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发展: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研究——以D校为例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he Involvement of Social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ies—Taking School D as an Example
摘要: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方法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中发挥特定的作用。本文以D校学校社会工作为例,将其实践内容划分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社区关怀、社区文化、社区发展五个部分,并对其开展策略、实务技巧和实际效果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机制失范、认同阻滞、供需偏差等实践困境。基于此,提出健全双工联动机制,深化协同效能;增强社工话语权,提升学校主体的接纳与认可度;聚焦学生需求导向,强化专业服务实效等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valu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social work can play a specific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commun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chool social work of School D as an example, divides its practical content into five parts: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community care, community cultur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it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practical skills, and actual effect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work’s invol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commun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faces practical predicaments such as mechanism disruption, identity blockage, and supply-demand deviation.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duplex linkage mechanism and deepen the collaborative efficiency; strengthen the voice of social workers and enhance th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school as the main body; focuse on student needs and strengthe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文章引用:张可, 戴玉成, 孔锐鹏. 实践与发展: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研究——以D校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366-37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816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强调高校治理应重视学生生活场域的社区属性,为高校学生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实践方向[1]。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然而,当前多数高校仍以传统的学工管理模式为主导,依赖行政管理和辅导员驻点等方式开展工作,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引入相对有限。将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与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不仅拓宽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视野,也为构建人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2]。社会工作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理念、目标、功能上具有契合性,高校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可以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解决传统实践育人的困境[3]

近年来,围绕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学界已展开诸多探讨。从必要性来看,当代大学生个体化特征日益凸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多以教育、管理或治疗为导向,难以全面回应其多元化、发展性的成长需求。社会工作兼具组织化支持与个性化服务的双重优势,能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支持性环境,助力其自主选择多样化的自我实现路径[4]。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成长场域,理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平台。然而,当前学生社区的自治功能尚未充分激活,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发挥不足,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组织在满足学生自治方面作用不明显,学生的自治能力和自治意识不足,学生自治管理与社区有效指导相脱节[5]。社会工作通过赋权增能、促进参与、培育公共精神等专业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治意识与能力,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可行性而言,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具备坚实的价值基础与现实条件[6]。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专业价值理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原则。而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则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贴近学生的需求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者在理念上有着很大的重叠和共通之处,旨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帮助和支持。事实上,在培育公共性社区中,学校社会工作者更容易建立与学校、家庭及学生的多维联结,通过公正程序保障各方权益,并确立其专业合法性的身份[7]。有学者认为,优化传统学生工作网络、推行社区化管理是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公寓的重要路径[8]。亦有学者从成员意识、需求整合、双向互动与情感联结四个维度,提出空间营造、需求导向、情境互动与情感建构的介入框架[9],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

2013年,D校取书院制之所长,以学生工作队伍和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双工联动”为特色,在两校区打造7个学生社区,并在“社会工作进校园促党建”项目背景下成立驻校社工团队。驻校社工秉持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扎根学生社区,运用专业服务方法,可以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不足。作为国内较早将社工引入学生社区建设的高校之一,D校在社工参与学生社区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对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D校学校社会工作为例,对D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其实践经验,希冀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提供指引,推动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D校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现实困境。数据来源包括三类:一是半结构化访谈,预先设计访谈提纲,围绕社工角色、双工联动、服务成效等主题,对15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涵盖驻校社工(n = 10)、学生社区负责人与二级学院辅导员(n = 3)、学生干部(n = 2),以了解他们对于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看法、感受和建议;二是参与式观察,笔者作为社区实习生在2024年5月至7月期间参与社工组织的各类活动;三是文献资料,收集《“双工联动”实施细则》《D校学生个案转介制度》等内部文件,辅助理解制度背景。为保护隐私,所有受访者采用匿名编码,格式为“访谈日期 + 姓名拼音首字母”,确保研究的匿名性与伦理合规(见表1)。

