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匮乏与丰盈之间:成年人“重新养自己一遍”经验的质性研究
Between Scarcity and Abundance: A Qualitative Study on Adults’ Experience of “Raising Themselves Again”
摘要: 近年来,“重新养自己一遍”作为一种带有情感温度的心理表达,在青年群体中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反映个体自我关怀与成长意愿的重要表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围绕“重新养自己一遍”的心理经验展开深度访谈,选取6位19至26岁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分析法,提炼出“自我关怀动机”“触发情境特征”“实践策略”“心理改变效应”与“成长动力系统”五个主题范畴,并进一步构建出“自我关怀–成长驱动”的心理机制模型。研究发现,“重新养自己一遍”是一个从情绪耗竭中启动、通过象征性修复行为调节自我,并逐步建构内在成长系统的过程。个体在不断循环的实践中完成从“匮乏状态的照料回应”到“结构化成长机制建构”的心理跃迁,逐渐实现心理韧性与自我认同的增强。本研究深化了对自我关怀与成人心理成长机制的本土理解,并为心理干预实践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持与现实启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aising oneself again” has emerged as an emotionally resonant psychological expression, frequently appearing among young people and gradual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individuals’ willingness for self-care and growth. This study adop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focu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raising oneself again”. Six young people aged 19 to 2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rough thematic analysis, five thematic categories were extracted: “motivation for self-care”, “characteristics of triggering situations”, “practical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change effects”, and “growth motivation system”. Furthermore, a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model of “self-care—growth drive” was constru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raising oneself again” is a process that starts from emotional exhaustion, regulates the self through symbolic repair behaviors, and gradually constructs an internal growth system. In the continuous cycle of practice, individuals complete a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from “response to care in a state of scarcity” to “construction of a structured growth mechanism”, gradually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elf-identity. This study deepens the local understanding of self-care and the mechanisms of adult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provides targete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ractices.
文章引用:克拉热·霍加里木 (2025). 在匮乏与丰盈之间:成年人“重新养自己一遍”经验的质性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9), 195-20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9509

1. 问题提出

我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的生活节奏加快。然而近年来,中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由于有一些人面临着许多社会和经济压力。成年人在经历压力事件后,可能出现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Neff & Germer, 2022)。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个体往往采取自我关怀的方式进行心理修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重新养自己一遍”,以实现从匮乏到丰盈的心理转变。

自2021年起,社交媒体高频出现“重新养自己一遍”一词,意指成年人在觉察到情感营养缺失后,对“未被养育的内在自我”进行再养育式照料。这一概念本质上反映了成年人面对生活困境、情感匮乏与心理创伤时,通过自我照料、情感调节、心理疏导等手段,主动进行内在修复与自我重建的行为。这一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行为改变,更涉及对个人内在情感的觉察、接纳与重建,形成了一种自我救赎的心理过程。

“重新养自己一遍”的核心在于个体通过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满足情感需求或重构自我认知,弥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或创伤。这一现象与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从“治愈经济”的兴起到社交媒体上“自我关怀”话题的病毒式传播,外部环境既为青年人提供了疗愈资源,也可能加剧物质化倾向。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提供情绪价值的创新产品、消费场景,正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热点(邓露洁等,2025)。尽管“重新养自己一遍”这一现象广为人知,但目前学术界对“重新养自己一遍”的研究较为匮乏,尤其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关于这一行为的系统分析和理论建构依然较少。因此,如何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其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与现有的心理理论(如自我关怀理论)相结合,成为有待解决的学术问题。此外,消费主义与互联网文化的交织也为这一现象赋予了新的特征。基于此,本研究以质性方法深入挖掘“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行为逻辑与心理意义,旨在为完善心理健康公共服务、引导青年群体科学应对压力提供实证依据。“重新养一遍自己”,体现的是当前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要学会了解、接纳、赞赏、关爱自己。这种“养”,既覆盖物质层面,全方位升级自己的衣、食、住、行;也包含精神层面,让自己不再被传统观念束缚、为世俗评价裹挟、遵循别人规划好的人生道路、复刻所谓的成功经验,而是听从内心、释放个性、独立自主、实现自我(孔德淇,2024)。

自我关怀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以一种友善、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不是过于苛责和批判(Neff et al., 2021)。研究表明,自我关怀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较高的自我关怀水平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Neff & Germer, 2022)。尽管已有研究对自我关怀的概念、测量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关于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自我关怀实现从匮乏到丰盈的心理转变,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和感受,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不同个体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成长经历、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事件等。这些因素如何与自我关怀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发展,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Tugade et al., 2004)。

