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The Study between Job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mong Young Medical Staff in Tertiary Hospitals
DOI: 10.12677/ap.2025.15951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邹珊珊: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上海;范庆梅, 薛 芳, 倪叶彬*: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上海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心理健康青年应对方式Medical Staff Job Burnout Mental Health Youth Coping Styles
摘要: 目的:了解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以及与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降低青年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上海市某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职业倦怠量表(MBI-G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6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量表总评分(51.35 ± 16.53)分,其中56.8%存在职业倦怠,87.2%为轻度,12.0%为中度,0.9%重度;不同健康状态在职业倦怠单因素分析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05);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评分(12.63 ± 10.76)分;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中积极应对评分(22.33 ± 7.15)分,消极应对评分(10.33 ± 4.35)分。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与简易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 < 0.05)。结论:三甲青年医务人员存在较高水平的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有关,应重点关注青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增加积极应对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job burnout among young medical staff in tertiary hospita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ducing job burnout among young medical staff. Methods: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young medical staff in a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ghai.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eral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 th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and the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 (DASS-21).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the MBI-GS for 206 medical staff was (51.35 ± 16.53), with 56.8% experiencing job burnout, of which 87.2% were mild, 12.0% were moderate, and 0.9% were sev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of job burnout across different health statuses (P < 0.05). The total score of the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 was (12.63 ± 10.76). In th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he positive coping score was (22.33 ± 7.15), and the negative coping score was (10.33 ± 4.35). Job burnou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ntal health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ping styles (P < 0.05). Conclusion: Young medical staff in tertiary hospitals experience a high level of job burnout, which is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medical staff,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should be encouraged.
文章引用:邹珊珊, 范庆梅, 薛芳, 倪叶彬 (2025).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心理学进展, 15(9), 218-22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9511

1. 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职业倦怠感又可被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衰竭,其指个体在工作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从而导致态度、情感、行为等身心衰竭,对工作产生冷漠或厌倦感(Meng, Bai, & Cao, 2021)。面对高强度高压力的医疗工作,医务工作者心理压力大、身体负荷过重,难免会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和心理消极状态,出现职业倦怠感,进而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大大影响医疗质量,卫生公共事业发展受阻(刘露,张态,2024)。上海市奉贤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7.6% (袁媛等,2025),年龄、单位类型、平均每天工作等是其发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既往研究对急诊科医务人员1173人进行筛查,存在职业倦怠者有946人(80.65%),轻中度和重度职业倦怠者的比例分别为73.57%和7.08% (罗玲霞等,2024)。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8%,护士的检出率为67%,医生为64%,东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分别为72%、63%和70% (魏其秀,木楠,袁晨,2023)。三甲医院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卫生健康事业公益性的主要依托力量,青年医护人员作为医疗事业的主力军,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心理韧性低,长期承担着与人的健康及生命密切相关的压力与风险,是工作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陈曲,柴秋香,孟开,2021),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关注其心理健康,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袁延峰,2023),既往职业倦怠调查多关注特殊科室或技术类别医务人员,聚焦青年群体的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研究其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探究减轻职业倦怠的措施和建议,为青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抽取2024年04月~2024年06月期间,于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医护人员为从事一线临床工作的医生、护士;② 医师是指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护士是指已获得执业资格;③ 医护人员包括医院正式聘用、无编制、离退休后返聘的在岗人员;④ 工龄满1年,且年龄≤35岁。排除标准:① 不愿参加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完成本次调查者;② 研究期间离职者。

2.2. 方法

本研究利用问卷星平台,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提交。

2.2.1. 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

内容为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科室、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及工作情况(岗位、职称、职务、聘用形式、班种、收入水平)两部分资料。

2.2.2. 职业倦怠量表(MBI-GS)

