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视域下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DOI: 10.12677/ve.2025.14942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冬伶, 陈又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来宾;黄汉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广西 来宾
关键词: 信息技术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教育均衡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sic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ing Mode Educational Equity
摘要: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作为美育的关键环节,亟需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梳理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及其困境,阐释信息技术融合于乡村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价值,并探讨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策略,旨在为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key link in aesthetic education, urgently needs to rel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odes.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dicaments of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value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rural music teaching, and explores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modes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the reform of music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文章引用:王冬伶, 陈又华, 黄汉锋. 信息技术融合视域下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194-19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29

1.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已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议题。202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进一步凸显了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赋能作用。音乐作为乡村美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其课堂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创新潜能、传承文化底蕴的多重任务。当前,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师资水平不足、专业结构单一、教学模式传统、基础设施薄弱等多重挑战,制约了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缓解师资短缺,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能。

本文立足于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结合新课标“以美育人”要求,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分析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及困境,阐释信息技术融合下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价值,提出信息技术融合于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策略,从而在乡村中小学适应时代教育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价值的同时,完善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学结构体系,最终为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供保障。

2. 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困境

()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单一

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背景单一。例如非遗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一些教师对非遗音乐缺乏深入了解,并抱有偏见,认为其在知名度和普及程度上不及其他民族乐器[1]。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德式高音八孔竖笛教学内容,因师资力量的匮乏在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得并不多[2]。不少教师需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难以专注于音乐课堂教学。

() 音乐教学资源匮乏

乡村中小学校园音乐资源普遍短缺,常规教具不足,教学设备落后,辅助资源严重缺乏。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学生乐感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3]。这一现象在乡村地区尤为突出,表现为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落后,严重缺乏必要的辅助教学资源[4]。即使在非乡村地区,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关教学资源也普遍被认为是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5]。这种匮乏不仅体现在基础设备和现代教辅材料上,也包括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短缺。加之学校经费限制、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冲突以及小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进程中的主要障碍[6]

()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受限于乡村音乐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和资源匮乏,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低。这种兴趣缺乏在音乐课堂中表现明显,尤其是在节奏训练[7]和音乐欣赏课[8]等环节。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课堂教学不够感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学进度[9]甚至出现被动学习的现象[10],这种普遍的兴趣不足,不仅直接导致了音乐教学效率的下降,而且还制约了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阻碍整体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11]

3. 信息技术融合下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价值

() 信息技术融合下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情境中主动建构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可创设虚拟演奏会、音乐文化博物馆等情境,支持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建构音乐认知(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梁祝》故事场景,辅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音乐情感表达)。

2)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个体存在音乐、空间、动觉等多元智能,数字乐器模拟等工具可支持学生“听、唱、写、创”多元能力的协同发展。

3) 混合式学习理论:何克抗提出的混合式学习理论主张整合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优势。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课前通过微课平台发布《天鹅湖》动画赏析视频,课中组织小组乐器创编,课后利用学习空间提交创意改编作业,形成“线上预习(微课赏析)–线下探究(小组创编)–云端评价(提交作业)”的闭环模式。

() 信息技术融合下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价值

1) 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课堂互动性:利用信息技术互动式教学工具,可破解传统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例如,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记录学生表现,通过弹幕功能收集即时反馈,使课堂从单向传递转向多维互动,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 促进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通过数字赋能AI作曲工具可辅助学生进行旋律创作,音乐可视化软件将抽象乐符转化为动态图谱,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

3)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MOOC课程、直播课堂等模式可将优质音乐教学资源输送至农村地区,缓解师资短缺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差距,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例如“乡村音乐云课堂”项目通过双师直播实现乡村中小学学生同步参与城市教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

