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录考试背景下公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N警察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under the Recruitment Examination—Taking N Polic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5.159172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翟春婕*:南京警察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潘 彤:南京警察学院侦查学院,江苏 南京;吴 瑞:南京警察学院信息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招录考试人才培养公安院校备考情报Recruitment Examin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Exam Preparation Intelligence
摘要: 招录考试有效促进公安院校公安队伍专业化建设和保障公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N警察学院2021级毕业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开展了招录考试备考现状的调研工作,从学院、课程和学生三方面总结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并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招录考核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可以辅助提升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提高招录考试专业科目成绩,构建长效人才培育机制。
Abstract: The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team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ensu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undertakings. The graduating students from the 2021 cohort of N Police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nd a survey on their preparation status for the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university, courses and students were summarized. Furthermore,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er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recruitment assessment we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assist in enha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llevi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during exam preparation, improving their performance in specialized subjects of the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mechanism.
文章引用:翟春婕, 潘彤, 吴瑞. 招录考试背景下公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N警察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9): 704-7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27

1. 引言

公安院校作为预备公安队伍人才培养基地,在公安队伍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普通高校相比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着显著差异[1] [2]。从2016年开始,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参加统一组织的招录考试。其中笔试内容中的《公安专业科目》与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联系紧密。招录考试为公安院校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渠道,考试成绩也成为检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部分学者研究了招录考核与专业课程训练体系的关系,进一步构建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3]-[5]。如张佳文等[6]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提出“协同性”课程研制,“差异化”备考机制,构建“多维式”招录机制;何斌[7]认为公安院校应加强公安专业之间的融合,注重理论与业务实践能力的结合。同时,部分学者探讨了招录考试背景下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公安学基础理论》[8]《警察科学概论》[9]及公安院校法律课程[10]等分值占比较高的课程。招录考试突出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要求院校课程设置与实战需求紧密对接,如何将招录考试知识点与核心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进一步形成全过程招录考试教育理念,是当前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情报理论与实践》课程是N警察学院通识课程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情报意识,锻炼情报思维、数据应用能力,以“面向实战、贴近实战、服务实战”为目标。招录考试明确考核毕业生的情报信息工作能力,与该门课程的课程考核目标一致,而当前对情报类专业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战教学方面[11]-[13],针对招录考试背景下的该类课程教学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N警察学院为例,调研2021级毕业班学生备考现状,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并从多角度提出提高学生备考效果的改进措施。

2. 招录考试备考现状

随机选取N警察学院2021级毕业班两个专业共277名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同时通过组织小范围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增加问卷结果的可信度。将调查问卷的结果整理之后,总结了备考时间、专业课程教学及心理健康三个方面的备考现状。

2.1. 备考时间安排相对集中

问卷针对学生备考时间设置了四个选项,结果如表1所示,有199名学生选择了大三下学期(专业实习期间)开始备考,比例约占72%,结合座谈结果,多数学生在大三上学期之前对招录考试考核知识点不明确,大三下学期开始购买备考书籍,同时因为被安排了实习任务,所以时间相对碎片化,主要精力仍在实习任务上。近一半的同学在大四开始备考,时长为4个月左右。

Table 1. Examination preparation time allocation options

1. 备考时间安排选择

备考时间

选择人数

比例

座谈结果

大二下

23

8.3%

了解笔试科目,没有职业发展规划

大三上

55

19.9%

专业课程考试、社团活动等精力分散

大三下

89

32.1%

时间碎片化,未制定备考计划,实习任务完成后看书

大四上

110

39.7%

制定备考规划,报名辅导班,观看考试辅导教学视频

2.2. 专业课程与考点关联度偏低

座谈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需要集中精力花费较多时间备考,因此,在第一道题的基础上,问卷针对学生们备考内容设计了第二道题,调研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备考是否有帮助。结果见表2,表明有84.5%的学生希望学校专业课程增加与招录考试内容的关联度,虽然有些课程在课堂上会明确表示与招录考试考点相关,但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不佳,无法对备考起到很好的效果。

Table 2. Relevance sele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2. 专业课程与招录考试关联度选择

专业课程与招录考试的关联度

选择人数

比例

座谈结果

几乎没有

95

34.3%

课程与招录考试断层感明显

较低

139

50.2%

法律课程与招录考试关联多

较高

30

10.8%

少数专业课程会涉及

很高

13

4.7%

提前熟悉招录考试大纲

2.3. 学生备考压力普遍较大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挑战日益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不容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针对学生的备考压力也进行了调研,表3数据表明学生在心理层面高度重视招录考试。班级成绩排名相对靠前的一部分同学表示提前熟悉了招录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内容,所以在学习与招录考试知识点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中注意积累,且养成了每日阅读时政新闻的习惯,相对来说备考压力适中;63.1%的学生压力相对较大,招录考试作为学生进入公安队伍的主要途径,工作岗位选岗基本依据招录考试成绩排名,很多学生希望选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城市、岗位,就必须考取高分才能获得选择权。