采用李超平根据国内文化背景国内使用广泛的汉化版职业倦怠量表,翻译修订的MBI-GS (李超平等,2003),显示了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共由15个条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 7分等级量表,“0 = 从不、1 = 极少、2 = 偶尔、3 = 经常、4 = 频繁、5 = 非常频繁、6 = 每天都有”,分别记0~6分。该量表共分三个维度,前两个维度采用正向计分法即得分越高,职业倦怠越严重;无效能感采用反向计分法即得分越高,职业倦怠越轻。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3及0.8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采用解亚宁编制的自评量表(解亚宁,1998),包括20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其中条目1~12属于积极应对维度;条目13~20属于消极应对维度。采用1~4级评分,问卷结果为两个维度的平均分。本研究全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

2.2.4.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

DASS-21量表涉及抑郁、焦虑、压力3个维度(Lovibond & Lovibond, 1995),共由21个条目组成,其中,抑郁有7条目、焦虑7条目、压力7条目;计分方式为Likert分级计分法,0~3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部分符合、大部分符合以及非常符合。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0.958,可信度高。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 x ¯ ±s 表示,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采用频数、算术平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进行描述;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关系;应用Logistic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医务人员不同状态特征对职业倦怠不同维度的影响与相关性。

3. 结果

共回收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100%,审核后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问卷206份。

3.1. 一般情况

完成问卷调查的206名医务人员中,男24人(11.7%)、女182人(88.3%);年龄(22~35)岁,其中22~28岁112人(54.4%)、29~35岁94人(45.6%);内科64人(31.3%),外科79人(38.3%),急危重症36人(17.5%),其他27人(13.1%);已婚96人(46.7%),未婚108人(52.4%),离异2人(1.0%);本科以上学历198人(96.1%);健康状况好134人(65.0%),一般62人(30.1%),伴有慢性疾病10人(4.9%);医生38人(18.4%),护士168人(81.6%)等。

3.2.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不同健康状态在职业倦怠单因素分析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05),性别、年龄、科室、婚姻、文化水平、职位等与职业倦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al burnout scale (n = 206)

1. 职业倦怠量表的单因素分析(n = 206)

项目

分类

例数

职业倦怠总分

t/F

P

性别

24

50.44 ± 20.73

t = −0.284

0.777

182

51.47 ± 15.96

年龄段(岁)

22~28

112

51.90 ± 16.29

t = 0.528

0.598

29~35

94

50.68 ± 16.88

科室

内科

64

53.92 ± 16.63

F = 1.206

0.309

外科

79

49.96 ± 15.72

急危重症

36

52.56 ± 16.89

其他

27

47.70 ± 17.93

婚姻状况

未婚

108

51.26 ± 16.61

F = 1.113

0.331

已婚

96

51.08 ± 15.70

离异

2

68.67 ± 49.97

文化水平

专科

8

47.67 ± 21.40

F = 0.307

0.736

本科

165

51.73 ± 16.45

硕士及以上

33

50.30 ± 16.06

健康状况

134

48.91 ± 17.11

F = 4.607

0.011*

一般

62

55.31 ± 14.21

慢性病

10

59.47 ± 16.19

岗位

医生

38

52.67 ± 20.03

t = 0.544

0.587

护士

168

51.05 ± 15.69

职称

初级

196

51.44 ± 16.79

t = 0.342

0.733

中级

10

49.60 ± 10.63

职务

临床

202

51.34 ± 16.61

t = −0.039

0.969

行政

4

51.67 ± 13.53

聘任方式

编制

24

52.72 ± 16.55

F = 0.221

0.802

劳务派遣

166

51.36 ± 16.51

其他

16

49.17 ± 17.58

班种

白班

32

50.58 ± 13.47

t = −0.283

0.777

翻班

174

51.49 ± 17.07

收入

<5千

24

50.22 ± 19.02

F = 0.848

0.469

5千~1万

110

52.36 ± 17.75

1~1.5万

70

50.59 ± 13.15

>1.5万

2

35.33 ± 27.34

3.3.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职业倦怠量表总评分(51.35 ± 16.53)分,其中56.8%存在职业倦怠,87.2%为轻度,12.0%为中度,0.9%重度,各维度评分为情绪耗竭(12.85 ± 5.77)分,轻度、中度和重度占比分别为61.17%、24.76%和0.97%,消极怠慢评分为(10.53 ± 2.89)分,轻度、中度和重度占比分别为6.31%、51.94%和41.75%,无效能感评分为(15.12 ± 7.48)分,轻度、中度和重度占比分别为10.68%、24.76%和29.61%,见表2

