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济宁医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实施的“七彩护盾计划”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该计划以儒家、运河、黄河、沂蒙四大文化精神为内核,构建“教育干预 + 文化赋能 + 科研支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面向孤独症儿童开展七大主题防护行动。研究表明,通过思政价值引领、地域文化融合与跨学科实践协同,该模式有效提升了特殊儿童社会融入能力,为高校志愿服务赋能思政育人功能提供可复制路径。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Seven-Color Shield Program” implemented by the “Three Rural Issues”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probing into innovative models for integrating university-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into volunteer services. Anchored in the four core cultural spirits of Confucianism, the Grand Canal, the Yellow River, and Yimeng revolutionary traditions, the program establishes a trinity service system combining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 cultural empowerment + scientific research support.” It implements seven thematic protective initiatives target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rough the synergy of IPE value guidance, 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his model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social integration capacity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thus providing a replicable pathway for empowering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s with IPE educational functions.
1. 引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以下简称ASD)患者已超1000万,其中儿童超200万,且年新增病例约16万,居儿童精神残疾首位[1]。这类儿童因社交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及情绪调节困难,面临更高的心理风险与社会排斥[2]。《“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普惠性康复支持体系建设,强化医教结合、社校联动”。在此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如何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兼具人文关怀与科学干预的专业化服务模式,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关键命题。
当前特殊群体志愿服务领域存在三重现实困境:其一,服务对象聚焦存在明显偏差,多数项目集中于普通青少年群体,对孤独症儿童等特殊需求的精准供给不足;其二,价值引领与实践操作存在割裂,思政教育的文化精神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服务效能,形成“理念先进–操作薄弱”的实践悖论;其三,项目运作机制缺乏可持续性,短期活动式服务难以形成长效支持体系。
针对此,济宁医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创新构建“七彩护盾计划”,创造性地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沂蒙文化精神四大文化基因融入服务设计,形成“教育干预精准化–文化赋能系统化–科研支撑长效化”的三维创新模型:通过开发孤独症儿童专属的防艾禁毒课程包,破解服务对象针对性不足的困局;依托非遗剪纸与中医文化的工作坊设计,实现文化资源到服务效能的有机转化;建立“服务–研究–反馈”的闭环机制,构建可持续的项目发展生态。这一模式不仅为特殊群体志愿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本,更彰显了医学人文教育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独特价值。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以济宁医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设计并实施的“七彩护盾计划”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探究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及其效能。