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附论师范生技能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s at Local Universities—With a Focus on Enhancing Teacher-Training Students’ Skills and Serving Basic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96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贡贵训, 蒋嫦娥: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湖南 永州
关键词: 协同育人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基础教育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Chinese Language Major Basic Education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由于中文专业的特殊性,地方高校在推动该专业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以及产教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创新不够等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强化强人才培养中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教师的行业实践、与企事业单位构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是强化产教协同、提高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师范生技能、服务基础教育的有效抓手。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roving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enhancing student employability. Due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s,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promot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However, challenges remain, such as a mismatch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standards and societal needs, curricula that emphasize theory over practice, and insufficient depth and innovation in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alent cultivation, enhancing teachers’ industry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establishing long-term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with enterprises are key to reinforcing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grams at local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贡贵训, 蒋嫦娥.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附论师范生技能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243-25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693

1. 引言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文(下文有时也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语言文学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其基础性学科的属性,人们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人文性,在课程设置上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不太考虑应用性。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文秘、管理、新闻、策划等方面的人才稀缺,尤其是能说、会写、懂公关策划,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中文类人才更受欢迎。基础教育形式的变化,也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核心素养。传统的中文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有较强的母语“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社会所需、形势所迫。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构成

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构成与核心素养侧重点都有所不同[1]。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其核心素养与能力构成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素养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涵盖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2]。从语言维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既要具备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应具备在特定情境下打破语言常规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从思维维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不仅要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思维形式,还必须善于综合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初步开展教学与研究;从审美维度和文化维度来看,由于大学阶段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特别是经过语言类、文学类以及文化教育类等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系统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应具备更高的审美素养和更深的文化底蕴,以便能够承担未来语文教师所肩负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使命。

2.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构成

王雁飞(2018)认为“汉语言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论观点的思辨能力”[3]。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三种能力以外,还应包括写作能力。

阅读是学习语文、强化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阅读能力大概可以体现在选取阅读内容、科学的阅读方法以及评估阅读效果上。汉语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从《诗经》《楚辞》以及现代小说、散文等经典作品,每一篇都是时代的缩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百态。网络小说等流行读物虽然吸引人,但营养价值不高。科学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精读、细读,而非碎片化阅读。阅读效果则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主旨、意蕴、价值深入理解,而非一知半解。

语言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能力。说,则是将内心思想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思维与表达的直接体现。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让人在交流中更加自信,思想传递更为准确高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量,还要学会如何恰当地运用成语、俗语、典故等,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同时,注意场合与对象,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礼,是口语表达的艺术所在。

写作是言语知识、能力输出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创造力与思维深度的展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写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写作的体裁来看,包括基础写作、新闻写作、应用文写作、文学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裁,遵守相应的规范、格式和要求,做到立意高远、逻辑通顺、语言严谨、论证有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提高。

除了上述以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教融合,是指各类产业、企业与高校的深度交流合作,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的有机联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合作质量,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校与产业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4]。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而企业则掌握着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需求。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开设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历了从传统师范教育向综合性人文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从单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转向多种职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高校中文专业普遍面临着课程设置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就业渠道狭窄等问题。

3.1. 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这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还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版、教育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对于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的人才需求迫切。能说、会写、懂创意策划的中文专业人才需求尤其旺盛[5]。然而,当前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一是用人单位没有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地方二本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学、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该首先通过就业市场调研,摸清社会对中文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让用人单位第一时间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来,提出人才培养规格、列出能力清单,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课程模块。二是课程设置多侧重于文学理论和古典文化的学习,而对于现代语言应用、新媒体写作、跨文化交流等实用技能的培养不足。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懂文学理论,会背诵大量古代诗词的知识,但在面对新媒体运营工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

3.2. 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首先,从课程内容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古代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学理论、探讨文学批评方法等,这些无疑都是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度强调理论学习往往导致实践环节被忽视。例如,写作课时不足,学生缺乏足够的写作训练;口语表达课程缺失,学生难以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知识;文化实践活动少之又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层面。这种偏重理论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教学方法上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关注于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倾向于讲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和深奥的学术观点,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此外,考试评价体系也多以笔试为主,侧重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非应用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再者,实践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高校由于经费、场地等条件限制,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例如,缺少实验室、工作室等实践场所;图书资料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难以获得真实的社会实践体验。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

3.3. 产教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创新不够

政府高度重视产教协同育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支持和推动其发展。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推动校企合作。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实施双师型教学等。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机制。但是,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和本专业传统育人模式的影响,产教协同育人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如“合作层次较浅,且形式较为单一,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限于解决学生实习问题”[6]。其次,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忽视了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职场的需求,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随着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这些新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也是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另一种表现。虽然理论学习是基础,但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例如,写作、编辑、出版等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升,而这些恰恰是目前教学中较为欠缺的部分。此外,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再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产业教师力量不足是制约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院校自身优秀师资凤毛麟角,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指导。

最后,评价机制单一也是阻碍汉语言文学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该专业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式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模糊不清,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4. 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产教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4.1. 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是提高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和培养质量的关键[7]。为了适应产教协同育人的需求,地方高校中文专业应优化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要求课程设计既要涵盖文学、语言学等传统学科的核心知识,也要融入新媒体写作、文化产业管理等应用性强的课程。

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审视和调整。传统的中文专业的培养方案,往往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其次,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也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关键。在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课程的开发,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

