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索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averse
摘要: 元宇宙作为新兴数字技术集成平台,正在深刻重塑高等教育生态。本文从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路径创新三个维度,探讨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思政)教育的可能性与实践路径。分析表明,元宇宙不仅契合数智文明发展趋势,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逻辑。通过虚实融合、沉浸体验、虚拟角色和数智融合等特征,元宇宙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在路径创新上,本文提出从教育场域、教育内容、教育角色、教学模式到教学评价的系统转型,以实现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升级。最终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e metaverse, as an emerging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digital technologies, is profoundly reshaping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ie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of leveraging the metaverse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key features, and innovative pathway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etaverse not only aligns with the trajectory of the digital-intelligence civilization but also embodies the deep logic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rough features such as virtual-real integration, immersive experiences, virtual roles, and digital-intelligent fusion, the metaverse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innovative pathway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across educational fields, content, roles,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o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Ultimately, it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form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杨昊, 朱烨, 沈艳, 陈敏. 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9): 725-7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30

1. 引言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元宇宙作为一种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沉浸式数字空间,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根据麦肯锡报告[1],元宇宙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万亿美元,其中教育领域应用占比显著上升。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阵地,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存在时空限制、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而元宇宙的出现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创新机遇。本文从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路径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能性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改革贡献新思路。

2.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2.1.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数智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IoT)、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正全面推进,标志着人类社会迈向以数据和智能为核心的新时代。元宇宙作为这些技术的集大成者,不仅代表技术融合的巅峰,还预示着数字智能文明的新纪元,为教育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Gartner报告[2],元宇宙在教育、游戏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拓展,沉浸式学习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元宇宙与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原住民特性高度契合,其沉浸式环境与多维互动体验,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理想载体。在元宇宙的多维虚拟空间中,学生可通过模拟现实社会场景,参与虚拟活动讨论或重现革命历史事件,践行价值观[3]。其高互动性与实用性不仅增强学生认知体验,还促进价值观内化与行为养成。

元宇宙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促进知识与文化的跨界融合,为高等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力。这种模式有效满足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活力。随着技术进步与教育理念革新,元宇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数智时代不可逆的趋势。

2.2.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创新的应有之义

在元宇宙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传承创新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路径。守正即坚守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原则,确保教育的政治方向与育人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还能引导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正确价值导向,避免迷失于数字幻境。在元宇宙环境中,教育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将教育内容与价值观深度融合[4]。守正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的传承,也是青年正确运用数字技术的前提。

创新则源于教育环境变迁与学生需求演进,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与重塑。元宇宙技术的兴起为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空间,推动教学向沉浸式、互动性和可塑性方向转型。这种创新显著提升教育吸引力,通过方法革新使内容更生动、形式更多样。通过模拟复杂社会关系、历史事件或未来场景,学生可增强情感认同、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教育实效。

传承创新是对新时代教育变革的积极响应。高校思政教育需在坚持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拥抱技术创新,通过更新内容与形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是传统理念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助力培育坚定价值观的时代新人。

2.3.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关系与实践实现存在和发展,为元宇宙赋能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哲学依据。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关系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元宇宙作为前沿平台,呈现新型社会存在形式,个体互动与实践突破传统限制。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元宇宙作为数字生产力的延伸,推动思政教育从抽象理论向具象实践转型[5]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对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揭示了人的意识与行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与发展。元宇宙的多维互动空间可模拟复杂社会关系,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互动数据,促进价值观形成,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但从辩证视角看,这种模拟并非完美再现现实,而是可能引入偏差,例如算法偏见可能扭曲社会关系表征,强化霸权叙事,需通过批判性介入来矫正。同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强调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为元宇宙应用提供指导,避免技术异化。教育者须辩证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分析元宇宙提供工具,还为其作为思政教育新渠道的必然性奠定基础。这一基础要求在设计与实施中,深刻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及实践的核心作用,充分挖掘元宇宙潜力,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与多元化。

