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宁学院为例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ouble Innovation +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Applied Private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Nanning University
摘要: 本文以南宁学院为研究对象,聚焦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深入推进及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结合广西“十四五”规划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分析南宁学院作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构建该体系过程中的必要性、实践探索、存在问题及改革路径。研究发现,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是南宁学院顺应时代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南宁学院现有实践的梳理,指出其在顶层设计、资源整合、课程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旨在为南宁学院及同类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育体系创新提供参考,助力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epth advancement of the national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Guangxi’s “14th Five-Year Plan”, this study focuses on Nanning Universit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ouble Innovation + Professional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applied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practical explor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orm paths of Nanning University, as an applied private university, in constructing this system.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building such a new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Nanning Universit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y sorting out the existing practices of Nanning University, it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in top-level design, resourc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reform suggestion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Nanning University and similar applied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help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literacy, innovative spirit,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noble morality.
文章引用:赵娟. 以南宁学院为例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772-78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37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贴近市场的办学导向,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南宁学院创办于1985年,前身为邕江大学,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南宁学院。学校坚持“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特色化”的办学定位[1],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设了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南宁学院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西“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及“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2],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南宁学院作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既是响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

然而,当前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双创”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融合不够深入、机制不够健全、效果不够显著等问题[3]。南宁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虽然在三者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个案,深入探讨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对于丰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提升南宁学院及同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广西“十四五”规划对教育改革的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其中,在高等教育方面,强调要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大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南宁学院作为广西本土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其发展方向与广西“十四五”规划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度契合。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正是南宁学院落实广西教育改革要求的具体体现。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能够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广西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2. 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教学框架,顺应时代要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3]

南宁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其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如开设了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1]。但在新形势下,这些专业也面临着与新兴产业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挑战。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能够推动南宁学院对现有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交叉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3.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具有独到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2.3.1. 学术意义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丰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4]。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于单一领域或两两结合的研究,对于三者有机融合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应用型民办高校这一特定语境下的研究更为缺乏。

本研究以南宁学院为案例,深入探讨三者融合的机制、路径和模式,能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案例,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为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推动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

2.3.2. 应用价值

在应用层面,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对南宁学院具有直接的实践价值。首先,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融合三种教育,能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有助于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形成独特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脱颖而出的关键。“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能够成为南宁学院的办学特色,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此外,南宁学院的实践经验也能为其他同类应用型民办高校提供借鉴[5]。目前,许多应用型民办高校都面临着类似的人才培养问题,南宁学院在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能够为这些高校提供参考,推动整个应用型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3.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以南宁学院为例

3.1. 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南宁学院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6]。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专业教育中,学校鼓励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融入创新创业元素。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软件项目;电子商务专业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电商创业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2]。例如,在创新创业讲座中,邀请成功的创业校友分享经验,强调创业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2.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顶层设计融合

南宁学院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双创 + 专业 + 思政”的融合。学校制定了《南宁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明确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作为学校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为了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等。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确保“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学校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7],明确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如何体现三者的融合。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工程伦理意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

3.3.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理念融合

南宁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觉自强,厚德厚学”的校训,这一校训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修养、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理念相契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同时,强调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例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知识,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将创新创业理念、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起来。

3.4. “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内容融合

3.4.1. 课程内容融合

南宁学院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积极推动“双创 + 专业 + 思政”的融合。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和思政元素。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教师会介绍一些成功的创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其创新点和社会价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开设融合性课程,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科技伦理与创新创业》等,这些课程将创新创业知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和价值观。

3.4.2. 实践教学融合

实践教学是南宁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在实践中实现三者的融合。

例如:学校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技能,还能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创业过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努力,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3.4.3. 校园文化融合

南宁学院注重营造“双创 + 专业 + 思政”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创新创业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等,将三者的理念和内容融入其中。

在创新创业文化节中,学校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创业项目路演、创新创业系列讲座等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强调创业的社会价值、鼓励学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中,学校结合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5. 师资队伍:建立“三维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专业教师“双创化”:实施“教师创业能力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指导学生双创竞赛,如机械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甘蔗渣环保材料研发”项目,既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学(思政)。

