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当下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资源。本文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重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二者融合的具体实践路径,旨在通过促进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心理育人功能,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将红色文化转化为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Abstract: Amidst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d Culture—a precious spiritual legacy for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revolutionary struggles,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ractices—offers unique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ultifaceted value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 it further explores practical pathways for their convergence. By promoting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Red Culture and campus mental health initiatives, this approach aims to fully harness Red Culture’s educational potential i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ensure its continued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and transform it into a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students’ holistic growth.
1. 引言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大学生群体正遭遇学业负担、就业困境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心理挑战。探寻有效途径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已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项关键任务。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度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难以达成深层次的价值引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拼搏意志以及爱国精神等核心要素,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独特的精神资源。本文着重研究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借助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分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新的视角,构建契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2. 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
2.1. 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群众历经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形式,它蕴含着诸如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精神品质等内在特性,还借助制度规范、遗迹遗存、文艺作品等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红色文化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与使命担当,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与价值取向。就具体类型而言,红色文化大致分为红色建筑、红色文物、红色人物、红色活动以及红色精神这五种类型,同时表现出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裴植,2019)。红色文化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动态开放的品格一方面表现为对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现代文明成果的吸收与融合。红色文化如同永续燃烧的精神火炬,始终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指引人们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系统化教育手段及专业辅导服务助力大学生建立并维护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教育形式。其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以及社交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借助专业教育引导协助学生处理学业压力、情感困扰以及职业选择等常见心理困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健康心态、深化自我认识并且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群体中高发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以为其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创造有利条件(胡青蓉,蔡英,2007)。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风气,从而减少对心理问题的误解与偏见。当高校学生普遍掌握基本心理保健意识时,同学之间才能更加理解并包容彼此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建立起互助互信的关系,校园人际关系也得以更加和谐融洽。从社会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心理健康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石,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应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继而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保持积极心态,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3. 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更清晰地揭示红色文化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必要借助心理学理论对其中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阐释。一方面,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与模仿具有社会价值的榜样来学习行为与信念。红色文化中典型人物所体现的坚韧品质、理想信念等形象,能够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理典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其行为选择和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认知评价理论强调,情绪体验源于个体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意义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积极的认知重评,将现实压力转化为成长机会,提升其心理弹性与抗挫折能力。此外,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将显著影响其动机与情绪状态。红色文化中的奋斗故事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使其在面对挑战时更具信心与主动性。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等丰富精神内涵。这些精神特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导的积极心态塑造、抗挫折能力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树立等目标高度一致。红色文化中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并提升其内在心理承受能力。此外,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及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不仅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形式,还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与思想境界的提升,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心理育人的双重目标。因此,作为独特且宝贵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能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各大高校应把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拓展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崔霞,2024)。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3.1. 助力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下高校学生因家庭过度保护、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等诸多因素,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为此,高校亟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育学生勇于直面困难、积极应对挑战的健康心理素质,推动其实现全面发展。红色文化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呈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攻坚克难、奋斗进取、自力更生、乐观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关键意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将其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高校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进而有效塑造其健康的心理品质。
3.2. 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
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在此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尤为重要。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并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最终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之才。总体而言,当今多数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群体形成冲击,导致个别学生出现心理与思想观念的偏差,其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倾向,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辨别是非、抵制外来诱惑,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积极踊跃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高婷婷,2023)。
3.3. 厚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底蕴
红色文化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得以延续,并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发展。这段历程鲜活阐释了党的初心使命与性质宗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守正创新等精神特质,以及所承载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共同汇聚成一座宝贵的精神资源宝库。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其注入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养分,夯实其文化根基。这样一来,高校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脉络,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能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审美水平的提高。
3.4. 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既能丰富其内容与模式,也能显著提升育人实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经长期实践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资源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契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素材。另一方面,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存在形式单一、实践环节欠缺等问题,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红色文化的引入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并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通过组织高校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场所、研读红色经典、欣赏红色文艺作品等多元化活动,能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学生也能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与崇高品格,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宋立娜,孙立研,2023)。
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加强高校心理课程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掌握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关键在于加强心理课程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关键主体,只有自身具备扎实的红色文化功底,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首先,高校应邀请党史专家及红色文化研究学者,借助讲座等形式为心理课程教师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其所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重要精神内涵,以此帮助教师从历史背景、价值意义等多个维度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精髓。其次,高校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各类红色文化素材,包括文字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方便教师随时查阅使用。最后,高校应积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统筹开展各类红色文化专题实践活动,进而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富有红色文化教育的心理健康课程。
4.2.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给心理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还可以让高校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方面,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里有意识地增添红色文化内容,如红色文学作品赏析、红色精神阐释等,这可帮助高校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模块有机结合。例如,在情绪调节模块中可设置红色影片赏析与心理反思环节,选取表现心理转折的红色影视片段,引导学生记录影片角色在情绪困境中的应对策略,并结合自身经验撰写反思日志,强化自身的情绪觉察能力与调节技巧。在自我认知模块中可借助开展红色精神角色演讲活动,由学生围绕雷锋、黄继光等人物进行心理品质分析,并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从而促进自我认同的建立。在抗压训练模块中可组织红色主题情境模拟及角色扮演,设计包括团队冲突等典型压力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红色精神,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此类教学设计将红色文化与心理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具实效性的路径选择。此外,教师还可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增设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探讨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分享个人体会与收获。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应注重创新,在课堂讲授中适当融入互动体验环节以提高课堂吸引力与学生参与度。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革命历史影像或进行场景重现,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英雄先辈的精神品质,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动力,最终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基艳,2022)。
4.3. 大力推行红色文化与心理教育相关实践活动
红色文化要想真正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发挥其心理赋能作用,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的有力支撑。课外实践活动是连接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够助力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应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切实推进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心理咨询室应广泛动员学生组织、社团及各寝室单位积极策划并参与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群体性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开展主题征文、理论宣讲、红色心理剧表演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心理认同感。其次,我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与所在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企业实践基地等场所建立合作关系,借助这些场所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实地参观和体验中加深对红色精神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红色文化便能更自然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最后,高校应大力提倡学生投身假期社会实践。此类活动是大学生磨砺意志品质、锻炼沟通协作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能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与奉献人民的实际行动,确保所学取得扎实成效。参与基层实践的学生,不仅能为基层增添创新活力,还能在历练中丰富阅历,从而更加坚定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信念(宋立娜,孙立研,2023)。
4.4. 加大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力度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滋养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理应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能有效推动红色精神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李洪梅,2019)。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论坛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融合心理健康元素的红色故事与英雄事迹,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精准传播,使红色文化切实走进高校学生的思想与生活。此外,校园环境的布置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在特殊节日悬挂主题横幅、张贴宣传海报等,通过这些方式由内而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进而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5.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不仅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有力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心理素质,进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为此,高校需着力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红色文化真正植根于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