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挑战与路径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igit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and Paths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数字环境以其独特的虚拟性、高度的隐蔽性和强大的交互性赋能高校思政课,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能。然而,良莠不齐的数字信息削弱了思政课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信息茧房”的裹挟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碎片化信息解构了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对此,高校思政课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话语权威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提升思政课创造力和引领力。这不仅是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深刻认识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serve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value guidance.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with its unique virtuality, high concealment and strong interactivity, empowe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jecting unprecedented vitality and potential into the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courses. However, digital information of varying quality weakens the authority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e trap of “information cocoons” restrains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fragmented information deconstructs the coherenc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ransform the way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enhance the authority of discourse; enrich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to guide their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reativity and gui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is is not only a prerequisite for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se courses.
文章引用:郭阳瑞. 数字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挑战与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9): 632-64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17

1. 引言

数字环境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科学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过程,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这一变革意味着守正创新。守正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根基的坚守、教育方针的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定;创新在于新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开拓创新。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2. 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特点

数字环境是由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构成的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空间,在此空间内能够实现数字信息的生产、传播、共享、消费,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在数字环境中,思想文化成果表现为一种数据,思想文化创造表现为数据的获得、处理和利用;思想文化传播表现为数据的流通和交换;思想文化学习则表现为数据的接收和内化。总体而言,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虚拟性突出:思政课的新教学空间与体验

数字环境中,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被数字化为一个个符号,海量的数字符号从数字设备的一端按照编程的既定轨道传输至数字设备的另一端,在浩瀚的数字世界有序地进行信息输送。数字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物理界限,跨越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交流以虚拟的存在形式进行传送,个体作为数字化主体,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外界的互动交流。在数字环境中,高校思政课也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而是转向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课堂,扩展教育空间,实现思政课的数字化教学,即“非面对面”的虚拟化的教学。虚拟化的数字教学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老师自由提问、发表看法,拓宽师生沟通交流渠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新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历史事件,增强教学内容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模拟社会现象、政策实施等,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 隐蔽性加强:思政课的隐性教育与真实反馈

数字技术给数字环境中的每个人披上了相同的外衣,一台设备、一个账号,便能沟通整个世界。数字环境中,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地位、个人特征、行为目的等都能够得到充分地隐蔽,合理运用这一特点能够为思政课的隐性教育赋能。一方面,将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或者在学生感兴趣的数字信息中进行价值观引导,使思想理论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认同,促进知识的内化。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优质数字资源,如视频、广播、影像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无形中接受思想理论教育。此外,教师也会借助社交平台,如在微博、抖音、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开展线上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话题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受到熏陶。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思政课所具有的隐蔽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使他们更加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在传统的思政教学课堂中,面对面地交流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和顾虑,学生可能不愿意或不敢完全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在数字环境中,隐蔽性让学生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无需担心被直接评价或批评,这种真实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 交互性增强:思政课的即时反馈与潜能激发

在数字环境中,个体不仅是数据信息的使用者,还是数据信息的生产者。从空间维度来看,数字环境模糊了地理界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数据传送实现思想互换,增强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效率。个体在虚拟的数字世界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受物理空间的约束,信息传递和话语内容的影响力向更大范围延伸,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覆盖面和可及性。从时间维度来看,数字环境拉近了人们与早期思想家的距离,能够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与他们的“对话”。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儒家的“礼治”思想、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再从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一系列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芒的智慧借助数字技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能轻松访问到各类思想家的著作、手稿、演讲视频等珍贵资料,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考,不断提升自身视野高度和思想广度。从现实维度来看,数字环境转变了师生间的“信息势差”,学生学习从教师单向度的教学转向数字世界多维度的学习。多样化的数字信息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以其生动直观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数字技术的运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可感,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更促进了其潜能的充分发掘。

3. 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为高校思政课构建的全新场域催生了思政课的新生态,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特点,还要重新审视数字环境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的同时,参差不齐的信息质量削弱了思政课话语的权威性;数字信息丰富多样,若只是被动接受而不深入反思,很容易失去自主思考能力;数字技术虽被广泛运用,但零散的信息解构了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高校思政课在数字化的冲击下面临巨大挑战。