本研究将“重新养自己一遍”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修复行为引入学术讨论,探讨其与自我关怀理论的联系,并尝试揭示这一行为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实施路径与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成年人“重新养自己一遍”的经验,以期为理解个体在匮乏与丰盈之间的心理转变过程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具体而言,本研究探究当代成年人如何通过“重新养自己一遍”这一概念重构自我关怀体系,分析其行为模式、心理动机与社会文化动因,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本土化实践参考,旨在为促进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旨在从个体的叙事数据中提炼出关于“重新养自己一遍”这一自我关怀行为的核心主题。主题分析法由Braun & Clarke (2006)提出,是一种灵活且系统的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广泛用于探索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本研究采用这一方法,探讨成年人如何在面对情感匮乏与心理困境时,通过自我关怀行为“重新养自己一遍”,并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情感转化以及文化背景。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集中在:个体如何理解和实施“重新养自己一遍”,这一行为如何帮助他们在匮乏与丰盈之间找到心理平衡,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其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为了深入挖掘个体的经验,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了6位具有典型“重新养自己一遍”经验的成年个体的叙述材料,结合主题分析法对其数据进行编码与分析。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6位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个体,年龄在19至26岁之间,涵盖不同的性别、职业与社会背景,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广泛适用性,研究对象的选择遵循“目的性取样”的原则,旨在招募那些具有明显“重新养自己一遍”经验的成年人。所有参与者均在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承诺其个人信息和访谈内容将在研究中严格保密。人口学变量分布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subjects (N = 6)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N = 6)

序号

编码

性别

年龄

身份/职业

1

U1

25

瑞幸副店长

2

U2

19

大一学生

3

W1

23

大三学生

4

U3

25

待业

5

U4

25

待业

6

W2

26

公司职员

2.3. 正式访谈

访谈由三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主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进行。访谈的持续时间约为30至45分钟,所有访谈均在安静且私密的环境中进行,以确保受访者能够自由表达真实的体验。访谈过程中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将其转录为逐字稿近4万字。

为了确保数据的充分性和多样性,在正式访谈前,研究者进行了三次预访谈。通过预访谈,研究者验证了访谈提纲的有效性,并根据反馈对问题进行了微调。

2.4. 数据分析

2.4.1. 主题分析

为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维吉尼亚•布劳恩(Virginia Braun)和维多利亚·克拉克(Victoria Clarke)的定义,主题分析法是指对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识别、归纳和分析,进而提炼出用于解释研究问题之主题的方法,包括熟悉数据、初始编码、寻找主题、审查主题、定义和命名主题、生成报告等6个步骤(Braun & Clarke, 2006)。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中,旨在理解参与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Terry et al., 2017)。基于此,研究根据访谈文本资料,逐级编码,提炼主题,通过寻找编码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编码与主题间的关系、理解各主题的概念内涵,为每个主题确定合适的名称。最后,将主题分析结果和研究问题相联系,深入探究大学生社交平台经济实力展示的行为逻辑与心理动机。访谈的持续时间为30至45分钟,所有访谈均由研究者录音并转写为文字稿。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不仅关注受访者的语言表达,还注意其情感变化与非语言信息。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访谈内容在完成后均由受访者确认,并在保证匿名的前提下进行分析。

2.4.2. 软件支持

为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研究使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该软件支持复杂的数据整理和主题提取,能够有效帮助研究者从非量化的访谈文本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

2.4.3. 可靠性与效度检验

量化研究不同,质性研究的信度很难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判(陈向明,2000)。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来提高资料分析的可靠性:其一,多源数据收集。收集数据时,纳入具有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样本(如年龄、性别、职业等),以确保访谈收集资料的丰富性。其二,不断反复编码。不同研究者从各自角度进行编码、分析和再编码,加强对分析结果的验证。其三,反思与讨论。编码者与研究成员充分讨论,结合研究成员的观点对结果进行反思修正。研究采用参与者检验法进行效度验证,以避免编码者对资料的过分解读与主观偏见。由共计3名检验者对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反馈,主要检验编码者在编码过程中是否过度解读材料或对材料理解有偏。

