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能力培养的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High-Order Capability Cultiv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968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顾 悦, 李 畅, 田建军*: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高阶能力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High-Order Capability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摘要: 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是现在高等教育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本文旨在探讨肉品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通过项目设计有效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通过确立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依托产品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期为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The high-order capability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higher education nowadays. In the contex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t is student-centered and output-oriented. 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students’ high-order capability through project design in the course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establishing course objectives,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relying on product design projects, high-order capability of students, such as innovation ability,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teamwork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order cap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文章引用:顾悦, 李畅, 田建军. 基于高阶能力培养的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176-18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685

1. 引言

食品生产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食品专业类人才的培养对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食品产业正不断向营养健康、绿色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因此,对食品专业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能够根据健康营养需求研发创新产品,并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生产变革,此外还要有市场分析、营销管理能力等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理解绿色环保理念,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引领产业升级[1]。这也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更高阶能力,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2]

高校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更关乎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塑造和职业发展等。201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8年,再次下发《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要求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高校建设双创示范基地;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

2.1.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创新、勇于创业的能力[3]。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更好地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4]。“肉品科学与技术”是传授肉类食品保鲜和加工、肉类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专业必修课程,全国多所“双一流”学校和学科都开设这门课程[5]。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达,肉类资源丰富,尤其是其中的牛肉和羊肉稳居全国第一,因此培养肉品科学与技术方向的专业人才,为推动区域肉品生产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肉品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高阶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是课程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教学现状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不断进行建设和持续改进,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政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内容专业性强,适用性强,时效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短板。首先,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先进性的匹配度有待提高。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生产工艺更新速度较快,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的肉品科学知识外,肉品生产的相关技术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课程教学内容与日益发展的实际生产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课程内容在行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待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进而难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再次,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较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也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浅表性,提升学生的高阶能力,是现阶段大学专业课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 基于高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模式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模式强调通过创设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提出核心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6]。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也被证实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7]。高阶能力是发生在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对应教学目标中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是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8]。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本次研究的出发点。本项目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路径,以学生的高阶能力为目标,明确课程改革的思路。

3.1. 高阶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阶能力培养仍以学生为中心,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综合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项目开发能力,设立高阶性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紧跟行业发展,以生产科技创新驱动教学内容的更新。理解新技术、新手段应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能力目标:能够掌握新技术、新手段应用的相关领域,能够在不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应用。素质目标:能够分析新技术、新手段对生产、经济、环境等的影响,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3.2.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课程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9]。教师要想深度理解教材,则需从“双基”走向“多基”从“外表”走向“内核”,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了解”走向“理解”[10]。课程教学内容从知识模块区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肉品基本科学理论知识,包括肌肉的化学组成、肌肉的结构、肌肉的成熟与保鲜等。第二部分为肉品生产科学技术,对于常见及传统肉制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原理进行讲授。对于第一部分内容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此部分内容可结合音视频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课前发布课件提前预习,课后发布本章小结加深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对于第二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适当的应用,同时,及时更新教学的内容尤其是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对于新技术、新手段是第二部分讲授的重点。在内容设计上,更注重现代化产业生产的实际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生产的紧密性。

3.3. 教学实施

3.3.1. 教学对象及教学时间

教学对象为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55人),课程教学时间为2024年9月~2024年12月。

3.3.2. 实施模式及流程

在课程开始前发布课程任务,根据课程教学知识内容自行选择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选定项目内容,小组内进行明确分工,针对项目中可能会应用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的讲授,增加与学生的讨论与互动,加强学生的理解。课后,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结合项目内容深度理解和展开教学内容,针对项目设计过程中和教师、同学反馈的问题整理盲点,完善项目内容。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师生形成有机融合互动(图1)。

Figure 1. Sh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1. 肉品科学与技术课程实施流程

(1) 课前任务发布

课程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肉品基本科学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为肉品生产科学技术。对于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在第二部分内容开展之前为学生发布课前任务,以设计一款肉制品为内容开展项目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产品创新点、名称、类型、配方、工艺、包装、定位、定价等,具体学习内容包括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肉制品消费现状,以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前预习各类肉制品生产中的相关技术,初步预选相应的技术手段,归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解决。

(2) 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在第二部分教学内容讲授基本完成后,学生开始项目设计(创新肉制品的设计与生产)。在此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项目内容展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达到以产品设计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高阶能力的目的。产品设计完成后在课堂中进行路演,具体实施要求及形式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实施与汇报,每组4~6人不等,自行分组;设计工作包括资料查阅、PPT制作、汇报、问题解答等,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不同部分;路演汇报过程包括产品介绍、创新点、竞争优势及问题解答等。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分标准见表1

Table 1. Scoring criteria for project completion

1. 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分标准

评分项

评分标准

得分

设计内容的科学性(25%)

内容科学合理,符合课程教学内容

21~25

内容较为科学,无明显设计错误

16~20

部分内容科学,存在明显的设计错误

11~15

存在较多理论错误

0~10

设计内容的创新性(20%)

设计理念新颖,符合消费趋势,具有可行性

16~20

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方案基本可行

11~15

设计理念较为新颖,但可行性较低

6~10

设计理念基本无创新性,可行性低

0~5

汇报内容的清晰性(20%)