Table 3. Examination preparation stress level selection

3. 备考压力程度选择

备考压力

选择人数

比例

座谈结果

较小

15

5.4%

专业方向定岗招人,不按成绩排序选岗

适中

87

31.4%

备考时间相对较长,备考内容提前熟悉

较大

130

46.9%

四个月集中时间准备,做题准确率偏低

很大

45

16.2%

跟风式备考,前期无基础

3.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本文结合2021级毕业班调研结果总结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当前存在的不足,从学院角度来说,缺乏招录考试系统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中招录考试教育理念不深;从课程角度来说,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够完善,面向招录考试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衔接不够;从学生角度来说,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考核评价过程性不够,备考压力大。

3.1. 教学全过程招录考试教育理念不深

在校学生并未受过招录考试系统指导,备考阶段对考试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不能很好地将考点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结合,只能靠时间和题量积累备考效果。以《情报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情报基础理论、管理、搜集方法、分析思维以及应用方法和技巧。教师虽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多次提及相关考点,但很多学生因为不明确专业课程与招录考试的结果导向,往往局限于期末考试取得好的成绩,偏向应试学习方式,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对招录考试备考起不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2. 专业课程与招录考试考核能力关联不强

尽管学院遵循“应有尽有”的原则开设了招录考试涉及的相关专业课程,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依据教师课堂授课表现、教学材料的完备性及课程是否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要求完成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通过学生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体现课程教学成果,与招录考试成绩并不关联。例如,在《情报理论与实践》课堂上教师讲解了情报与数据、知识、信息等词汇的区别,但如果根据历年招录考试考题形式设计考查题目,结果表明学生答题正确率并不高,可见专业课程教学与招录考核能力关联不强。

3.3. 学生专业知识应用于招录考试能力不足

通过座谈得知学生大多会通过购买网站资料、在线课程,使用一些App的模拟试卷等方式进行备考,很多同学跟风转发同班同学的朋友圈以获取资料,对于资料与考点是否联系紧密,网站或者App知识点是否准确,学生并没有辨别的能力。此外,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相对招录考试较为基础,招录考试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水平,当考题较为灵活,与课堂讲授不尽相同时,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随之“失效”,进入备考阶段需重新学习,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概念情境性能力需提高。

4. 招录考试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公安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在招录考试大背景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打造优质教学育人师资团队,切实提升学生的公安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招录考试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有效增加学生的备考时间,提升备考能力,减轻备考压力,提高招录考试专业科目成绩。专业科目备考策略如图1所示。

Figure 1. Preparation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subjects in recruitment examination

1. 招录考试专业科目备考策略

4.1. 人才培养方案衔“接”招录考试备考机制

4.1.1. 整合多学科专业课程

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是提升学生招录考试专业科目成绩的基础,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备考压力。招录考试考核知识点涉及专业课程数量较多,因此由教务处统筹安排,联合各学科骨干教师,梳理与招录考试专业科目考点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知识点,明确教学单位及教学学期,将关联度高的核心课程集中安排在同一学期。对照考点细化课程教学章节,明确教学重点,查漏补缺,配置专业师资,提升课程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在校学生系统讲解招录考试考点,提醒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明确考点,让学生在入学三年内对招录考试专业科目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有清晰的认知。

4.1.2. 优化专业实习机制

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学生的大三下学期,针对实习对备考是否有助力的问题,座谈结果呈现一边倒的局面,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助力不大。这说明学生对专业实习与备考的关联性认知不足,易将实习视为“任务”而非“备考环节”。其实课程、实习、招录考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公安学学科起源于研究重大社会治安问题,公安情报思维可以提高办案效率,学生在接触并处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战化导向的备考提供有益的思路。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公安实践工作中,不仅实现“学”,而且实现了“会”,是“教学练战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实习机制,让学生们意识到专业实习对备考的重要性。首先,实习前开展“实战备考动员会”,强化学生对实习价值的认知。其次,建议选择大三上学期,也就是学生专业实习前确定毕业论文导师。专业实习期间,导师可以提供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指导,案件处理不会仅涉及一门专业课程知识,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如处理案件前需先搜集与案件相关的情报,前期课堂会讲解多种搜集方法,并给出搜集渠道,学生可以在真实案件中应用情报搜集方法开展工作,检验学习效果并强化。通过专业实习有意识地深化课程知识,积累实战经验,从而适应招录考试的灵活题型,做到无论在校还是在实习岗位都与招录考试考核有效衔接。

4.1.3. 增加招录考试培训力度

在课程和实习“备考化”的基础上,为了区分校外培训机构,学院可以适当增加多元化的招录考试培训形式。在每学期固定时间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招录考试”考纲解读会,邀请考试命题负责人宣讲;建立高分考生资源库,鼓励历届高分考生返校分享备考经验;组建题库研发小组,增加考点核心课程老师开展专项精讲课程的选项,定期更新,在研发题库的同时增加辅导答疑的课时,在公众号发布招录考试备考小贴士等,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备考方式,如大一学生需认知考情,大四学生需专项突破等,增加培训的匹配度,减轻学生培训资金压力的同时实现精准备考。

