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生态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与路径探索
Value Orientation and Pathway Exploration of Role Mode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in the Digital Cultural Ecosystem
DOI: 10.12677/ces.2025.1396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莫伟豪, 谈金凤, 巩元勇: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 攀枝花;方朝成*: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四川 攀枝花
关键词: 网络文化生态榜样教育价值引领培育路径Digital Cultural Ecosystem Role Mode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Cultivation Pathway
摘要: 基于网络文化生态下偶像文化异化现象,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着价值观引领弱化、教育方式与青年认知脱节、网络负面信息干扰等多重挑战,亟需创新路径强化育人效能。随着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青年群体价值认同需求的升级,大学生榜样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向更具亲和力、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培育路径转变。通过审视偶像文化异化的负面影响,依托朋辈榜样的示范成效与主流价值的柔性传播,融合课程思政与网络育人的协同配合、数字技术的精准赋能和校园文化生态的熏陶滋养,构建以“选树–培育–宣传–实践”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最终实现榜样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行为塑造。
Abstrac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henomena such as the alienation of idol culture within the digital cultural ecosystem, role mode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s multifaceted challenges: a weakening of value guidance, a disconnect betwee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youth cognition, and interference from negative online information. These challenges necessitate innovative pathways to enhance educational efficacy. As digital technologies deepen their integra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mand for value identity among youth evolves, role model education must transcend traditional paradigms. It should shift toward cultivation pathways characterized by greater approachability, practicality,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By deconstruct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the alienation of idol culture, leveraging the demonstrative effects of peer role models and the flexible dissemination of mainstream values, and integrating the synergistic linka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with online education, the precision empower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nurturing infiltration of campus cultural ecosystems, a full-chain educational system of “selection-cultivation-publicity-practice” is constructed, ultimately achieving effective value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al modeling through role model ethos.
文章引用:莫伟豪, 谈金凤, 方朝成, 巩元勇. 网络文化生态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与路径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284-29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698

1. 网络文化变迁下的教育挑战与应对

1.1. 挑战:偶像文化异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革新与媒介融合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偶像文化已从传统宣传模式过渡为裹挟资本、技术及价值观的复杂生态系统,娱乐圈不良现象所衍生的负面效应广泛蔓延,顶流偶像违法悖德、偷逃税案引爆舆论风波、忘本行为触碰历史底线等一系列惊动社会的公共事件屡屡发生,不仅显示出偶像个人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崩塌,更揭示出偶像负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深度侵害。如今,网络异化现象盘根错节,不仅影响到青年群体的精神层面成长,还可能对社会文化生态产生负面效应[1]。具体体现为四大异化现象:

算法茧房限制认知:依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在偶像文化传播领域,算法推荐的弊端逐渐凸显[2]。大学生长期被算法推送的单一偶像信息包围,形成认知茧房[3],他们只关注偶像的正面信息,对其负面行为选择无视、盲目维护,甚至不惜在网络上掀起骂战。这不仅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更阻碍了大学生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知,严重影响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符号消费弱化理性:部分粉丝为支持偶像过度消费,如高价购买限量版专辑、豪华周边,线下应援花费动辄数千元[4]。此类消费行为脱离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生将大量金钱投入到对偶像符号价值的追逐中,逐渐偏离理性消费轨道,对自身消费观念造成严重干扰[5]

历史虚无动摇根基: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平台,借助偶像影响力,在粉丝群体中传播歪曲历史、诋毁英烈的有害言论。他们将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恶搞、调侃,试图削弱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对英雄的崇敬,进而瓦解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侵蚀大学生的精神根基[6]

群体极化消弱认同:在偶像文化中,粉丝群体过度聚焦“个人对偶像的忠诚”,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序良俗,使集体主义观念在极端个人崇拜中被逐渐淡化,破坏了和谐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大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7]

1.2. 应对:新时代青年价值引领的创新范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12~18岁是青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8]。在这一充满探索与不确定性的阶段,青年迫切需要回答“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发展性问题。此时,榜样(或偶像)的选择与认同,成为他们探索自我、定位身份的重要途径。依据认同理论的核心观点,个体倾向于通过寻找并内化“重要他人”的特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来定义和发展自我[9]。当青年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中感到迷茫时,他们可以用榜样提供的具体、可感的“理想自我”或“群体代表”形象为参照点,建立心理联结,主动观察、理解并欣赏榜样所体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格特质,从而获得更强的身份定位感和归属感。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更是深度地将榜样所承载的正面价值观以及认同过程成为内在认可并主动追求的信念,进而逐渐将榜样的优秀品质整合进自身的认知与情感体系,将其转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因此,榜样教育在青年时期发挥着促进身份认同、强化价值内化、激发自我提升需求的深层作用。基于上述对青年心理发展规律和榜样教育内在机制的理解,新时代的价值引领需要精准施策,而“朋辈榜样 + 柔性传播”的创新范式具有明显优势:

