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英语专业亟需转型升级以适应国家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本文立足民办高校的现实背景,围绕“语言能力 + 跨学科素养 + 实践创新”三维结构,构建了系统性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平台与师资保障机制,本文提出一套可落地、可推广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仅丰富了新文科理念与外语教育融合的理论体系,也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个性化学习路径、区域特色课程及复合能力评价体系,推动英语专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ongoing deepening of “new liberal arts”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mes urgently need to undergo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meet the nation’s new demands for composit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his paper, grounded in the practical contex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centres on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cy + practical innovation’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pathway for cultivating composite English language talent. By optimis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deepen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mproving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faculty support mechanis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feasible and scalabl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e resear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tegrating new liberal arts concepts with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rogrammes at private universities. Future efforts will further explore personalised learning pathways, regionally distinctive courses, and composite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s to dri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rogramme education.
1. 引言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该计划旨在引领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标志着新文科建设正式开启。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由此中国新文科建设正式落地生根,发展日益深化。在国家大力推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作为传统的文科类专业,郭英剑(2020)提出要重新思考其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与研究方法[1]。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民办高校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365所,其中民办高校有417所,约占本科高校的30.55%。因此,民办高校在新文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贴近市场需求的特点,使其在探索英语专业学科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新形势下,杨洋等(2022)指出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足,课程设置体系特色不足,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不足问题[2]。民办理工类高校作为一类应用型高校,其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长,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日益紧迫。新文科背景下,探索立足民办理工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发展新发展路径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回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和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现状,本文旨在探索适应“新文科”理念的民办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对“新文科”理念下英语专业培养路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等实际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新文科建设加深与外语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为民办理工院校实际校情和学情,建构符合本校特色的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能够为其他理工类高校提供一个具体可行的外语类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参考模型。
2. “新文科”理念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要求
2.1. 新文科的核心理念
新文科理念最初由美国希拉姆学院倡导,主张在传统人文学科教学中整合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该理念旨在改变学科划分过于细化的现状,通过构建跨学科的人文学科教育体系,推动传统文科与其他领域的互动交流,从而培养更具综合素养的人才(何影、蒋定华,2023),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文科教育的局限性,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来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带来的挑战。从学科维度看,新文科强调“交叉融合”与“技术创新”,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张俊宗,2019;胡开宝,2020) [4]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学科重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例如“英语 + 数字人文”(刘夏、何高大,2022) [6]或“外语 + 理工”,“外语 + 医学”(何影、蒋定华,2023) [3]。张俊宗(2019)进一步指出,新文科的“新”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人文精神主题的时代性变化,二是学科交叉的方法论革新,三是数字化技术对研究范式的颠覆。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人文学科从定性分析转向量化与实证结合,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胡开宝,2020) [5]。从教育目标来看,新文科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的人才。传统文科教育常被诟病为“知识面窄、专业不专、千校一面”(何影、蒋定华,2023) [3],而新文科则要求通过课程重构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王静(2021)提出外语教育需超越“工具性”导向,融入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训练[7];杨洋(2021)则强调“战略性、融合性、创新性”是新文科的内在要求,需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群实现。此外,新文科还强调“中国立场”与“时代需求”的结合[8]。田华等(2024)认为,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需在翻译等专业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9]。
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实现学科间的深度交叉与创新发展,这一理念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也得以体现,传统的“外语 + 专业知识”模式正在向更深入的“外语++”模式转变(何晶晶,2022) [10]。王静(2021)的研究表明,单纯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需求,必须同时注重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7]。刘夏、何高大(2022)进一步提出,新文科建设应以工业革命4.0为背景,推动文理交叉与相互赋能,这种理念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6]。
