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员队伍是军队院校教育建设的关键支撑,新入职的文职教员群体正逐步成长为院校教员队伍中的关键新生力量。但他们存在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其教学能力迫在眉睫。新文职教员教学能力需求涵盖军政素质、教学设计能力、教战研战能力等方面。目前,新文职教员普遍存在军政素质薄弱、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课程思政能力不强、教战研战能力弱等状况。为提升其教学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军政强化培训和岗前培训夯实政治理论、提升军事素质;借助新进教员业务培训、试教试讲和督导制度多措并举提升教学能力;深挖课程内容,将思政与育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利用代职锻炼等机会,紧贴岗位需求提升教战研战能力,以更好地满足军队院校教学岗位任职需求。
Abstract: The faculty team is a key underpinning for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cademies, and new civilian faculty members have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new force within these faculty teams. However, they face the challenge of insufficient teaching capabilities, making it urgent to enhance their teaching proficiency. The teaching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new civilian faculty members cover aspects such as military-political qualities, instructional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competencies in teaching, combat research, and combat application. Currently, new civilian faculty members commonly exhibit issues including weaknesses in military-political qualities, unevenness in teaching abilities, inadequacies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pabilities, and deficiencies in competencies related to teaching, combat research, and combat application. To address these gap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can be implemented: Strengthen political theories and military qualities through intensive military-political training and pre-appointment training; Enhance teaching capabilities via a combination of initiatives—such as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newly-recruited faculty, trial teaching sessions, and supervision systems; Deeply explore course content and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to boos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pabilities; Leverage opportunities like deputy-position assignments to align closely with job requirements and improve competencies in teaching, combat research, and combat application. These efforts aim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holding teaching positions in military academies.
1. 引言
在教师发展领域,国内外针对新教师入职适应与专业发展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如费斯勒(Fessler)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细致剖析了教师从入职到专业成熟各阶段的特征与需求[1];国内也有诸多研究聚焦普通高校新教师,探究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适应困境与成长路径,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军事教育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围绕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军事课程体系构建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为军事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
然而,现有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即大多集中于普通高校新教师群体,对军队院校文职教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严重不足[2]。军队院校文职教员身处军事教育环境,既承担教学任务,又与军事人才培养、国防建设紧密相连[3],其入职适应面临着军事文化融入、军事教育教学规范掌握等独特问题,专业发展也有着服务备战打仗、贴合军事岗位需求等特殊要求,这些都与普通高校新教师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研究难以充分解释和指导军队院校文职教员的发展。
对某军队院校50名新文职教员的调查显示,82%的新文职教员在入职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76%的新文职教员政治理论考试平均分低于75分,仅有18%的新文职教员能熟练掌握基本的军事口令和队列指挥;在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上,参与调研的50名新文职教员中,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占比达90%,其中53%的新文职教员在试教试讲中出现语言表达不流畅、教学过程紧张等问题,仅有32%的新文职教员能较好地运用互动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积极性;课程思政能力不强方面,75%的课程存在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生硬的情况,68%的学员反馈课程思政环节“有突兀感”;教战研战能力弱方面,90%的新文职教员无部队实践经历,在教学中能结合部队实际案例进行授课的仅占15%,与岗位需求贴合度不高。
因此,如何快速提高新文职教员的教学能力以满足岗位任职需求,胜任课堂教学要求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首先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军队院校的教育理念简要分析了新文职教员应具备的教学能力,针对新文职教员当前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展开了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意见建议。包括理论学习、业务能力、课程思政等方面,以期为新入职教员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2. 文职教员教学能力的需求
2.1. 军政素质
