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高校美育育人的实践路径,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工委)的美育育人工作为核心案例,探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导向。美育不仅关乎审美教育,还涉及情操和心灵教育,其情感性、丰富性特点与德育目标一致、内容融通,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研究提出“情理教育”、“传统文化”、“艺术实践”三条核心路径,通过情感浸润、文化传承、拓展实践,提升美育育人实效。高校关工委的美育实践表明,这些路径在丰富美育育人资源、创新美育形式、提升美育育人实效等方面成效显著。最后,文章进一步凝练了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反哺等高校美育育人机制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进一步发挥高校美育育人的作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pathway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tak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model of the Working Committee for Caring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WCCNG) as its central case. It explores the value-oriented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extends beyond artistic cultivation to encompass the tempering of sentiments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Its affective richness and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align with mo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creating inherent synergies that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udy proposes three core pathways—“emotion-reason integrated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al immersion”, and “artistic practice”—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emotional immers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experiential expansion. The WCCNG’s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se pathways yiel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enri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resources, innovating its forms, and improving its overall effectiveness. Finally, the article further crystallizes effective mechanisms for constructing a sustainable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value guidance, cultural immersion, and a practice feedback loop. The aim is to more fully harness the educational power of aesthetic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equipped wi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ational spirit, and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1. 引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1],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2],对新时代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将美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培养学生深厚民族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美育育人实效提升亟需多元主体协同联动,需整合高校、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其中,高校关工委以其独特的组织、情感与资源优势,成为高校美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载体。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关工委为协同美育育人典型案例,探索高校美育实践的核心路径与共性机制。
2.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价值导向与思政融合
美育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情感教育、人格养成、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使命。其核心不仅在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更在于通过情感共鸣驱动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开发、素养提升和情操陶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美育与德育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美育的中介性使得它能够通过美的教育促进个体的德性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3]。美育自身所拥有的情感性、丰富性的特点,能够与人的道德教化相互弥补与融通,能通过美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共鸣,促进个体的完善、人格的健全与全面的发展。因此,美育与德育在育人导向上目标一致、内容融通、作用互促[4],美育融合德育不仅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现实归宿。
3. 高校美育育人的协同主体与资源整合——以关工委为例
在“大美育”理念的引领下,美育的概念已突破传统艺术课程边界,转向以审美素养和价值塑造为核心的育人体系。这一转型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当单一教育主体难以承载“认知建构–情感共鸣–价值引领–实践体认”的多维融合需求时,必须通过多元主体的功能互补与资源互嵌实现协同增效[5]。在此过程中,关工委凭借其独特的代际沟通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弥合了美育教师的艺术熏陶、思政教师的价值引领、专业教师的学科渗透之间的协同缝隙,有效构筑了“以美培元、以美育人”的全员育人共同体,为激活美育育人提供关键路径支撑。
高校关工委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群众性工作组织[6]。作为历史的开拓者和见证人,老同志们政治思想过硬、人生阅历丰富,能够结合其对理想信念的赤忱追寻和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历程,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主题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实现对国家、社会和人的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实践能力的统一,实现贡献社会与完善自身的统一。可以说,关工委老同志的教育与高校美育的育人目标、价值观念和具体内容高度一致,二者的契合性也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介入美育育人的过程中,关工委老同志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一) 组织优势:一直以来,高校关工委深耕厚植,建立起架构完整的组织机构[7],集中了大量关心青年学生的老干部、老教授等,能够有效联动美育教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为助力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在示范层面,关工委能够作为协同枢纽,通过树立美育典型和推广成功经验,发挥跨主体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美育育人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二) 情感优势:关工委老同志们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深厚,在党委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将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落实到美育工作中,确保美育工作的正确导向。作为思政教师价值传导的情感补充,关工委老同志们能够凭借其历史亲历者的身份与亲情优势,以鲜活叙事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情感缺口,突破抽象说教模式,通过情感教育以情动人,显著提升育人感染力。
(三) 资源优势:高校关工委的主要力量是退休干部、教授、专家,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树丰厚,而且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发展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的长期热爱,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教育资源。他们能够化学科知识为美育资源,为学科渗透提供跨代际阐释视角。另一方面,关工委老同志们能够调动更充分的社会资源,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有效拓展了美育实践场域,形成育人合力。
4. 高校美育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关工委美育育人工作为例
4.1. 情理教育路径: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的实践
