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元宇宙作为一种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沉浸式数字空间,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根据麦肯锡报告[1],元宇宙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万亿美元,其中教育领域应用占比显著上升。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阵地,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存在时空限制、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而元宇宙的出现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创新机遇。本文从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路径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能性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改革贡献新思路。
2.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2.1.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数智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IoT)、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正全面推进,标志着人类社会迈向以数据和智能为核心的新时代。元宇宙作为这些技术的集大成者,不仅代表技术融合的巅峰,还预示着数字智能文明的新纪元,为教育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Gartner报告[2],元宇宙在教育、游戏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拓展,沉浸式学习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元宇宙与当代大学生的数字原住民特性高度契合,其沉浸式环境与多维互动体验,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理想载体。在元宇宙的多维虚拟空间中,学生可通过模拟现实社会场景,参与虚拟活动讨论或重现革命历史事件,践行价值观[3]。其高互动性与实用性不仅增强学生认知体验,还促进价值观内化与行为养成。
元宇宙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促进知识与文化的跨界融合,为高等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力。这种模式有效满足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活力。随着技术进步与教育理念革新,元宇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数智时代不可逆的趋势。
2.2.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创新的应有之义
在元宇宙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传承创新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路径。守正即坚守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原则,确保教育的政治方向与育人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还能引导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正确价值导向,避免迷失于数字幻境。在元宇宙环境中,教育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将教育内容与价值观深度融合[4]。守正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的传承,也是青年正确运用数字技术的前提。
创新则源于教育环境变迁与学生需求演进,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与重塑。元宇宙技术的兴起为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空间,推动教学向沉浸式、互动性和可塑性方向转型。这种创新显著提升教育吸引力,通过方法革新使内容更生动、形式更多样。通过模拟复杂社会关系、历史事件或未来场景,学生可增强情感认同、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提升教育实效。
传承创新是对新时代教育变革的积极响应。高校思政教育需在坚持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拥抱技术创新,通过更新内容与形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新时代青年。这不仅是传统理念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助力培育坚定价值观的时代新人。
2.3.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关系与实践实现存在和发展,为元宇宙赋能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哲学依据。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关系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元宇宙作为前沿平台,呈现新型社会存在形式,个体互动与实践突破传统限制。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元宇宙作为数字生产力的延伸,推动思政教育从抽象理论向具象实践转型[5]。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对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揭示了人的意识与行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与发展。元宇宙的多维互动空间可模拟复杂社会关系,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互动数据,促进价值观形成,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但从辩证视角看,这种模拟并非完美再现现实,而是可能引入偏差,例如算法偏见可能扭曲社会关系表征,强化霸权叙事,需通过批判性介入来矫正。同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强调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为元宇宙应用提供指导,避免技术异化。教育者须辩证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分析元宇宙提供工具,还为其作为思政教育新渠道的必然性奠定基础。这一基础要求在设计与实施中,深刻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及实践的核心作用,充分挖掘元宇宙潜力,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与多元化。
3.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特征与创新路径