军队院校因应战争使命应运而生,始终以向战为战为建设导向,军校的使命就是为战育人[4]。文职教员的教学工作必须直接围绕学员岗位需求展开,为学员进行授课讲解、操作示范,可以说,学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受到教员言行举止的影响显著。相较于地方高校学生,军队院校学员肩负着特殊的军事使命与职业要求[5],作为军队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是国防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学员的行为作风至关重要,因此,授课教员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至关重要。军队院校不同于地方高校,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铁一样的纪律[6]。需要新文职教员必须切实把握政治建军的理论和要求,注重在教学中创新融入课程思政,坚决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把军事素养短板补齐,练好军事体能,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理论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
2.2. 教学设计能力
在院校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质量被视为生存发展的根基,上好课是院校新文职教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7]。新文职教员在通过学院的资格审定后,就可实施相对应层次的教学。首先,作为一名教员应当精于理论教学,具备驾驭、掌控课堂的本领,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熟练掌握装备操作,具备实操技能。其次,专业能力的高低对课堂质量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文职教员需要做到的。
2.3. 教战研战能力
优秀的军校教员必须通晓实战需求,始终以向战为战为核心导向[8]。他们肩负着为战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教学中引领学员树立胜战理念。在强军兴军的时代征程中,亟需军校教员培育向战为战的师德风尚,务必坚守军校的军事本质属性,确保全部教学科研活动聚焦战场、对接部队、展望未来。必须以使命为牵引拓展内涵,主动聚焦军事战略、部队演训等关键方向,加大对战史战例、军事科技的研究力度,切实做到视野向战场延伸、底蕴向打赢积淀,须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面提升教员教战研战本领。
3. 新文职教员现状分析
军队院校新文职教员普遍具有学历高、学术研究能力强、缺乏教育专业背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军政素质薄弱
新文职教员已逐步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力军。军队院校教员的身份属性具有地方院校教师所不具备的“军”“政”特质,军队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是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必须严格遵守。进入军队院校之前,新文职教员对军校教育知之甚少,对部队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并且新文职教员多来自地方院校,更多学习的是专业文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导致新文职教员的政治素养有待提高,军事素质较为薄弱。
3.2. 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新文职教员而言,由于经历所限,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比较薄弱。大多数文职教员并非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对教育教学理论系统、全面地进行学习,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因此并不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不了解如何展开实施教学。语言表达、文字书写等信息转换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调控、教学互动能力还有欠缺,最直观的表现为试教练讲时的紧张不自信,精神状态和肢体语言都有所欠缺。并且,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内容较枯燥,授课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知识输出,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反应。
3.3. 课程思政能力不强
军校教员应当善于挖掘专业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内容,通过理论、实践教学对学员进行思想引导,开展课程思政。新文职教员在进入军队院校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地方高校的教育,虽然学习了一些思政课程,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但是与军队院校教员岗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结合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无法深挖和融合思政内容,经常出现课中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使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将思政内容有机的与教学内容想融入的能力有待提高。
3.4. 教战研战能力弱
新文职教员,在进入部队之前大多没有从军经历,也没有从事过与军队相关的工作,由于缺乏部队实践经历,新文职教员对军队实际情况、学员岗位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军人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和语言习惯的熟悉程度不足,导致在教学中结合部队实际开展案例教学的频次较低,军事知识储备相对薄弱,专业知识军事化运用的灵活性不足,举一反三的转化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军味不浓。
4. 新文职教员教学能力提升措施
新文职教员在上岗初期,是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奠定后期教学水平的关键时期,新文职教员在此期间时间相对较为充裕、精力较足学习劲头较强等,在此期间应对新文职教员进行一定的督导,使其具有一定的压力与紧迫感,促使其不断进步,在教学上下足功夫,切实提高新文职教员的执教能力。
4.1. 夯实政治理论提升军事素质
在全国教育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授课的教员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新文职教员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可通过所在单位自行组织的军政强化培训,系统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军事素质训练,以迅即适应环境、转变角色、进入状态。
文职人员岗前军事培训主要包括队列和体能训练以及军事法规和政治理论学习等。各个单位虽然培训内容略有不同,但都紧紧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军事素养提升两大目标展开。在此段时间内,新文职教员作为学员在军校进行学习、训练,并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体验作为学员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培训期间能深入了解熟悉部队,切实了解学员的生活规律。
经过培训后的新文职教员具备一定的军政基础,但入职培训时间短暂,在后续的军营生活中,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对军营文化的认同,自觉锤炼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作风。
4.2. 多措并举提升教学能力
新进教员业务培训是各单位自行组织的提升新文职教员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在培训结束后组织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培训结业考核与教学能力审定考核多级考核制度。在培训过程中,新文职教员将会快速累积讲课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夯实教学基本功。在通过教学审定之前,教研室和系部可制定针对性的试教练讲计划,让专家、教授对新文职教员的课堂设计和行为举止进行点评,让新文职教员结合自身情况和意见建议不断提升。