Table 1. Respondent information form

1. 受访者信息表

序号

受访者编码

受访者身份

1

20240513GD

驻校社工团队负责人

2

20240514XSH

驻校社工团队负责人

3

20240524ZYQ

驻校社工

4

20240524LB

驻校社工

5

20240607LJW

驻校社工

6

20240618ZMS

驻校社工

7

20240512LM

驻校社工

8

20240528HXF

驻校社工

9

20240521FY

驻校社工

10

20240601CQL

驻校社工

11

20240512LD

学生社区负责人

12

20240525XMM

二级学院辅导员

13

20240708LHB

二级学院辅导员

14

20240601YHH

大三学生;社区学生干部

15

20240601ZJH

大三学生;社区学生干部

2.2. 理论框架

为深入理解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并影响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内在机制,本文引入“嵌入性”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该理论最初由经济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提出,后经马克·格兰诺维特等学者发展,强调组织或专业实践并非孤立运行,而是深嵌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制度结构与文化网络之中。在社会工作领域,“嵌入性”被广泛用于分析专业服务如何在政府、学校、社区等既有体制中寻求合法性、建立合作关系并实现功能发挥的过程。嵌入性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分析制度安排之间复杂互动的多维视角,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嵌入”过程中的“合作”与“张力”。

3.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社区教育

D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学生社区建设,强化党建在育人场域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组织生活场景向学生社区延伸。在此背景下,驻校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开展思想建设主题沙龙、建设宿舍党小组、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将党支部建在社区、扎根于宿舍,实现党组织影响力与社会工作服务网络的深度融合。社会工作不仅为党建进社区提供了组织载体与情感联结路径,也为高校社区教育的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行方向。例如D校社工以红色教育为切入点,依托线上平台推出“薪火相传,红色血脉永赓续”红色记忆故事分享活动,积极引导社区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营造了良好的党建文化氛围。

因为学生社区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任的,他们投入在这里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而真正的专职人员就是社工了。由于社工驻扎于社区之中,所以社工在党建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觉得社工参与党建这一块的工作,是很符合国内的一个本土化的环境,强调宣传党的政策,执行党的政策,来引领学生(20240513GD)。

这一角色定位,使社工在政策宣传、组织动员和价值引导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契合当前高校党建向基层延伸的本土化实践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隐性”的张力。社工在积极参与党建活动的同时,面临“政治工作者”与“专业服务者”双重身份的冲突,从而削弱了专业信任基础。此外,D校学生社区知行学院推出的“知行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新载体,涵盖思想引领、自我成长、实用技能、文化生活与休闲艺体五大模块,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驻校社工以此平台为契机,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融入课程设计,开发了如“正向心理,乐享人生”“编码时间,掌握自己”“团队融入,我能行”等主题课程,注重体验式学习与互动参与,回应学生在情绪管理、时间规划、人际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性需求。此类课程不仅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延伸,更是一种教育倡导,通过制度化课程形式,将个案、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嵌入高校育人体系,拓展了传统社会工作在校园中的实践边界[10]

3.2. 社区管理

为推动学生从“被管理者”向“治理主体”转变,D校社会工作者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理念导向,积极支持学生社区自治体系建设。通过推动建立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培育学生自律组织、制定宿舍楼层长制度、招募并组建社区导生团队等举措,社工逐步构建起“专业引领–导生带动–学生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作为社区“主人翁”的角色认同,鼓励其在公共事务中发声与行动,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学生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导生作为学生自治的骨干力量,在宿舍走访、志愿服务组织、信息传达与活动策划等方面发挥着一线作用。为保障其服务能力与团队稳定性,社工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团队建设与服务督导,内容涵盖沟通技巧、冲突调解、活动策划与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等,提升导生的专业素养与组织凝聚力。

传统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是重管理轻服务的,把学生理解成管理对象,更多是单向的行政命令,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教育。而社工则强调社区学生的参与,强调促进社区里的各个要素的良性互动。社工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是参与式的,更强调互为反馈。社工的加入能够很好地推动社区的学生自治管理(20240514XSH)。

社区导生和楼层长是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一线力量。社区导生团队分为多个部门,不同部门开展的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在社工的带领下,社区导生们开展宿舍走访、志愿服务管理等工作,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和治理中来。社工会不定期向社区导生团队进行培训,教导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使他们更好地在社区中开展工作(20240607LJW)。