朋辈榜样因其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更具可及性和亲和力,更容易被青年视为“重要他人”并产生深度认同。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看,青年更容易注意与自己背景、经历相似的朋辈榜样,理解其行为的动机与过程,并认为其成功路径具有可复制性,从而增强了模仿的动机。特别是朋辈榜样获得的积极反馈(如荣誉、认可)对观察者构成了强大的“替代性强化”,即观察者看到榜样的特定行为受到奖励,自己也倾向于采取类似行为以期获得类似结果[10]。在网络环境中,这种“替代性强化”效果可通过社交媒体对榜样事迹的广泛宣传、点赞、评论和分享被显著放大。最终,朋辈榜样通过自身在学业、实践等领域的奋斗经历,为青年同辈提供可复制的成长路径,助力解决成长迷茫,实现自我提升。

“柔性传播”通过生动、浸润式的方式展现榜样故事和价值内涵,有效降低青年心理防御,促进观察、理解、情感共鸣直至价值内化的自然发生[11]。通过诸如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启“平凡榜样”短视频征集行动,鼓励青年用手机拍下身边默默付出的教师、在岗坚守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志愿的同学等普通人的暖心瞬间;邀请科研从业者、工程师、非遗传承人等榜样人物开办直播专栏,分享求学时的迷茫、工作中的失误与应对经历,用真实经历唤起情感共振。这种柔性传播方式符合社会学习理论和认同理论的要求。它依靠生动、具象化的叙事增强了榜样事迹的可注意性和可理解性,把抽象价值观变得生动有形;它勉励青年主动参与活动,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成积极投身其中的参与者乃至传播者,进而实现身份认同的实践。经由参与这些活动,青年不只是在观察学习榜样的行为,更在积极塑造和表达跟榜样所代表价值相符的自我身份,实现价值的内化。

2. 榜样教育的内涵构建与生态创新

2.1. 激活榜样力量:价值观、职业观与创新精神的培育

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在引导青年筑牢精神根基的过程中,既要把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工匠们的执着品格、科研工作者的探索精神等宝贵财富,转化为青年可感知、能认同的精神养分,更要通过艺术化表达、技艺传承、科研实践等融合路径,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育人环境。

艺术叙事塑造价值观: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榜样的吸引力和行为的可理解性是观察学习的关键。青春化、去脸谱化的艺术表达,正是通过增强革命先辈作为榜样的亲近感、感召力和行为动机的可理解性,使当代青年更易于留意、弄懂并赞同其精神核心,进而提高了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的成效。这种叙事方式助力青年把革命先辈的“英雄角色”与自身“时代青年”的身份进行关联,助力基于历史传承的身份认同有效达成,也让革命先辈的形象愈发立体、鲜活,拉近了跟当代青年的距离,促使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里实现更有效的传承与弘扬。

匠心传承培育职业观:借工匠模范走进校园进行面对面互动,为学生铺设观察精湛技艺的直观场景,让他们倾听技艺背后的内心体验,帮助学生真正把握“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主旨,感悟其背后的信念支持与价值探索,为职业品格的塑造打下认知基础。更深层次的培育价值凸显在校企协同的“做中学”模式里,经由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开展技艺操作,既做到了对工匠动作的再现和模拟,又可于实践中取得立刻反馈与修正辅导,让工匠精神从认知范畴步入行为范畴,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实现职业品格的淬炼与提升。

科研铸魂厚植创新精神。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科学家精神”构筑起新时代创新文化的精神高原。科学家以“板凳甘坐十年冷”展现的毅力、勇气和对国家需求的使命感,提供了强大的“替代性强化”,为青年成长提供精神灯塔。高校通过构建“实地研学 + 项目实践”的情境教育生态,以科技馆、建设场地沉浸式体验、科研项目参与等方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保持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并激发其将科研报国作为可能的未来身份进行探索和认同。

2.2. 提升教育实效:课程与网络育人的协同

高校应整合课程教学与网络育人平台资源,推动榜样精神在多元场域中渗透融合,打造具象化育人模式,促进专业素养与精神品格共同提升。

课程教学:学科融合赋能精神传承。课程要走出单纯说教的路子,把以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为代表的榜样精神融入具体学科案例,凭借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强化学生对榜样行为的关注以及对其行为背后价值理念的把握。当学生在熟悉的专业环境里知晓榜样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榜样行为及其背后价值观的留意与领会,增进学生在本专业领域潜心深耕的动力,助力学生构建“有精神追求的专业人”的身份认同,让精神传承与专业素养培育融合在一起。