() 削弱教育内容的权威性

数字信息的复杂性、干扰性、碎片化削弱了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影响了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和道德规范的遵循。

首先,分散性信息弱化了思政课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一方面,数字环境中庞大的信息量让学生应接不暇,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数字信息更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沉湎于感官快乐的刺激中,导致他们的注意力被过载的信息所分散。数字原住民在数据的洪流中迷失了意义航标,成为数据流中的单向度漂流者。另一方面,数字环境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信息通过标题噱头、名人故事、过度解读等手段迎合学生的娱乐偏好,“大学生容易在这种缺乏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思维的‘过滤气泡’中形成‘无意识化’‘空洞化’的精神状态”[2],若学生缺乏一定程度的政治素养,严肃缜密的思政课话语则容易被自动过滤或跳过。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这种状态也会导致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压力性信息冲淡了思政课话语内容的导向性。数字环境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多元又杂乱无序的复杂空间,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在数字环境中被放大和渲染,加剧了负面情绪的蔓延。在现代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学生群体正面临着学业、就业、升学、竞争等多方面的沉重压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自身社会经验匮乏之间的矛盾,他们极易陷入失衡心理与焦虑情绪的漩涡之中,导致极端情绪激化,进而催生出非理性言行。数字环境中的非理性言行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思政课话语形成鲜明割裂,严重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最后,低质化信息稀释了思政课话语表达的道德感。数字环境的高度自主性、积极参与性、资源丰富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提供了理想环境,也对学生的道德言行和道德判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数字环境缺乏严格的道德监管和明确的道德标准,思政课话语所承载的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感染力被多元的社会价值冲淡了,这种“稀释”现象可能导致学生难以从思政课话语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在缺乏明确道德框架的数字环境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机制趋于弱化,对道德界限的识别能力降低,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在认同和自觉践行。

() 削弱学生的自主精神

数字环境中信息数量庞大,只是一昧接受信息轰炸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很容易使人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退化,最终被数字信息“牵着鼻子走”。便捷、开放、可直接获得的数字信息给学生带来更好学习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首先,数字化的冲击使得学生被各种符号和算法裹挟,抑制了学生深入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数字技术强大的分析计算能力和高度个性化的推送机制,大量同质化信息占据学生头脑,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边界,逐渐构筑起了狭隘的“信息茧房”。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人会不断重复和强化固有认知与观念,将一切异质性信息和异己表达隔离在外。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学生被算法和广告所引导,知识来源单一且同质化,仅能接触到与自身既有认知框架相契合的信息,难以构建一个全面多元、相互关联的知识认知体系。由于缺乏对不同领域、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学生容易陷入认知闭塞和思维模式僵化的困境,难以理解和接受同已有认知不同的文化思想。这种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由于认知有限,无法判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策,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环境中,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力和适应力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

其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易获取性导致学生仅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知识汲取而缺乏探索其内在精髓的动力。多样化的数字信息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每天上网浏览最新消息,学习最新知识,了解最新情况,以为站在了时代和学术的最前沿,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表面上获得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直观的结果展示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由于呈现速度过快,学生还没有开始思考或想象就一览无遗。当学生接收此类信息时,往往忽略了对信息本身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选择性接收,不仅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反而加剧了独立判断能力的衰退,更是在无形中压抑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助长了惰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爆炸式增长的数字信息中逐渐忽略了思考和判断的重要性,这种“被动式接受”思维习惯与思政课强调的“主观能动性”背道而驰。

最后,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导致自主思考能力缺失。“人作为信息的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但是由于人在有些条件下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信息的关系从而使自己在信息面前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控制信息的能力,而信息反过来成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3]广袤的数字环境能够快速提供多样化的答案或便捷的模板,加速问题的解决进程,提升学习效率。然而,这一便利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愈发倾向于依赖数字技术直接搜寻标准答案,将主动思考转变为顺应已有答案。这一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节在静默中被逐渐抹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未曾触及深思的彼岸。长此以往,独立思考的火花逐渐熄灭,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也被日益压缩。