Table 2.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in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

2. 职业倦怠量表(MBI-GS)各维度得分情况

MBI-GS维度

条目

得分范围

得分( x ¯ ±s )

严重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情绪耗竭

1~5

0~30

12.85 ± 5.77

27 (13.11)

126 (61.17)

51 (24.76)

2 (0.97)

消极怠慢

6~9

5~19

10.53 ± 2.89

0 (0.00)

13 (6.31)

107 (51.94)

86(41.75)

无效能感

10~15

0~31

15.12 ± 7.48

72 (34.95)

22 (10.68)

51(24.76)

61(29.61)

3.4.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评分(12.63 ± 10.76)分,各位度评分为抑郁(7.03 ± 6.74)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占比分别为33.98%、10.19%、2.43%和0.97%,焦虑评分为(6.66 ± 5.98)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占比分别为9.71%、24.27%、4.54%和2.43%,压力评分为(8.61 ± 6.97)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占比分别为6.80%、7.28%、0.49%和0.49%,见表3

Table 3.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in the 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 (DASS-21)

3. 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各维度得分情况

维度

得分范围

得分( x ¯ ±s )

严重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抑郁

0~42

7.03 ± 6.74

124 (60.19)

54 (33.98)

21 (10.19)

5 (2.43)

2 (0.97)

焦虑

6.66 ± 5.98

121 (58.74)

20 (9.71)

50 (24.27)

10 (4.54)

5 (2.43)

压力

8.61 ± 6.97

175 (84.95)

14 (6.80)

15 (7.28)

1 (0.49)

1 (0.49)

3.5.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简易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积极应对评分为(22.33 ± 7.15)分,消极应对评分为(10.33 ± 4.35)分,见表4

Table 4.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in th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4.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各维度得分情况

维度

条目

得分范围

得分( x ¯ ±s )

积极应对

1~12

0~36

22.33 ± 7.15

消极应对

13~20

0~24

10.33 ± 4.35

3.6.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 < 0.01),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P < 0.01),情绪耗竭、消极怠慢和无效能感与抑郁、焦虑和压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情绪耗竭、消极怠慢和无效能感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P < 0.01),情绪耗竭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P < 0.05),见表5表6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with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r values)

5.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r值)

项目

职业倦怠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职业倦怠

1

心理健康

0.632**

1

应对方式

−0.225**

−0.274**

1

注:**P < 0.01。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dimensions of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r values)

6.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r值)

项目

职业倦怠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情绪耗竭

消极怠慢

无效能感

抑郁

焦虑

压力

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

情绪耗竭

1

消极怠慢

0.762**

1

无效能感

0.213**

0.285**

1

抑郁

0.552**

0.533**

0385**

1

焦虑

0.485**

0.419**

0.384**

0.852**

1

压力

0.579**

0.524**

0.383**

0.864**

0.812**

1

积极应对

−0.245**

−0.214**

−0.397**

−0.469**

−0.428**

−0.371**

1

消极应对

0.164*

0.117

0.073

0.145*

0.126

0.112

0.351**

1

注:**P < 0.01,*P < 0.05。

4. 讨论

4.1.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健康状态在职业倦怠单因素分析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 0.05),性别、年龄、科室、婚姻、文化水平、职位等与职业倦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职业紧张、工龄、婚姻情况均是职业倦怠的独立影响因素(孙彦彦等,2023)。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业及工作时间是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何淼等,2024),与本调查结果有差异,研究分析可能原因是身体机能越健康,越能适应高强度高压力的临床工作,相反,健康状况一般,面对临床工作会出现身心疲惫,降低工作效率,年龄越小、收入越低、编外人员发展空间较大,对职业的期待水平较高,反而对工作的积极性越高涨,未婚人员因为没有家庭因素的经济负担,工作压力较小,反而不易出现职业倦怠。辽宁省三个城市选取八家医院,共纳入1056人对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与病人的关系和工作任务是两个主要压力因素,也是工作倦怠相关的主要指标(何淼等,2024)。因此,医院管理者在重视青年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合理配置人员,实施弹性排班,及时关注工作负荷与压力,要加强健康管理与保障,比如定期健康体检、开展健身活动、举办健康讲座等。此外,也要建立医患沟通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沟通技巧,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积极引导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

