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抢救车是急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其主要功能是装载抢救药品、输液装置、吸氧设备及气管插管等急救物品。抢救车内物品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便捷性直接关系到抢救效率,可有效缩短准备时间,最大限度争取抢救与治疗时机,提高抢救效率[1]。传统抢救车的管理方式以人工清点和手工记录为主,存在耗时长、依从性差等问题[2],且容易导致药品摆放混乱、标识磨损、效期不清和重要物品遗失等安全隐患,增加了管理难度[3]。研究表明,标签模糊和药品失效是造成抢救药品浪费的关键因素[4]。
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提升抢救车内物品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便捷性,是当前抢救车管理中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存储信息量大、种类多、识别快、成本低、方便更新等优点的二维码被广泛应用[5],有潜力为解决抢救车管理难题提供新思路。
2. 改良方法
(一) 关键步骤与路径
1、成立项目管理组;2、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3、组织开展培训;4、规范抢救车内药品物品;5、录入相关信息,生成二维码;6、落实专人管理,定期督导检查。
(二) 具体步骤与创新
1、成立项目管理组
1) 由护理部牵头,成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并由各科室推荐一名踏实稳重、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抢救车专管员,具体落实。
2) 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通过线上或线下现场集中培训方式,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并熟练掌握,做到全员知晓、全员参与,熟悉抢救车内药品物品的数量、规格及有效期。
2、规范抢救车内药品物品
1) 按照抢救车急救药品物品标准化配置及摆放要求,规范配置和分区摆放药品物品,并将储存位置图张贴在抢救车外面相对固定的位置[6]。
2) 仔细清理核对抢救车内急救药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及有效期等信息,并保证所有药品效期在6个月以上[7]。
3、录入相关信息
按照统一规范管理、统一储存位置、统一清单格式的要求,将抢救车内药品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有效期及急救药品说明书等信息录入到Excel表格文档中,并对有效期实行倒计时管理,当药品物品距离失效期小于倒计时设置值时,系统会自动变色预警。在录入抢救车内药品物品信息时,Excel表格的“自动倒计时及近效期变色预警”功能通过公式计算与条件格式设置实现精准效期管控,对应单元格嵌入公式:=IF(G3<>"",DATEDIF(TODAY(),G3,"d"),"")。
4、生成二维码
通过文档生成二维码,并与药品物品储存位置图统一张贴在抢救车外面相对固定的位置。
5、落实专人管理,定期督导检查
1) 抢救车药品物品使用之后,必须及时补充完善,重新扫码登记,将补充更新的实物信息如实填写到表格文档中,并更换封条。
2) 抢救车专管员要定期查阅更新本科室抢救车Excel表格文档,对所有药品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及有效期进行核对确认并签字。
3)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至项目管理组微信群或科室小组群,以便及时处理持续改进。
4) 护理部及项目组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绩效考核评估,督导检查及时跟踪问效。
6、推广应用
2021年12月在急诊科试点;2022年1月起在全院推广应用,包括51个护理单元55台抢救车、51个急救盒及10台救护车的抢救设施。
3. 实施效果
(一) 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实施信息化规范管理抢救车,大幅缩短了抢救车清理时间,减少了抢救准备时间和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效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行信息化规范管理抢救车的清理平均耗时由原来的16.18 min减少至9.61 min,缩短了6.58 min,明显低于传统管理方法(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time spent by administrators cleaning ambulances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n = 114)
表1. 改善前后管理员清理抢救车耗时对比分析(n = 114)
时间 |
5~10 min |
10~30 min |
30 min以上 |
平均耗时 |
P |
传统方法 |
46 |
52 |
16 |
16.18 ± 2.07 |
<0.05 |
新方法 |
86 |
27 |
0 |
9.61 ± 2.65 |
|
(二) 提高了清理抢救车依从性
实行信息化规范管理抢救车,专管员清理依从性由原来的86.84%增加至100%,显著高于传统管理方法(P < 0.01)。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ance with administrators cleaning ambulances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n = 114)
表2. 改善前后管理员清理抢救车依从性对比分析(n = 114)
依从性 |
是 |
否 |
χ2 |
P |
传统方法 |
99 |
15 |
16.06 |
<0.01 |
新方法 |
114 |
0 |
|
|
(三) 提高了抢救车药品物品完好率
实行信息化规范管理抢救车,避免了因反复手工查看导致的标识模糊、标签磨损等情况;使用后即用即补,随时扫码查检、及时补充更新,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由原来的81.58%提高至100%,显著高于传统管理方法(P < 0.01)。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cue vehicle integrity rates by administrators cleaning ambulances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n = 114)
表3. 改善前后管理员清理抢救车完好率对比分析(n = 114)
完好率 |
是 |
否 |
χ2 |
P |
传统方法 |
93 |
21 |
23.13 |
<0.01 |
新方法 |
114 |
0 |
|
|
综上所述,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抢救车,可以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安全完整,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便于抢救,最大条件抢救患者生命;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便于督查,抢救时能积极处理,减少了抢救准备时间,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统一规范管理,便于质控,降低了医疗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医院核心竞争力。
4. 经验与教训
信息化规范抢救车是为了发生紧急抢救情况时保证急救物品的供给,直接或间接影响抢救质量及患者生命安全。此外,信息化规范抢救车的管理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护理人员日常管理耗时,提高了抢救车药品、物品完好率[8]。传统管理方法清理抢救车管理依赖人工清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流于形式[9]。在药品管理方面存在药品摆放位置不清楚、标识极易磨损、药品效期不明确、重要物品易丢失等延误抢救时机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信息化规范抢救车管理并制定了相关整改措施执行。
(一) 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本研究中实施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在药品物品管理上,实施动态管理,实时监测与评估,实现了信息的集中存储与管理,便于查询与更新急救物品。研究设计有效期预警功能,能及时提醒医护人员处理近效期药品,有效降低药品过期的风险,确保急救药品使用安全。生成二维码为管理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医护人员通过扫码即可快速获取抢救车内药品物品的详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检查效率。
(二)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项目实施初期,科室医护人员存在对抢救车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操作流程不熟悉的问题,致使药品物品与电子表格信息更新不同步。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有效的监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目标、指标、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使实施者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定期或不定期考核与评估,督导检查与跟踪问效,并将考评结果与绩效考核分配直接挂钩,提高实施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 监测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指标设定以及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够使实施者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通过监测抢救车清理时间、药品物品完好率、依从性等指标,能够评估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一旦发现问题,如清理时间过长、药品完好率下降等,可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项目持续稳定推进。
5. 小结
在信息化规范抢救车管理中,我们发现病区抢救车管理过程中存在标识模糊、急救物品丢失等安全隐患,基于信息化规范管理以急诊为试点进行管理实践。通过实践,抢救车信息化管理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药品物品安全、提升管理规范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急救工作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但方案存在局限,与RFID等更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相比,采用的二维码管理在操作上依赖人工。同时,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抢救车管理的效率指标、质量指标,未纳入对患者结局的直接分析,如急救准备时间缩短是否对应抢救成功率提升、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或不良事件减少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补充患者层面的临床指标,以更全面验证信息化管理对急救质量的实际影响。
NOTES
*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