3. 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6位成年个体的深度访谈,探索了他们在面对情感匮乏、压力困境和心理创伤时如何通过“重新养自己一遍”这一行为进行自我关怀与心理恢复。通过主题分析,研究发现受访者普遍理解和实践这一行为,且这一过程对其情感调节、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新养自己一遍”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心理修复与成长过程。它由补偿过往缺失与追求未来成长的双重动机驱动,在特定压力或危机情境下被触发。个体通过主动运用情绪调节、健康习惯建立和目标重构等策略,逐步实现身心状态的改善、自我认知的重塑和应对能力的提升。尽管面临内在心理惯性和外部环境压力的阻碍,对持续发展的追求和对自我赋能意义的深刻体认,构成了个体坚持这一“重新养自己一遍”的内在动力系统。该过程本质上是成年个体主动构建内在安全基地、修复发展断层并实现更整合、更具能动性自我关怀的积极尝试。具体编码结果见表2

Table 2. Coding results

2. 编码结果

选择性编码

主轴编码

参考点

开放式编码

核心驱动力:自我关怀动机

补偿性驱动

24

童年物质匮乏补偿、情感需要补偿、发展机会缺失修复、

象征性愿望实现、“内在小孩”疗愈需求

成长性驱动

31

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健康应对模式建立、

自我实现追求、生活掌握感

启动契机;触发情境特征

慢性压力暴露

29

学业/职业高压、求职挫折、经济约束、家庭期待冲突、

社会比较、价值感威胁、时间贫困

急性危机事件

15

重大失败、健康崩溃、人际关系破裂、童年创伤线索触发

身心耗竭反应

26

焦虑情绪、认知扭曲、行为停滞、存在性空虚

实践路径:核心行动策略

情绪调节策略

35

行为激活、认知重构、感官安抚、象征满足

健康行为习惯化

27

睡眠管理、“自我关怀基金”设立、

充电时间规划、仪式化奖励

发展目标重构

22

修复性目标、成长性目标、生活标准重构、

不合理要求调整

内在蜕变:心理改变效应

生理–情绪改善

28

焦虑减轻、躯体症状缓解、情绪稳定性提升

自我认知重构

33

自我价值感提升、配得感巩固、自主决策力强化

应对能力提升

25

挫折恢复力增强、适应性行为模式固化

前行阻力:内外阻碍因素

内在心理阻碍

22

高自我评判倾向、改变焦虑、旧行为模式惯性

外部情境压力阻碍

20

“内卷”文化、代际认知冲突、同辈压力、经济/时间限制

持续引擎:成长动力系统

持续性发展目标

26

情绪管理技能深化、生活平衡维持、心理灵活性提升

意义价值建构

19

内在资源赋能、希望感建立

3.1. 自我关怀动机:在补偿与成长之间

受访者之所以会启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自我关怀行为,其动因可以归纳为两个维度:补偿性驱动与成长性驱动。成年人不仅在补偿性动机内修复过去未被满足的情感渴望,还通过成长性动机主动建设长期的心理修复路径。这与近年来自我关怀研究中指出的自我疗愈与成长双重功能高度契合,同时显示了其动机多维与机制复杂的特征。

3.1.1. 补偿性驱动:疗愈未被满足的过去

受访者普遍提及童年阶段物质或情感上的匮乏,如缺失的陪伴、过高的期待、未被满足的愿望等,这些“早期缺失”成为成年后个体自我照顾行为的情感基础。此类行为不仅是对匮乏的补偿,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内在小孩疗愈”行动,体现出个体通过行动性修复达成心理性的调节。这一现象契合自我关怀研究中提出的self-kindness维度,即个体通过物质和行为对曾经的“内心小孩”表达理解与慰藉(Neff, 2016)。补偿性动机不仅减轻了成人后的情绪荒漠,也激活了心理修复的初始路径。此外,这类补偿行为与心理创伤修复中的“情感补偿机制”高度一致。自我关怀可通过缓冲情绪孤立感,将情绪需求转化为可控行动,从而降低抑郁与焦虑风险。然而,研究也发现,这种补偿机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当补偿行为过度或失控时,反而可能造成新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Lanzaro et al., 2021)。“小时候我想要的东西从来得不到,现在我会毫不犹豫地为自己买下那些‘小时候的梦想’。”(U1)“小时候没被好好照顾,所以现在看到小时候想买的东西会毫不犹豫地买。”(W2)

