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慢就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积极对策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elayed Employment”
DOI: 10.12677/ap.2025.15950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 莹: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盐城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盐城;杨梁杰:盐城工学院社科处,江苏 盐城;洪 林:盐城工学院高教研究院,江苏 盐城
关键词: 大学生慢就业心理需求对策College Students Delayed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Needs Countermeasures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的心理需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积极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实现高质量就业。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delayed employ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henomenon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nges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s but is also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family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elayed employ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aiming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plan their career paths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文章引用:谢莹, 杨梁杰, 洪林 (2025). 论“慢就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积极对策. 心理学进展, 15(9), 171-17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9506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慢就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就业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所谓“慢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而是选择游学、支教、备考、创业考察等方式,延缓就业时间,慢慢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姜波,周一航,周浪,2025)。“慢就业”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积极规划者可能明确方向,盲目拖延者则可能错失机遇,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家庭经济压力增加、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受影响等。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慢就业”的心理需求及应对策略,对于引导学生理性规划、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慢就业”的心理需求分析

2.1. 自我探索与认知的需求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并不十分明确。长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学习节奏,却缺乏对真实职场的直观认知,也尚未完成对自我价值的清晰定位。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慢就业”的方式,跳出毕业季的仓促与焦虑,用一段完整的时间进行深度自我探索,在实践中厘清优势与不足,逐步锚定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王以梁,2023)。这类探索往往带着强烈的主动性与目标感,有的学生选择游学,从江南水乡的非遗传承到西北戈壁的生态保护,在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与生活体验中,跳出课本知识的局限,意外发现自己对文化遗产活化或环境教育的热情;有的学生报名参与乡村支教,在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沟通协调、项目组织方面的潜力,进而明确教育管理或公益项目运营的职业方向;还有的学生通过短周期的跨行业实习,从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策划到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在对比中剔除“想象中的职业滤镜”,最终锁定与自身性格特质匹配的领域。对他们而言,“慢就业”不是停滞,而是用更精准的自我认知,为职业长跑铺设更坚实的起跑线。

2.2. 提升竞争力的需求

在竞争白热化的就业市场中,不少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他们拒绝在“将就”中踏入职场,转而将“慢就业”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充电期”,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为职业发展积蓄能量。这类学生的选择带着明确的目标导向,有的聚焦学历与资质提升,埋首于研究生备考、公务员考试或职业资格证书冲刺中,试图用更硬核的“敲门砖”弥补本科阶段的竞争力短板;有的则瞄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报名编程、数据分析、短视频制作等技能课程,从“单一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变;还有的针对自身短板强化训练,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参加演讲与口才培训,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线上课程系统补修核心知识。对他们而言,“慢就业”不是逃避竞争,而是以退为进,用暂时的“慢”,换取未来在职场中更从容的“快”(王翔,2022)。

2.3. 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如影随形,部分大学生被求职过程中的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屡屡碰壁压得喘不过气。对他们而言,“慢就业”更像一个缓冲阀,暂时退出白热化的竞争赛道,为紧绷的神经松绑,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调整心态、积蓄力量。这段“喘息期”的意义因人而异,有人用旅行、志愿服务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在脱离就业压力的状态下重新审视自身需求;有人通过与亲友深谈梳理思绪,从“必须找到完美工作”的执念中抽离,学会接受“阶段性选择”的合理性。而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撑,更让部分学生拥有了“慢”的底气,父母不再将“尽快就业”视为唯一标准,转而支持孩子“先准备好再出发”,认为与其匆忙入职后频繁跳槽,不如花时间沉淀后找到更适配的长期方向。这种选择无关逃避,而是用暂时的“慢”,换取面对未来的从容与笃定。

2.4. 追求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早已跳出“稳定”“高薪”的单一框架,更渴望在职业中实现自我认同与个性舒展。对他们而言,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自我价值的延伸,这种对“契合度”的执着,让“慢就业”成为拒绝妥协的主动选择。他们宁愿多花时间等待,也不愿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消耗热情。热爱插画的学生可能在毕业后拒绝广告公司的“流水线设计”工作,转而接自由插画订单,在创作中积累作品集,等待与理念契合的独立工作室合作;痴迷乡村振兴的学生放弃城市白领岗位,扎根乡村参与民宿改造、农产品电商项目,用实践证明“理想职业”并非空中楼阁。这些选择背后,是对“做喜欢的事,过想要的生活”的坚定追求。“慢就业”给了他们底气:不必被毕业时间裹挟,不必向世俗标准妥协,只需按自己的节奏,在热爱的领域慢慢扎根,让职业真正成为个性的延伸。