() 解构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高校思政课是具有宏观、严谨、完整、系统的一元主导性的教学体系,其内容逻辑、认知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连贯性,但数字化的发展打乱了各教学环节的连续性。

首先,碎片化信息拆解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数字技术发展的快节奏引发信息传播的快节奏,其中包含的碎片化信息由于篇幅短小、内容零散、快速更新等特点被广泛传播。但碎片化信息包含着碎片化知识和片段式理论,这些内容往往缺乏连贯性和深度、缺失逻辑性和系统结构,学生部分式的、碎片化地吸取这类信息,往往难以把握其中的核心思想和规律,看似获取了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却不知如何将获取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政课各部分内容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思政课的完整体系,然而碎片化信息却使教学内容被切割成无数互不相干的片段,学生在整理这些片段化内容时,难以形成系统的思考和整体性的把握。

其次,数字化信息颠覆了思政课话语的认知习惯。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来源权威、充实连贯,是以自上而下的传播形式而进行的。然而,数字环境中信息来源繁杂且难以把控,学生频繁接触各种来源的信息,其中不乏有断章取义、误导性的内容,当这些内容与碎片化信息联合,大量无内涵、无意义的“热点新闻”在“流量至上”的刺激下层出不穷,主流叙事严密传播的链条被碎片化信息打破,随之带来的“碎片真相”打破了学生的认知习惯,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还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产生误解和偏见。

最后,数字化教学削弱了教师的监管与督促作用,致使思政课教学单向化。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以非现实化的形式进行,教师难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欠缺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的动力时,思政课教学便陷入停滞,仅仅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出,而非一个充满生机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难以构建起完整的学习闭环,知识的自主接收、实践应用到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连续过程,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这不仅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也遗漏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造成学生与课程之间的情感联系及认同感减弱。

4. 数字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路径

为了适应数字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要求,高校需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策略,开辟思政课教学新路径。通过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丰富学生精神世界,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加强精神独立性;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能够推动思政课有序发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思政课,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 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优化思政话语结构

面对海量的数字化信息,高校思政课要紧紧抓住数字环境带来的机遇,善用数字化、熟用数字化,强化思政课话语权,增强思政课的权威性。

首先,增强思政课话语趣味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思政课只有与时俱进,适时转变话语表达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述,学生才会爱听、爱学。教育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数字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数字环境“原住民”的学生对此类信息非常敏感,引入到思政课授课过程中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理论知识。根据资料搜集和访谈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教师在思政课中进行情景创设或引入视频案例在线讨论,因此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创设思政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与知识进行直接互动,形成积极的思想氛围和价值导向;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搜集学生的兴趣点,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AI + HI”育人新范式,将人工智能同个体间的互动沟通、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能力相结合,在工具理性同价值理性中寻找动态平衡,助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突出思政课话语思想内涵,体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深刻性、说服力、新颖度和感染力。现代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都可以大幅提升思政课话语内容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思政课内容的理论魅力。要实现思政内容的完美呈现,必须根据内容本身和教学目的加以概括、凝练和升华,以彰显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情感培养、精神淬炼的特质。运用多样化的数字表现形式传递思政课的思想内涵,引领主流思想、呼吁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审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状况,缓解错误思想和负面情绪带来的冲击;稳定数字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情绪,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最后,强化数字道德教育,加强数字环境管理,充分挖掘数字化传播特点,塑造良好的数字道德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重要的还有道德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立德”的重要性。高校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构建承载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的思政话语机制,将数字道德教育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确立清晰的道德指引和行为准则,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同时,利用数字平台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在数字环境中的道德情感意识。可以开展数字道德讨论或辩论赛,加深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将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延伸至数字环境,实现与道德教育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在数字环境中做到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同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联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遇到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在不断地师生交互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认知水平。

