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基础与政策环境
1.1.1.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奠定基础
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共存的国家,英国积极倡导文化多元化发展并寻求广泛的文化认同。其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接纳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1] [2]。例如,威尔士地方政府发布的《全球未来:威尔士国际语言促进计划2022~2025》明确将学习外语和多元文化理解作为拓展公民国际视野的目标;英国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as part of SMSC in schools》进一步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指导方针1,这为中华文化在英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土壤。
1.1.2.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初具规模
英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深化中华文化的传播,如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设立资助艺术教育项目等。这些举措激发了英国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搭建了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具体到小学层面,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数据显示,在全英开设汉语课程的5200多所中小学中,学习汉语的学生超过20万,居欧洲各国首位2。这为深入探讨小学阶段的中华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
1.2. 研究聚焦:小学学段深化中华文化传播的独特价值与潜在挑战
在国际中文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特征日益明显,各国汉语教学正加速向中小学延伸,部分国家低龄学习者占比已超过60% [3]。研究普遍证实,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程具有显著优势[4],而在此关键期系统开展中华文化活动,其价值尤为深远且亟待深入探索[5]。
1.2.1. 促进语言文化融合的关键期
儿童期处于语言敏感期和文化认知关键期,对新鲜事物具有天然的探索欲。在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活动,本质上是将语言符号学习与文化意义建构有机结合。通过节庆手工等具身体验,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步构建对文化精髓的认知,最终有望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日常学习中持续浸润于中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建立深层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6]。然而,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种深度融合,仍需要更细致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1.2.2. 塑造文化认知与价值观的黄金窗口
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化的课程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肩负着引导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及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精神,培养其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与热爱之情的重要使命。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儿童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活动精准、有效地传递这些核心价值,并使其在跨文化语境中被理解和接纳,是实践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1.2.3. 培养全球公民素养的有效途径
英国《国家课程大纲》明确倡导小学生通过接触多元文化,提升不同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3。作为世界公民,儿童学习者需要接纳不同文化。中华文化活动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开放心态和包容精神提供了独特场景,为其未来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奠定基础。如何在英国小学的具体语境中,最大化地实现中华文化传播对全球公民素养培育的贡献,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在聚焦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策略的研究中,我们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的总体情况如何?
2) 英国小学在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时,对教育情境的融入情况如何?
3) 英国小学在开展文化传播活动时,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
2.2. 研究方法
为系统探究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的实施策略,本研究通过多元研究方法开展数据收集工作。本次研究共覆盖48所英国小学,样本兼顾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的地域分布,以尽可能反映不同地区的实践特征。数据收集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实地调查:在第一作者2008~2009年在英学术与教学期间走访的小学中,选取7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通过邮件追踪、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进行数据更新与验证,以弥补时间跨度可能导致的信息偏差。
访谈调查:为深入了解文化传播活动的实施细节,选取11所小学的21位汉语志愿者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围绕前述3个研究问题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通过微信、Zoom等线上视频平台进行访谈。访谈时长每位不少于20分钟,全程录音并转录为文本。
内容分析:为追踪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更为广泛的公开信息,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共40所小学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学校官网、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教育部门公开报告等渠道,搜集与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相关的文本资料(如活动通知、课程大纲、新闻报道、图片视频说明等)。分析框架将结合前述研究问题,聚焦活动主题、形式、资源利用等维度。
3.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情境融入化
英国小学文化活动情境融入体现为深度融入当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之中,确保这些活动不再是游离于整体教育情境之外的独立单元。
3.1. 融入教育理念:基于“全人发展”的差异化活动设计
英国小学教育以“全人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为根基,构建起了强调差异化教学与人本主义实践的教育生态,发挥活动在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与社会性等能力的作用。