3.1.2. 成长性驱动:发展心理韧性与自我实现

成长性驱动则更具发展性特征。部分受访者强调,他们重新养自己的过程是为了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提升生活掌握感与效能感。另一部分受访者具备更为明确的成长导向,即通过“养自己”去建立长期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此类叙述中,自我关怀不再是被动补偿,而是主动成长的动力来源。Bluth等(2023)指出,自我关怀干预显著提升参与者的韧性与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增强应对未来压力的能力。自我关怀作为“资源保护机制”,能直接降低压力的损耗并促进心理恢复。“我不想再用消耗自己的方式去过日子,我希望生活是我自己掌控的。”(U2)“我不想再被焦虑控制,我希望自己能掌控生活,因此会主动做些事情——旅行、读书、运动。”(U4)

3.2. 触发情境特征:从慢性压力到急性崩溃

“重新养自己一遍”行为启动的三个主要触发情境——慢性压力暴露、急性情绪崩溃与身心耗竭反应。每一种情境不仅揭示了行动的背景,也揭示其与自我关怀策略之间的互动机制。这并非一种任意自发,而是一种由一系列情境触发的主动修复过程。慢性压力是前期信号,急性危机是行动催化剂,而耗竭反应是行为启动的心理纽带。这种结构高度契合自我关怀研究中关于“觉察–调节–恢复”机制的理论框架(Tiwari et al.,  2020; Neff,  2016)。

3.2.1. 慢性压力暴露:高压下的隐性耗竭

“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行为并非在某个突发节点产生,而是长期承压后的蓄势反应。常见情境包括学业与职业高压、经济限制、家庭期待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张力,以及由社交媒体引发的社会比较。“自我关怀作为内在资源构建”的机制高度呼应,慢性压力触发了个体重新激活认知、情感与行为资源的过程。“我经常感觉被生活‘绑架’,每天都在赶路,却从未为自己停下。”(U2)“每天感觉就像陀螺,被推着转个不停,终于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自己必须给自己一个停下来照顾自己的理由。”(U1)“其实我一直都累,只是没有意识到,直到心情爆发才明白已经撑不下去了。”(W1)

3.2.2. 急性危机事件:情绪崩溃的引爆点

部分受访者则明确指出,在遭遇重大失败、人际关系破裂或身体健康预警时,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崩塌,从而迫使他们采取“重新养自己一遍”的策略以求生理与心理的重建。急性崩溃对个体自我感知的冲击,往往促使其立即采取行动。而自我关怀策略在此情境中,被激活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庇护机制,有助于阻止危机蔓延。“那次猝倒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不是铁人,我也需要照顾自己。”(W2)“才知道自己不是钢铁侠,需要给自己喘息的空间”。(U4)

3.2.3. 身心耗竭反应:存在性疲惫的显性表现

无论压力源为何,大多数受访者都描述了相似的耗竭体验,包括认知停滞、情绪紊乱、身体亚健康与行为退缩等状态。这些状态成为个体觉察“自己被消耗过度”的信号,激发其照料自我、修复生活节奏的动机。这些身心信号成为“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起点;“觉察”是通过对疲惫、痛苦的察觉,引发行动变革。

“那段时间什么都想不到,只剩下疲惫。”(U3)“我会突然觉得控制不住自己哭。”(U1)“我不想理任何人,也不想做任何事。”(W2)

3.3. 实践策略:多维度的修复路径

“重新养自己一遍”不仅是情绪的短期调节,更是行为习惯的重建与生活目标的重构。通过多维度的修复策略,个体在情绪、行为和认知层面实现了自我修复与成长。这一过程体现了自我关怀在成人心理修复中的多重功能,也为心理干预提供了实践路径。

3.3.1. 情绪调节策略:激活与安抚并用

在“重新养自己一遍”过程中,情绪调节是其最先启动的自我照料模块,通过行为激活(如散步、旅行、打扫等)打破低效状态,通过感官安抚(如点香薰、吃甜食)带来短暂慰藉,或通过象征性满足(如购买童年喜欢的物件)建立安全感。这些策略不仅帮助个体缓解即时的情绪困境,还在长期内促进情绪的稳定与恢复。行为激活在情绪调节中的关键作用被广泛认同,行为激活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在短期内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还能够激发个体的心理资源,从而提升情绪调节的长期效果。研究发现,行为激活能有效改善成人的心理健康,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同时提升其情绪适应性。“买一个小时候想要却没拥有的玩具,对我来说是一种奇妙的放松。”(U4)

