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意趣与哲学思想。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将汉服设计与制作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文章通过分析汉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工艺精神与时代价值,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美育浸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助力学生在掌握汉服设计制作技艺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与历史观。
Abstract: Hanfu, as the cor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carries the historical memory, aesthetic interests,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Hanfu design and production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an innovative practic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carried by Hanfu, and organically combin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such as patriotism, cultural confidence,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filtr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views while mastering Hanfu design and production skills.
1. 课程定位与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1. 课程基本属性与教学目标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汉服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属性的服饰,包含了文化象征意义[1]。本校(盐城工学院)开设《汉服设计与制作》选修课程,旨在培养艺术专业以外学生的美育素养,学科交叉设计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有机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是高校教书育人责任之一。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汉服设计相关的文化知识,汉服设计的方法、掌握汉服制作的基本工艺,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传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文化。课程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智慧,还蕴含着独特的工匠精神[2]。
《汉服设计与制作》作为高校美育选修课,其核心内容丰富多元。在汉服形制考据方面,学生需深入研究不同朝代、不同款式汉服的特点与演变,如深衣的剪裁方式、襦裙的搭配规则等,以准确还原传统汉服的风貌。面料选择也是关键环节,学生要了解各种面料的特性,如丝绸的柔软光滑、棉布的质朴耐用,从而根据设计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工艺制作则涵盖了裁剪、缝纫、熨烫等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备细心、耐心、严谨的工作精神。
1.2. 学生需求与教学缺口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汉服文化的认知现状,每次开课前先做选修人数与学员对汉服认知的随堂调研。调查对象为本校学生,共119人,其中男生人数为29人,占比24.4%;女生人数为90人,占比75.6%。就汉服款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5%同学对汉服款式有一定了解,但局限于常见款式;由此可见,汉服在大学生群体里普及率较高,绝大多数同学都对汉服有或多或少的认识。对于汉服文化内涵的问卷调查显示,55%的同学说对各时期的服饰文化有基本了解,但不清晰,只有4%的同学对汉服文化有研究;对汉服制作工艺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0%同学分得清一部分汉服的特征,对汉服的款式、颜色和制作工艺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说出一些专业术语,80%的同学对汉服传统工艺特征欠了解。根据问卷调研可知,在校大学生对于汉服的比较片面化碎片化,对传统工艺了解甚少,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满足对汉服有热爱的同学提升人文素养的需求。
另外,传统汉服选修课程同样存在重文化轻技艺的教学短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针对非专业学生专业背景,授课过程中更注重汉服款式特征、文化属性的讲解,而忽视了对汉服技艺的实践锻炼。这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文字概念上的专业术语,但对汉服工艺的实际工艺特征理解不够深刻,无法真正体会到汉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针对以上情况,高校选修课《汉服设计与制作》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交叉课程,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必然之举,更需探索以“技艺传习”为纽带实现“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2. 汉服设计与制作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2.1. 历史文化维度的思政资源
汉服形制与中华礼制文化紧密相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上衣下裳象法天地。古人认为天在上,地在下,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衣在上,裳在下。上衣的颜色多为黑、玄等深色,象征天;下裳则可以用黄、红等较为明艳的颜色,象征地,体现了对天地的崇拜和对自然秩序的遵循。由短上衣和长裙组成的襦裙,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唐代襦裙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而宋代襦裙则更加简洁素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襦裙的穿着方式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穿着的襦裙在颜色、图案、材质等方面都有所区别,这体现了中华礼制文化中“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等级观念。不同朝代汉服演变中留下了民族融合的印记。唐制汉服就具有明显的胡风元素,如窄袖、翻领等。这些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汉服的款式,也体现了唐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胡服的一些特点被吸收到汉服中,形成了独特的唐制汉服风格。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创新。
2.2. 工匠精神维度的思政内核
汉服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具体载体,与传统工艺在民族文化上高度契合[3]。许多传统民族工艺都与汉服紧密相连,汉服制作工艺中的镶滚嵌、刺绣、织锦等工艺,都蕴含着“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刺绣是一种用针和线在织物上绣出各种图案的工艺,需要绣工具备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耐心。每一针每一线都要精准到位,才能绣出精美的图案。如精细的打籽绣,它是用线在织物上打出一个个小籽,形成独特的纹理效果。一个小小的打籽绣图案,可能需要绣工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具体对比如表1,现代工业化生产与传统手工制作在价值上存在明显差异。
Table 1. Modern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and traditional handcrafting
表1. 现代工业化生产与传统手工制作
生产模式 |
时间成本 |
文化承载 |
情感联结 |
现代工业化生产 |
短,生产效率高 |
相对较少,注重标准化和规模化 |
较弱,产品缺乏个性和情感温度 |
传统手工制作 |
长,生产效率低 |
丰富,蕴含着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 |
强,制作者将情感和心血融入作品中 |
传统手工制作虽然时间成本高,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而现代工业化生产虽然效率高,但产品往往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在汉服制作中,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将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汉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3. 审美教育维度的价值引导
