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要求,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道德行为,弘扬崇高职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医务人员明大德、遵医德、守公德、严私德[2]。这些重要指示不仅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前,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技术赋能使得医疗过程更加透明化,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人机协同的诊疗模式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疗卫生人才的主阵地,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革,将职业道德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健康中国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
本研究立足于数智时代的发展浪潮,深入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创新路径,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人才培养的维度来看,本研究致力于培养德术双馨的复合型医疗卫生人才,既注重专业技能的淬炼,更强调医德素养的涵育,为建设高素质医疗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从事业发展的视角而言,研究聚焦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特别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的战略支点。
“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德素养既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核心课程,更是其职业生涯中需要终身修炼的精神品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体系,将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培育更多德才兼备、仁心仁术的医疗卫生人才,为实现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贡献智慧与力量。
2. 数智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1. 重塑价值引领:校正“技术至上”倾向,回归“医者仁心”本质
当前,部分医学生存在“重技术轻医德”的认知偏差,将医疗行为简化为纯粹的技术服务,弱化了医学的人文关怀属性。这种倾向背离了“医乃仁术”的职业内核,亟需通过强化医学伦理教育、深化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引导,构建“技术–伦理”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4]。数智时代更应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大数据医疗等新兴场景中,嵌入“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价值观,确保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同频共振。
2.2. 筑牢思想根基:赓续“大医精神”,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方向正确
医学教育不仅关乎专业能力,更肩负着意识形态塑造的使命。通过红色医学史教育、榜样人物宣讲、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途径,强化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职业信仰[5]。应深入挖掘革命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将其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使红色基因成为医学生抵御功利主义侵蚀的思想武器,确保医疗卫生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2.3. 创新育人机制:破解“油水分离”困境,构建数智时代协同育人新范式
传统医学教育中,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突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临床思政成果评价缺位等问题制约育人实效[6]。改革的关键在于:一是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教育–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开发智能医疗伦理案例库、虚拟仿真思政实训平台等创新载体;二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将临床带教中的思政成效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激发教师育人主动性;三是构建“数据伦理–智能医疗–职业操守”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培养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恪守职业准则的新时代医者。唯有系统性革新,方能培养出“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7]。
正如张孝骞教授所言:“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唯有坚守“德术双馨”的育人理念,才能培养出真正造福患者的良医。
3. 数智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
3.1. 构建“三位一体”大思政格局,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是做强主阵地。打造“五星级”班团会,构建大医品德日常教育模块。制定《主题班团会组织规程》,采取1 + 5 + X模式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1”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5”是指以“经典照我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国学修我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纪律促我醒”开展纪律规矩教育、以“法制塑我型”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安全护我行”开展安全教育;“X”指结合社会、学校和班级热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成才励志感恩教育等,完善培育大医品德的教育体系。二是深融课程思政。建立“三维一体”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系统绘制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图谱,开发“1 + N”课程思政资源包(1个专业核心知识点配套N个思政案例),创新“专业讲授–思政点睛–临床印证”三段式教学法,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耦合。三是打造特色学工精品。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培育思政“4S”青年讲师团,开发特色育人资源,建设“爱心超市”、“好人馆”等思政育人实景基地,打造学生热门思政打卡地。开发《红医故事100讲》系列微课,强化医德教育的行动转化效能。
3.2. 构建“三维课堂”育人模式,打造沉浸式医德教育新范式
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我校首创的“五星级”班团会制度和“思政4S青年讲师团”项目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并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推荐至教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五星级”进阶思政模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体系优势,成效显著。人民日报以《湖北十堰:“五星级”班团会让党史学习常态化》为题进行专题报道,该报道获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累计阅读量突破120万人次;在医德教育方面,我校着力构建立体化育人资源体系:一是打造“百年医德案例库”,系统整理白求恩精神、抗疫英雄事迹等300余个经典案例,建立年度更新机制,持续补充当代医德典范;二是建设“全真模拟教学区”,配备标准化医患沟通室等特色场景,创新开展“角色代入–情境体验–反思提升”三段式实训教学。该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统一,有效提升了医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打造“三阶递进”培养链,构建螺旋式医德成长体系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我校构建了“红色铸魂–临床淬炼–社会拓维”的阶梯式育人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临床教学环节,创新性地将伦理教育植入病例讨论全过程,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学校重点实施“健康中国·青年力行”计划,组织师生赴革命老区开展慢性病筛查等医疗服务。通过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创新推出“爱心超市”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全校95%以上师生注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健康服务、支教助学等志愿活动。其中,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志愿服务队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国家级荣誉,相关实践育人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形成了具有鲜明医学特色的实践育人新范式。
4. 结论与展望
医学教育是守护生命的崇高事业,思政教育则是这一事业的铸魂工程。在无影灯下,精湛的医术是救治生命的基石,而医者仁心才是照亮生命的光源[8]。价值观教育决定着医学生“为谁行医”的根本立场,职业精神塑造着“如何行医”的实践品格。新时代的医学生,既要掌握精准诊疗的技术本领,更要培养感知生命温度的人文情怀;既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更要在时代洪流中把握医者使命[9]。面向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当以更前瞻的视野构建医德培育体系:一方面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数据伦理、算法公平等新内容纳入教学;另一方面要坚守医学本质,在虚拟诊疗、智能辅助等新场景中传承“医者仁心”的永恒价值[10]。通过构建“技术赋能 + 人文引领”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既精通现代医疗技术,又深具人文关怀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基金项目
1) 2025年湖北医药学院廉洁文化研究中心课题,课题编号:HBYYLJ2505;
2) 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项目编号:24Z13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