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才对于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进而达成全员覆盖、全程贯穿、全方位渗透的育人效果。教学团队通过推动“弹性力学”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深度融合,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最终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的教育理念框架。课程一方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科学精神、科技报国与创新精神培育,另一方面针对工科特色,深化职业责任与工程实践教育,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教学团队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搭建线上线下思政案例库,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等多元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同时,打造解决力学问题的知识链、实践链和工具链,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素能共育。
Abstract: Talents are crucial to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countr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various courses, thereby achieving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full coverage, whole-process penetration, and all-around infiltration. The teaching team promotes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Elastic Mechanics” cours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nabling it to form a synergistic educational forc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hat resonate at the same frequency, and ultimately build an educational concept framework with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s the core mission. On the one h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ool’s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 the course strengthen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tific spirit, dedication to ser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arge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deepens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realizing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The teaching team enhances the educational effect by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uilding online and off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databases, and adopting diverse forms such as problem-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ructs a knowledge chain, practice chain, and tool chain for solving mechanical problems, and integrates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joint cultivation of quality and ability.
1. 引言
在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浪潮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范畴,更聚焦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度塑造[1]。“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核心方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持续改进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提升其亲和力与针对性,以契合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期待;另一方面,其他各类课程需坚守育人职责,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2]。
自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探索课程思政以来,课程思政从地方实践逐渐上升为全国性行动。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理念为指引,推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向前[3] [4]。北京科技大学“能量转换与利用”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师生交流为导向,丰富教学活动[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周宏伟教授以建设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背景,从呈现学科发展简史、厘清知识来龙去脉、契合国家重大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正身律己恪守师德、自身建设进阶发展六个方面,以基础力学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6]。当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已收获显著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正逐步构建成型。不过,在观念更新、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评价体系搭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借助数智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极具探索价值。
弹性力学作为力学类、土木类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大二或大三本科生开设,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力学理论、培养工程分析能力的任务,更需肩负价值引领责任。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7] [8]。
2. 存在的问题
吉林大学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8年启动课程思政建设,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逐渐凸显,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不系统
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多局限于显性案例,如历史事件、模范人物等,对隐藏在知识点背后的科学精神、伦理准则、文化基因等深层元素挖掘不足。同时,挖掘过程缺乏整体性规划,未能根据课程章节的逻辑关联构建递进式的思政元素体系,导致不同章节的思政内容零散分布,难以形成贯穿课程始终的价值主线。
(2)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
课程思政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过于依赖“理论讲解 + 案例陈述”的模式,缺乏对体验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多处于被动聆听状态,难以主动参与到思政内容的思考与感悟中。
(3)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自评和学生简单反馈为主,缺乏多元考评机制。
3.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3.1. 理念与思路
“弹性力学”课程作为面向土木类、力学类等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构建力学知识体系、掌握工程分析方法的核心环节。课程一方面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强化“科学精神——刻苦钻研、敢于创新、追求科学前沿”、“科技报国——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行动力培养”培育,引导学生钻研突破;一方面针对工科类专业特色,围绕“职业责任”与“工程实践——工程思维、学有所用、职业认同感”深化思政,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由此课程秉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构建“科技报国”、“科学精神”、“职业责任”、“工程实践”、“创新精神”五个维度的课程思政子目标。
教学团队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搭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案例库;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教学形式,摒弃单声道灌输模式,有效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同时,打造解决力学问题的知识链(理论)、实践链(实践)和工具链(数值模拟软件),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素能共育。此外,通过多维度评价体系,科学评估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总体思路见图1。
3.2.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内容建设
1) 线上课程思政案例库
教学团队精心构建了弹性力学线上智慧课程,打造了“线上课程思政案例库”。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例如在“楔形体受重力和液体压力”知识点模块中,在课前引导学生观看线上教学平台的板桥水库溃坝事故案例视频,生动阐释工程伦理和职业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图2;在课中,以在线教学平台中三峡水库、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水利工程案例资源为背景,见图3,介绍楔形体受重力和液体压力的理论求解、重力坝静力问题的ANSYS模拟及水坝模型试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重力坝力学问题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制作成PPT上传线上教学平台,并开展课上讨论,培养学生敢于创新、追求科学前沿的意识,由此为学生营造出沉浸式的思政学习场景。