汉服的“中和之美”与中华美学思想高度契合,汉服大多采用平面裁剪方式,运用完整的面料裁剪,最大限度减少对面料的浪费和破坏,尽可能保持面料的完整性,穿着时不会对身体造成束缚,体现了“礼法自然”的理念。如魏晋时期的大袖衫,线条飘逸洒脱,给人一种空灵、优雅的美感。带领学生观摩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汉服作品,往往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和之美”。他们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传统美学原则,注重色彩、线条、图案等方面的搭配协调。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汉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让当代青年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3. 思政实践的具体实施路径
3.1. 理论教学中的思政渗透
《汉服设计与制作》的理论教学中,分别从形制考据、文化溯源、价值提炼环节中,深挖课程思政内涵,提取思政元素,增强课程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 形制考据
此环节聚焦于汉服的具体样式和结构。以明代马面裙为例,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其剪裁方式、尺寸比例等形制特点。通过展示明清马面裙的实物图片或复制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外观差异。接着,引入案例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分组探讨马面裙形制与工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马面裙的设计与制作知识,还能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文化溯源
在学生了解马面裙形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马面裙的探源,从词源、传世画作、出土文物等方面入手,考据马面裙是中国传统服饰。引用《明宫史》等经典文献中关于马面裙的记载,让学生明白“曳撒”的形制特征,“其制后襟不断,而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的阐释。结合开展小组调研汇报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查阅资料,汇报马面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制演变特征。这一环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 价值提炼
引导学生从文化内涵中提炼出当代价值。教师提出问题:“马面裙的当代创新设计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结合国际时尚趋势、实际生活,探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文化思考。例如,在讲解马面裙图案时,分析明清吉祥图案产生的时代背景,民俗文化发展等,引导学生探究吉祥图案流行的深层次社会文化,启发学生主动探索汉服文化内涵。
3.2. 实践操作中的思政融入
在汉服的设计、制作、展示等环节中融入思政要点,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汉服文化与技艺的魅力和价值。
1) 设计环节
要求学生的设计作品体现传统服饰文化特色。例如,设计具有东方韵味的学位服,可以将汉服特征融入至当代学位服形制中,如将汉服经典结构、典型装饰巧妙嵌入。在学位服装饰的重点设计部位如披肩、袖口、领口等,借鉴汉服的“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等造型特征进行改造,通过对汉服文化的理解及现代设计语言的转化,让学位服在保持学术仪式感的同时,成为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每一次学位授予仪式都成为文化与学术传承的双重见证。
2) 制作环节
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精益求精,注重每一个细节。无论是裁剪、缝制、熨烫,都要认真对待,确保作品的质量。同时,鼓励学生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体会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与非遗工坊联合制作汉服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承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在非遗工坊中,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制作技艺,了解工坊的发展历程和传承故事。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的重要性。同时,校企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 展示环节
组织学生开展汉服知识展示活动,以图文展板为载体构建系统化的文化解读体系,让静态的知识点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脉络。学生需围绕汉服文化的关键点,将史料考证与个性化理解深度融合,从吸纳到输出至感悟。比如,按时间轴依次呈现秦汉的“深衣”、唐代的“襦裙”、宋代的“褙子”、明代的“马面裙”等典型形制。每个节点不仅需标注结构细节、工艺特征、纹样流变,更要通过“知识注释框”进行跨领域解读:比如襦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唐代襦裙的“高腰设计”与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审美融合,宋代襦裙的“素雅色调”如何呼应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明代襦裙的“宽袍大袖”与科举制度下士大夫阶层的身份认同关联等。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学生在梳理史料、构建解读框架的过程中,实现从“了解汉服”到“理解汉服”的认知跃升;观众则能透过具象的服饰细节,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让汉服文化从“审美符号”升华为“历史记忆与思想载体”,最终形成制作者领悟深刻到传播者阐释清晰再到接收者主动探究的文化传播闭环。
3.3. 思政环节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4]。为了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该选修课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构建包括技能考核、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的三维评价指标,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通过作品答辩、设计报告、展板设计等环节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作品答辩中,学生需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回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通过答辩,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化阐释报告要求学生对某一汉服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撰写报告。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技能的提升,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展板设计考察的是学生对汉服知识体系的认知,将汉服相关知识进行条理清晰的整理再呈现,再有条理地输出,深化文化认知。(表2)
Table 2. Design of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nks
表2. 思政环节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维度 |
分值占比 |
评价内容 |
技能考核 |
40% |
考核学生在汉服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技能水平,包括剪裁、缝纫、熨烫等工艺的熟练程度,以及设计作品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
文化理解 |
30% |
考查学生对汉服历史文化、形制演变涵等方面的理解程度。通过作品答辩、
设计报告、展板展示等环节,检验学生对汉服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价值认同 |
30% |
评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在设计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 |
4. 小结
选修课《汉服设计与制作》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技艺传授与文化育人并重”。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课程评价体系中,在分析汉服文化与设计制作技艺同时,注重输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理解“衣冠王国”文明底蕴与民族精神,在一针一线的实践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教学目标中力争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基金项目
1.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创作”建设立项资助项目(202410);2. 盐城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汉服设计与制作》建设立项资助项目(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