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的核心分支,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实用性、跨文化特征[1]。随着数字经济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商务英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具备商务谈判、合同撰写、市场调研、跨境电商运营等实际操作能力,且能够胜任多种商务岗位。
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要求的显著变化意味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实现人才与市场的供需平衡。然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了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实操能力较弱;其次,课程体系缺乏行业需求针对性,部分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难以适应新兴行业的人才需求;最后,具有实际商务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2] [3]。因此,本研究拟通过ESP需求分析,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构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
2. 以需求为导向的ESP
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 [4]。目标需求是学习者在未来目标情景中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策略、方法和资源。目标需求分析主要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目标情境中需要达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必学知识、欠缺知识、想学知识。必学知识由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决定,想学知识来自学生自身,而欠缺知识是两者的不足部分。学生不仅是知识接收者,还通过想学知识和欠缺知识反馈影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
ESP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特定目标设计的语言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的需求分析,确定目标情境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进而定制教学内容[5]。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是ESP课程教学设计的精髓。我国高校的ESP教学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不够完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遵循真实性、需求分析和以学生为中心三个基本教学原则[6]。ESP的核心特点是需求导向,商务英语正是ESP在商业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其目标明确、内容定制化、技能整合,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场景中的商务英语应用。
因此,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过程需要以ESP需求分析为导向,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图1),根据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个性化学习路径,确保专业培养规格与行业用人标准保持高度契合。
Figure 1. Market-demand-oriented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图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3. 需求和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
为深入了解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需求,基于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的目标需求,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郑州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展开调查,旨在收集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市场需求的认知与反馈。调查问卷涉及商务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其中2020、2021、2022、2023各级学生占比分别为14.14%、18.85%、38.74%、28.27%。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了解,其中超半数学生(56.54%)表示基本了解,但仍有36.13%的学生存在认知不足,2.6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了解,会导致学生对自己未来要达成的目标缺乏认知。41.36%的学生基本了解市场需求,但50.79%的学生不太了解,2.6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说明学生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59.69%的学生基本了解就业方向,但仍有34.55%的学生不太了解,1.0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这表明学生对就业方向的认知有待提高。仅4.19%的学生非常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35.6%的学生基本了解,52.36%的学生不太了解,7.8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表明学生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整体认知不足。
调查发现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认可,但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情况、市场需求和就业方向的认知程度较低。学生对课程改革有较高期望,尤其在增加实践类课程、强化实践考核、邀请企业人员授课和增加就业指导等方面。
3.2. 学生访谈
学习需求分析则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采用的策略,具体包括:学习者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提升的技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生访谈结果显示:日常学习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及项目式学习展开;现有课程使多数学生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主要国家的商务礼仪与文化习俗,并能进行基础英语交流与简单商务沟通;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流程及常见术语规则。然而,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翻译及实践技能方面仍显薄弱,普遍存在实际操作经验匮乏、对行业前沿动态了解不足,相关职业证书获取率低,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
在进阶学习诉求方面,学生的诉求主要集中在:高级商务技能,如高级商务英语(尤重商务谈判与口译能力)、商务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市场调研);新兴领域知识,如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平台运营技巧、国际物流管理)、数字营销能力(工具与策略运用、国际市场推广);拓展国际视野。
3.3. 教师访谈
教师访谈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英语基础知识、商务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学生课堂表现差异较大,少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而大多数学生仍依赖教师引导,教师需采用更多互动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商务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在实践实习环节中,学生实践展示的技能与所学知识存在差距,实践效果不太理想,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在短期适应岗位工作。就业方面,尽管就业前景乐观,但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足。教师虽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但部分教师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一线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需要重视。学生方面则希望获得更具体、多样化的反馈,目前反馈形式较为单一。
总体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在课程设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实习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建议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4.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问卷调查显示:75.39%的学生主张增设商务实践类课程,75.92%呼吁加强就业指导,55.5%建议强化实践课程考核,54.97%支持引入企业一线人员进课堂。这充分印证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优化后的课程体系需同时满足三重目标:对接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补足学生能力短板。
综合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结果分析,本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教育部2020版),但存在创新不足、人才培养成效欠佳、市场适配度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ESP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
设计“3 + 2 + 1”进阶式课程方案:在保留商务模拟实训课基础上,新增企业项目实践课程(3学分),采用跨境电商真实工单驱动教学;开发数字商务工具应用课程(2学分),利用学习通平台实现线上案例研讨(40%) + 线下实训(60%);推行6门专业课“双师双轨制”(每门1学分)。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方面,实施“双70%”改革:提高商务、外贸类实习占比(≥70%),扩大企业调研与应用型毕业论文选题比例(≥70%),凸显专业特色。
2) 建立动态案例库,突出真实性
选用或联合企业编写市场导向型教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按“基础案例(30%) + 行业专题(40%) + 前沿动态(30%)”分类存储。实施案例四维更新:① 企业提供实时交易数据(月更);② 教师编写教学指引;③ 学生完成案例解析作业;④ 平台自动生成热点图谱。配套在线答疑机制,确保教学资源与行业动态同步,同步率 ≥ 90%。
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突出专业性
构建“训–战–评”培育模型:① 能力提升:每年开展80学时“商务能力特训营”(含跨境平台实操、国际认证备考);② 企业实战:实施“1教师1企业1学期”挂职计划,考核企业项目完成量;③ 双师认证:制定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年均开发2个教学案例,并指导1项企业课题。企业导师需根据市场动态调整教学重难点,强化产教融合实效。明确教师在ESP教材编撰、课堂组织、方法实施及评估中的核心作用。
4)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全面性
从学生、教师、企业三个维度,建立涵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估的多元体系,定期收集学生和企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优化教学。重点推行过程性评估:学生反馈方面,建立个人学习档案,通过报告、学习日志与反思等替代传统终结性考试,客观记录能力成长;企业反馈则侧重职业能力诊断,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市场维度依据。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深度访谈,系统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实证研究表明:针对当前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适配矛盾,需重点实施课程体系优化、动态案例库建设、“双师型”师资培育及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四大核心措施。这些改革将有效破解商务英语教学中实践性不足、前沿性滞后、市场适配度偏低等瓶颈问题,显著提升学生的商务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使其更好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动态变化。研究成果有望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路径,对深化产教融合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
郑州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XGGYB-2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