诚然,从社会结构矛盾来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受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教育体制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素影响。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发展迅猛,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增,可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岗位减少,吸纳毕业生能力降低,毕业生在转型和适应新产业需求时需要时间,导致“慢就业”。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市场提供的岗位与毕业生专业、能力、期望不匹配,新兴产业需要高端技术人才,很多传统专业学生转型困难,难以找到合适岗位。高校专业设置更新慢,一些专业内容陈旧,和市场实际需求差距大,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滞后,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在求职中缺乏竞争力,只能延长就业准备时间。

3.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积极意义

3.1. 有利于实现更合理的职业匹配

通过“慢就业”期间的深度自我探索与实践体验,大学生得以跳出毕业季的仓促节奏,在真实场景中反复校验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边界与价值排序(冯喜良,苏建宁,邱玥,2024)。他们可能在多次实习中发现,看似光鲜的金融行业实则难以匹配自己对创造性工作的需求,或是在公益服务中确认,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感远胜于高薪诱惑——这些亲身体验远比书本理论更能勾勒出“理想职业”的轮廓。这种基于清晰自我认知的职业选择,如同为人生航船校准了罗盘,当个人特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工作满意度自然提升,职业稳定性也随之增强。这不仅能减少因“盲目就业”导致的“入职即离职”现象,更能让个体在匹配的赛道上持续深耕,积累专业经验与行业资源,为长远职业发展筑牢根基。对社会而言,这种理性选择也能降低人力资源错配的成本,让每个岗位都能对接更适合的人才,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3.2. 有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在“慢就业”这段自主掌控的时间里,大学生得以跳出传统学业的束缚,根据职业目标进行针对性提升,将“空窗期”转化为“增值期”(黄少成,唐雨晴,2024)。他们可以聚焦专业纵深,通过考研备考深化理论功底,或考取注册会计师、法律职业资格证等硬核证书,为专业岗位增添筹码;也能瞄准跨界能力,报名编程、短视频制作等实用课程,在“一专多能”的赛道上抢占先机。更重要的是,实践场景中的能力淬炼同样关键,参与创业项目能锻炼资源整合与风险应对能力,投身公益活动可提升沟通协调与同理心,短期实习则能让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软技能在真实职场中落地生根。这些通过主动学习与实践积累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填补简历空白,更能让他们在入职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当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形成合力,“慢就业”期间的沉淀便转化为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发展铺设更宽广的道路。

3.3. 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市场压力

“慢就业”的出现,在客观上起到了分流就业压力的作用。当部分大学生选择延缓进入职场,原本集中在毕业季的求职高峰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避免了人才供给在短时间内过度饱和导致的资源错配,为就业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缓冲带。这种分流使得市场供需关系更趋于平衡,减少了“一职百争”的激烈竞争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消耗。对用人单位而言,“慢就业”也创造了更从容的选拔空间。当招聘周期不再被毕业时间节点强行压缩,企业有更充足的时间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与岗位适配度,避免因仓促招聘而录用“不合适”的人才。而经过“慢就业”沉淀的求职者,往往带着更清晰的职业定位和更成熟的心态进入市场,这在无形中提升了人岗匹配的精准度,推动人力资源向更高效的领域流动,最终形成就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4.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潜在风险

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规划陷入被动拖延,错失职业发展黄金期。总体而言,大学生“慢就业”的积极意义与潜在风险呈现双重面向,其价值取决于个体是否以主动规划为前提,避免从“缓冲期”异化为“停滞期”。

4.1. 可能导致职业发展延迟

若“慢就业”陷入无规划的长期拖延,便可能演变为职业发展的“隐形陷阱”(黎娟娟,黎文华,2023)。职场中许多优质岗位存在明显的时效性,尤其对应届生开放的校招渠道、培养计划等,往往集中在毕业后半年内,一旦错过便难再有机会。随着时间推移,与同期入职的同学相比,长期“慢就业”者不仅会错失职场初期的晋升窗口,在薪资增长、经验积累上也可能逐渐落后,形成难以追赶的差距。更隐蔽的风险在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退化。长期脱离职场环境,会导致对工作节奏、协作模式的生疏,甚至丧失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敏锐度。当重新求职时,用人单位可能因“空窗期”质疑其职业稳定性与抗压能力,而求职者自身也可能因久疏战阵产生畏难情绪,陷入“越待业越不敢就业”的恶性循环。对他们而言,“慢”若失去边界,便从缓冲变成了阻碍。

