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引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分析
Analyzing the Pathways for Humanistic Economy-Guided Park City Construction in Chengdu
DOI: 10.12677/ass.2025.149821, PDF, HTML, XML,   
作者: 刘钰琦: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人文经济成都公园城市中国式现代化Humanistic Economy Chengdu Park City Chinese Modernization
摘要: 公园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需要人文经济的指导。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为实现《总体方案》中的发展目标顺利建成公园城市,需进一步把握人文经济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本研究以成都为范式进行深入剖析,以挖掘成都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基础,探究成都人文经济的发展土壤并全面研究人文经济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显示,成都人文经济繁荣发展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助推器以及我国城市现代化与市民美好生活相得益彰的重要纽带。在人文经济引领下,成都从环境、民生、治理四个方面分别推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为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道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ark cities is a key step toward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equiring guidance from the humanistic economy. In 2022,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Overall Plan for the Chengdu Demonstration Zone of Park City Construction Practic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goals outlined in the plan and successfully build a park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grasp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humanistic economy in park city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takes Chengdu as a paradigm for in-depth analysis, leveraging its abundant humanistic resources to explore the foundations of Chengdu’s humanistic economy and examine the positiv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ark city construc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Chengdu’s humanistic economy serves as a driving force for park city construction and a vital link aligning urban modernization with citizens’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Guided by the humanistic economy, Chengdu adv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and integrated park city demonstration z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 livelihoods, economy, and governance. This approach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landscapes with park forms and provides a new path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gacities.
文章引用:刘钰琦. 人文经济引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411-41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821

1. 引言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人文经济学,创造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互融合的新形态。人文经济将经济行为嵌入社会文化,倡导发展具有公共性和人文性特质的经济活动,这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人文经济学一经提出就成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各个学者在分析人文经济时仅围绕其概念本身展开,挖掘其理论内涵、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等等,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能够将人文经济延伸到其他领域,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的成果较少。人文经济是从苏州和杭州这类历史文化深厚、经济发达的城市中提炼出的先进理论,并在不断完善、丰富理论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人文经济学科[2]。理论研究到一定阶段后,人文经济也可反哺于城市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同扎根在祖国大地上。因此,人文经济理论指导我国城市建设实践并不缺少文化基因。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城市现代化是其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四川作为我国战略腹地,其省会成都也被确定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3]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科学规划了成都现代化发展蓝图。成都市依据习总书记指示,相继成立了公园城市发展研究院和建设管理局并深入研究公园城市理论体系。2022年3月,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4]

2. 人文经济引领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

2.1. 人文经济与公园城市的基本内涵

2.1.1. 人文经济基本内涵

人文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提出之际,各学者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深入分析其丰富内涵。王晓静(2023)首先阐释人文经济的概念并与文化经济进行区分,提出了人文经济相较于文化经济更加强调人的价值,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5]。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分析,人文经济的基本内涵得到了深入挖掘。人文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也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新理念,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支点和撬动作用,将人文要素转化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精神需要。“人文经济”这一理论概念涵盖了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社会公正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人文经济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经济分析视角,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好运行[6]。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下,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突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发展中兼顾社会公正和包容,构建一个人民属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然而,人文经济作为一种融合性的发展范式,在实践过程中内部的“人文”与“经济”之间也面临着矛盾冲突。首先,二者就存在着价值理念的潜在冲突,即人文价值强调公平、福祉、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追求长期可持续性和社会整体利益;而经济活动则天然追求效率、增长和短期利润最大化。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考虑资源合理分配的问题,在人文经济理论中,面对有限的城市空间和财政资源,如何平衡对人文环境的持续投入与对经济增长引擎的必要支持,成为决策者的核心难题。过度偏重人文建设可能削弱城市竞争力,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则可能导致“城市病”加剧,背离人文初衷。同时,如何将人文经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政策充满挑战,需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以确保城市人文价值的实现。

2.1.2. 公园城市基本概念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公园城市的提出创造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全新路径,为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首倡地、示范区,成都凭借良好的生态底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各领域学者的研究分析。邹祥勇(2023)首先强调城市发展范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更新,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就需要建设和发展公园城市,其次还深入分析了成都能够成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先天条件并指出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统一[7]。李果(2022)深入研究《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围绕总体方案中的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四个着力”,分别从环境、民生、经济和治理方面下手,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8]。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2024)一方面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强调让全体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指出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其发展特征与北上广深等城市有明显差别,因此建设公园城市能有效解决成都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9]。还有一些学者围绕“什么是公园城市”这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指出将其拆分为“公园”与“城市”两个部分,其中城市不仅是一个工作居住的场所,也要承担人与人交往以及户外活动的功能,“公园”代指了那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以绿化和公共交流为主的空间。公园城市有三个基本点,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以生态价值为新动力、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公园城市是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的城市版本。

2.2. 人文经济视域下深入挖掘成都人文资源

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要在2025年及2035年两大时间节点实现发展目标,离不开人文经济的推动作用。成都拥有悠久历史,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如何让成都丰富的人文资源焕发生机,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在人文经济视角下从政治维度、经济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以及生态维度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发挥成都人文资源的时代价值。