3.3.2. 健康行为习惯化:可持续的修复体系构建

“重新养自己一遍”的修复路径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情绪调节,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旨在通过健康行为的长期习惯化,帮助个体建立稳定的心理恢复机制。受访者普遍表示,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他们能够在面对压力时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韧性。逐步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是“重新养自己一遍”过程中最具成效的策略之一。设立“自我关怀基金”,每月定期为自己准备一场与休息相关的小仪式,或规划“不做任何事”的充电时间,成为重要的心理建设手段。陈婷婷和李龙倜(2022)指出,建立自我关怀的日常习惯,可以帮助个体通过渐进的心理修复,使其在长期压力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前我觉得自律是约束,现在我发现它其实是自由的开始。”(U3)“我现在每月都会设定一个‘休息日’,这个日子我什么都不做,只是为自己充电,做自己喜欢的事,去听音乐或者看书。”(U4)

3.3.3. 发展目标重构:从“必须”转向“可以”

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中,部分受访者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传统的“目标导向”往往以外部成就为导向,而“重新养自己一遍”的修复路径则强调内部需求的满足,通过灵活的目标重构来减轻对自己过度严苛的要求。这一调整反映了从“必须”到“可以”的心态转变。通过设定符合自身节奏的小目标,个体能够减少焦虑和压力,同时增强心理弹性。目标重构是成年人心理修复过程中的核心策略之一,能够有效减轻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自我接纳。目标重构不仅能够减轻压力,还能帮助个体重拾生活中的主动权,使其从“外部评价”转向“自我评价”,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恢复力。不少个体在经历“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后,主动调整了生活目标和内在要求。一些人放弃了对“完美”的执念,转向更加灵活且现实的目标追求。“我意识到,我可以不用事事都尽善尽美,也一样值得被认可。”(W1)“不必为所有的事情都设定过高的标准,给自己设立小而可达成的目标,能够让我感觉更有成就感。”(U1)

3.4. 心理改变效应:从稳定到重建

“重新养自己一遍”不仅是一次行为的改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转化过程。总体来看,“重新养自己一遍”作为一种生活策略,带来了由表及里的多重心理转变。从最初的生理恢复与情绪缓和,到认知系统的重建与心理韧性的提升,其作用并非一时,而是逐步构建起一个更为自足、稳定且富有弹性的心理系统。

3.4.1. 情绪–生理改善:焦虑与疲劳的减缓

“重新养自己一遍”不仅是一次行为的改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转化过程。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改变来自于身体与情绪状态的双重缓解。持续的自我照料行为显著改善了睡眠质量、情绪稳定性与精力水平,许多参与者使用“轻松”“舒服”“安心”来描述这一转变。自我关怀行为在缓解生理紧张反应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自我关怀干预可显著降低青年群体的焦虑水平和躯体化反应,尤其在睡眠障碍和身体疲劳方面改善明显(张琳等,2021)。此外,莎(2020)在一项高校学生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定期进行身体和心理自我照料(如规律作息、正念冥想),可有效降低负性情绪与情绪耗竭感,提升幸福感与身体功能感。“最明显的是身体不那么紧了,晚上能睡着了,心也不像之前那样慌慌的。”(U4)“以前我每天都焦虑得要命,现在我能心安理得地睡个好觉。”(W2)

3.4.2. 自我认知重构:从“我不够好”到“我值得”

除情绪与身体状态外,自我认知上的转变也是“重新养自己一遍”带来的核心改变之一。部分受访者过去常以高标准苛责自己,将自我价值建立在“有用”与“达成目标”之上;而在实践自我关怀行为后,他们开始尝试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建立起对“我值得被善待”的稳定认知。这种从自我批评到自我理解的心理转向,标志着认知结构的重建,是成人心理韧性提升的关键环节。孙悦等(2022)指出,自我关怀能够通过弱化自我批判机制,提升个体对自身局限的包容性,进而促进自我同情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在长期的自我关怀实践中,受访者普遍表现出认知的积极转向。他们更能接纳自己情绪的波动,认识到“值得被善待”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人。“我开始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那样难过,而不是责怪自己脆弱。我觉得我终于愿意对自己好一点了。”(U3)“我开始相信,照顾好自己不是任性,而是成长。”(U4)

3.4.3. 应对能力提升:修复力与适应力增强

“重新养自己一遍”并非短暂的情绪舒缓,而是一种长效的自我支持系统,逐渐内化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与心理资源库。当下一次压力来袭时,他们更能够快速觉察并使用有效策略进行调节,逐步形成新的适应性应对机制。在经历了身体和认知层面的改变之后,多数受访者进一步表现出心理韧性与应对力的增强。他们能够更快地从挫折和压力中恢复,情绪爆发减少,处理问题的耐心与信心增强。部分受访者甚至表示,“重新养自己一遍”不仅帮助他们恢复元气,更重塑了面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个体在建立规律的自我关怀行为后,会出现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知下降、控制感增强。“现在再遇到压力,我不再是那种一崩就垮的状态了。我知道我有一套方法可以帮助自己站起来。”(W1)