教师是产教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而在众多学科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尤为重要。高职学校中理论授课的教师数量远超出实践技术授课的教师。[8]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其次,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要有一定的产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实践,如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担任企业顾问等,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社会应该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3. 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构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是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9]。地方高校应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联合科研项目,设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这些合作,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校企校地合作可以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与行业、企业、中小学的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指导学生实习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环境。同时,行业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实践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例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企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商务沟通、公关策划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校企合作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和指导。这些专业人士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可以建立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打通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渠道与路径,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9]。学校和企业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双方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成果,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此外,双方还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动态,为合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5.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

5.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师、三导、三融”体系[10]

通过“成长导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联动,强化“价值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协同,推进“专业与思政、课程与实践、文化与科研”融合,实现了育人理念向育人本位、育人路径向多元场域、育人体系向多元取向的转变,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融合的育人体系

以产出导向为目标,从三个维度拓展教育主体,构建起“成长导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三支队伍联动机制,实现专兼职互补、校内外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通过聘请语文教学名师、优秀校友任兼职导师,指导卓越教师班、创意写作坊,强化训练学生师范生实践能力。

通过“价值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三个平台协同发力,构建学生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训练场”。组建卓越教师班、经典阅读会、创意写作坊等,实施专业能力过关制,突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在就业指导方面,建有永州九中、永州七中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多个,邀请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知名作家、优秀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强化就业能力培养。

同时积极推进“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实践融合、文化与科研融合”一体化建设。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融合,通过开设“专业能力训练与测评”等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训练,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5.2. 加强师资队伍交流培养:打造“双师双导”共同体

为弥合高校教学与中学实践之间的断层,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重点推进师资双向流动与协同教研。一是开展中学名师驻校机制:从永州市一中、九中选聘10余名骨干语文教师担任《语文教学法》《课堂管理》等课程讲师,将中考改革趋势、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等实战内容带入大学课堂;二是高校教师下沉基地:每学期选派专业教师至永州七中、三中等合作校全职挂职,参与集体备课、试卷命制、教研课题,确保高校教学紧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三是教研协同平台共建:2023年与湖南省唐小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共建“中学语文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发“听课–备课–上课–作业–管班”五维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师范生800余人次。四是通过“双师双导”(高校导师 + 中学导师)协同指导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在大四顶岗实习期间需完成“1份精品教案 + 1次主题班会设计 + 1份学情分析报告”,由双导师联合评分,确保实践成果落地转化;毕业论文提倡在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由中学导师和高校导师联合指导。

5.3. 构建长效机制:校校合作框架与动态评估体系

为确保合作可持续,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与永州基础教育系统签订《语文教师协同培养协议》,明确责权利分配(表1):

Table 1. Core framework of school-to-school cooperation agreement

1. 校校合作协议核心框架

合作维度

高校责任

中学责任

评估标准

基地共建

提供科研资源与师资培训

开放课堂/教研会议供师生观摩

年接纳实习/见习生 ≥ 50人

课程共研

组织中学新课标研讨会

派名师参与课程修订

每学年合作开发1门校本课程

师资互通

安排教师挂职岗位与津贴

承担实践课程教学 ≥ 16学时/学期

年度互派教师 ≥ 5人

成果共享

优先录用合作校推荐毕业生

提供实习生岗位与指导教师

实习生考核优良率 ≥ 85%

协议设立动态退出机制,引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对实习基地的教案质量、学生竞赛获奖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考核。未达标方需限期整改,连续两年不合格则终止合作。此外,设立“卓越教师班”作为试验田,通过小班制、双导师制、竞赛孵化制培养拔尖人才,五年来该班学生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3项,验证了机制有效性。

5.4. 效果对比:从课堂到岗位的能力跃升

在产教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重大改革,在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贡献了力量,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升高。

一是课程方案革新后师范生技能显著提升。改革前理论课占比70%,实习集中于大四且仅8周,技能训练碎片化;改革后实践类课程提升至45%,18周顶岗实习中100%学生独立承担教学及班主任工作,项目制学习覆盖全学段。学生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20级实习生在永州九中实习期间,采用“翻转课堂”设计古诗文教学,95%获评“优良”;师范生技能大赛获奖数从年均5项增至21项(2020~2023),学生多次取得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是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升高。根据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相较于其他院校,入职适应期缩短至3~6个月(平均为1年);93%的毕业生在1~3年内成长为教学骨干;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服务永州基础教育为锚点,通过课程重构、师资互通、机制创新,实现了师范生培养与基层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其“课程融产、师资双导、评估动态”的实践范式,为地方院校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基金项目

湖南科技学院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中文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湘科院教发[2021]10号)。

参考文献

[1] 薛海燕.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3): 202-203.
[2] 左其福. 文学经典阅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42): 173-176.
[3] 王雁飞.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策略[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8, 24(3): 47-49.
[4] 张翠, 周茂杰. “四新”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 2024, 10(21): 34-37.
[5] 贡贵训.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导向下的中文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6): 92-93.
[6] 朱晓红. 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科教导刊, 2024(27): 72-74.
[7] 谷显明.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 42(4): 96-99.
[8] 芦琦, 岳燕. 共生协同视域下民生类专业群融合路径的思考[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 23(3): 86-92, 111.
[9] 王媛媛, 范莉娜. 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 高教学刊, 2024, 10(35): 162-166.
[10] 谷显明, 欧阳智超. 奏响“三师三导三融”乐曲谱写育人新篇[N]. 中国教育报, 2025-0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