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助推农村电商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聚焦社交媒体对农村电商的驱动作用,分析其发展的内在机理、实际难题与优化策略。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凭借独有的传播机制、社交互动和信任建立功能,为农村电商带来了信息赋能、品牌塑造、渠道扩展以及产业链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不过,当前社交媒体带动的农村电商仍面临数字鸿沟、人才短缺、产品雷同、供应链薄弱及监管不足等问题。为破解此类难题,本文探究了政府、电商平台、农村电商主体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路径,提出了一套系统性改良方案,具体包括:优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加强供应链管理、创新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强化行业监管与服务机制等,以期推动社交媒体与农村电商深度融合,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与方向指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cial media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re driving force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riving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rural e-commerce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relying on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rust-building functions, social media has brought multiple effects to rural e-commerce, including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brand building, channel expansion, and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However, rural e-commerce driven by social media currently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the digital divide, talent shortage, product homogeneity, weak supply chains, and inadequate supervision.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paths amo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including governments, e-commerce platforms, rural e-commerce entitie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proposes a systematic improvement plan. Specifically, the plan includes: optimizing top-level design and policy support, improving digital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s,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brands, strengthe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novating content expression methods, and enhancing industry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mechanisms. These measures aim to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social media and rural e-commerce,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direction guidance for relevant practic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wealth.
1. 引言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度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端的社交媒体,已经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交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农村电商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肩负着拓宽农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经济的任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是,传统货架式电商模式解决农产品非标、易腐、附加值低等问题的效果有限,而抖音、快手、微信等社交媒体凭借内容驱动、强互动、社群化的特点,为农村电商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让“乡土”与“市场”实现前所未有的直接连接。所以,深度剖析社交媒体怎样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厘清面对的现实难题,系统性地给出改良办法,对助推农村电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而言,意义重大。
2. 社交媒体驱动农村电商发展的作用机理
社交媒体不只是给予农村电商新销售途径,还借助自身深层运行逻辑,围绕信息传播、信任建立、品牌打造以及产业开拓等方面,全面助推了传统农村电商生态的更新与升级。
2.1. 信息赋能打破了农村的产销信息壁垒
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常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表现为生产者不清楚需求方、消费者不了解来源,社交媒体凭借去中心化以及实时传播特点,改变了这一局面。农民或返乡创业者能借助短视频跟直播,全面展现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特别的耕种方式、细致的采摘环节以及干净的包装场地。这一类“产地实况直播”把抽象的“优质”转化为看得见的画面,大大减少了消费者的顾虑跟选择难度。此外,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功能改变了传统商品寻找的方式,平台借助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学习,可以准确描绘用户画像,把大凉山的苹果、陕北的小米、云南的鲜花等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这一种“货找人”的智能匹配方式,让农村优质农产品能准确找到合适的消费者,实现了过去难以实现的产销对接。