此外,社工还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协同辅导员、宿舍管理员等多元主体,共同监督制度执行、化解日常矛盾、优化沟通机制。依托社区“一廊三室”(如文化长廊、谈心室、活动室、自习室)等场地资源,精准识别学生对环境、设施与服务的需求,组织开展了社区环境美化、公共设施维护、垃圾分类推广等具体项目,切实改善居住体验,增强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价值认同。但在与学工、辅导员等学校行政力量协同过程中,社工常处于“夹心层”位置,既要推动学生赋权,又需配合学校管理要求,当学生诉求与管理制度发生冲突时,社工往往难以真正代表学生发声,其倡导者角色被弱化,专业独立性与公信力受到削弱。

3.3. 社区关怀

为提升学生社区的心理支持能力,D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定期开展宿舍走访、需求调查与焦点访谈等方式,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场景,与其面对面交流,建立信任关系,及时识别心理困扰与服务需求。这种“下沉式”服务模式有效拉近了专业力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服务的可及性与亲和力。

在已有的双工联动机制下,我经常会和社工一起去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困难。社工一直入驻在社区里,走访地比我们多,对学生的情况掌握比我们还要多(20240525XMM)。

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D校制定了《D校学生个案转介制度》,构建社工与学校心理中心双向转介机制,详细制定转介流程,明确双方在个案转介中的角色和权责。在联动方面,社工与学校心理中心、辅导员紧密配合,尝试以个案管理模式,协同处理学生社区突发事件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等,进一步构建起学生社区“全方位、零距离、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在学生社区中的落实。如在面对社区重点关注学生时,D校的社工、心理中心老师以及辅导员会共同探讨学生需求与工作策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社工负责进行宿舍走访,跟进学生日常生活,稳定学生情绪;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将学生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心理中心落实学生心理评估,并链接心理咨询、症状治疗等服务与资源。通过多方沟通联动,融合多元工作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

我了解社区的社工有提供这方面的服务,所以在我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就第一时间寻求社工帮助。之后,社工也告知了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校心理中心那边(20240601YHH)。

由于我在学校心理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也在做一些个案,所以会有同学直接到社区里找我,我这边也会先在社区里面的心理谈话室为同学提供咨询服务(20240514XSH)。

学校方面要求,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状况来向社工寻求帮助时,社工要马上报备给学校心理中心。在以往情况中它就会导致心理中心那边接到该个案,马上去接触这个学生,然后社工的服务就戛然而止了。如今社工和学校心理中心的联动机制得到进一步深化,面对个案时可以同时开展行动。心理中心那边可以介入服务,然后社工也可以继续做个案,使单纯的心理服务上升到个案管理,充分发挥社工的优势(20240524ZYQ)。

社工、心理中心与辅导员三方会商机制虽已制度化,但在实际运行中常因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同步或责任推诿而流于形式,心理中心侧重诊断治疗,辅导员关注管理稳定,社工强调社会支持,目标差异导致干预策略难以整合,影响服务的连贯性与实效。

3.4. 社区文化

高校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生社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是社区内学生和管理人员长期互动共同创造并认可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总和。D校社工从多维度深度介入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学生宿舍作为学生社区组成的最小单位,具有固定地域空间、相似文化水平和共同人文环境等特点,其内部氛围将构成和影响整个社区文化环境。社工整合社区资源,持续开展宿舍公约、宿舍美化、宿舍记事、宿舍绿植等一系列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学生营造优质宿舍文化氛围,使其成为情感交流与文化培育的重要场所。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社工组织特色宿舍、文明宿舍等评选创建活动,主导文明宿舍建设和评比工作,加大宿舍文化创建成果的宣传展示力度,打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和文明健康的学生社区。

在创新学生社区文化营造上,各社区打造特色文化,如莞思社区以“书香莞思”为特色,通过小组互助模式开展阅读分享会搭建学习交流网络,同时社工立足各社区需求挖掘资源,推出“莞和小课”社区互助课堂、莞思社区烘焙生日会等“一社区一特色”品牌活动,并且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扬,组织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活动,还将莞香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为丰富内涵注入新活力。社工的加入助力了学生社区的文化营造,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参与到社区文化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凝聚社区力量。社工运用专业方法与社区文化传播相融合,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创新提供指引。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每个人可能理解得不一样。社工在这方面的操作空间比较大,比如宿舍公约、文明宿舍、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文化营造等。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社工还有很多服务需要深化(20240524LB)。