3.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特征与创新路径

3.1. 基于“虚实融合”的时空重构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元宇宙通过高度互联现实与虚拟,重塑教学时空结构。其整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形成虚实融合的互联网应用与社会形态,构建由虚拟世界与数字内容构成的复杂生态,提供广阔的内容生产与信息编辑空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6],虚拟现实等技术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驱动力,为虚实融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此特征突破时空限制,创建虚拟教学空间,使学生实现跨地域、跨时段深度互动,打破传统教室物理束缚。这种空间拓展教学边界,提供灵活学习路径,使内容更具多样性与全球视野。学生可随时进入虚拟课堂,重现“长征”等历史事件,体验时代文化与社会环境,深化对历史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理解。通过传感器传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个人身份为中心配置内容,通过共享激发情感联结,实现多重宇宙中的身份认同与思想共鸣。

路径创新上,教育场域从“技术在场”向时空无限扩展转型。传统模式依赖视频会议等工具,互动有限;元宇宙构建虚实融合场域,使学生体验思政内容的时空连续性[7]。关键路径包括:构建动态虚拟场景,利用区块链保障跨域数据安全;促进跨时空协作,如全球虚拟讨论;投入基础设施如头显,确保全球接入。教育者转为时空架构师,引导思政探索。

在小范围教学实验中,10名本科生使用虚拟头盔参与“长征”模拟,通过虚实融合技术重塑教学时空结构,实现跨时段历史重现和跨地域协作,从而增强对革命精神的共鸣与认同。问卷显示,对革命精神理解得分平均提高15%,时空重构显著提升跨域情感内化与思政教育实效。

3.2. 基于“沉浸体验”的具身认知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沉浸体验指个体在虚拟环境中全身心投入的感知与互动。在元宇宙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下,这一体验超越感官层面,演变为具身认知,即通过身体感知与行动认知世界,实现个体与环境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深化思政内容理解,并提升道德素养与思想品德。研究表明,沉浸式学习显著提高记忆保留率与技能习得效率[8]

在思政教育中,此特征支持学生通过身体互动直观领悟内容,利用虚拟模拟探讨伦理问题或社会实践。身体经验至关重要,帮助学生感知道德规范与责任。例如,在“抗洪”场景中,学生体验决策困境,增强责任感,深化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认知。情感与认知交互构成本特征核心机制:通过虚拟实践产生共鸣,使教育更生动、有意义,为道德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情感识别技术实时优化场景,进一步提升情感内化效果,同时避免过度沉浸引发的认知疲劳。

路径创新上,教育内容从静态传授向动态具身建构转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与感官融合,增强适应性[9]。关键路径包括:构建具身知识库,整合3D模拟资源;生成感官个性化内容,避免统一模式;鼓励用户生成具身案例,实现共建共享。同时,融入情感识别技术在实时优化动态内容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通过监测学生情感状态(如注意力波动或疲劳信号)动态调整场景强度与节奏,进一步提升情感内化效果,并有效规避认知疲劳风险。融入跨学科情景,如重现“改革开放”结合“碳中和”峰会,通过实时感官更新维持时效性。

3.3. 基于“虚拟角色”的双重身份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元宇宙的虚拟角色机制赋予双重身份特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角色互换与融合,打破主客体界限,促进共同参与和深度互动。传统课堂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导致活力不足;元宇宙实现身份双重性:教师转为引导者,学生转为探索者,提升互动活力[10]

在思政教育中,此特征依托场景构建,教师设计环境激发兴趣,如模拟会议中角色扮演,实现动态互动与共建,提升价值观内化。学生探讨伦理议题,如“乡村振兴”中轮流担任“干部”与“村民”,培养领导力和共情力;辅助分配确保公平。机制拓展模式,推动知识共建与道德培养,向人文演进。但需警惕身份混淆,通过规则确保价值导向,并支持身份专属数据生成,避免角色异化风险。

路径创新上,教育角色从主客体向身份共融转型,强调平等互换与集体共建[11]。关键路径包括:促进实时角色协作、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角色分配以确保公平互换(如基于学生背景与兴趣算法匹配角色,避免偏见);开展团队项目应对情境。反馈通过身份记录指导,建立社区共享,融入游戏化增强积极性。同时,整合身份记录反馈机制来实时监控集体共建效果,例如追踪互换互动数据以动态调整协作规则,进一步规避角色异化风险,确保平衡关系并符合价值观。