4. 信息技术融合下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策略

()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旨在整合线上丰富资源与线下实体课堂优势,弥补乡村学校硬件不足与师资短缺的问题,把线上的海量资源与乡村线下的真实课堂编织成一张互补互惠的教学生态网。面对乡村学校音乐硬件短缺、专业教师缺乏的痛点,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给其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破局切口。教师可利用线上资源(名师直播示范课、多元音乐风格鉴赏库、可即时互动的虚拟乐器,数字作曲工具),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弥补实体乐器与专家不足,让孩子们在网上获得了跨地域、可定制的深度体验与个性实验场。与此同时,线下课堂则基于学生线上学习数据(预习情况、难点反馈)进行精准面授,在课堂上示范技能与纠正,以及开展需要现场协作的合唱、合奏活动,强化情感交流与团队协作,解决线上学习可能存在的注意力分散、情感领悟不透等问题。线上资源的使用和线下课堂的互动形成有效的闭环,显著提升乡村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 整合多媒体资源,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多媒体技术通过突破空间与物资限制展现关键价值,将海量优质音像资源引入课堂后,教师能够借助该技术把抽象乐理符号转化为直观影像叙事,利用高保真音频、4K影像及轻动画构建出立体化视听场景,使音乐以多感官形式呈现。民族音乐部分让学生从屏幕感受到青草和糯米的味道,耳朵捕捉到鼓声与心跳的节奏,眼睛看到衣服和琴弦一起摆动,音乐不仅只是声音而且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老师可以随时播放苗寨芦笙节的鼓声和闪亮银饰的画面,还有草原上马头琴和长调展现的宽广空间,江南丝竹和园林水景的相互映照,旋律融入不同地方的风俗和节日活动让音乐变成流动的文化符号。学生感觉直接置身于真实的文化情境,声音、画面、气味、触感全部打通,音乐与自身浑然天成。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协作,分工寻找多媒体素材,把乡村平时接触不到的交响乐团演出通过多媒体技术带到课堂,播放各国传统民歌和现代电子音乐实验作品,学生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从而大大开阔音乐见识。通过身临其境的展示方式把原本抽象的“调式”、“节奏”概念与“节日”、“味道”、“风景”等快速建立起声音、文化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数字技术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开展城市名师与乡村教师“双师课堂”协同教学模式

“双师课堂”模式就是通过城市名师与乡村教师“云端名师主讲 + 实地课堂助教”共同授课。当前,我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在美育领域的音乐学科方面,专业音乐师资匮乏成为制约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双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乡村音乐教育铺设了快车道,而且将城里最优秀的音乐教师引入乡村课堂,城乡优质师资得以共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由城市骨干音乐教师担任云端主讲,负责课程开发设计、知识精讲、技能演示与创新教法直播;乡村在地音乐教师转型为课堂助教,负责现场组织、即时辅导、学生管理及设备保障。城乡双师角色互补、协同教学,提升课堂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与教学效果,真正提升乡村音乐教育质量。

妙皇乡中心校位于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北部,是一所典型的“留守儿童型”乡村学校,学校共有学生218人,其中寄宿生占72%;仅有1名音乐兼职教师,长期面临“教材弹不了、歌曲唱不准、器乐视而不见”的困境,音乐课常被语数教师占用。妙皇小学被来宾市教育局确立为“双师课堂示范校”,依托“广西双师教学平台”经过一学期的试点后:学生节奏准确率由42%提升至81%,音准合格率由38%提升至79%;家长问卷显示,96%的家长认为孩子“更喜欢唱歌、性格更开朗”,寄宿学生夜间违纪率下降42%。妙皇乡中心校的实践表明,城市名师与乡村教师“云端主讲 + 实地助教”的双师课堂模式,有效破解了来宾市乡村音乐专业师资匮乏的难题。

() 运用数字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把“要我唱”变成“我要唱”

数字工具的互动性、沉浸感与连接性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把“要我唱”变成“我要唱”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可以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模式,利用数字工具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让学生用GarageBand、FL Studio Mobile、Soundtrap或国内的“库乐队”等音乐创作软件,实现“低门槛、高创意”的实践方式,直接进行旋律构思、节奏编排、和声配置乃至音效合成的探索,激发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他们从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音乐创作者,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持续的探索欲望,不仅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更培养了其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设计基于游戏化理念的学习情境,如将音乐学科的节拍训练、旋律辨识、乐理学习等转化为游戏在线闯关任务,并整合SmartMusic、Yousician和本土音乐APP等交互平台,使音乐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利用游戏的积分、徽章、排行榜等机制,激发竞争与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在挑战与成就的循环中保持学习投入,降低学习焦虑,促进知识内化。