3.5. 阻碍因素与挑战:自我修复中的绊脚石

“重新养自己一遍”的实践并非易事,而是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内部高标准自我要求可能瞬间制约行为启动;时间与资源匮乏使理想难变现实;社会文化压力更会引发深层的身份困惑与行为自我审查。若要真正让“重新养自己一遍”发生并长效,既需要个体层面的人格建设,也需要社会文化的认同与结构支持。这意味着未来的心理干预应当同时关注个体行为启动机制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建设。

3.5.1. 内在心理阻碍:高自我评判与改变焦虑

崔倩倩和叶婧(2021)指出,长时间处于高竞争环境的年轻人易形成“高标准自我评判机制”,这使得他们在进行身体与心理自我照料时,容易被内疚阻断,从而影响行为的持续性。部分受访者在“自我关怀”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心理冲突。部分受访者在尝试践行自我关怀时,容易陷入“我是不是太自私”“我是不是又偷懒”的负性自我评价循环。这种高度自我要求与罪疚感相互作用,形成内在阻碍,使得“重新养自己一遍”行为难以长期持续。“给自己放个假,心里一下子就开始怀疑:‘我在干嘛?别人都没停,我竟然要歇?’”(U3)

3.5.2. 外部情境阻力:“内卷”文化下的生存焦虑

在社会文化层面,普遍存在的高压竞争、代际认知分歧以及现实的经济与时间困境,构成了自我修复行为实践的现实阻力。社会对个体“自我照顾”行为的文化不认可,甚至被解读为“懒惰”“软弱”,这种文化背景不仅削弱年轻人进行自我关怀的动力,也使其在休息时感到心理阻力和焦虑。“我知道我该休息,但我没法停下,因为大家都在跑。(U3)

3.6. 成长动力系统:从一次到持续关怀的内在引擎

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实践过程中,并未止步于情绪修复和生活节律的重建,而是逐步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这种动力超越了补偿性修复的初衷,开始呈现出对自我探索、长期心理成长与生命意义追寻的趋势。研究发现个体成长动力的维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持续性发展目标与意义建构导向。

3.6.1. 持续性发展目标:从“我恢复了”到“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部分受访者在经历初期的情绪修复之后,逐渐将“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上升为一种持续性的发展目标。黄雨晴和张璨(2024)指出,心理资源充沛的个体往往在应对生活挑战后,能生成新的成长目标,并将其视作心理恢复的一部分,这一机制有助于防止“情绪复发”与“行为反弹”现象。此外,持续目标的确立也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密切相关。个体在经历自我关怀行为后,若能通过反馈获得积极体验,其行为归因将从“应急反应”转向“自我成就”,从而更可能形成稳定、正向的生活发展轨迹。“我意识到,过去我只是活着,现在我想好好生活,想成为那个值得被我自己喜欢的人。”(U1)

3.6.2. 意义建构导向:将“自我修复”内化为生命叙事

除长期目标外,个体成长动力系统的另一核心维度是“意义建构”。这一意义构建过程常表现为个体对过往经验的重新诠释与情感整合。自我叙事重建是创伤后成长路径的重要环节。在面对外部挑战与内部裂痕时,个体通过重塑事件意义与身份叙述,能够实现心理上的“再整合”,并在其中发现持续前行的力量源泉。“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在活给别人看,现在我更想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一点,有点光,有点重量。”(U3)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6位成年人“重新养自己一遍”的经验,基于主题分析方法构建了“自我关怀–成长动力”的过程模型。整体上发现,该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短期情绪调节行为,更是一种深层的自我心理整合机制,其背后体现出个体对内在伤痕的回应、对当下生活的重组,以及对未来成长的驱动。