案例研究聚焦于该计划从理念构建(基于儒家、运河、黄河、沂蒙四大文化精神)、模式设计(“教育干预 + 文化赋能 + 科研支撑”三位一体及七大主题防护行动)、到具体实施(如红盾、白盾、橙盾等七大模块的操作化流程)的全过程。行动研究则贯穿项目始终,强调研究与实践的迭代循环:团队在服务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持续收集服务对象反馈、志愿者观察记录、合作机构评价等多源数据,据此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如优化游戏互动设计、深化文化符号转化)与运作机制(如完善“服务–研究–反馈”闭环),确保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和文化赋能的契合度。
在数据收集与分析层面,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元质性方法以获取深度理解。具体包括:1) 深度访谈:对项目核心团队成员(医学生志愿者、指导教师)、参与计划的孤独症儿童主要照料者(家长)、合作机构(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负责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挖掘项目理念的思政内涵(如四大文化精神如何具体融入服务)、服务模式的创新点、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成效(特别关注孤独症儿童在社会认知、情绪表达、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的看法。2) 参与式观察:研究者(部分即项目指导教师或核心成员)全程嵌入项目活动(如七大主题工作坊、游戏互动、科普宣讲),详细记录孤独症儿童的参与反应、互动模式、技能习得情况以及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细节,为分析文化赋能(如非遗剪纸、中医体验)的实际效果、同伴教育模式的适用性以及跨学科实践(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协同机制提供一手实证资料。3) 文献与档案分析:系统梳理项目相关的设计文档(如课程包、活动方案)、过程记录(如服务日志、会议纪要)、阶段性总结报告、媒体报道及相关的思政教育理论、特殊教育理论、志愿服务管理文献,进行三角互证,确保研究发现的可靠性和理论框架构建的扎实性。
3. “七彩护盾计划”创新实践路径及案例分析
ASD青少年是指那些被诊断为ASD且生理年龄在10至20岁之间的群体[3]。这个年龄段本应是社会融入的关键期,但他们却如同隐形人般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仅有少数能获得干预机构、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支持。更严峻的是,当义务教育阶段的保护网撤去后,超过60%的ASD青少年被迫陷入“家里蹲”状态[4],缺乏持续的社会支持与成长指导。针对这一现状,“七彩护盾”计划创新采用“同伴教育 + 游戏互动”的科普模式,以四大文化为核心,精心设计七大核心课程模块:防艾禁毒、生活技巧、性启蒙科普、中医草药辨别、预防校园霸凌、心理健康辅导、非遗传承“见表1”。
Table 1. Core modules of the “Colorful Shield Initiative” and activity desig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表1. “七彩护盾计划”核心模块与孤独症儿童活动设计
主题模块 |
活动计划 |
活动方案 |
防艾禁毒(红盾) |
设计可视化传播途径与危害 |
1. 防艾情景剧 |
2. “仿真毒品”科学实验 |
生活技巧(蓝盾) |
垃圾分类互动游戏,转化环保理念为实操技能 |
1. 生活技能闯关赛 |
2. 超市小管家实践课 |
性启蒙科普(白盾) |
人体模型 + 情景模拟,构建隐私认知与自我保护防线 |
1. “身体红绿灯” |
2. 安全情景漫画创作 |
中医草药辨别(绿盾) |
橘皮/络/肉药用解析 + 艾草锤拍打八虚体验,
嗅觉/触觉激发兴趣 |
1. 草药感官探索盒 |
2. 中医小郎中体验营 |
预防校园霸凌(橙盾) |
原创动画解析 + “识别–应对–支持”三步演练 |
1. 预防霸凌小剧场 |
2. 霸凌小法院 |
心理健康辅导(粉盾) |
情绪卡片 + 表情识别游戏,建立感知–表达–调节链 |
1. 情绪气象站 |
2. 减压沙盘创作 |
非遗传承(黄盾) |
剪纸艺术训练手部精细动作 |
1. 剪纸训练营 |
2. 古法扎染情绪围巾 |
七彩护盾“计划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入为核心目标,构建起健康防护–自我认知–文化传承–生活适应”四位一体的干预体系:红盾计划通过防艾情景剧与仿真毒品模型,将艾滋病传播途径与毒品危害转化为可视化认知,在角色扮演中树立健康屏障;白盾计划以隐私部位认知与自我保护技巧为切入点,运用人体模型与情景模拟构建安全防线;橙盾计划借助原创动画解析校园霸凌行为特征,通过“霸凌识别–应对策略–同伴支持”三步走演练,培育社会适应能力[5];绿盾计划创新融合中医文化,从橘子皮/络/肉的药用价值解析到艾草锤拍打八虚的实操体验,在嗅觉与触觉的双重刺激中激发传统医学兴趣;黄盾计划将剪纸艺术转化为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在镂空与折叠间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蓝盾计划通过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技能;粉盾计划依托情绪卡片与表情识别游戏[6],引导儿童建立情绪感知–表达–调节的完整链条。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既遵循孤独症儿童“视觉优先、重复强化”的学习特性,又通过多模态干预实现认知建构与行为塑造的有机统一,为特殊群体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专业 + 人文”解决方案。