4.2. 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和自我否定

“慢就业”并非全然轻松的“真空期”,其间的压力往往如影随形。家庭层面,父母或许虽表面支持,却难掩“别人家孩子已入职”的隐性焦虑,日常的一句“什么时候稳定下来”便可能成为无形的催促;社会层面,“待业啃老”的标签化评价、亲友间关于职业选择的比较,容易让学生陷入“是否落后于同龄人”的自我怀疑;而个体内心的矛盾更甚,既渴望找到理想方向,又因缺乏进展而滋生无力感,两种情绪反复拉扯。若这些压力得不到合理疏导,负面情绪便会悄然蔓延:从最初的“再等等”变成“不敢试”,从对未来的憧憬褪化为对现实的迷茫,甚至在“我是不是不够好”的自我否定中逐渐丧失行动力。这种心理状态的恶化,会进一步拉长“慢就业”的周期,形成“压力→焦虑→拖延→更压力”的闭环。久而久之,不仅可能引发失眠、情绪低落等身心问题,更会消磨掉探索职业的勇气,让“缓冲期”彻底沦为“停滞期”(张莎,2021)。

4.3. 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对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而言,“慢就业”往往意味着对家庭的持续依赖,这种隐性的经济压力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既考验着家庭的承受力,也悄然侵蚀着亲情的平衡。毕业后的房租、生活费、学习培训开支等,每一笔都需要家庭持续投入,对于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可能意味着父母要压缩自身开支,甚至额外打零工来填补缺口。这种无声的付出,往往会转化为无形的压力场——父母或许嘴上不说,但眉宇间的疲惫、不经意间提及的“开销紧张”,都会让学生陷入“愧疚–焦虑”的情绪漩涡。更微妙的是,经济依赖容易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当“慢就业”看不到明确进展时,最初的理解可能逐渐变成质疑:“到底要待到什么时候?”“花了这么多钱值得吗?”这类争执看似是对“就业”的讨论,实则是经济压力下的情绪爆发。久而久之,愧疚感会让学生在家庭中变得敏感自卑,父母的焦虑也可能转化为指责,原本和睦的家庭关系在持续的经济拉扯中逐渐失衡,甚至留下难以修复的裂痕。对这些学生而言,“慢就业”的每一秒拖延,都可能加重对家庭的亏欠感,让自主选择的权利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5. 应对大学生“慢就业”的积极对策

如何引导“慢就业”现象向积极方向发展,既尊重青年大学生的多元选择,又避免其陷入无序拖延,成为高校、家庭与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探索针对性的积极对策,既是对个体成长的护航,也是对社会人力资源优化的助力。

5.1.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每个阶段,构建“全程化、阶梯式”的培养体系,从根源上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就业选择。新生入学时,可通过职业兴趣测评、行业认知讲座等,帮助他们打破“专业即职业”的固有认知,初步探索兴趣与能力的契合点;大二、大三阶段,开设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教授职业决策方法、目标拆解技巧,同时引入企业HR分享真实职场需求,让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校准规划方向;毕业季则聚焦动态调整,针对“慢就业”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帮他们梳理探索成果,明确“缓冲期”的具体目标与时间节点。实践环节的强化同样关键,高校可联合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推出“短期体验岗”“项目制实习”等灵活形式,让学生在真实职场中验证规划的可行性;组织职业技能工作坊、创业模拟大赛等,将规划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这种“认知–实践–调整”的闭环培养,学生既能避免“盲目就业”的仓促,也能防止“慢就业”的无序,真正让职业规划成为照亮前路的指南针。

5.2.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动态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常态化市场调研机制,及时撤销过剩专业、增设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课程,确保学生所学与产业发展接轨。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学科壁垒,增加跨专业选修课与实践学分占比,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案例,让课本知识对接职场实际需求。深化校企协同是关键抓手,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 + 企业导师),让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中掌握岗位技能——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软件开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策划真实品牌推广活动。同时,聚焦可迁移能力培养,通过小组合作、演讲展示、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系统提升沟通协调、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软技能”。这种“专业能力 + 实践经验 + 通用素养”的三维培养模式,能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清晰的职业定位和扎实的职场竞争力,从根本上减少因“能力不足”导致的被动“慢就业”。