4.2. 招录考试“进”专业课程教学

4.2.1. 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

招录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实战化教育作为应用型院校的重点之一,一般专业课程会设置1/3~1/2全课时作为实验课时,通过在课程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加入实训安排,及时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设计情报分析案例实训练习时,学生需要将策划、搜集、评估、整理、分析、实施、反馈等步骤按照公安情报工作流程整合起来,模拟实战训练,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但学生往往为了应对课程考试,将实训练习仅作为作业完成,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应用能力的目标。因此,针对招录考试核心课程,建议实训练习时明确考查目的,制定考核标准,如“内容深度(40%)、逻辑呈现(30%)、创新思路(20%)、团队协作(10%)”等评分细则,形成完整报告及现场答辩,帮助学生巩固前期理论知识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契合招录考试需求。

4.2.2. 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科目笔试内容中有大量考点与多学科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如法律知识考点是涉及《刑法学》《民法学》等课程学习的内容;警务技能知识考点在《警务战术》《枪械射击》等课程中有所体现,而基层教学组织一般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多位教师形成课程组,因此需打破专业壁垒,从学院层面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并给予一定的荣誉激励。以招录考试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学科课程体系差异大,核心课程与招录考试考点关系复杂,可能出现内容重复或者遗漏的情况,采用“线上 + 线下”结合模式梳理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线下每学期集中开展集体备课,线上通过共享文档实时更新,团队负责人明确各成员职责,定期召开进度汇报会。跨专业教学团队有助于学生打牢通识课基础,优化核心课内容,保证精讲细讲专业科目考点,根据课程的开设时间,建立从基础理论的讲解、强化到理论的实战应用的科学学习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2.3. 多元化课程教学方式

专业课程与考点关联度的座谈结果表明学生认为所学课程与考点关联度偏低,对课程知识掌握不足,可见教学形式需做出进一步调整,且教学内容难度需要增加。在针对招录考试考点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对考试考纲的研究和拓展,更为科学全面覆盖考点,根据考纲更新课程知识点,促进课程教学与备考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集思广益,针对不同课程特色形成多样化的讲授形式,不断总结历年真题和时政热点,用题目讲解知识点,用实训锻炼应用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增加招录考试考点比例,提升学生对招录考试的认知度,对考生开展模拟考试并将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定期更新教学PPT和案例库,构建理论、实践和备考一体化的课堂。

4.3. 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入”招录考核

在座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就业与招录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在校学习课程只需要通过期末考试,保证可以顺利毕业即可,这种心理使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学生的备考难度。目前对部属院校的本科生来说,综合成绩排名前10%的同学可以参加跨省调剂,因此参加跨省调剂的学生相对重视在校课程成绩。将专业课程学习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全员招录考核可以使得招录考核方式变得多元化。问卷调查表明63.1%的学生认为备考压力较大,而在校课程成绩考核的加入,可以使招录考试成绩影响就业的比例相对下降,有效缓解学生备考压力。从用人单位层面,招录评价体系更客观、全面;从学院层面,符合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形成真正的过程性评价;从学生层面,在大学前期有效增加学生的招录考试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注重平时课程知识的积累,核心课程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让学生备考过程更加有信心。

5. 结语

招录考试是公安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新时代公安院校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做到全员重视、全过程关联、全方位备考。本文从学院、课程和学生三方面总结了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并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招录考核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包括整合多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加强跨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课程结构安排多元化、优化专业实习机制及培训力度等。只有贯彻招录考试教育全过程理念,将招录考试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增加教学与招录考试的关联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配合全面科学的考核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招录考试成绩,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多视角复合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105);南京警察学院智慧课程建设专项(ZHKC25010);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编号:苏教师函[2022] 29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教高厅函[2019] 46号)。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芩欣, 唐雪莲. 新质公安战斗力视角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 公安研究, 2024(8): 84-90+115.
[2] 华瑜.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 公安教育, 2009(9): 48-53.
[3] 刘君. 招录培养制度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3): 116-120.
[4] 叶涛. 论招警联考制度背景下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训练体系的构建[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2): 91-94.
[5] 金诚. 面向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公安教育, 2021(9): 54-57.
[6] 张佳文, 毛芋晓. 公安联考视域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J]. 西部学刊, 2022(21): 107-111.
[7] 何斌. 对招警联考体制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16(4): 97-102.
[8] 吉鹏, 梁美红. 公安联考背景下《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探讨[J].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3(9): 110-115.
[9] 袁华, 王春梅. 招警联考背景下“警察科学概论”教学目标定位: 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J].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0(1): 105-109.
[10] 吴君霞. 招警联考视域下公安院校法律课程改革探究[J]. 森林公安, 2023(2): 38-42.
[11] 王欣. 大数据战略背景下的公安情报学课程体系改革方向[J]. 公安教育, 2018(9): 55-60.
[12] 邵勇宏. 大数据条件下公安情报学人才培养实战化研究[J].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3): 55-60.
[13] 杨竞. 大数据思维视域下公安情报实训课程研究[J].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3(8):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