2.2. 社交互动重塑了电商消费的信任逻辑
农产品是体验型、信任型商品,交易达成很大程度依赖信任建立。传统电商靠平台规则以及店铺信誉建立信任,社交电商则构建了更强大的“关系性信任”模式。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账号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们凭借持续的内容分享,打造出立体且丰满的人格化IP。消费者关注的或许是一位朴实的老农、一位满怀理想的返乡大学生,或是一位专注推广家乡风物的村干部,而在做出购买选择时,用户考量的已不光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性,更来自对这个“人”的认可、喜爱与情感纽带。直播间的实时互动问答,评论区的热烈讨论,都更深一步增强了这样的准社交关系。当消费者在直播间亲眼看到主播现场采摘,并实时回答“这个甜不甜”等问题时,建立的信任感是静态图文难以达到的,这样依赖人格魅力与情感共鸣的信任,一旦形成,便具备很高的用户黏性与转化率,还为农产品创造了更高的品牌溢价空间。
2.3. 内容传播塑造了乡村产品的独特品牌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陷入“有产品,无品牌”的困境,许多优质农产品因缺少品牌辨识度而比较难被人熟知,社交媒体凭借突出的内容创造与故事叙述能力,为农产品品牌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农产品推广中,社交媒体不仅是在销售产品本身,更是在传递产品背后的整体价值感受。借助精心策划的短视频,能让一款普通的农产品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耕作者的用心精神、独有的历史文化传说深度关联,然后为产品加入独有的品牌故事以及文化意义,这样的叙述方式大大增强了产品的额外价值和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同时,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还能加速区域公共品牌的形成,比如,某一区域的特色农产品从业者,能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带有统一地理标签的挑战赛或内容共创活动,打造强大的传播声量矩阵,共同打响区域特色农产品这一公共品牌。有了这个“母品牌”的带动,各个农户或合作社的“子品牌”也能打下更好的发展根基,促成良性互动。
2.4. 社交媒体影响力延伸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整合
社交媒体助力农村电商,不只限于销售环节,还深度渗透到产业链的上下游实行整合。围绕直播展开,“直播 + 文旅”、“直播 + 采摘”、“直播 + 预售”等形式不断涌现,消费者不仅能在线购买,还可以借助直播“云游”产地场景,预约实地农事体验,通过销售端链接文旅、体验等服务环节助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更具突破性的是C2M (用户直连制造)形式的诞生,电商主体借助社交媒体中的海量评论、私信互动以及粉丝投票,能准确抓住市场的新需求,其中,像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偏好、包装规格的看法、新品类的盼望,这类来自消费端的重要数据,可直接助推上游的生产与种植环节,达成“按需生产”,甚至实现专属定制。这一种反向定制的形式,不光避免了生产盲目性,减少了库存风险,还能推动农业供应链朝着数字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升级。
3. 社交媒体驱动农村电商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社交媒体为农村电商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依然充满着来自乡村现实的困难与阻碍,这些问题交错叠加,共同限制了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
3.1. 数字鸿沟构成了基础设施与应用素养的双重制约
数字鸿沟指不同群体在数字技术接入、使用能力及资源获取上的差距。在农村电商场景中,首先体现在硬件层面的基础设施差异。虽然我国行政村宽带覆盖率已明显提升,但在部分地形复杂的山区与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农村,网络信号不稳定、上行宽带不足的现象仍较常见,而直播电商的兴起更凸显了这一问题——高清直播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卡顿不仅降低观看感受,还直接妨碍了商业活动的推进。同时,直播所需的高性能智能手机、补光灯、稳定器等硬件设备成本,也构成了农户参与电商的现实门槛,普通农户需为此承担不少开支。而比硬件差距更难解决的是数字素养的“软鸿沟”,许多农民虽然有智能手机,但使用范围大多停留在刷视频、聊天等浅层娱乐功能,关于怎样策划选题、撰写脚本、拍摄剪辑视频,怎样使用互动技巧实行直播、促成交易,怎样查看后台数据改良运营方针等专业技能,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这一类能力的不足,致使他们虽有“新农具”,却无法掌握“新农活”,比较难在线上竞争中站稳脚跟。
3.2. 专业运营人才的严重匮乏形成了发展瓶颈
社交电商的竞争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地区正遭遇严重的人才短缺。一方面,本地人才出现“断层”。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乡村的多为老人跟儿童,他们难以承担繁复的电商运营工作。虽然近年来在国家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一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逐步涌现,但相比庞大的乡村人口以及市场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外部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十分明显。精通内容策划、直播运营、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的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重心依旧在城市,农村地区在薪资待遇、晋升机会、生活设施、文化娱乐条件等方面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即便有情怀驱动的专业人才愿意来到乡村,这些人才也可能因职业上的孤独感、文化上的隔阂感以及发展不确定性而最终选择离开。人才的极度稀缺,使得大多数农村电商项目只能维持“夫妻店”、“小作坊”式的运作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专业化发展,遇到流量暴增或订单增多时,会因缺乏专业解决能力而陷入混乱,最终制约了农村电商的整体发展潜力。
3.3. 产品与内容的同质化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与可持续性挑战
伴随社交电商红利逐步释放,大量类似的产品跟内容进入平台,使得行业“内卷”情况越发突出。具体来看,部分农产品产区可能聚集成百上千个电商账号,用相似的话术和场景售卖品质相近的农产品,当产品比较难形成特色时,低价竞争便成了唯一出路,进而导致商家利润微薄,无法投入再生产与品质提升,最终陷入不良循环。跟产品同质化一同出现的,是内容创作的乏力。起初,“老农的背影”、“奶奶的微笑”这类朴素、真实的“土味”内容可能靠新鲜感可以吸引关注,但当大家纷纷参照、重复这一类形式,甚至虚构“卖惨”情节时,观众很快会感到厌倦甚至抵触。内容生产陷入了单一化的困境,缺乏专业内容策划能力的农村电商主体,要想持续输出有创意、有深度、能与用户产生共鸣的内容,面临着较大挑战,这正如许多账号短暂走红后迅速沉寂一样,原因正是内容创新能力难以持久。