网络育人:话题传播激活青年共鸣。通过#青春榜样说#和#身边榜样#等讨论话题,发挥网络在互动、参与上的优势,扩充社会学习的边界:榜样来源由单一的官方榜样延伸到众多的朋辈榜样,强化认同的源头从教师评价扩展成大量点赞、评论、转发内容。处于这样的网络空间之内,青年的角色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只是观察者,更是潜在的榜样宣传者,甚至变成分享自己奋斗故事的榜样人物。这种“人人皆能当榜样”的融洽氛围,既降低了成为榜样的门槛,还借助“他能行,我或许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大幅提升青年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强化了青年与榜样身份的连接稳固性。

3. 榜样教育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路径

3.1. 夯实制度基础:构建榜样育人长效机制

高校应结合“三全育人”改革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选树培育–宣传监管–保障考核”的全流程榜样教育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规范化培育、常态化选树、长效化传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榜样育人格局。

选树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为准则,着眼于道德模范、学业成就、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范畴的突出成绩,采用思想政治表现、学业成绩、志愿服务时长、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等量化考核指标,保障榜样既具有广泛代表性又有示范引领价值。搭建“发掘–培养–树立”的全链条体系,借助班级推荐、院系选拔、学校核查来层层筛选潜力人选,添加定制化培训、朋辈协助、导师指导等,推动其成长为典型榜样。

宣传监管:对线上线下渠道加以整合,线上依托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搭建榜样专栏,定期推送榜样的先进事迹;线下开展榜样事迹的报告会、主题展览活动,加大榜样的影响力。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强化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即刻处置网络有害资讯,实现网络环境的净化,创立榜样教育的清朗网络空间。

保障考核:开办专项基金,给予榜样物质方面的奖励以及精神上的表彰,在能力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按时评估各院系、部门所开展的榜样教育工作,把工作绩效归入年度考核体系,采用激励约束手段,保障制度切实执行到位。

3.2. 技术赋能:提升榜样教育的精准性与沉浸感

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筑起育人新生态。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高等教育正走向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新阶段。高校可结合数字技术创新育人路径,通过数据建模实现“学生–榜样”精准匹配,借助VR技术重构职业实践场景,依托智能监测网络文化生态。

AI匹配成长路径:用AI分析学生特征与榜样特征,精准推送适配学生当前发展阶段、兴趣及能力的榜样案例,将榜样成长路径划分成分阶段目标,并与行业需求进行关联,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模仿途径与预期成效。高校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成长路径匹配体系,重庆工商大学启用的“AI课赛创”平台,通过精准贴合学生在第一、二课堂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模式。高校可以效仿,把教务系统、实践平台、校园行为等方面的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搭建起校内数据中台;借助AI大模型把学生能力标签细分为专业素养、创新能力、领导力等不同维度,与行业人才需求数据库进行关联,提取行业标杆的核心能力特质,开发“学生–榜样”匹配算法,构建起“榜样成长路径预测模型”,对学生分阶段给出目标指引。

VR技术重构职业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榜样工作行为、决策与情感状态,这种体验提升了信息的注意度与记忆保持度。在虚拟环境中安全模拟操作,有效加速了从观察到实践的转化进程。从实际实践层面,有不少高校探索方面的案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VR技术打造医学技能培训场景,开创性地采用“手眼同动”“AI师带徒”教学方式,收获了不错成效,高校可仿照这种思路,跟企业一起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室,把科学家科技攻关与本地榜样的事迹转化成3D场景,结合思政课程实施情境教学。

智能监测净化网络生态:面对网络文化的复杂情形以及学生群体的特性,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监测–研判–处置”三级响应模式,实时监测和榜样教育相关联的网络舆情,及时剖析负面信息的传播范围、影响力及发展走向,同时采用发布权威资讯、引导舆论态势、清理不良信息等手段,精准清理网络环境,保障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在健康的网络生态里顺利传递。

3.3. 文化生态涵育:营造榜样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需围绕“物态–精神–制度–生态”四个层面,构建环境浸润、价值内化、制度固化与实践外化的协同机制,将榜样精神转化为育人的内在动力。

物态文化构建,通过无处不在的文化信号,持续吸引学生“注意”榜样及其精神。打造特色榜样文化景观(如榜样文化长廊、主题展区),以图文展板、多媒体交互等形式具象化呈现多元榜样事迹;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嵌入榜样名言与精神标识,构建全域覆盖的榜样文化氛围,让榜样精神蔚然成风。

精神文化培育,将榜样精神融入学校核心价值,通过活动引导参与和表达,促进学生对榜样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通过举办“榜样的力量”主题演讲、“身边的榜样”征文活动、榜样事迹汇演等品牌活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榜样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推动榜样精神从学生认知认同升华为价值自觉。