思政教师“专业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专业学院结对,如思政教师参与土木工程专业教研,共同开发“建筑史中的工匠精神”教学模块,将思政内容转化为专业语言。

企业导师“思政化”:聘请行业企业家担任校外导师,在传授创业经验(双创)和专业技术(专业)的同时,分享“创业中的诚信故事”“产业报国经历”(思政),如某东盟贸易企业导师在课堂上讲述“克服贸易壁垒、推广国货”的经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3.6. 文化浸润: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氛围

品牌活动:每年举办“东盟创业周”,设置“专业技能挑战赛”“创业项目路演”“中国–东盟合作故事会”等环节,2024年活动吸引30余家企业参与,学生在展示“跨境物流优化方案”(专业 + 双创)时,同步讲述“助力广西产品走出去”的初心(思政)。

环境育人:校园内打造“双创文化长廊”,展示学生创业项目与专业成果,标注其中的思政元素,如“乡村振兴电商团队”案例既体现专业能力,又彰显社会责任感;宿舍区设立“思政 + 双创”讨论角,由辅导员组织“专业学习与人生规划”座谈。

3.7. 实证研究,引入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论文的观点

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强化研究的实证支撑,本研究系统引入混合研究方法。在量化研究层面,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合作企业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问卷面向1000名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920份,回收率达92%;向300名承担相关教学任务的教师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回收率91.67%;向100家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85%。问卷内容聚焦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感知。

研究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参与“双创 + 专业 + 思政”融合课程或实践项目后,专业技能有明显提升;75%的学生表示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7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针对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融合实施中的体验与难点调查发现,60%的教师认为在课程融合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存在一定难度;55%的教师表示缺乏有效的融合教学方法与手段。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对接、人才适配性等障碍调查数据表明,70%的企业认为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对接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65%的企业表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不足,人才适配性有待提高。

定性研究,研究选取50名学生、20名教师和15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结构化访谈。通过深度对话补充量化数据未覆盖的细节信息,如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接受度差异,部分学生表示思政元素以案例形式融入时更容易接受;教师在双创教学中遭遇的资源限制具体表现,如缺乏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和实践指导机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具象描述,强调除专业技能外,沟通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也十分关键。后续本研究还会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提炼。通过量化与质性数据的相互印证,客观验证或修正研究过程中关于教育体系构建必要性、实践瓶颈等核心观点,确保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实证证据之上,避免主观断言,从而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4.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南宁学院为例

4.1.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综合培养存在不足

南宁学院在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师大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往往力不从心。同时,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的复合型教师更是稀缺,难以满足“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需求。

其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学校建立了一些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数量和质量还不够,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一些基地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学生实习为主,缺乏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再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学业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权重较低,且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思想政治学习。

4.2. 当前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

尽管南宁学院在“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目前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仍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7]

在课程设置上,三者的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例如,思政课程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开设,双创课程主要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专业课程则由各二级学院负责,三者之间缺乏沟通和协作,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在教学方法上,思政教育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与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的结合,显得较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创教育虽然注重实践,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教育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对思政元素和双创理念的融入不够,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师队伍方面,思政教师、双创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政。思政教师不了解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需求,难以在思政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双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专业教师则对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忽视了相关内容的融入。

4.3. 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

南宁学院在教育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育理念方面,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在管理体制方面,学校的管理体制较为僵化,部门之间的壁垒较多,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例如,在推进“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等多个部门的协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往往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了改革的推进效率。

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虽然学校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但应用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速度较慢,无法及时反映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5. 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的改革路径——以南宁学院为例

5.1. 积极打造众创空间第二课堂,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桥梁。南宁学院应积极打造众创空间第二课堂,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性。

首先,加强众创空间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可以加大对众创空间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建立健全众创空间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入驻项目的审核、孵化和管理,提高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

其次,推动众创空间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在众创空间内设立不同的专业工作室,如土木工程工作室、计算机工作室、电子商务工作室等,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邀请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创业建议,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再次,在众创空间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在众创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组织创业校友分享会、举办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在项目审核和孵化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开展具有社会价值的创业项目。