每个社区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说我们莞思社区的话,有一个烘焙生日会,然后还会有阅读系列、学习经验讲座等。除特色文化之外,社区文化还会体现在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上,比如说我们接下来的清明节会有一个缅怀先烈的线上征文活动,后面每个社区也会陆陆续续地去开展相关活动。还有我们春节期间开展的家乡传统习俗征文收集,这些其实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20240618ZMS)。

总体而言,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社工在活动形式、参与广度、文化深度与机制保障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完善,发挥学生社区文化生态培育之作用。在学生参与、丰富文化内涵方面推动,拓展参与路径,深化文化育人功能,推动社区文化向更加包容、可持续、有温度的方向发展。

3.5. 社区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区育人载体功能,推动学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D校社工积极挖掘“社区能人”,组成社区能人志愿服务队,利用其特长优势为社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既助力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优势,又为其搭建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D校社工根据社区学生的需求,提议成立社区发展议事会并落实,围绕学生社区发展展开研讨。社区发展议事会的建立为学生参与社区决策与规划开辟了重要渠道,如有社区学生代表在议事会上反映宿舍网络不稳定的问题,学校领导听取意见后,立即做出了整改。社工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发展议事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参与社区事务,推动学生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水平,逐步营造“人人可参与、事事有回应”的社区氛围。

莞城校区的社区发展议事会刚建成不久,社工在围绕社区发展议事会开展相关工作。社区发展议事会实质上是一个载体,而楼层长就像网格员,收集学生们的建议,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集中反映,并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理反馈。如上一次楼层长会议反馈的一些学生的需求与意见,学校这边的落实进度是如何的,这些都要通过这个社区发展议事会去反馈给同学们(20240512LD)。

社区能人服务队和议事会的运行,目前仍较多依赖社工的引导与支持,学生自主组织、持续运作的经验还在积累过程中,相关的能力培养和经验传承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涉及多部门协调或资源调配的建议,从提出到落实需要一定时间,如何在过程中做好沟通与反馈也是重要方面。

4.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困境

4.1. 机制失范:双工联动效能弱化

为了明确社工、学工的工作分工和权责边界,确保社区建设过程中资源协调、活动开展、工作谋划的有序推进,D校在“社会工作进校园促党建”项目初期就已经出台《“双工”联动实施细则》。尽管社工与学工都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分属不同的组织,学工队伍从属学校,社工团队从社工机构,两者在服务理念、工作内容、工作的方式方法等不完全相同。由于高校特定场域有文化惯性和自身制度依赖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学工队伍对于社会工作认知和认可度不足,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来开展工作,加之其自身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较少主动与社工团队交流[11]。社工作为学生社区建设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经过授权的执行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实现与学校育人相关部门工作的有效配合。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表明,双工联动机制尚不完善。虽有常态化的合作,但并未上升到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层面,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沟通与合作的障碍。在面对学生社区中的共性问题或共同任务时未能形成合力,分工混乱、条块分割、衔接脱节等问题频出,给日常工作与管理带来困难,又因涉及的管理头目多,层次、分工、汇报等尚未理顺,出现多头管理和多重汇报的现象。

目前有这个双工联动机制,辅导员们能够很方便地与社工一起开展一些学生工作,如与社工一起开展日常的宿舍走访。社工入驻社区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一些情况,反馈到我们这边,我们也能及时地处理。不过现在双工联动更多是行政性的一些合作,后面需要探索更多社工与辅导员之间的联动点(20240708LHB)。

社工与学校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方面还需要完善。比如学校心理中心那边每年都会有一个学生心理普查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是一般宿舍走访很难访谈出来的,但由于心理中心方面出于保护同学们的隐私,相关数据未能分享到社工这边。其实这方面的一个共享还是可以考虑的,社工获得了有关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个别或群体的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活动(20240512LM)。

多头管理是双工联动机制不完善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社工要受到机构、学校的领导。其次,在工作中要受到社区育人主管、学生社区知行学院总院和分院的领导,还有社区党支部的领导等。尽量减少多头管理的头。如果减少不了的话,希望每个部门、每个领导之间的分工明确一点,能做到权责清晰。如果未来社工团队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对于社工来说,做事情会更好更容易一些(20240528HXF)。