4. 理论创新与现实启示
济宁医学院“封毒锁艾”志愿服务队立足实践育人理念,创新构建“认知建构–情感联结–行为塑造”三维特殊教育服务理论模型。该模型以孤独症儿童发展需求为核心,通过认知维度强化社会规则理解、情感维度培育共情能力、行为维度促进社交技能习得,形成闭环式干预框架。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创“四大文化赋能 + 七大内容传递”干预路径:依托运河、黄河、儒家、沂蒙四大文化,将防艾禁毒、生活技巧、性启蒙科普、中医草药辨别、预防校园霸凌、心理健康辅导、非遗传承七大内容融会贯通,将多种文化内容转化为特殊儿童可感知的情感体验,既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又通过集体参与增强社会归属感,为康复后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种“专业干预 + 文化浸润”的创新模式,为特殊教育志愿服务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解决方案,彰显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医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中,需构建“知识储备–实践赋能”的双向驱动模式:一方面,医学生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在夯实医学专业根基的基础上,系统拓展心理学中的情绪管理技术、教育学中的特殊群体干预策略、社会学中的社区健康传播方法,形成“医学 + X”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高校与医疗机构需协同构建全周期培养机制,通过开设临床伦理工作坊、组织社区健康档案共建、开展特殊教育模拟实训等实践场景,结合定期举办的志愿服务案例研讨会与专家督导制度,形成“理论学习–情景模拟–复盘优化”的闭环培养链条。这种“双螺旋”式的发展路径,既响应了健康中国战略对复合型医疗人才的需求,又通过真实场景的锤炼,将医学生的专业素养转化为可感知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服务效能的质变跃升。
5. 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入探索
济宁医学院“七彩护盾计划”以文化赋能与跨学科干预为核心,构建了“健康防护–自我认知–文化传承–生活适应”四位一体的社会融入路径。通过将儒家仁爱思想、运河协作精神等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视化的服务模块——如借助非遗剪纸训练手部精细动作(黄盾计划)、以中医草药辨识激发传统兴趣(绿盾计划)——该计划在尊重孤独症儿童“视觉优先、重复强化”学习特质的基础上,实现了认知建构与行为塑造的深度融合。实证表明,多模态干预策略(如橙盾计划的校园霸凌三步走演练、粉盾计划的情绪卡片游戏)显著提升了目标群体的规则理解力与社会适应性,为破解其“隐形化生存”困境提供了“专业 + 人文”的双轨解决方案。然而,随着干预对象年龄增长,义务教育阶段后的社会支持断层问题日益凸显:超60%的大龄孤独症青年被迫陷入“家里蹲”状态,暴露了现有服务体系的连续性不足。
为打通社会融入的“最后一公里”,需将服务延伸至职业过渡期赋能领域。基于“四大文化”的文化内核与医学院校资源优势,可构建“职业启蒙–技能实训–社会融合”三阶支持体系:在儒家“各安其位”思想引导下,开发医院药房整理、康复器械维护等结构化岗位体验项目;依托中医文化资源,设计香囊制作、草药分装等工序化“微工厂”任务链,将沂蒙文化精神倡导的艰苦奋斗转化为可量化的技能阶梯挑战;最终通过校企合作(如本地药企定制包装质检岗位),在志愿者“职场助手”的辅助下实现支持性就业。这一延伸路径不仅呼应了“七彩护盾”闭环干预机制,更以劳动尊严重塑自我价值,为孤独症群体从“社会适应”迈向“社会贡献”提供可持续支点。
6. 结论
本研究以济宁医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实施的“七彩护盾计划”为典型范本,系统性探索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地域文化精神作为思政育人的核心资源,需通过“文化符号–服务行为”的现代转化机制释放其教育效能;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更需构建“预防–干预–发展”的全链条模式,在“七彩护盾”七大主题防护夯实社会适应基础后,进一步向职业过渡期延伸,通过“职业启蒙–技能实训–社会融合”三阶体系,破解大龄孤独症青年“60%家里蹲”的生存困局。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可持续机制构建及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持续深化高校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创新。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