5.2. 积极打造“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文化氛围融合

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的融合。南宁学院应积极打造“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文化氛围融合。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理念和意义,报道学校在相关方面的成果和典型案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思政主题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融合的魅力。

其次,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与合作企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引入企业的创新文化、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workshops等,分享企业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文化理念,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

再次,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宣传学校的优秀创业校友、优秀学生标兵等先进事迹,他们在创新创业、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能够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升自己。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分享他们在“双创 + 专业 + 思政”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5.3. 积极探索“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线上 + 线下”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宁学院应积极探索“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线上 + 线下”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首先,建设线上教育平台。搭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线上教育平台,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思政课程视频、双创案例库、专业课程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开发线上互动平台,如讨论区、直播课堂等,方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其次,推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线上预习 + 线下讲授 + 线上复习”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课前将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上,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答疑,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课后,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复习和巩固,完成作业和测验。

再次,开展线上线下实践活动[8]。利用线上平台组织创新创业项目征集、思政知识竞赛等活动,线下开展项目路演、社会实践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交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经过初步筛选后,参加线下的项目路演活动,由专家进行评审和指导。

5.4. 积极深化批判性分析,突破三元融合实践流程的表层描述

首先,在深化批判性分析层面,本研究将突破对“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元融合实践流程的表层描述,聚焦“为什么融合存在阻滞”“现有模式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偏差何在”等深层问题,引入组织理论中的资源依赖理论与课程社会学的权力再生产视角作为分析工具,揭示融合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从组织理论视角看,南宁学院作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其内部行政部门、二级学院、实训基地及外部合作企业构成了多元利益主体。通过对访谈数据的编码分析发现,在三元融合推进中存在显著的资源博弈:行政部门倾向于将有限资源向品牌专业倾斜(如智能制造专业获得的双创实验室经费占总额的42%),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面临“设备陈旧、校企合作渠道狭窄”的困境(78%的文科教师提及此问题);合作企业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但更关注短期用工需求(65%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访谈中强调“优先培养能快速上岗的技能型人才”),对思政教育的融入持“边缘化”态度,导致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中,仅19%包含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设计。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与利益诉求的差异,直接制约了三元融合的全域推进。

再次,从课程社会学视角剖析,课程体系中暗藏的权力关系进一步加剧了融合难度。对12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显示:专业课程学分占比平均达68%,双创课程占18%,而思政课程及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时占14%,比例偏低,且多由辅导员或思政教师主导设计,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不高。这种“专业本位”的权力结构导致思政元素常被视为“附加项”,同时,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对思政教育的“隐性抵触”,问卷调查显示,43%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与专业学习关联度低”,这种文化认知上的阻力,使得三元融合难以形成内生动力。

6. 结语

构建“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是应用型民办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南宁学院作为广西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南宁学院的研究发现,要构建完善的“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顶层设计上,要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要推动三者的有机融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要加强众创空间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营造浓厚的“双创 + 专业 + 思政”教育文化氛围。

同时,要积极探索“线上 + 线下”的教育新模式,加强创业技能培养,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南宁学院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本研究虽然以南宁学院为案例,但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应用型民办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民办高校“双创 + 专业 + 思政”三重维度新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3ZJY1431)。

参考文献

[1] 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新体验——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论文集(2017) [EB/OL].
https://unn.edu.cn/cjrh/info/1097/1324.htm, 2019-10-23.
[2] 文家燕, 李静文, 李江, 姜峰. 四轮驱动 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EB/OL].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3/20/content_144747_18362447.htm, 2025-03-20.
[3] 何廷树, 赵喆, 张爱辉, 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4): 21-24.
[4] 胡弼成, 王莉君.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概念辨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06(2): 36-40.
[5] 寇丹华. “双创”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 20(6): 58-60.
[6] 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R]. 2021
[7] 黄兆信, 赵国靖, 洪玉管.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2): 59-64.
[8] 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3-2024学年) [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