4.1. “重新养自己一遍”作为个体自我重塑的文化心理机制

“重新养自己一遍”不仅仅是青年人面对心理危机时的一种自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心理背景下的身份重构过程。在童年匮乏、家庭关系不良、成长中压抑等经验的影响下,个体往往形成一种“延迟性的心理需求”,而“重新养自己一遍”便是通过成人时期的行为补偿,对未满足的心理需求进行修复的一种方式。这一过程反映了个体“再社会化”的心理路径——不是去回避过去的伤痛,而是通过理性选择、象征性行为、情感重构来面对和接纳曾经的自我。这与中国本土文化中“修身”“治心”的传统思想遥相呼应,也与近年来“自我疗愈”成为公众心理话语的一部分密切相关。当代青年“重新养自己一遍”的实践,本质上是对这一传统的现代转化——从“向外求礼”转向“向内求安”,从“社会规训下的修身”转向“个体需求驱动的治心”。当代中国青年正通过自我探索行为来弥合社会期望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张力,这种行为背后反映了高度文化适应性的心理重构路径。通过“重新养自己一遍”,青年们既回应了原生环境中的“未完成事件”,也在主动创造中定义了“理想中的自己”,最终完成了从“被环境塑造”到“塑造环境”的身份跃迁。

4.2. “重新养自己一遍”体现出复合型自我关怀的心理路径

传统自我关怀研究多聚焦于正念、情绪调节与自我温柔对待等策略,强调在情绪困扰中保持稳定的自我态度。而本研究发现,个体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中,其策略远不止情绪性调节,还包括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和未来指向的行为,如规划新目标、重塑作息、建立稳定的支持系统等,显示出一种“复合型关怀路径”的心理趋势。这种复合型路径,既包含了对旧伤口的温柔安抚,也包含了对未来成长方向的自主构建。从临床干预角度来看,这一发现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更有操作性的介入思路:从帮助来访者识别其“自我养育需要”,到协助其发展个性化的养育计划,再到评估其成长性目标的匹配性,构成了一套可持续的干预流程。

4.3. 成长动力系统的心理机制:自我养育的内在演进逻辑

在“重新养自己一遍”的过程中,其成长动力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一次性的顿悟或简单的自我决心,而是一个伴随“关怀–反馈–意义重构–习惯内化”过程逐步展开的心理系统性变化。受访者的经验显示,这种成长动力源于三种机制的协同作用:情感动员、意义赋能与结构固化,共同促使个体从一次自我照料行为转向长期的内在养育实践。情感动员机制构成了成长动力的原始驱力。这一过程呼应了心理动力学视角中“情感记忆复返”的概念,即当情境高度相似于过往创伤时,个体往往会启动补偿性修复机制(McWilliams & Allan, 2014)。与传统研究中“情绪调节”的被动性不同,情感动员机制的关键在于将“痛苦情绪”转化为“改变能量”。个体在“情绪崩塌”中体验到的不仅是痛苦,更是对“过去无力改变的自己”的共情与悲悯——这种“对过去自我的理解”打破了“自我批判”的恶性循环,转而催生出“我要保护现在的自己”的主动性。换言之,成长的动能首先来自于情绪崩塌后的“重新对自己负责”的急迫体验。

“重新养自己一遍”的意义赋能机制,恰恰为个体提供了对抗焦虑的心理坐标,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个体在混乱的外部环境中重新锚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完成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的心理跃迁。意义赋能机制是成长动力能否延续的关键。在初期照料行为获得短期反馈(如睡眠改善、情绪舒缓)后,部分受访者并未停止,而是开始反思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我为什么要这样养自己?”、“我希望成为怎样的大人?”此时,“重新养自己一遍”不再是情绪疗伤,而是开始向一种自我定义与价值建构靠拢。个体一旦将行为与更高阶的自我理解挂钩,其行为就更容易实现自我驱动与持续性。“重新养自己一遍”所呈现的成长动力系统,是一种由情绪触发–意义赋能–结构固化所构成的心理机制,如图1所示。支撑着个体在后疫情时代与社会焦虑共振背景下,完成自我关怀、自我确认与自我持续发展的心理跃迁。

Figure 1.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Raising Oneself Again”

1. “重新养自己一遍”心理机制

5.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重新养自己一遍”并非流行语境下的自我安慰,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性补偿行为,而是当代成年人成长经验中一种深层的自我关怀与心理重塑路径。通过对6位成年人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揭示了“重新养自己一遍”作为一种生活实践,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动因、行为逻辑与成长机制。这一过程往往始于情绪耗竭、生命失序或关系破裂等高度压力情境,在“内在小孩”情感记忆被激活的基础上,个体启动了一系列自我照料行为。在行为实践过程中,个体逐渐完成了从“当下舒缓”到“意义建构”的心理跃迁,最终推动其形成一种内生性的成长动力系统。这一系统并非源于单一事件,而是在“照料–反馈–赋能–固化”的螺旋中稳步生成。