2.2.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内涵与能力结构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培养目标,其内涵体现为“语言能力 + 领域专长 + 实践素养”的三维结构(何晶晶,2022) [10]。谢芹(2019)的研究强调,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素养,还需要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并具有问题分析、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等综合能力。何影、蒋定华(2023)提出,复合型人才需突破“英语 + 专业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向“英语 + 人文/理工/医学”的深度融合[3]。例如,“数字人文”方向的外语人才需同时掌握语言技能与数据分析能力(刘夏、何高大,2022) [6]。这种复合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上,还反映在能力层面:一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即通过语言媒介理解多元文化(安丰存、李柏年,2021) [12];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即运用跨学科知识应对现实挑战(谢芹,2019) [11];三是技术应用能力,如使用智能工具辅助语言研究或业务实践(张俊宗,2019) [4]。
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在具体能力构成上,刘中侠等(2022)认为,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使用智能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13]。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多模态外语金课”、跨学科课程群以及多样化的实习实训等创新模式,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建立“多模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王静,2021) [7]。谢芹(2019)提出的“多元融合式人才培养策略”强调要以产出为导向,对接产业需求,这一观点为构建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11]。总体而言,新文科背景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和评价优化等途径,培养出既精通语言又具备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新文科理念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需以“融合创新”为路径,以“应用型”为目标,构建“语言能力 + 跨学科素养 + 实践创新”的三维能力结构。其培养需通过顶层设计(如跨学科课程群、多模态教学)、资源整合(如双师型队伍、校企合作)及评价改革(如能力本位评价)实现(杨洋,2021;何晶晶,2022) [8] [10]。
3.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建构:理念、内容与方法
为了顺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发展趋势,满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民办院校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首先,需要明确“英语 + X”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建构需立足“外语++”理念,明确以“语言能力 + 跨学科素养 + 实践创新”三维结构为基准的育人目标(杨洋,2021;何晶晶,2022) [8] ,践行“外语++”深度融合模式(何晶晶,2022) [10],突破传统“英语 + 专业”的简单相加;结合全景式教育理念(许海岚、詹慧芳,2024) [14],将语言学习置于文化、经济和科技等多元化语境中,培养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培养目标的设计强调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会语言”——强化多模态语言服务技能(听、说、读、写、译)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技巧(安丰存、李柏年,2021) [12],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文化外宣活动(何晶晶,2022) [10];其次,“精领域”——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如跨境电商、法律、工程),构建“英语 + 核心专业 + 特色岗位知识”专业集群(尹大家等,2019) [15],例如英语、学前教育和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培养双语幼教管理人才,法语、外经和工程知识,培养复合型国际工程项目人才;最后,“重实践”——以产出为导向,通过校企协同项目(如本地化翻译、跨境电商业态运营),进一步驱动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许海岚、詹慧芳,2024) [14]。
基于此目标,课程体系的优化成为核心支撑。课程体系需进行动态化重构与跨学科融合(许海岚、詹慧芳,2024) [14]。通识课程增设逻辑思维、科技素养(大数据)、中国传统文化模块,加强人文底蕴,树立文化自信(何晶晶,2022) [10];专业核心课进一步精简传统语言技能课,增设高阶应用课程,如《学术写作》《跨文化案例解析》等;跨学科融合课分层建设ESP课程,聚焦行业语篇特征(如法律英语合同条款、工程英语技术手册),弱化单一知识灌输(蔡基刚,2019) [16],采用真实行业素材(企业合同、技术文档) (何晶晶,2022) [10]。同时推动技术创新融合,开设“AI辅助翻译”“语言数据分析”等课程,从而呼应新文科的技术革新潮流(胡开宝,2020) [5],并应用内容依托教学(CBI),以真实行业语料为载体塑造语言模拟场景(陆莺,2008) [17]。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路径落地的驱动力量。教学方法革新需要交互式实践与沉浸式实践共同进行(许海岚、詹慧芳,2024) [14]。交互式教学包括项目式学习(PBL),如要求学生运营亚马逊跨境店铺,完成英文产品上架、营销推广全流程,从而整合语言能力与电商实践;以及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语言知识点,课堂聚焦行业案例,进行深度研讨(如分析国际仲裁案例,优化谈判策略)。沉浸式实践(许海岚、詹慧芳,2024)则需校企共建实景平台,如建立“多语种跨境电商实训基地”,由学生主导本地化运营(如翻译、客服),并开发虚拟仿真项目(如国际商务谈判VR场景),弥补线下资源的匮乏。
最后,实践平台与师资保障共同构成路径可持续的环境运行基础。校企协同需建立“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行业英语课程设计并提供真实项目(如本地化翻译),校内教师进行语言质量把关,形成“教师跟班听课”式的双向培养模式(参考安徽财大模式),并将学生优化企业英文官网等项目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实践环节应构建阶梯体系。低年级参与语言服务志愿项目,中年级参加跨学科竞赛或创新项目,高年级进入本土合作企业(如地方跨境电商园)顶岗实习,最终实现语言服务岗优先录用,解决“复合型实习难”问题(洪流,2006) [18]。师资转型是保障闭环。一方面资助英语教师考取行业证书(如CATTI法律翻译)、赴企业挂职积累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引进双语行业专家(如涉外律师、工程师),开设行业工作交流平台,破解复合型师资短缺瓶颈,为民办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4. 结论与展望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文科类学科亟需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英语专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从“工具性语言教育”向“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时代挑战。本文聚焦民办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实践,立足“外语++”的融合理念,提出以“语言能力 + 跨学科素养 + 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体系和保障机制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路径。具体而言,培养目标注重“会语言、精领域、重实践”,强调学生应同时具备语言服务能力、专业知识素养与跨界实践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通过通识课程、人文课程与行业ESP课程的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从语言技能向语言服务、学术研究、行业应用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引入项目式学习、沉浸式实践、AI技术辅助等多样化手段,提升学习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在保障机制方面,建立校企“双导师制”,构建递进式实践体系,并推动教师双师转型,为路径落地提供人力与制度支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的“系统性框架”,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到教学实施与评估闭环,构建出面向未来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聚焦几个关键方向。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探索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模式,真正实现企业与高校在课程共建、项目共研、人才共育中的深度协同。二是推动智能化、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学习画像生成、资源精准推送与路径自适应调节,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三是强化区域特色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结合地方经济结构与产业需求,设计契合区域发展战略的“英语 + 专业”方向课程与实训平台。四是构建科学、立体的复合能力评价体系,从语言能力、跨学科思维、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维度出发,整合形成性与成果性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新文科的持续深化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唯有在理念更新、机制重构与实践创新中持续探索,方能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跃升,真正服务国家战略、匹配社会需求并推动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属于2024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 (项目编号:2024AH053169)“探索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民办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