4.2.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倦怠量表总评分(51.35 ± 16.53)分,其中56.8%存在职业倦怠,87.2%为轻度,12.0%为中度,0.9%重度,与既往研究相比水平较低(李桂菊,张玲玲,王英,2025),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其研究虽在三甲医院,但科室为急诊科,比普通科室急救任务重、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会更大,医患矛盾多、感染风险大,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职业倦怠水平更高。既往研究结果显示低水平倦怠占60.3%、中水平倦怠占34.3%、高水平倦怠占5.4% (Yue et al., 2022),与本研究职业倦怠分级占比有差异,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其研究对象为在岗医务人员,无年龄限制,本研究以青年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有年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评分(12.63 ± 10.76)分,处于低水平,既往研究评分为(26.67 ± 11.19)分(李宇烟,2024),本研究的得分较低,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其研究科室在ICU,医务人员相对普通科室来说,病情重且复杂,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气氛凝重压抑,感染风险高,长期处在心理压力大的状态,因此抑郁焦虑压力评分更高。在新冠疫情下,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被调查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症状比率分别为13.3%和18.4% (Liu et al., 2021),说明在特殊医疗环境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医务人员的心理承受压力,尤其青年医务者,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管理者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研究结果显示,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总评分(32.66 ± 9.58)分,处于中等水平,比既往研究水平较高(梁新慧等,2024),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其研究科室在手术室,研究对象仅限护士,护士多为女性,女性往往倾向于通过情绪表达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应对方式比较单一,男性更注重实际行动和问题解决,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技能、运动等方式应对职业压力,应对方式更为多元。

4.3.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三甲青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态越差,职业倦怠越严重,积极应对方式越多,职业倦怠水平越低,以焦虑、抑郁、压力为主的负面情绪会直接降低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难以保证医疗质量,进而引发职业倦怠,一旦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又会加重职业倦怠,这二者相互影响。

长期处于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青年医务人员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引发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是一种负性情绪的表现,可能引发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和认知偏差,这种消极认知会进一步影响青年医务人员的自我评级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焦虑与职业倦怠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5);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职业倦怠均呈负相关(均有P < 0.05) (张萌,崔倩,朱长才,2022),与本调查结果一致,焦虑、抑郁和工作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Wei et al., 2024),职业倦怠在其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李梦婷等,2025),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本对于减少初级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Chen et al., 2024),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会提供医务人员社会支持,给予职业理解,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心理韧性,进而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水平。因此,医院管理者应该多多关注青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改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过度劳累,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同时建立心理辅导机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定期的心理评估和咨询服务,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教授压力应对、情绪管理等技巧,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心理调试能力,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率。

应对方式在医护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间发挥调节作用(王瑾等,2021),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感知社会支持、组织支持,缓解职业紧张的不良影响,降低职业倦怠风险,与本调查结果一致,心理困扰可以通过情绪智力和反馈寻求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连明园,王英,2024),积极应对方式越多,职业倦怠水平越低,高水平职业倦怠的青年医务人员,心理调试能力较低,其更趋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工作,对工作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降低其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力;体育锻炼在解决职业倦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Chen et al., 2022),青年医务人员应在工作之余多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减少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因此,有针对性地干预青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增加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开展应对机能培训,教授医务人员压力应对、时间管理等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组织案例分享会,邀请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分析成功应对职业压力的案例,从中学习借鉴积极的应对策略;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应对工作压力、表现出色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医院文化,让青年医务人员感受到关爱和尊重,从而有助于降低其职业倦怠感。

5. 小结

综上所述,三甲青年医务人员存在较高水平的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有关,应重点关注青年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职业倦怠的水平,提升积极应对方式,以保障医疗队伍的稳定性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的横断面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跟踪职业倦怠及相关变量变化趋势,需要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多中心调查进行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