在文化层面,“重新养自己一遍”也深刻体现了本土心理现实中的独特张力。一方面,它回应了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失与社会结构性耗竭带来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它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顺从与西式自我主张的中间路径:通过日常化、具体化、自主化的照料行为,个体实现了对心理自主权的重建。这一实践方式不仅是对“成为大人”这一身份的再定义,也是一种对“如何善待自己”的重新提问。

“重新养自己一遍”既是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也是社会文化变迁语境下的典型心理表征。它表明,当代成年人不再仅仅依赖外部支持系统获取关照,而正在通过一种更具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尝试修复内在的裂缝,重新建构自我。这一心理实践值得被重视、被理解,也为未来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文化启示。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以6位19~26岁的城市青年为主要访谈对象,且大多数为女性,这种同质化样本虽有助于深入探索特定群体的心理机制,但也限制了研究的外部效度。未来研究可引入更多元样本类型,如:不同性别、不同代际、不同社会背景。通过跨群体对比,有助于揭示“重新养自己一遍”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异同。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归纳,并未引入多元方法交叉验证。未来研究可考虑:构建量表,提炼出影响因子;探索“成长动机–情绪修复–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机制;将主题访谈与日记法等相结合,以提高数据的立体度。

参考文献

[1] 陈婷婷, 李龙倜(2022). 叙事护理对青少年抑郁障碍主要照顾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见 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p. 217). 上海市护理学会.
[2] 陈向明(2000).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崔倩倩, 叶婧(202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成才, (1), 33-34.
[4] 邓露洁, 田诗雨, 卫凌云(2025). 为情绪买单, “富养”自己成新热点. 南京日报, A03.
[5] 黄雨晴, 张璨(2024). 行走与自我疗愈: 地理心理学视域中当代青年“城市漫步”现象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9), 57-65.
[6] 孔德淇(2024). 学会“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成才与就业, (5), 43.
[7] 黎莎(2020). 音乐情绪的发生机制以及测量方法研究. 艺术品鉴, (3), 355-356.
[8] 孙悦, 徐伟, 凤羽娴, 陈宇, 韩晓娜(202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校园心理健康平台的开发. 电脑知识与技术, 18(6), 111-113+115.
[9] 张琳, 金艾黎, 吴伟仙, 王宇希, 陈思思(2021). 焦点解决模式结合正念减压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 护理与康复, 20(6), 86-89.
[10] Bluth, K., Lathren, C., & Tatera, J. L. (2023). Feasibility, Acceptability and Preliminary Outcomes of the Self-Compassion for Children and Caregivers Program.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32, 2360-2374.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23-02617-w
[11] Braun, V., &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77-101.
https://doi.org/10.1191/1478088706qp063oa
[12] Lanzaro, C., Carvalho, S. A., Lapa, T. A., Valentim, A., & Gago, B. (2021).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elf-Compassion in Chronic Pain: From Correlation to Efficacy. 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e26.
https://doi.org/10.1017/sjp.2021.22
[13] McWilliams, R., & Allan, Q. (2014). Embedding Academic Literacy Skills: Towards a Best Practice Model. 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11, Article No. 8.
https://doi.org/10.53761/1.11.3.8
[14] Neff, K. D. (2016). Erratum to: The Self-Compassion Scale Is a Valid and Theoretically Coherent Measure of Self-Compassion. Mindfulness, 7, Article No. 1009.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16-0560-6
[15] Neff, K. D., Tóth-Király, I., Knox, M. C., Kuchar, A., & Davidson, O. (2021).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ate Self-Compassion Scale (Long-and Short-Form). Mindfulness, 12, 121-140.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0-01505-4
[16] Neff, K., & Germer, C. (2022). The Role of Self‐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 World Psychiatry, 21, 58-59.
https://doi.org/10.1002/wps.20925
[17] Terry, G., Hayfield, N., Clarke, V., & Braun, V. (2017). Thematic Analysis. In G. Terry, et al.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pp. 17-36). SAGE Publications Ltd.
https://doi.org/10.4135/9781526405555.n2
[18] Tiwari, S. K., Toshniwal, A. G., Mandal, S., & Mandal, L. (2020). Fatty Acid β-Oxida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arval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Drosophila. eLife, 9, e53247.
[19] Tugade, M. M., Fredrickson, B. L., & Feldman Barrett, L. (2004).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Granularity: Examining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Emotions on Coping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 1161-1190.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2004.0029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