通过单位的教学审定后即可上岗教学,通过学院和系部的两级督导制度,不指定时间、人员对新文职教员进行抽查听课,可以督促新文职教员充分准备,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新文职教员而言,做好教学设计更是意义非凡。督导专家在每次听课之后给新文职教员提出的改进意见可以让其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能力不断改进,循环往复,进而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结合实际培训经历与专家交流,总结为期一年的文职教学培训计划,详见表1,可以系统、全面地提升新文职教员的教学能力。
Table 1. Capacity improvement plan for new civilian faculty
表1. 新文职教员能力提升计划表
时间阶段 |
培训模块 |
考核标准 |
第1~4个月 (考核准备) |
1. 教学法规与军校教育理念:系统学习军队院校教学规章制度、课程标准及育人导向; 2. 教学基本功强化:板书设计、课件制作; 3. 课程教学设计全流程训练: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 4. 试教试讲密集演练:在系部每周进行1次试教,覆盖所授课程核心章节。 |
1. 教学法规理论考试 ≥ 90分; 2. 提交3份完整教案及配套课件,经教研室专家组评审优良率 ≥ 90%; 3. 试教评分 ≥ 85分; 4. 通过学院组织的教学能力审定考核; |
第5~8个月 (助课阶段) |
1. 辅助授课实践:协助帮带教员完成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互动组织、课后辅导等; 2. 教学观察与模仿:全程观摩帮带教员授课,每周
提交1份观摩报告,重点分析教学方法与军校学员
管理技巧; 3. 专项技能提升:针对助课中发现的问题(如课堂突发
情况处理),参与教研室组织的专题培训。 |
1. 帮带教员对助课表现评分 ≥ 85分(含责任心、协作能力等); 2. 观摩报告质量经评审合格,能准确提炼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3. 课堂突发情况处理模拟考核达标。 |
第9~11个月 (独立授课过渡) |
1. 部分章节独立授课:逐步承担所授课程40%的教学
任务,每两周接受1次学院督导听课; 2. 教学反思与优化:每月进行1次自我教学复盘,
结合督导意见形成改进方案; 3. 教学创新尝试:在独立授课章节中运用1~2种新型
教学模式。 |
1. 独立授课督导评分 ≥ 85分; 2. 改进方案经帮带教员审核,
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3. 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学员满意度 ≥ 80%。 |
第12个月 (综合能力验收) |
1. 全课程独立授课:完成所授课程剩余60%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连贯性与系统性; 2. 教学成果总结:整理全年助课与授课资料,形成包含军事教学特色的个人教学案例集; 3. 年度教学能力评估:参与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 |
1. 全课程教学学员满意度 ≥ 85%; 2. 教学案例集经评审达到优秀标准(突出教战结合特色); 3. 年度综合考核合格,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职资格。 |
4.3. 思政与育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新文职教员要深挖课程教学内容,大力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做到思政与育人有机结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巧妙的切入角度,让课程思政实现“如盐入水”的浸润式育人境界。课前的教学设计要避免选择的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内容大相径庭、牵强附会,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将致使课程思政的向战育人成效大幅降低,甚至引发学员的对抗性情绪。因此,新文职教员应首先合理利用党团活动及课余时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强军思想武装头脑,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率先示范、知行合一。二是合理设计思政教学内容,区分思政课、其他基础课,专业背景课和首次任职课,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深挖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以“油库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与故障应急处置”教学单位为例,本教学单元通过海湾战争油库爆炸战例,系统传授了油库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与故障应急处置知识。不仅让学员掌握了不同防爆型式设备的适用场景、应急处置“停–查–换–验”四步法等知识与技能,更培养了“细节决定生死”的责任意识和相关战斗精神。其“战例还原–技术解构–实装验证–精神升华”的设计,帮助学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升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的目标。
4.4. 紧贴岗位需求提升教战研战能力
军队院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强军需求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聚焦为战育人的教育使命。新文职教员虽然经过军政素质岗前培训与教员业务培训,由于对部队建设的认知存在碎片化、表面化问题,新文职教员在教学中难以精准对接学员岗位实际需求,导致授课内容与部队实践的耦合度不足,课堂教学的军事特色、岗位指向性及实战适配性均有待增强。
新文职教员一是要充分利用军队院校提供的代职锻炼、调研和暑假期间带学员实习的机会到基层单位,感受学员未来的工作岗位,了解工作内容,切实掌握教学对象的岗位需求,紧贴实战需求。二是坚持教学相长,在教中学、学中教。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组的力量,向教研室的专家,教授虚心请教,教学内容与部队是否贴合,选用的案例是否合理,根据专家、教授反馈意见并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完善。考虑到军队院校部分学员具备一线部队任职经历,文职教员应怀有“不耻下问”的求知精神,积极汲取学员实践经验,多维度拓宽军事视野、强化专业素养。
作为军校教员必须理想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关爱学员,甘为人梯。新文职教员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强军兴军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每一位新文职教员都有坚定的理想,注重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立足本职教学工作,着眼军队院校发展,致力于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动态与迫切需要。
新文职教员作为军队院校教学的新鲜血液,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军队院校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当前新文职教员存在军政素质薄弱、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课程思政融入不足、教战研战能力欠缺等问题,但通过夯实政治理论提升军事素养,参与业务培训、试教试讲和接受督导来提升教学能力,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利用代职锻炼等机会提升教战研战能力,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新文职教员应持续自我提升,将个人成长与军队院校教育使命紧密相连,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强军需求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贡献力量,推动军队院校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