3.1. 基于“虚实融合”的时空重构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元宇宙通过高度互联现实与虚拟,重塑教学时空结构。其整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形成虚实融合的互联网应用与社会形态,构建由虚拟世界与数字内容构成的复杂生态,提供广阔的内容生产与信息编辑空间。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6],虚拟现实等技术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驱动力,为虚实融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此特征突破时空限制,创建虚拟教学空间,使学生实现跨地域、跨时段深度互动,打破传统教室物理束缚。这种空间拓展教学边界,提供灵活学习路径,使内容更具多样性与全球视野。学生可随时进入虚拟课堂,重现“长征”等历史事件,体验时代文化与社会环境,深化对历史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理解。通过传感器传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个人身份为中心配置内容,通过共享激发情感联结,实现多重宇宙中的身份认同与思想共鸣。
路径创新上,教育场域从“技术在场”向时空无限扩展转型。传统模式依赖视频会议等工具,互动有限;元宇宙构建虚实融合场域,使学生体验思政内容的时空连续性[7]。关键路径包括:构建动态虚拟场景,利用区块链保障跨域数据安全;促进跨时空协作,如全球虚拟讨论;投入基础设施如头显,确保全球接入。教育者转为时空架构师,引导思政探索。
在小范围教学实验中,10名本科生使用虚拟头盔参与“长征”模拟,通过虚实融合技术重塑教学时空结构,实现跨时段历史重现和跨地域协作,从而增强对革命精神的共鸣与认同。问卷显示,对革命精神理解得分平均提高15%,时空重构显著提升跨域情感内化与思政教育实效。
3.2. 基于“沉浸体验”的具身认知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沉浸体验指个体在虚拟环境中全身心投入的感知与互动。在元宇宙支撑的虚拟现实技术下,这一体验超越感官层面,演变为具身认知,即通过身体感知与行动认知世界,实现个体与环境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深化思政内容理解,并提升道德素养与思想品德。研究表明,沉浸式学习显著提高记忆保留率与技能习得效率[8]。
在思政教育中,此特征支持学生通过身体互动直观领悟内容,利用虚拟模拟探讨伦理问题或社会实践。身体经验至关重要,帮助学生感知道德规范与责任。例如,在“抗洪”场景中,学生体验决策困境,增强责任感,深化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认知。情感与认知交互构成本特征核心机制:通过虚拟实践产生共鸣,使教育更生动、有意义,为道德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情感识别技术实时优化场景,进一步提升情感内化效果,同时避免过度沉浸引发的认知疲劳。
路径创新上,教育内容从静态传授向动态具身建构转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与感官融合,增强适应性[9]。关键路径包括:构建具身知识库,整合3D模拟资源;生成感官个性化内容,避免统一模式;鼓励用户生成具身案例,实现共建共享。同时,融入情感识别技术在实时优化动态内容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通过监测学生情感状态(如注意力波动或疲劳信号)动态调整场景强度与节奏,进一步提升情感内化效果,并有效规避认知疲劳风险。融入跨学科情景,如重现“改革开放”结合“碳中和”峰会,通过实时感官更新维持时效性。
3.3. 基于“虚拟角色”的双重身份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元宇宙的虚拟角色机制赋予双重身份特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角色互换与融合,打破主客体界限,促进共同参与和深度互动。传统课堂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导致活力不足;元宇宙实现身份双重性:教师转为引导者,学生转为探索者,提升互动活力[10]。
在思政教育中,此特征依托场景构建,教师设计环境激发兴趣,如模拟会议中角色扮演,实现动态互动与共建,提升价值观内化。学生探讨伦理议题,如“乡村振兴”中轮流担任“干部”与“村民”,培养领导力和共情力;辅助分配确保公平。机制拓展模式,推动知识共建与道德培养,向人文演进。但需警惕身份混淆,通过规则确保价值导向,并支持身份专属数据生成,避免角色异化风险。
路径创新上,教育角色从主客体向身份共融转型,强调平等互换与集体共建[11]。关键路径包括:促进实时角色协作、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角色分配以确保公平互换(如基于学生背景与兴趣算法匹配角色,避免偏见);开展团队项目应对情境。反馈通过身份记录指导,建立社区共享,融入游戏化增强积极性。同时,整合身份记录反馈机制来实时监控集体共建效果,例如追踪互换互动数据以动态调整协作规则,进一步规避角色异化风险,确保平衡关系并符合价值观。
在教学实验中,18名师生参与虚拟“民族复兴”讨论会互换角色。学生参与度提升30%,批判性思维得分平均提高10%,学生反馈显示显著增强团队精神与情感认同,突出身份特征的互动独特性。
3.4. 基于“数智融合”的动态评价特征及其路径创新
元宇宙的数智融合赋予动态评价特征,通过人工智能与感知整合,实现从静态向实时多维转型,解决忽视过程、局限于课堂、缺乏追踪的痛点[12]。借助大数据与物联网,构建连续体系,将判定转为成长指导,优化思政效果。
在实践中,感知技术(如眼动追踪)监测行为情感,为调整提供依据;算法分析成绩、态度与价值观,预测问题,支持干预。研究显示,此类融合显著提升准确率,契合智能教育趋势。融合实现“成长认证”,记录轨迹,支持多维评价。例如,在虚拟模拟中追踪进步,生成报告;区块链确保安全,多源输入扩展范围,提升公平性。但需重视隐私与算法偏见,通过规范保障,并定期审计数据以防范异化。此特征进一步允许量化思政效果,如通过情感指标评估价值观转变深度,结合课外活动数据形成全景画像,提升评价的预测性和预防性。
路径创新上,教学模式从统一教授转向个性化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中心、灵活性和实践导向,以满足新时代青年的多样化需求。其关键路径包括人工智能推荐个性化资源、开展虚拟实践活动,以及建立学习社区促进协作,从而确保自主学习路径的多样化。同时,教学评价从单一静态转向多元动态,利用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实现全面、实时、精准评估。评价转型的关键在于智能感知捕获多元数据、多源反馈整合、人工智能追踪成长轨迹并提供干预;此外,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克服传统局限,并通过伦理算法设计规避潜在偏见,实现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全面升级。
4. 结语
元宇宙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本文通过理论基础夯实、关键特征剖析与路径创新探索,论证了元宇宙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的潜力。未来需加强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与师资培训,推动元宇宙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关注数据隐私与数字鸿沟问题,确保公平普惠,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省级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传承中国工程精神,讲好中国工程故事”、川教厅办函[2024]6号;省级教改项目、“构建人工智能与行业特色深度融合的新质人才培养体系”、JG2024-085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