制度文化完善,通过明确的规范、激励和约束,影响学生的“动机过程”。建立健全与榜样教育适配的制度体系,将榜样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到学生行为规范与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通过强化道德品质、社会实践等维度的考核权重,形成“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制度闭环,引导学生在制度遵循中践行榜样精神。

文化生态拓展,将校园榜样与社会榜样连接,提供更丰富、更高层次的观察学习对象,通过社会实践提供在真实社会角色中“再现”榜样行为、深化身份认同的机会。通过“榜样进校园”系列讲座、座谈等形式搭建近距离对话平台,让学生直观感知榜样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组织学生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模范人物工作场所等开展实践研学,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榜样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教育实践反思:风险规避与细节优化

在推动榜样教育落地的过程中,若忽视实践中的潜在风险,容易削弱育人效果,应从选树、宣传、考核、技术运用及教育导向等方面,梳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实施针对性优化,保障榜样教育走进学生心里、发挥实效。

选树阶段容易出现公平问题。多层级审核时,若标准模棱两可,可能出现非客观因素干预或不达标人选。需把统一标准细化并公开,选用交叉审核途径,引入民主评审等,减少单一主体主导形成的弊端。

宣传容易导致榜样失真。内容同质化、过度包装,会让学生觉得榜样“高不可攀”,难以共鸣。应坚持真实叙事,强调成长中的困难与生活化细节,杜绝内容“完美呈现”;引导学生、朋辈参与宣传工作,采用同龄人视角增强亲和力。

考核容易流于形式。若将“活动次数”“稿件数量”等形式指标予以侧重,学院可能会敷衍了事,忽视实际成效,需设立“过程 + 实效”考核体系,过程指标促进规范落实,实效指标观察学生反馈和行为转化,部分指标采用动态权重设置,确保实效。

数字技术应用面临风险。从数据隐私角度看,大量学生的数据有泄露风险,算法若带有偏见(像只推“学霸”这种情况)会限制学生成长;技术依赖会让教师引导的效果减弱,VR体验若缺乏现实互动,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网上舆论监测若界定模糊不清、管控严格,会压制合理的话语。必须严格推进数据治理,定期进行算法审核;坚守教师主导模式,完成技术使用后进行现实探讨;平衡内容安全与表达空间,厘定监控规则,保障言论自由,靠优质内容占用有害信息空间。

榜样教育易陷入单一化的困境。过分宣扬“完美形象”,不看重挫折与平凡,会让学生觉得与之有距离;选树标准呈现单一性,会造成价值观的范畴变窄。需展现榜样成长轨迹,引入道德、创新、于逆境中奋斗、平凡中坚持等多元榜样;明确榜样多元化,鼓励学生以自身兴趣自主选取,尊重个体成长差异。

4. 结语

本文以网络文化生态为背景,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价值引领与路径进行研究,探讨了偶像文化异化、算法茧房等现象对青年价值观所产生的冲击,明确了榜样教育面临的实际挑战,进而从内涵塑造与生态创新层面,提出以价值观、职业观、创新精神培育为核心的榜样力量激活路径,强调课程教学与网络育人的协同效能,最终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且对实践风险予以反思。现阶段有关此研究的理论框架较完整,但偏向进行宏观设计,对榜样教育实践成效的实证研究未做深入考察。未来要增强实证,把焦点集中在“榜样进课堂”“网络榜样育人”等项目,采用多元方法验证理论的实际育人效能;结合案例去优化地方高校的实践实施路径,扩充样本开展跨校对照,探索各类高校的差异化实施路径;关注新兴技术形成的影响,加快榜样教育创新步伐,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的后盾。

基金项目

2024年攀枝花学院思政文化专项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4SZYB00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许婕, 姜佳燕. 异化消费理论视阈下“饭圈文化”的现实困境[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5, 26(2): 113-118.
[2] 牛梦笛, 李蕾, 李晓东, 等.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 [N]. 光明日报, 2025-03-27(009).
[3] 尚文超. 打破“信息茧房”: 构建多元的信息环境[N]. 光明日报, 2025-02-24(007).
[4] 牛文科. 泛娱乐时代畸形的粉丝文化与偶像经济[J]. 青年记者, 2022(2): 42-43.
[5] 陈雪娇, 庞立生. 符号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49-54.
[6] 曹文泽, 侯劭勋.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动向及现实危害[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4(7): 48-55+108.
[7] 崔志梅. 饭圈的日常极化: 表现形式、发生机理与演化效应[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10): 95-101+119.
[8] 李婷.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视域下青少年家庭教育方式的探索研究[J]. 心理月刊, 2024, 19(2): 191-193.
[9] Tajfel, H. (1981)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10] 李登叶.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大学生榜样效应研究[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18(6): 63-65.
[11] 张超, 高花香. 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9):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