5.3. 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学校与社会需协同构建多元化就业支持网络,为“慢就业”学生提供精准化服务,让“缓冲期”更具方向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建立“慢就业”学生动态档案,通过定期访谈跟踪其规划与需求:对备考群体,开设考研/考公冲刺营、分享历年真题与应试技巧,联动培训机构提供优惠课程;对创业群体,对接孵化器资源,提供商业计划书辅导、小额创业贷款申请通道,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实战经验;对职业探索者,推送短期实习、志愿项目等信息,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明确方向。社会层面需形成合力,政府可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推出短视频制作、直播电商等热门领域的免费课程,同步解读就业补贴、社保衔接等政策;企业可开放“弹性实习岗”,允许学生在“慢就业”期间灵活参与项目,积累工作经验;社会组织则能发挥桥梁作用,举办行业沙龙、职场体验日等活动,拉近学生与职场的距离。这种“学校精准指导 + 社会资源托底”的模式,既能避免“慢就业”陷入盲目,也能让每个选择都有坚实的支持后盾。

5.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通过系统性的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构建理性成熟的就业观,是引导“慢就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要通过校园宣讲、案例分享等方式明确传递:“慢就业”本身无对错,关键在于是否有清晰规划——它可以是主动探索的“蓄力期”,但绝不能成为逃避压力的“避风港”。用身边真实案例对比:同样选择“慢就业”,有人用半年考取专业证书、积累实习经验,最终入职心仪企业;有人因缺乏目标陷入拖延,错失发展时机,让学生直观理解“有规划的慢”与“无方向的耗”的本质区别。同时,着力打破传统就业认知的桎梏:通过介绍新兴职业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乡村规划师等,展示多元职业可能性;邀请灵活就业者、自主创业者分享经验,让学生认识到“铁饭碗”并非唯一选择。更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型就业观”,强调职业发展是长期过程,初期不必苛求“完美起点”,可以先通过基层岗位、实习机会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明晰方向。这种舆论引导不是否定“慢就业”的价值,而是帮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保持清醒——既不被“必须立刻就业”的焦虑裹挟,也不因“可以慢慢等”的纵容迷失,真正让每个选择都服务于长远成长。

5.5. 强化家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

家庭作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重要支撑者,其态度与行动对“慢就业”的走向影响深远。家长首先需要搭建平等的沟通桥梁,放下“过来人”的权威姿态,耐心倾听孩子选择“慢就业”的真实想法——是想沉淀提升,还是暂时迷茫?理解背后的动因,才能避免将“为你好”变成无形的压力。当孩子讲述职业探索计划时,多一份“你想清楚就支持”的信任;当他们陷入焦虑时,少一句“别人都找到工作了”的比较,用“慢慢来,我们陪你一起想办法”的包容化解不安。在观念层面,家长需打破“稳定即成功”的固化思维,认可职业选择的多元性。不必因孩子选择“非传统道路”而焦虑,更不应将自己的未竟心愿强加给孩子。经济支持要量体裁衣,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缓冲期”上限,既不让孩子因经济窘迫被迫妥协,也避免无底线供养滋生惰性。同时,家长可适度分享自身职场经验,或利用人脉资源提供就业信息,但需把握分寸——是“提供选项”而非“替做决定”。这种“理解不纵容、支持不包办”的边界感,既能让孩子在“慢就业”中感受到家庭的温度,又能保持独立成长的动力,最终在亲情的托举下更从容地走向职场。

6. 结论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对自身发展的关注,也给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对待“慢就业”现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强化家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在“慢就业”期间充分提升自己,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编号:B/2022/01/75)。

参考文献

[1] 冯喜良, 苏建宁, 邱玥(2024). 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选择的影响. 人口与经济, (5), 78-91.
[2] 黄少成, 唐雨晴(2024). 高校“慢就业”群体画像、成因及对策. 思想理论教育, (9), 107-111.
[3] 姜波, 周一航, 周浪(2025).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再审视——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考察. 中国青年研究, (4), 34-42.
[4] 黎娟娟, 黎文华(2023).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慢就业——基于北京某高校的质性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5), 25-33.
[5] 王翔(2022).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慢就业.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44 (S2), 73-75.
[6] 王以梁(2023). 大学生“慢就业”的现状、成因与应对策略. 思想理论教育, (11), 106-111.
[7] 张莎(2021). 大学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提升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8),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