产品的图片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课题编号:Y24C01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温科, 刘娟, 邢丽云, 等. 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J]. 统计与决策, 2025, 41(13): 23-29.
[2] 刘珊, 马莉莉, 郭家琛. 贸易新业态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证据[J]. 国际贸易问题, 2025(5): 26-46.
[3] 章玉贵, 曹德军.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上海经济研究, 2025(6): 76-88.
[4] 裴张帅, 张文佳. 双循环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影响跨境电商内涵式发展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5): 111-115.
[5] 蔡冬青, 席中镪. 制度型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来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经验证据[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5, 45(4): 3-21.
[6] 张永. 适应区域经济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绩效评价[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2, 44(S1): 184-186.
[7] 顾金玲, 许锋华.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