Figure 1. Overall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for the course “Elastic Mechanics”
图1. “弹性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Figure 2. Dam break accident of Banqiao reservoir projects in China
图2. 板桥水库溃坝事故
Figure 3. Cases of major water conservancy
图3. 我国重大水利工程案例
2) 线下课程思政素材库
课程组从“科技报国”、“科学精神”、“职业责任”、“工程实践”、“创新精神”五个维度自建了弹性力学线下课程思政素材库,赋能线下教学。
3.3. 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模拟”教学新模式,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9]。
1) 理论教学环节
在理论教学环节以“基础知识点→工程问题分析→前沿知识拓展”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点讲解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等形式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力学原理,领略古人智慧,厚植文化自信,同时聚焦弹性力学相关工程事故,通过案例剖析与责任反思,强化职业伦理与担当意识;此外,将“融工程”的案例引入课堂,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引入“融前沿”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以课堂PPT展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交流,提升学生视野,培养科学精神。
2) 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以“基础性实践→验证性实践→创新性实践”为主线。其中,在基础性实践中鼓励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力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前沿与挑战,并以小组讨论形式分享,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精神;在验证性实践中小组同学自行设计对弹性力学原理进行验证的实验,培养学生协同攻关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性实践中利用弹性力学原理进行结构的设计及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情感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 软件模拟教学环节
在模拟教学环节以“ANSYS软件基本操作→弹性力学问题模拟→工程问题模拟”为主线。教学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为同学讲解了ANSYS软件的基本操作,并分享了团队教师在数值模拟领域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探索欲;利用融合弹性力学知识点的模拟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软件对弹性力学理论加以验证,鼓励学生攻坚克难、突破自我。在此基础上向同学们介绍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数值求解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职业认同感。
3.4. 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方法
在弹性力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方法上,构建了多元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具体如下:
其中通过问卷的形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授课的2021级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总人数4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并全部有效。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持正面评价,说明弹性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Table 1. Questionnaire survey
表1. 调查问卷
问题 |
选项(占比%) |
1. 在弹性力学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
A很重要(50);B较重要(45);C一般(5);D不重要(0) |
2. 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是否自然 |
A很自然(65);B较自然(30);C一般(5);D不自然(0) |
3. 思政的引入是否提高了你的学习兴趣 |
A显著提高(40);B有一定提升(50);C无变化(10);D降低(0) |
4. 课程是否对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世界观有所帮助。 |
A有较大帮助(40);B有一定帮助(55);C无帮助(5);
D有负面影响(0) |
教师评价:“督导评价”、“教师评价”、“领导评价”。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与推广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思路在“超星杯”第二届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进行了展示,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理工副高组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在首届吉林省本科院校教师说课大赛中进行展示,获得一等奖。
此外课程负责人多次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在吉林大学教师岗前培训、吉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赛前培训中向吉林大学教师介绍了弹性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此外多次参与教学比赛,并得到了一致好评,由此在不断展示与交流中实现成果的不断推广。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围绕弹性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展开探索,虽形成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研究的适用范围存在偏向性,由于弹性力学作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特性,其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更多聚焦于工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及培养需求,对于文科、理科等其他学科学生的适配性尚未经过系统验证,难以直接迁移至非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的完善性有待提升。尽管构建了多元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但在评价工具的效度方面仍有优化空间。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向推进:其一,尝试突破工科专业边界,探索弹性力学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在文科、理科等课程中的适配性改造,通过跨学科合作案例积累,形成更具普适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其二,加强评价工具的科学化构建,引入大数据分析、学习分析等技术手段,动态追踪学生在知识学习、价值塑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提升评价工具的效度与灵敏度,为课程思政成效评估提供更客观、全面的依据。其三,进一步深化数智技术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借助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体验感,推动弹性力学课程思政从“知识融入”向“素养内化”的深度转化,为高素质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模式。
6. 结束语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共同承载着育人的重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主线。课程思政作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当好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通过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育人成效。弹性力学作为很多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工程伦理与人文精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融合载体。实践中,课程秉承“强基础、重实践、融思政、促创新”的理念;构建五个维度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内容;构建“理论”+“实践”+“模拟”教学新模式,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实现知行合一,素能共育;构建多元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弹性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不仅为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更印证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深远价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面向新工科建设“五维并举”的“弹性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2023XZD072);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面向行业新需求的“五位一体”土木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3XZD069);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支持项目:面向新工科的土木类专业力学系列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LJY202218230173);吉林大学2023年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模式下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FZX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