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与策略探索
Exploration 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Preview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摘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前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与策略,提出明确预习目标、设计多样化的预习任务、提供预习方法指导等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预习效率等策略,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iming to reduce students’ homework burden whil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pre-class link, previe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primary school Chinese preview,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preview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t proposes methods such as clarifying preview goals, designing diversified preview tasks, and providing guidance on preview method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it also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including transforming teachers’ roles to make students the masters of the classroom, guiding students to preview independently to cultivate their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to improve preview efficiency. These are intend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文章引用:陈芝.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方法与策略探索[J]. 教育进展, 2025, 15(9): 787-7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39

1. 引言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24日正式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回归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许多一线教师对“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讨。路静[1]以成都市c小学的高段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和对教师展开访谈,梳理总结出c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各类资源、着眼课堂整体等教学策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的革新,为小学一线教师开展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钟鑫[2]在“双减”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贺丽[3]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特征,提出了包括转变教学方式、注重课前预习、加强课堂互动等相应的策略,达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赵小娟[4]提出进一步改变语文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助推课堂教学深度落实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作业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诸如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理念更新滞后,仍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不高;又如作业设计不够科学、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前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有效的预习方法和策略,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探讨了在中国“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文章聚焦于“预习”这一具体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2. “双减”政策下运用有效预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益的方法及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需要将预习的重心放在“学”上,而不是“教”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改变以往预习的单一性、片面性等问题。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充分认识到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作用。由于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预习设计,在提升学生预习质量的同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1. “双减”政策下运用有效预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益的方法

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提前接触新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益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1) 明确预习目标

教师应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预习目标。例如,在学习某篇课文前,明确预习目标包括: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查字典等学习生字词,掌握其读音、字形和基本含义;思考课后问题,尝试回答等。

2) 设计多样化的预习任务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设计诸如阅读、识字、思考任务,针对语文程度好的学生,单独设计拓展延伸任务。设计阅读任务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一些较长的课文,可以设计分段进行朗读,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大意。设计识字写字任务时,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字义,掌握字形结构,并在预习本上规范书写。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识字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效果。设计思考与质疑任务时,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疑问或不懂的地方。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等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而在设计拓展延伸任务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课文背景和主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让学生查找《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提供预习方法指导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预习方法,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诸如圈点法、勾画法、批注法等方法。圈点法和勾画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生字词、重点句子、精彩段落等;批注法要求学生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提高预习效果。

3.2. “双减”政策下运用有效预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益的策略

1) 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容易在课堂上感到无聊。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听得少,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桥》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作者描写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积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三个“高光点”。首先,品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发现文本中最打动人心的那些词语和句子,深度感悟人物的思想情感。其次,在学生正面感悟人物形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读全文描写洪水和木桥的语段,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教师用“回读情节”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结尾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特有魅力。在整堂课收尾时,将单元导读中最重要的提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齐读,使单元“高光点”在每个学生的眼前闪闪发亮。

从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能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有学生在课后反馈:“以前上课都是老师讲,我总走神,现在带着问题预习后,上课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还能和同学讨论,觉得语文课有意思多了。”

2)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习惯。”而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更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基础,也是“双减”背景下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自主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主动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问题。其次,学生需要自主思考问题,通过自主预习形成初步的见解,并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可以针对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时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给不懂预习的同学支招”这一情境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回顾“标、读、圈、梳、批、查”预习六步骤,再围绕预习难点——“批注感受”和“查阅资料”这两个方面展开探究。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大家一起利用树状图理清“批注感受”和“查阅资料”的相应方法,此时,教师还可以出示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尝试用进行批注练习,达到学以致用、当场巩固的效果。紧接着,老师又扣回《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启发学生思考应从什么角度来查找资料,并引导学生可结合课后问题、自己的疑问等方面对所选资料进行资料的筛选、整合,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从学生的预习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要求进行批注和资料查阅。有学生在预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批注道:“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话,我感受到了父亲的镇定和勇敢。”在资料查阅方面,不少学生收集到了李大钊的生平事迹,这对他们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

再如,教师教学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前,教师从学情出发,制定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预习作业,地球给人类提供了哪些自然资源?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你知道什么是生态灾难吗?查资料举例说明。二是结合学过的知识,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什么?学习第5、6自然段,想一想我们能否移居到其他星球上生活?为什么?三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怎样一步步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观点的。课前预习充分,基础性问题能够让学生从文本中解决的,难度较深的问题,学生课前借助课外书,互联网等去查找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提炼整合信息,也能有效得到解决,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课堂上,学生能快速回答出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等基础性问题,对于能否移居其他星球的问题,学生也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课堂讨论氛围热烈。

3)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预习效率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过程,学习者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建构知识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来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而有效地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交流,让学生自主将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分享。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查到的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传说,有的学生朗读了自己认为描写优美的段落并谈了感受。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效果来看,合作交流后,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上描述桂林山水时,能结合多个同学的观点,语言更加丰富生动。有小组反馈:“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关于桂林山水的知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3. 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挑战一:学生预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缺乏自主预习的意识,认为预习是额外的负担,敷衍了事。

应对策略: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预习任务,如预习闯关游戏、趣味问题探究等,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同时,建立预习评价机制,对认真预习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课堂上的口头表扬、小贴纸等,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挑战二:学生预习能力差异大,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导致预习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预设的预习任务。

应对策略: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降低预习难度,布置一些基础性、简单易懂的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预习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将不同预习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挑战三:预习反馈不及时、不充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往往无法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反馈,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己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后续的学习。

应对策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前几分钟,通过提问、小组汇报等方式,快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单独辅导。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辅助工具,如在线作业平台,让学生提交预习成果,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提高预习反馈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它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预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设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路静.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大学, 2024.
[2] 钟鑫.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行知纵横”教育与教学研究论坛(第八期)论文集. 2022: 204-211.
[3] 贺丽.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教师博览, 2025(6): 40-42.
[4] 赵小娟.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 小学生(上旬刊), 2024(6):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