() 提升乡村音乐教师数字素养

提升乡村音乐教师数字素养是推进课堂深度变革的关键。政府和学校需协同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与支持体系:

1) 学校开展校本常态化研修:以学期为单位,系统开展聚焦乡村音乐教学痛点的“音乐 + 技术”培训(如基础操作、资源检索、音视频编辑、在线教学、测评工具应用),采用本土教学案例驱动、任务实践、名师讲堂、校内工作坊、教师同伴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确保教师研修学以致用。

2) 营造教师自主发展生态:让教师明确数字技术对提升教学效能的价值,学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组建“数字教研共同体”,通过教研组经验分享、跨校交流、课例互评等活动,共同开发创新教学方案。

3) 完善学校激励制度:将信息技术应用深度与课堂教学创新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与评优体系,对成果突出者给予认可与支持(如授予荣誉、提供研修基金),让教师系统形成“学习–实践–提升”的良性循环。

5. 挑战与应对

在乡村地区推行信息技术融合的音乐教学模式,虽然前景广阔,但也会面对多重现实挑战,需针对性地制定低成本应对策略。

资金短缺是首当其冲的难题。乡村学校财务紧张,难以承担采购多媒体设备、数字工具的费用。对此,可采用“分层配置”策略:借助教育公平专项资金,为乡镇中心学校配备投影仪、音响等基础设备;向当地企业发起倡议,募集其闲置的电子设备;与公益组织合作,申请旧平板电脑,组建可移动的数字学习角,以此降低硬件采购成本。

网络条件不佳也制约着教学模式的推行。部分偏远乡村常面临信号弱、网费贵的问题。“双轨并行”方案能有效应对:学校与电信运营商沟通,争取开通教育专用网络,并协商流量优惠;教师提前下载教学所需音视频,在网络不佳时开展离线教学;充分利用电视“空中课堂”频道,通过机顶盒接收音乐课程,突破网络限制。

师资力量不足同样是关键挑战。乡村教师的数字技能水平有限,影响新教学模式的落地。可构建“校内培育”体系:选派年轻教师参加县级免费数字技能培训,回校后担任“技术先锋”,开展“一带多”互助活动;在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平台搜集简单易懂的操作教程,整理成图文手册供教师随时学习;联合城市学校,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备课交流,在互动中提升应用能力。

文化融合难题也不容忽视。外来数字资源可能与乡村本土文化脱节。“本土转化”策略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教师用手机记录本地山歌、节日音乐活动,制作成校本数字素材;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软件改编本地传统曲调,如侗族大歌、壮乡民歌等;在虚拟乐器教学中融入二胡、芦笙等民族乐器元素,实现信息技术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6. 总结

AI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乡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整合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实施双师模式协同教学、运用数字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策略,可有效应对当前乡村音乐教学的困境,提升教学质量。未来研究应持续深化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机制,探索实践模式和教学应用效果评估,开发适配乡村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资源与工具,推动乡村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级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究”(项目编号:X2024025)和来宾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协同提质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运行与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LBJK2024A022)的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嘉怡. 核心素养视域下非遗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8): 160-162.
[2] 陈桂玲. 农村地区竖笛教学的探索与经验[J]. 乐器, 2023(7): 50-51.
[3] 袁蒙.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 学生·家长·社会, 2025(12): 57-59.
[4] 毕冬梅. 乡村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 时代报告(奔流), 2025(3): 30-32.
[5] 厉莹. 探索小学音乐密码,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C]//广东教育学会. 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成果集. 2024: 373-376.
[6] 邵华颖, 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4(8): 91-93.
[7] 张艳.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谈[J]. 新智慧, 2022(27): 94-96.
[8] 许小龙. 巧用音乐游戏, 助力小学音乐教学[J]. 启迪与智慧(上), 2022(1): 62-64.
[9] 翁夏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4): 119-120.
[10] 汉琳. 解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黄河之声, 2020(6): 112.
[11] 刘丽群. 小学音乐欣赏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探讨[J]. 黄河之声, 2019(21):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