4.2. 认同阻滞:专业嵌入深度不足

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体制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比现有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和制度更加完善,其对于社会工作的嵌入自然会以特定的方式予以回应,乃至于排斥或抵制[12]。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包含德育教育、心理健康、院系管理等多个机制,涉及学工、后勤等多个部门,社会工作与学工的工作理念、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学校内部主体不认可社会工作的价值,那么社工的任务往往会被视为次要的工作,或者将其视为形式主义的表现。由此,社工在学校固有体系中的地位相对比较低,学校对社工的接纳程度也比较有限,社工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社工无法得到足够多的资源和支持,社工的工作就难以落实,也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其一开始就不高的定位,在后续的发展中也没能够得到学校其他主体的重视。D校社工专业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一方面是因为社工在学校中的角色定位。驻校社工团队作为“教育者、支持者、协助者、经过授权的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D校社工更多是协同者的角色,其所处的资源环境受限,自主操作空间小,话语权较低。学校对于一些活动放权不到位,致使社工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力量单薄。由于社工岗位属于购买服务的性质,其处于学校体制外的位置,社工团队往往被视为“外来者”而被疏离于核心学生工作之外。大多学校部门对社工的认识不足,不了解社工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并且社工与大多学校部门的互动联系较少,信任度较低。因此社工的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法突破学校固有体系的制约,专业功能难以发挥。

社工在学校最大的定位还是协同者。如果学校能够在一些事情上放权到位,社工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了。但实际上完完全全交给你社工做的事情很少,大多是辅助性的工作(20240521FY)。

一直以来,保证社工专业性与独立性的同时,提升社工话语权、社会认可度以及整个固有体系对其的接纳度,是学校社会工作乃至所有领域社会工作长久面临的难题。学校作为一个多层级、多部门的系统,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导入方式发展社会工作,让学校主动吸纳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13]

4.3. 供需偏差:行政导向与服务需求错位

学校文化、行政体系和价值观念对社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而社工则更倾向于以学生需求为本,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由于受到学校指导的影响,社工工作内容可能会有行政色彩,导致社工的工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高校社工的服务通常与高校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关,学校可能更加关注大学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创业等领域,而缺乏针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服务,无法提供较为系统的、持续性强的专业服务[10]。社会工作进入学生社区中,即要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成长需要,为社区学生提供适合的服务,促进学生社区建设。但由于受到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约束,D校社工工作内容需要根据学校的需求进行调整,因而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较多的事务性工作与专业服务出现矛盾。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把学校要求的服务任务指标当作服务对象的需求。比如工作指标要我做十个个案,那我就做十个个案。那么这十个个案是不是刚好就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呢?而且很多时候推出的一些活动,往往不是同学们需要或者想要的,这个就是需要我们社工更多地去调研学生们的真实需求。其次,学校方面也会有一定规范性需求,因此社工在工作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受控。其实有些服务内容也是根据学校要求,也不一定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比如在领导要求下,社工要搞一个人际交往小组,那么社工就去搞一个人际交往小组,没思考过同学到底需要什么(20240514XSH)。

我们社工会根据每个社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活动,但是学校领导的要求可能就会导致一些活动开展不了。比如有时候你想开展这个活动,但是学校领导判断这个不行,你不能开展这个活动,就是会受到这方面的限制(20240601CQL)。

社工的专业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其工作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符的重要原因。如果社工缺乏全面了解学生需求和问题的能力,就很难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在目前的情况下,D校社工的一些服务活动未能很好地结合社区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一些社区服务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服务的形式大于内容,不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与意愿。这导致社工开展的活动只停留在表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5.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双工联动机制,深化协同效能

为了推进社工和学工的联动,加强工作协同,社工需要理清当前的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高校管理层、学工、学生等,他们在学生社区建设中发挥不同的角色和作用。学生社区建设中的成效与各参与主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社工需要与这些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学生社区的建设。D校社工团队作为项目导入到学生社区建设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社工需要了解对项目有影响力的学校领导和部门,分析他们的利益和需要,以及明晰他们与项目的关系、对项目的期望和要求。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社区建设,需要加强社工与学工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联动机制建设。首先,应构建和完善常态化的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减少社工和学工之间融合的阻碍,并让社工能够在一个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框架下与学校其他部门进行联动。其次,社工和学工可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成立联动工作小组等,加强沟通和交流,制定清晰的合作计划,确保任务分工合理、目标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学工队伍发挥服务广度优势,为社工开展专业服务提供制度、场地、资源等支持;社工团队则发挥服务深度优势,为学工推进社区建设提供理念、方法及学生需求调研等支持。