3.4. 后端供应链与品控体系薄弱制约了发展效能
社交媒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端营销跟销售的问题,但交易完成需要后端履约能力作保障,而这正是当前农村电商最薄弱的地方。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品类,对物流时效和仓储条件要求很高,其中冷链物流的短板尤为突出。目前,可以延伸到村级的专业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普及,“最初一公里”的预冷以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高且综合服务能力弱,物流延误、包装不妥、温控失效引发的果蔬腐烂以及货损客诉,已成为生鲜电商面对的严峻考验。同时,农产品标准化与品质把控也面对考验,农产品本身属于非标品,大小、色泽、甜度等会随天气、土壤及批次变化而出现自然差异。直播间里精心挑选的、灯光美化的“样品”,与消费者拿到的产品可能差距较大,这种“货不对板”的情况容易打击用户信任。所以,建立一套全流程、便于操作的标准化品控体系,帮助分散且小规模的农户增进管理效果,保证产品品质始终如一,是农村电商品牌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4. 社交媒体驱动下农村电商发展的优化策略
要破解上述困境,助推社交媒体驱动下的农村电商从“野蛮生长”迈向“健康繁荣”,需要多方联手打造系统优化格局。
4.1. 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
政府的角色是“铺路者”跟“守护者”。首先,需要把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显眼的位置,通过助推“宽带进村、5G入乡”项目,增强网络上行速度与稳定性,为农村电商发展清除硬件阻碍。与此同时,政府可以为农户购置直播设备提供支持,并对高额宽带费用给出一定补助。其次,政策帮助要从“大量式”转为“精确式”。具体而言,设立农村电商专项发展基金,让返乡创业青年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和创业孵化帮扶;对建立标准化品控体系、投资冷链仓储设施的合作社或企业,给予特别奖励。此外,政府需要尽快完善与社交电商新业态匹配的监管机制。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网信等部门需组建联合工作组,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虚假宣传、数据造假、产品溯源等问题的管理效果。同时,要明确电商平台的主体责任,助推其完善商家资质审核、直播内容监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为行业发展设定清晰的“红线”跟“底线”。
4.2.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体系
人才是激发乡村潜能的重要资源,解决人才难题,“内培”跟“外引”需同时发力。针对“内培”,要汇聚政府、高校、平台跟龙头企业的力量,打造一个长期化、多层级的本土人才培育机制。立足乡村实际需求与本土资源禀赋,面向普通农户,开展入门级的手机应用、短视频拍摄、直播运营基础等“扫盲式”培训;面向有基础的合作社负责人跟创业青年,开设运营管理、品牌营销、财务法务等高阶课程。此外,培训形式需丰富多样,线下可设“田间课堂”,线上可推“直播教学”。针对“外引”,各地需拿出真金白银与十足诚意,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除了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等直接激励,还要打造可以留住人才的事业平台跟生活环境,例如建设县域电商产业园、MCN孵化基地,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同时创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凭借表彰跟宣传成功的“新农人”典范,释放榜样力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入乡,促成人才汇聚的“雁阵效应”。
4.3. 电商主体需强化品牌意识
电商主体需要把“卖货思维”转向“品牌思维”,专注打造自身重点竞争实力。首先要做到产品有特点且质量稳定,挖掘产品的独特性,比如依托稀缺品种、突出产地专属优势,或者采用差异化耕作方式。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建立田间到包装的全流程品控标准,严格执行,保证每一份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都能与线上宣传一致。在此基础上,实现内容的深度化跟个性化,要坚决舍弃雷同的“卖惨”方式,转而深挖本地文化资源,把非遗技艺、民俗节庆、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等元素加入创作,塑造有深度、有情感、独一无二的品牌IP,再进一步实现品牌的多维布局。此外,主动融入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借助公信力背书,同时精心打磨企业或个人品牌,形成“公用品牌 + 企业品牌”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坚实的市场竞争优势。
4.4. 优化后端支撑并强化平台责任
强大的后端履约能力是农村电商稳步前行的重要保障。供应链方面,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带头,整合邮政、供销、快递公司跟社会物流资源,探索设立县域级的“共享云仓”和“集采集配”中心,借助集中式仓储、分拣、包装与配送,减少单个商户的物流成本,从而更易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电商物流服务的普及。各大社交电商平台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平台可以开发适合农村用户使用习惯的简化版商家工具,减少操作难度。算法推荐方面,可设立专门的“助农”流量池,向信誉好、产品质量高的农村电商主体给出流量倾斜和帮助。另外,平台可以借助自身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对农村商家给予供应链金融、品牌诊断、营销策划等融合服务,完成从“流量提供者”到“生态共建者”的转变。同时,助推成立农村电商行业协会等自我管理组织,凭借制定行业规范、举办交流培训、实现资源互通等多种形式,带动行业由无序竞争迈向共同进步。
5. 结论
根据上述内容,社交媒体凭借强大的信息赋能、信任重构与品牌塑造能力,为农村电商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数字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是,机遇背后,数字鸿沟、人才瓶颈、同质化竞争、供应链不足及监管滞后等难题,形成了一系列亟待突破的现实挑战。
破解上述难题,需要放弃单点突破的思路,采取多方协作的系统方法,这要求政府做好整体规划和环境优化,同时搭建兼顾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人才体系,电商主体应回归品质与品牌的商业核心,强化后端供应链与平台的支撑保障。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与生态完善,社交媒体跟农村电商的融合必将表现出更丰富的形式和更深的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社会各界凝聚共识、持续努力,这条由社交媒体铺就的数字之路,定能助推农村电商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