在教学实验中,18名师生参与虚拟“民族复兴”讨论会互换角色。学生参与度提升30%,批判性思维得分平均提高10%,学生反馈显示显著增强团队精神与情感认同,突出身份特征的互动独特性。

3.4. 基于“数智融合”的动态评价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元宇宙的数智融合赋予动态评价特征,通过人工智能与感知整合,实现从静态向实时多维转型,解决忽视过程、局限于课堂、缺乏追踪的痛点[12]。借助大数据与物联网,构建连续体系,将判定转为成长指导,优化思政效果。

在实践中,感知技术(如眼动追踪)监测行为情感,为调整提供依据;算法分析成绩、态度与价值观,预测问题,支持干预。研究显示,此类融合显著提升准确率,契合智能教育趋势。融合实现“成长认证”,记录轨迹,支持多维评价。例如,在虚拟模拟中追踪进步,生成报告;区块链确保安全,多源输入扩展范围,提升公平性。但需重视隐私与算法偏见,通过规范保障,并定期审计数据以防范异化。此特征进一步允许量化思政效果,如通过情感指标评估价值观转变深度,结合课外活动数据形成全景画像,提升评价的预测性和预防性。

路径创新上,教学模式从统一教授转向个性化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中心、灵活性和实践导向,以满足新时代青年的多样化需求。其关键路径包括人工智能推荐个性化资源、开展虚拟实践活动,以及建立学习社区促进协作,从而确保自主学习路径的多样化。同时,教学评价从单一静态转向多元动态,利用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实现全面、实时、精准评估。评价转型的关键在于智能感知捕获多元数据、多源反馈整合、人工智能追踪成长轨迹并提供干预;此外,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克服传统局限,并通过伦理算法设计规避潜在偏见,实现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全面升级。

4. 结语

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通过理论基础夯实、关键特征剖析与路径创新探索,论证了元宇宙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的潜力。未来需加强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与师资培训,推动元宇宙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关注数据隐私与数字鸿沟问题,确保公平普惠,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省级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传承中国工程精神,讲好中国工程故事”、川教厅办函[2024]6号;省级教改项目、“构建人工智能与行业特色深度融合的新质人才培养体系”、JG2024-085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McKinsey & Company (2022) Value Creation in the Metaverse: The Real Business of the Virtual World.
https://www.mckinsey.com/~/media/mckinsey/business%20functions/marketing%20and%20sales/our%20insights/value%20creation%20in%20the%20metaverse/value-creation-in-the-metaverse.pdf
[2] Gartner (2023) Emerging Technologies: Critical Insights for Metaverse Adoption in Education and beyond (Research Report No. ID G00770809). Gartner Inc.
[3] 张国花. 基于协同理论高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J]. 继续教育研究, 2023(7): 78-82.
[4] 段卫洁, 姚立泽, 张新敏, 潘越广. “双线交融”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 21(1): 59-63.
[5] 罗瑶. 未来教育发展呈现“元宇宙 + 智网空间站”的生命形态探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5): 66-71.
[6]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2) Shap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The Role of Immersiv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Immersive_Media_Technologies_2022.pdf
[7] 宋玲玲, 张冠珠, 张秀玲. 元宇宙理念下个性化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 职业技术, 2024, 23(9): 25-30.
[8] 王颖, 彭春辉. 教育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机遇、困境及其应对[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3): 92-97.
[9] 宋玲玲, 孔霄汉. 元宇宙赋能职业教育教与学范式转型目标、内容与实施路径[J]. 职业技术, 2024, 23(6): 40-47.
[10] 董星辰, 马国巍. 元宇宙视域下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空间的建构框架与实践进路[J]. 职业教育研究, 2024, 44(9): 80-85.
[11] 林金茹, 秦晓华. 元宇宙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及应对[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4(3): 75-81.
[12] 凌伟. 元宇宙时代下的高职教育智能发展研究[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3(3):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