5.2. 增强社工话语权,提升学校主体的接纳与认可程度

提高社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社工话语权。社工应主动与学校各部门进行互动和协作,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争取话语权。例如邀请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社工组织的活动,同时社工也参与其他部门组织的活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实现工作的协同。为建立和完善社工话语权,D校社工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另外,D校需要注重项目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增强社工在学校拥有的话语权。为了提高学校对社工的认可度和接纳度,需要解决社工在学校内部较为边缘的地位。首先需要D校的相关部门行动主体承认和接纳社工,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要重视社工团队,学校职能部门要与社工合作联动。其次D校社工与学生社区知行学院外的学校部门互动较少,导致一些学校部门对于社工所做工作不了解。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对社工的了解,了解社工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促进社工与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对社工工作的支持和保障。只有学校真正了解社会工作并愿意接纳和支持社工,社工在开展工作时才能进一步发挥自主性,其专业性才不会受到质疑。

5.3. 聚焦学生需求导向,强化专业服务实效

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社工专业服务有效性。社工应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调查问卷、宿舍走访、焦点访谈小组等不同方法,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区学生的实际需求,按需提供针对性服务。在D校现行的社工服务项目体系框架下,根据项目要求和学生需求,努力优化存量服务、提供增量服务、发展专业服务,使其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为健全学生社区的学生服务体系,社工可以充当组织者和协调者,协调社区建设各参与主体和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内外各种资源的作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高效的服务体系,以满足社区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如D校社工可以依托“社团进社区”的服务模式,运用“线上 + 线下”双线联合,构建“社工 + 社区 + 社团”三社联动,契合传统节日特色,开展家乡节日习俗交流、传统节日美食分享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活动。社工通过多方协同保障服务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建立常态化的社工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发挥社工专业能力、推动学生社区建设的目标。

6. 研究反思与局限

本研究以D校为案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有助于丰富高校场域中社会工作实务的本土经验。然而,本研究亦存在若干局限。首先,作为单一个案研究,D校作为国内较早系统引入驻校社工的高校,其“双工联动”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行性与资源支持优势,难以直接推广至其他高校,未来研究可通过多案例比较以增强普适性。其次,笔者作为D校学生并曾担任学生社区实习生,属于“内部研究者”,在资料获取上具有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因身份认同而产生视角偏见,为降低此类影响,本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注重多元主体覆盖,主动访谈不同立场的受访者,并采用访谈资料与档案文本、观察记录的三角互证方式提升分析的客观性。尽管如此,研究者立场的影响难以完全消除。未来研究可引入外部研究者视角,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反思性与严谨性。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isappinstall_ed=0, 2020-04-22.
[2] 张燕婷, 成伟. 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的社工介入: 理念、原则与路径选择[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152-156.
[3] 王亚煦, 谭磊.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5): 79-84.
[4] 何雪松, 吴蓉. 组织化的自我实现: 高校社会工作的一个视角[J]. 学海, 2022(4): 46-52.
[5] 胡雪凤.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价值、困境与进路[J]. 池州学院学报, 2022, 36(6): 65-68.
[6] 高潮, 彭丽媛.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可行性与现实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8): 47-50.
[7] 文军, 卢素文. 从制度性嵌入到公共性培育: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情境的转向[J]. 学海, 2022(4): 38-45.
[8] 罗金艳.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工作模式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8): 18-19.
[9] 罗阳, 刘雨航. 重返共同体: 高校学生社区营造的社会工作介入[J]. 学海, 2022(4): 53-59.
[10] 叶琦玮. 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学生社区的实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11] 杨英洵. 东莞理工学院学生管理中“双工联动”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12] 沈炜. 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7(6): 26-33.
[13] 成洪波. 导入、互构、增能: 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种互动逻辑[J]. 社会工作, 2015(3): 67-7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