情理交融的教育方式主张以情感交流、理性引导、人文关怀为特点,旨在通过情感交流和理性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8]。它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弥补和改善当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的困境,在不知不觉中施以教化,改变传统思想政治重说教、重灌输的教育模式,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效果[9]。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美育的核心特点莫过于“情感性”,强调动之以情、以美引善。因此,美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上都对高度情感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体现在美育教材及美育教师两方面[10]。美育教材的情感性要求教师在开展美育实践时,选用饱含丰富情感的事件;美育教师的情感性则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情优教,不把美育课变成毫无表情的抽象说教,而是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用自身真实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形成浓郁而强烈的美感力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在此实践路径下,高校可以借助特定群体的代际情感传递优势。例如关工委老同志,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参与者、奉献者,其革命建设经历形成的家国情怀为情感教育提供鲜活素材。相较于传统教材中宏大历史叙事易引发的疏离感,此类群体通过“小我”视角讲述改革开放等亲历故事,使国家发展历程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生活经验,为美育工作提供一种全新的补充视角和方法。当前,许多高校积极参与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的“读懂中国”活动,组织青年学生与老同志们面对面。实践表明,当学生通过个体化叙事理解艰苦奋斗精神时,能有效激发深层情感共鸣。某高校也曾组织“我的改革开放记忆”等主题活动,邀请退休教授以粮票变迁、高考经历等身边事阐释社会变革,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情感符号,使学生在感受历史温度的同时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此类情理教育以个体生命史与民族发展史的对话形式展开,不仅培养学生的历史同理心与批判思维,更能引导其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彰显了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融合的路径优势。
4.2. 传统文化路径:文化浸润与场域拓展的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凝练出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文化既守根固本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保持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持续繁荣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社会习俗,还是道德观念、哲学思考,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使得传统文化在历史底蕴以外进一步具备了时代价值,高度契合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宗旨,能够为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实践提供宝贵的文化滋养和坚实的文化支撑[11]。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美育实践过程也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展示传播平台,青年学生在丰富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力行中不断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碰撞、创新、延续,助力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以全新的形式焕发强大的活力与生机[12]。然而,当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横向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挑战,传统文化的古典话语在当代文化和现代话语的表述中也存在创新不足、水土不服的困境。为此,高校应构建文化浸润的全新范式,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与多渠道场域拓展,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认知的断层。
在此路径探索中,高校可依托多元主体优势开展文化育人实践。例如某校关工委曾邀请自然科学领域退休教授开展艺术科学对话,通过解析李政道先生“科学与艺术同源”理论,阐释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探索真善美统一的学术境界;另有人文社科退休教授以山水画创作为载体,将传统哲学意蕴转化为可视化的美学符号,深化青年对民族精神价值的感悟。此类实践通过专业学识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合,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审美共情能力。
文化传承的场域拓展是另一关键路径。部分高校依托关工委相关资源,通过组织非遗工坊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亲历匠人数十年坚守技艺的历程,在漆器纹样雕刻、青瓷烧制等具象实践中,使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转化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自觉;某高校关工委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融入版画、合唱等艺术表达,实现历史基因与当代审美的有机重构。这些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通过可触可感的场景化载体呈现时,能有效激发青年对文化当代价值的深度思考,为“以文化人”提供可持续的育人动能。
4.3. 艺术实践路径:体验转化与价值内化的融合
艺术实践在美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美育从认知转向体认的关键环节。相较于相对枯燥的美育理论教育,艺术实践活动更能让人直观感知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对于实现培养基础能力和审美情操的目标而言,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将更好地在他们心中播种下美的种子[13]。若缺乏实践维度的支持,美育教育便会抽象割裂而缺乏说服力,难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美育对他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一旦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美育理论相冲突矛盾的情况时,便会倾向用一种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美育知识,进而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美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抽象的审美理念具体化和生活化的机会,在制度和现实层面为美育教育提供有力支撑,能够有效提升美育教育的实效性。
当下,高校普遍依托艺术教育中心、学生艺术团等平台,构建了支持学生艺术实践的基础架构,通过具象化场景设计破解美育与现实脱节的困境。在此过程中,关工委作为重要协同力量,能够为实践注入代际资源与历史温度。当前,不少高校聘请关工委老同志作为艺术团指导教师,帮助创排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如经典红色交响乐、反映杰出科学家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的话剧等等。至关重要的是,关工委老同志将思想教育前置并贯穿于艺术实践的全链条:在排演筹备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历史学习,邀请权威党史军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化学生对作品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核的认知;在实践深化阶段,带领学生亲赴红色教育基地、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田野考察,使其在实景实情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伟力。这种“理论学习–艺术实践–现场体验”的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体验性的深度融合。
不少高校关工委在推动艺术实践形式创新方面亦展现出前瞻性。其大力倡导并实践的“音乐党课”、“艺术党课”等模式,代表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方向。例如,某校关工委指导组建学生社会实践团赴革命老区,将社会调研与艺术展演相结合。学生在实地考察当地社会变迁、体悟红色精神当代传承的同时,在当地面向群众进行红色经典歌曲的器乐演奏。这一过程将抽象的党史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表达与情境体验,有效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向共情感染的转变,是体验式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交叉领域的成功应用。此外,许多高校关工委亦积极拓展艺术实践的社会服务维度,支持学生发挥专业特长,面向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美育普及实践活动。此类活动不仅履行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服务了社会美育需求,更对参与学生产生了显著的反哺效应。这种基于实践的文化认同建构,是关工委助力美育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目标的生动体现。
5. 关于进一步提升美育育人机制建设的思考
基于情理教育的情感共鸣、传统文化的场域拓展、艺术实践的体验转化三条核心路径探索,高校美育育人应构建“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反哺”的协同生态。在价值传导维度,深化代际叙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可将老同志的“小我”历史记忆转化为情理教育素材库,实现宏大叙事的生活化转译,破解情感共鸣的时空壁垒;在文化传承维度,可以整合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浸润场域,使传统文化基因在具身参与中完成青年群体的价值内化;在实践协同维度,可以拓展“课堂–校园–社会”的美育价值链,通过“艺术党课”等实践形式进一步强化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未来,高校在美育育人机制的建设中,可进一步聚焦关工委等代际资源的制度化融入,将个体生命史叙事、学科美学元素挖掘、跨界实践场域构建纳入高校美育供给侧改革,最终形成“以情化人、以文化心、以行践美”的育人生态,为培养兼具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提供体系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