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Empowered by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摘要: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质态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要素升级等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但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培养薄弱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产业振兴。基于此,可以通过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以及加大产业资金投入等方式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Abstract: As a new form of productivity, the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serves as an important driver for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t can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factor upgrading, and other mean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e current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also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eak talent training, and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which further restrict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is, new vitality can be injec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by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igital infra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for talent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in industries.
文章引用:肖晓晶.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346-35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813

1.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而乡村特色产业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地域文化和传统技艺优势,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寻求新的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强调科技创新、要素升级和产业融合,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聚焦于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从问题意识入手,深入考察当前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瓶颈,并结合实际,为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提出现实路径,进一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 农业新质生产力概述

2.1.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的时候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强调要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内涵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涵盖了多个方面。在生产要素方面,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劳动资料等要素,还融入了技术、数据、信息等新型要素。这些新型要素的加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在生产方式上,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态势。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监控和精准控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在产业形态上,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形态,拓展了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总的来说,与传统农业生产力相比,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创新性、高效性、融合性等重要特征,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价值。

2.2.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2.2.1. 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创新乡村特色产业模式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便是科技创新,能够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在传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生产模式较为粗放,技术应用水平有限,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和产业升级要求。而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注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是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3]。数字技术通过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各个环节,有助于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起更高效、智能、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与智能化。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为乡村特色产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产品分拣、加工以及市场营销当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标准化程度,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2.2.2. 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兴旺是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重要的人才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培养和吸收各类人才,可以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通过农业科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将新的理念和方法引入乡村特色产业,可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外部人才回流乡村,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创新者、电商工作者纷纷加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队伍,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创新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朝着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一些返乡创业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互联网知识的营销能力,打造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将乡村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2.3. 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提供发展新空间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产业的边界,促进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4]。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乡村特色产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而是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延伸,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还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技术层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产业技术壁垒,广泛应用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促使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在技术标准、数据共享、业务流程上实现深度耦合,推动产业融合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5]。在要素整合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产业组织模式,将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者与加工企业、服务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实现信息、资金、人才上的高效流通,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形成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应用存在障碍

当前,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的当下,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乡村产业发展而言,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的关键支撑。然而,当前乡村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较为滞后。我国农村地区5G基站数量远远低于城市地区,部分偏远山区和边境地区仍然存在基站覆盖率低、网络信号弱、宽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运用,阻碍了乡村特色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3.2.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人才短缺制约发展潜力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源泉,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产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乡村地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产业发展潜力。一是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乡村地区对农业科技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导致既懂农业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而现有从业人员中,老年人口占比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接受能力较低,较难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的产业发展需求。二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无法为乡村产业输送适配人才。此外,缺乏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也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乡村地区在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引进了专业人才,也面临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返乡创业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等多重压力,部分人才因发展受阻选择再次外流。总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制约。

3.3. 乡村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匮乏限制发展活力

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限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着技术设备更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基础设施完善这些方面,更是关系到产业能否突破发展瓶颈、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在资金投入方面仍存在短板。一是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乡村特色产业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创造、电商运营以及品牌培育多个领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受制于地方财政压力,政府用于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难以满足当前产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使得一些项目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发展瓶颈。二是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乡村产业特别是一些依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项目,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金融机构对乡村特色产业的贷款审批严格、额度有限。同时,农业保险覆盖面窄、险种单一,无法有效分散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三是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乡村特色产业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熟,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社会资本对这项目持谨慎态度。这些因素都会限制乡村特色产业的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

4.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6]。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推进乡村网络通信设施的升级改造。要加大对偏远山区、边境地区5G基站、光纤网络的建设投入,确保每一个村庄、每一户农家都能享受到畅通无阻的网络服务。同时,通过构建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生产精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高效化,从而提升产业效率和竞争力,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此外,还需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一方面,要大力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应用推广,建立示范项目和应用基地,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引导乡村企业和农户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水平和覆盖范围。

4.2. 优化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强化产业发展活力

人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能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力。高校应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生物育种、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相关专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复合知识结构的高端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契合乡村特色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重点培训大数据应用、电商运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内容,提升职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新技术应用水平,为乡村产业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其次,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专项政策,针对数字技术、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乡村产业急需的人才,在薪资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优厚条件。还要设立专项人才补贴和奖励基金,对为乡村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加强对返乡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传授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知识,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充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4.3. 加大乡村产业资金投入,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产业的资金投入,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的资金支持体系,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政府方面要强化财政资金的主导,加大对乡村特色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以专项基金为抓手,设立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明确将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乡村文旅融合等领域作为支持重点,优先保障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同时,还要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协调,打破部门界限,整合农业、科技、文旅等多部门资金,形成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资金分散使用导致的效益低下问题。其次,要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通过完善政策环境,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用地优先保障等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最后,拓宽乡村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贷款途径外,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产业转型提供充足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5. 结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产业资金投入等方式多管齐下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未来的实践中,需持续深化各环节工作,不断优化协同机制,充分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振兴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3-09-09(001).
[2] 李刚.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培育路径[J/OL].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7.
https://link.cnki.net/urlid/50.1231.C.20250623.1130.008, 2025-06-23.
[3] 奉丽芸.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24(2): 44-48.
[4] 吴开军.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路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5(6): 30-37.
[5] 王珺.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挑战与路径[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4): 6-8.
[6] 乌∙吴云, 朱红艳.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瓶颈及发展路径[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4(4):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