2.2.1. 政治维度: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目标

成都在积极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道路,成都市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中都充满了人文性,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成都市政府在全面把握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围绕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定》体现出成都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的基本原则,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10]。从政治维度观察成都市政府为推进城市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文件,不难发现其核心都是坚持人民立场,始终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2.2.2. 经济维度: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后,成都在国家战略定位上的不断调整以及自身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成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成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创造出优质就业岗位。成都当前正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融合,在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和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都占据优势地位,并且依靠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体系推动提升成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成都在经济方面的及时调整不仅能有效解决经济高速发展所留下的弊病,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且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2.3. 文化维度:以彰显文化自信为精神价值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凝聚了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突出的文化优势。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成都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超大城市。2023年7月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以“太阳神鸟”图案进行倒计时点火,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成都市各类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处处展现着先民们当时的生活场景,文化习俗,在经过千年岁月的冲刷后融入了当代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人文性。

2.2.4. 社会维度:以实现治理现代化为不懈追求

成都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借鉴并总结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治理经验,遵循超大城市治理规律,重点围绕城乡社区领域发力,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成都特色的治理新路。成都市积极实施旧区改造,建设特色街区等计划,不断完善社区的文化创意、体育运动等新兴功能。此外,成都市政府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治理,利用政策激励促进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体现社区治理的人文尺度。在居民日常生活方面,成都积极推进服务便民,在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扩大社会公共资源供给,以此解决因人口过多引起的社会资源紧张问题。成都市始终坚持法治与德治两手抓,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基础,发挥道德的支撑作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和谐稳定的城市社会秩序。基层政府还鼓励人民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参与到城市科学规划、基层治理中去,使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了治理的透明化,扎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2.2.5. 生态维度: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

成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生态资源丰富,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成都扎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目标,近几年成都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其中包括一条全场100公里的全国最长城市环城绿道即天府绿道,以这条绿道为主线形成了成都环城生态公园。该绿道凭借优美的沿线风光吸引了无数骑行者前来打卡,一时间刮起了骑行热潮,绿道骑行成为了成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成都创新“公园+”布局模式,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早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在交通方面,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发展格局,成都地铁不断拓展新线路,线网运营里程已突破600公里,共享单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全市汽车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此外成都市还设立了绿色低碳出行日,让市民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绿色出行当中,通过节能减排的方式助力绿色发展。当前成都正加快公园建设,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展现花重锦官城意象下“诗意”成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3. 公园城市建设的比较视角

在全国范围内探索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城市典范,能为成都人文经济发展引领公园城市建设模式提供经验借鉴。作为中国东部发达且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杭州的“山水城市”理念与实践极具特色。其“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深刻影响了城市发展路径。杭州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依托其第一无二的自然人文资源来推动城市整体品质提升和文旅经济发展,通过实施“西湖西进”“运河综保工程”“三江两岸”绿道建设、“拥江发展”战略等重大项目,杭州系统性修缮了世界级文化景观、打造了高品质的人文生态空间,文化游产业繁荣发展。相较于杭州更侧重于利用核心景观资源塑造城市名片和文化品牌的模式,成都模式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一方面不止局限于打造核心景观区,而是通过天府绿道、口袋公园等网络将公园形态渗透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打造“城园相融”的整体格局,服务超大规模人口;另一方面,通过“公园+”模式,促使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社会活力激发,推动人文与经济在基层深度融合。

3. 成都人文资源优势展现人文经济增长动能

通过多维度的深入探索,成都丰富的人文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城市的发展不仅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撑,还需要发挥城市的人文力量。成都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人文资源的时代价值,实现人文资源向人文经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1. 凝聚发展精神动力,激发经济发展的人文活力

202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将成都定位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这对于我国科技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进入新时代后,成都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塑造“开明开放 创新创造”的城市品格。近年来,成都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新经济产业为主导的高新区蓬勃发展。在各个产业协调融合的基础上,成都高新区全力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地,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园社区数量也持续增加,既满足了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又为成都市经济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在《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市场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清晰表达了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此外,以四川科技馆为首的全民科学中心不仅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科普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热情,还能使更多当代青年积极投身到科技事业当中,为人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3.2.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转变文化经济化

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成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如杜甫曾在成都居住了三年多的故居成为了如今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后世为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而修建的成都武侯祠;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更是以大熊猫为媒介,向全世界传播天府文化。为加快人文经济在成都的实践发展,成都市必须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专属于成都的特色文化名片,实现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双向融合[11]。一方面成都积极开展创意设计周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并激励了大量创新性人才对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文化产品进行创造性设计;另一方面成都还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积极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既突显了文化自信,也在文化交流中彰显天府文化的魅力。成都利用数字藏品,即以文物为原型的数字作品成功引起大众关注,当地也掀起新一轮博物馆文化热潮,这一文创新形态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成都必须着力打造独特的天府文化,并赋予其“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时代烙印,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与文化都市的慢生活相融合,构建城市人文精神,给予市民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继承与弘扬天府文化,在开放包容的姿态下推动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成都的经济发展增添人文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3.3. 发挥人才优势,为人文经济发展注入人力资本