上海市医务工会文件调查研究项目(2024YGL3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曲, 柴秋香, 孟开(2021). 北京市三甲医院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18(23), 55-59.
[2] 何淼, 韩杨云, 蒋帅, 苟诗原, 易晟, 蒋春梅(2024).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40(6), 167-169.
[3] 解亚宁(1998).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2), 53-54.
[4] 李超平, 时勘, 罗正学, 杨悦, 李莉(2003). 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7(12), 807-809.
[5] 李桂菊, 张玲玲, 王英(2025). 情绪调节和共情能力在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正念与职业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职业与健康, 41(1), 11-17.
[6] 李梦婷, 郑贝贝, 刘欣, 陆骏, 黄润枝(2025). 职业倦怠在医务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护理管理杂志, 25(3), 267-271.
[7] 李宇烟(2024). 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亚健康、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职业与健康, 40(18), 2527-2532.
[8] 连明园, 王英(2024). 情绪智力和反馈寻求行为在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困扰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职业与健康, 40(17), 2319-2325.
[9] 梁新慧, 贾瑶, 刘芳, 胡梦依, 姜雪(2024). 积极应对方式在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作用. 职业与健康, 40(15), 2021-2025.
[10] 刘露, 张态(2024). 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41(4), 418-421.
[11] 罗玲霞, 李婧, 吴芳, 彭小贝, 周芳意(2024). 基于MBI-GS量表调查急诊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49(6), 981-988.
[12] 孙彦彦, 王瑾, 刘晓曼, 袁方, 陈惠清, 凌瑞杰, 等(2023). 中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水平及影响因素. 环境与职业医学, 40(4), 405-412.
[13] 王瑾, 晏小琼, 凌瑞杰, 李霜(2021). 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应对方式调查. 预防医学, 33(12), 1203-1208.
[14] 魏其秀, 木楠, 袁晨, 钱自华(2023). 中国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的meta分析. 职业与健康, 39(22), 3139-3142.
[15] 袁延峰(2023). 医德医风档案建设过程中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1(4), 538-543.
[16] 袁媛, 胡屹, 周享康, 董书澜, 李晓雪, 汤海英, 等(2025). 上海市奉贤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医学与社会, 38(5), 111-118.
[17] 张萌, 崔倩, 朱长才(2022).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6(7), 808-814.
[18] Chen, G., Wang, J., Huang, Q., Sang, L., Yan, J., Chen, R. et al. (2024).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Capital, Multidimensional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Primary Medical Staff: A Path Analysis Drawing on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22, Article No. 42.[CrossRef] [PubMed]
[19] Chen, X., Jing, L., Wang, H., & Yang, J. (2022). How Medical Staff Alleviates Job Burnout through Sports Involvement: The Mediating Roles of Health 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 Article 11181.[CrossRef] [PubMed]
[20] Liu, Y., Chen, H., Zhang, N., Wang, X., Fan, Q., Zhang, Y. et al. (2021).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of Medical Staff under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78, 144-148.[CrossRef] [PubMed]
[21] Lovibond, P. F., & Lovibond, S. H. (1995). The Structure of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s: Comparison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 (DASS) with the Beck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ventorie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3, 335-343.[CrossRef] [PubMed]
[22] Meng, H., Bai, S., & Cao, Q. (2021). Risk Factors of Role Stress and Professional Burnout among Nurse Anesthetists: A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 Japan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18, e12413.[CrossRef] [PubMed]
[23] Wei, Z., Xia, B., Jiang, L., Zhu, H., Li, L., Wang, L. et al. (2024). Factors Affecting Occupational Burnout in Medical Staff: A Path Analysis Based on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Perspectiv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5, Article ID: 1490171.[CrossRef] [PubMed]
[24] Yue, Z., Qin, Y., Li, Y., Wang, J., Nicholas, S., Maitland, E. et al. (2022). Empathy and Burnout in Medical Staff: Mediating Role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Commitment. BMC Public Health, 22, Article No. 1033.[CrossRef]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