汇报过程内容讲述完整、清晰,能够充分阐释产品的各要素,语言流利

16~20

汇报过程内容讲述较为完整、清晰,能够阐明产品的各要素

11~15

汇报过程内容讲述完整

6~10

汇报过程内容讲述不完整,不能清晰明了地阐释产品的特点

0~5

PPT制作的美观性

(15%)

PPT制作美观,排版合理,能充分展示产品的特点

12~15

PPT制作较为美观,排版基本合理,能展示出产品的特点

8~11

PPT制作合理,各部分内容完整

4~7

PPT制作美观性差,排版明显不合理,不能阐明产品的特点

0~3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0%)

对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回答,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6~20

对提出的问题能较为准确回答,能够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11~15

对提出的问题能基本准确回答,但不能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6~10

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准确回答,同时不能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0~5

(3) 课后问题总结与反馈

课后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课前环节形成闭环[11]。设计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针对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开阔了阅读视野,提高了探究能力[12]。此教学模式旨在促进教师深度教、学生深度学,最终的目标是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13]

3.4. 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基于高阶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效果,从课程总体成绩、产品设计情况和学生调查问卷三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3.4.1. 课程总成绩

本研究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进行,参与学习的学生共55名,学生期末平均成绩82.3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61分,具体成绩分布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总体成绩较为理想,说明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良好,通过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有较好的掌握。

Table 2. Final grades of courses for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2024-2025 academic year

2.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期末成绩

90分以上

80~90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15

27.3%

18

32.7%

18

32.7%

4

7.3%

0

0%

3.4.2. 产品设计情况

课程共产生11份产品设计项目,产品涵盖香肠类制品(4份)、干肉类制品(3份)、肉酱类制品(1份)、火腿类制品(1份)、罐头类制品(1份)和其他类(1份)。从学生选择的产品类型来看,顺应市场消费的香肠类创新产品数量略多,例如“膳食纤维香肠”、“蛋肉香肠”等,说明学生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现有市场的消费情况,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从产品的创新点看,主要集中在成分创新(功能性成分的选择)、消费的便捷性、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设计等方面,例如食药同源材料的选择、便携锡纸小包装产品等,说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突破课程固有内容,同时,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激发出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从产品的生产及定位看,选择产品的生产工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说明学生在寻求产品创新的基础上不脱离实际,以理论知识为坚实基础,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从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面看,学生对创新产品内容的掌握度高,市场定位清晰,对产生的问题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很好的锻炼,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从项目后总结看,学生能够对项目现存的问题进行较好的归纳,同时对类似的问题产生新的探索兴趣,使得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得到提升,并在项目的整个过程形成闭环。

3.4.3. 学生调查问卷

从课程教学效果看,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较高。通过问卷可知,41.30%的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产品非常满意,50%的学生满意,8.70%的学生一般满意。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驱动学生的核心因素依次为提升个人能力和技能(91.30%),个人兴趣(84.78%),为未来就业或创业做准备(78.26%),与他人协作扩大社交的圈子(39.13%)。通过课程的教学,65.22%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的设计对后期的创新创业工作非常有帮助,50%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设计使自己的能力有显著提升。同时,有73.91%的学生期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提供更多类似的活动机会。由此可知,课程教学效果较好,使学生对参与学习的过程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4. 结语

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从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通过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高校专业课作为专业人才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过程及模式探索初见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如学生分组的挑战、教师工作量的增加、评价的复杂性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和优化。

基金项目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KTJX202316、YB202420905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魏麟, 李春雷. 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粮油食品科技, 2025, 33(1): 246-253.
[2] 司旭, 辛广, 王月华, 等. 产出导向的一体化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食品科学综合实习”为例[J]. 农产品加工, 2024(7): 119-121, 125.
[3] 丛懿洁, 耿建. 基于“专创融合”的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构建与运行[J]. 食品界, 2023(11): 59-61.
[4] 张少颖, 于有伟, 张秀红, 等. “食品微生物学”专创融合协同柔性分课堂教学中强化本科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探讨[J]. 农产品加工, 2024(2): 129-132.
[5] 赵梦娜, 石硕, 徐玮东, 等. 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以国家级一流本科生课程“肉品科学与技术”为例[J]. 食品工业, 2022, 43(9): 190-194.
[6] 李梦岢. PBL模式下高中化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以苏教版必修第一册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南宁师范大学, 2023.
[7] 周慧敏, 周慧芳, 付蓓, 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案实施及评价[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7): 58-61.
[8] 钟志贤. 教学设计视域: 大学教学模式的局限与走向[J]. 开放教育研究, 2007, 13(2): 34-45.
[9] 郭珊珊, 柴青清. 基于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23, 39(1): 14-20.
[10] 李松林, 杨静.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 43-46.
[11] 查恩辉, 孙晶, 金嫘, 等. 金课背景下实践能力提升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以“肉品科学与技术”为例[J]. 食品工业, 2023, 44(3): 229-231.
[12] 彭正梅, 伍绍杨, 邓莉. 如何培养高阶能力——哈蒂“可见的学习”的视角[J]. 教育研究, 2019, 40(5): 76-85.
[13] 卜彩丽. 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