在人才强国大背景下,成都市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凭借其西部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成都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力资本。一方面,成都市正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打造“成就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生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近年来,成都逐步实施“蓉漂计划”“天府实验室全球高端人才招引计划”等战略,将全国各地的创新性人才聚集于此并组建创新团队,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储备了深厚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成都市也重点关注当地教育事业为当地人才培养积蓄后备力量。在义务教务阶段和高中阶段,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都加快高校建设步伐,以政府为主导,积极采取“产业功能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的办学方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12]。在此基础上成都推动建设大量科研实践基地供高校人才进行实践操作,提升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随着成都人才吸引及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并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4. 以人文经济助力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人文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解读和实践指导。在成都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也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全新探索,其中蕴含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与人文经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随着对公园城市的积极探索,成都必须依靠人文经济的助推作用,从环境、民生、治理三个方面稳步推进,实现《总体方案》中提出的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两大发展目标并充分彰显公园城市形态,为城市现代创造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4.1. 打造绿色生态,构建公园体系

在《总体方案》中首先提到成都需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将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表明绿色生态是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为宣传绿色生态理念,加快公园城市进程,2024年成都市采取“人文经济 + 生态”模式举办以“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为主题,以“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为理念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该展会历时186天并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1000万人次,集中向游客们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花卉植物以及园林园艺精品,以独特的园林艺术、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完善的游客体验,传递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向世界集中呈现公园城市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展会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活动在各分会场举行,吸引大量花卉商家入驻和资金投入,在成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花卉市场并推动了当地乃至全国花卉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总体方案》中指出要构建公园体系,包括自然公园、主题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基本类型,其中以主题公园和社区公园为主体进行合理布局,主题公园展示城市特色,构建城市人文精神;社区公园为居民提供便捷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居民幸福感。公园体系的构建完善,代表成都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根本性转化,公园城市不仅看重公园数量的增加,而且更加关注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的相互融合。

4.2. 推进“公园+”生活,增进民生福祉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一方面为城市增绿,另一方面为市民构建“公园+”生活,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公园是“公园+”生活的基础,将社区放置于公园内,依托公园的优美生态环境,让广大居民体验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生活场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将围绕绿色生态合理布局,打破社区功能布局的固有模式,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空间的有机融合。“公园 + 消费”也是重要一环,成都鼓励绿色商家入驻公园为居民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政府还推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宣传绿色健康消费模式,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观。成都市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公园+”生活以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目标,关注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并配套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4.3. 建设智慧蓉城,增强治理效能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要求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增强治理效能。作为一个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城市病”问题,即因人口过多引起的社会公共资源紧张、城市安全隐患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成都市坚持问题导向, 从政府管理角度和居民服务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智慧蓉城建设并成立智慧蓉城研究院,围绕公共服务构建政务网络平台并实现了“一网通办”,很大程度上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时间成本。成都大数据平台不断完善,在城市通勤方面能为市民及时更新路况,综合选择交通工具及路线;在社会公共资源方面增加供给,有效缓解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成都在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方面加大投入,吸引众多应急项目纷纷落地成都,有效提高成都治理的系统化、科技化水平,构建起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

5.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人文经济”是新时代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做出的一次开拓创新,创造了经济发展新范式。城市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是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来川考察时提出的“公园城市”重要理念正是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创造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人文经济学是在苏州、杭州这类经济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城市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因此人文经济理论与公园城市建设具有良性互动关系。随着人文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人文经济学必须发挥其引领作用,指导公园城市建设工作。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建城史悠久且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在研究、推动成都人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中国城市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彰显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独特智慧,以公园城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陈柳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重要论述在浙江的探索与启示[J].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2025(3): 1-12.
[2] 陈立旭. 人文经济多重维度与人文经济学研究对象[J]. 浙江社会科学, 2024(6): 9-12.
[3] 范锐平.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J]. 公关世界, 2018(21): 50-53.
[4] 梁增贤, 李姗. 面向美好生活的公园城市建设: 理论探索与地方实践[J]. 城市观察, 2024(5): 144-158, 164.
[5] 王晓静, 刘士林, 杨珺涵. 人文经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9): 41-50.
[6] 新华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课题组.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发展范式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11-19.
[7] 邹祥勇.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对重庆大渡口发展的启示[J]. 当代县域经济, 2023(3): 44-47.
[8] 李果. 成都为超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探路[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2(4): 16-17.
[9]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组. 以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J]. 中国经贸导刊, 2024(7): 48-50.
[10] 彭萌萌, 王俊.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江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J]. 江南论坛, 2024(7): 14-18.
[11] 徐剑. 城市人文经济: 以文化为支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4): 56-62.
[12] 王忠, 李小霞. 基于人文经济学视角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2):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