() 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加强精神独立性

数字环境中,必须在消除错误思想导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宽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首先,打破“信息茧房”,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面对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从心理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对算法风险的警觉与防范。媒介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数据过度依赖带来的影响,指引学生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克服思维惰性,以更加积极的方式获取信息。高校思政课要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变行为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如报纸、广播、新闻、杂志等,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源,拓宽学生视野。可以利用数字环境资源丰富、虚拟交互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表达自身观点,在交流互动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破除思维的局限性。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其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全新的场域,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新的数字领域开启全新教学范式。正确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可以借助数字仿真技术构建虚拟教学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红军长征场景,体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领悟伟大长征精神,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要在数据洪流中突出重围必须对纷繁复杂的数字信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积极构建学生学习社群,帮助学生提升数字生存能力和数字创造能力,包括数字思维、数字化学习、数字安全素养等,引领数字教学新方向。在学习社群中教师主动参与,创作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的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学会信息的筛选、鉴别与整合,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实现数字技术的扬弃。为克服数字技术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异化陷阱,要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人的情感、认知、意识具有独特性,情感让人们感知喜怒哀乐,认知使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意识赋予人们自我反思和超越现实的力量,这些特质是机械的数字技术无法比拟的。因此,实现精神世界的富足,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心灵交流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批判性阅读、实践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对待数字技术发展浪潮时,主动驾驭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此外,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将数字技术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让学生明白技术发展的根本归宿在于满足人的需求,而解决问题的决策者只有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学互动中,增强他们掌握运用信息的主体性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

() 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思政课教学有序衔接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思政课以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优化升级,数字技术在人本主义和理论逻辑的引领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在不断融合中发展自身。实现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紧密结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观,正确处理数字技术同教育之间的矛盾,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内在统一。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保证理论逻辑顺畅。在数字化发展带来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不再是信息资源短缺或更新不及时,而是对于逻辑缺失的碎片信息该如何取舍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整合高质量的数字信息,树立信息标杆,优化数字思政课教学系统,保证学生信息运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高校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偏好、个性化需求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改进建议展开全面调研,深入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期望,充分利用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库。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其核心特征是智能服务,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安全性等特征,通过构建师生共用的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基础性的教育资源。与之属性相似的还有“教育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这些数字平台全面整合了国家层面的各类教育资源,不仅破除了碎片化信息、片面化理解壁垒,而且具备较强系统性、完整性,随着日益发展完善,逐渐形成统一的知识区块链。此外,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特点,灵活运营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资源,通过业务融合和数据共享,实现与国家教育平台资源的互联互通,达成平台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国家从上到下引领,地方从下到上互补,实现思政课上下协同统筹规划。凭借此类平台的助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切换学习场景和学习资源,在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中构建个性化知识图谱,实现理论知识的创新和再发展。各高校、各教师在平台的数据、技术、资源的赋能下,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区域教学协同发展。还可以借助平台建立跨地域、跨学校的帮扶机制,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促进地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地区和师生;老教师带动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在这样的帮扶机制下,可以一定程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有助于形成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良好认知结构。思政课既要研究宏观层面,聚焦“大”问题,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国际局势、关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也要研究微观层面,聚焦教育教学活动、聚焦学校和学生,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驱动 + 理论引领 + 实践”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梳理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展现所学知识的层次性。问题意识驱使学生深入思考,追溯其问题的本质。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研究事件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深入探析其问题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现不同知识间的串联,利用良好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构建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结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者,要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系统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以冷静从容的姿态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最后,强化课程管理机制,确保教学互动畅通无阻。数字化教学环境中,与其被动监管,不如主动出击,创建数据赋能的新型教学管理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知识结构,运用数字技术对学生进行动态描写并生成画像,运用算法把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或建议推荐给学生;建立健全动态评价反馈机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大数据设计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成最优教学方案;采集整合学生的学习数据,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趋势和潜在问题,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时问答、小组合作、实践调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增强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严格把控教学环节,定期向学生收集关于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基于收到的反馈以及其他数据,进行教学评估,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数字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不可阻挡的力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在复杂的数字环境中,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营造积极的数字思想文化氛围,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
[2] 孙旭红, 顾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大学生网络圈群视角[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 17(2): 35-43.
[3]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68.
[4] 吴晶, 胡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4): 5-7.
[5]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 党建, 2019(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