L老师的教学实践生动地体现了这一融合:“我为R学校设计了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较强,但动手能力有限,因此设计了剪贴画、红包制作和‘年年有余’剪贴画制作活动。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略强,因此设计了‘做灯笼’环节。四年级则布置了教室装饰活动。五年级学生个性化增强,因此设计了较有趣味的剪窗花活动。六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我设计了包饺子、写春联等活动。”这一系统化设计将中华文化活动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体现了英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访谈中也发现文化活动融入英国教育理念不足的情况。比如,英国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呈现,然而访谈发现,学生更多是被动地参与,自主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较少。Q老师说:“在手工制作活动中,一般是教师给出制作步骤和要求,学生按照模板进行制作。”这样的设计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法。
3.2. 嵌入课程体系:中华文化活动与汉语教学的互嵌式整合
首先是与汉语课程的有机结合。许多教师积极探索将中华文化活动嵌入汉语课程教学框架中,形成二者的双向强化和相互促进。C老师表示:“在每周一次的汉语课中,我们安排了很多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手工活动,如端午节做龙舟,元宵节用纸做汤圆等。”Z则系统设计了名为“中国艺术探索”的系列单元,融入其汉语课程。该系列不仅涵盖中国绘画、书法、剪纸、民乐等核心艺术形式的知识性介绍,更关键的是,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践体验,如尝试剪纸技巧、体验毛笔书写等。课程嵌入式的融合超越了简单的活动叠加,使中华文化体验成为汉语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与学校的特色课程有机结合。部分教师善于利用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教育形式。F老师说道:“学校有料理课程教室,我经常在课程中利用这个教室举办包饺子的活动。”这种结合方式将中华文化教育融入当地学校课程体系,也为文化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
当然,课程融入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调查发现,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校整体教育课程协同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未能充分对接英国小学特有的主题教学机制。英国小学的主课教学以主题化形式展开,各门课程之间存在高度的主题关联性,平均每2至3周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即“主题化课程安排”。然而调查中,受访教师很少提及文化活动与当地主题化教学的融入,正如W老师所说:“我们还没有特别注意到与全校教学主题化衔接的问题,学校也没有要求汉语课程融入主题化教学。”
此外,中华文化活动的举办缺乏与学年课程及教学周期的长效绑定,导致活动多呈现短期化、碎片化特征(如单次手工活动)。不同教师的活动多依赖个人的意愿和创意,尚未形成系列性、持续性及连贯性的活动框架。
3.3. 融入校园文化:中华文化元素的空间渗透与环境营造
英国小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与教育底蕴,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性。如充分利用校园、教室的每个角落,乃至天花板在内的多维物理空间。在走道、教室和墙面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富有教育启示意义的内容(如学科知识、阅读推荐、古代文明等)。这些或常设或动态更新的环境创设伴随学生的成长,为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展示平台与浸润渠道。通过有效利用这些空间资源,可以系统性地开展中华文化展示与推介活动。
文化元素营造浓厚氛围。汉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C老师说:“在学校开放日中,我作为中文教师除布置会场文化墙以外,还接待了大概150名学生和家长。为对中文感兴趣的学生用毛笔书写了贴切本名并内涵寓意的中文名字。”Y老师在校内公共区域(如走廊墙面)设置文化展板,内容涵盖中国文化背景介绍、中国结、剪纸、书法等内容的展板,还特别策划了“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化长廊。将中华文化符号具象化地、高频次地嵌入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场景之中,这种环境层面的文化浸润(Environmental Acculturation),超越了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Informal Learning Context)中也能持续接触、感知中国文化,潜移默化地促进文化认知与情感联结的形成。
节日活动增强文化体验。许多文化活动与中国节日相结合,让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深入体验中国文化。K老师说:“春节时,我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中文主题的节目表演,我负责带领三四年级的学生展示中华武术,指导一年级的学生演唱《恭喜恭喜》、《小白兔》等中文歌曲。”G老师也表示,他们举办了中国春节的全校性活动表演,学生们唱响欢快的中国歌曲,进行生动的舞台表演,还展示了中华武术操和舞龙舞狮表演。
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很多学校开展了多种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契机。X老师在太极俱乐部担任助教,J老师中秋节时带学生用彩色纸做中秋节的月亮和灯笼,并且还会向他们阐释中国中秋节的内涵。中文社团活动打破教室的空间局限,为全校学生搭建了与其他学生一起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当然,在校园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化融入的持续性有待加强。当前文化活动呈现显著的节庆化、事件化特征,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展开。这种集中式、间隔式的活动设置,容易导致在非节庆期间校园中的中国文化氛围明显减弱。学生难以形成长期的文化记忆和体验,更制约文化传播深度与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渐进性提升。
文化融入的纵深性尚需深化。现有实践多聚焦于文化元素的表观形式与装饰性效果。虽然存在文化墙、展板等视觉元素载体,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与传递仍显不足,对价值观念、审美意蕴、精神内核等深层内涵的挖掘与传递相对薄弱。典型案例如Z老师所述:“也许是学生年龄的原因,我们在学校展示中国书法作品时,更多呈现的是书法的艺术形式,而对于书法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则涉及较少。”
4. 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资源当地化
资源利用的当地化,是指在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现有的社区资源、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这一做法既契合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视角,也与英国小学教育所秉持的全人发展的理念相契合,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社区资源具体表现为依托当地民众及可供开展活动的社区文化场所,如博物馆、艺术馆、文化中心等社区公共设施;自然资源特指学校周边可进行户外活动的自然场所,如森林、园林等生态区域;人文资源则主要指学生家长及华人社群等人力资源。
4.1. 英国小学活动资源基本情况
文化活动资源具有多重属性。空间延展性是首要特性。活动资源整合与利用具有拓展性特征[7]。表现为对商场、医院、餐厅等社会化场景等的利用,这些场景突破校园物理边界,构建真实语境中的文化体验场域,使文化活动获得更丰富的环境支持。其次是内容多维性,表现为资源种类的多元整合,可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促进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校外资源也具有趣味性导向。校外资源通过真实场景的新奇性、亲身体验的实践性以及新旧文化知识碰撞产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趣味导向将文化接触转化为深层学习动机。
4.2. 英国小学活动资源利用情况
在访谈调查的21位老师中,D老师介绍道:“我和本土老师一起开展了‘中国城之行’的活动。带学生去伦敦中国城的餐馆品尝中国菜、学习使用筷子;就餐后允许学生在中国城街道自由活动,用中文完成文化采访。”活动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中国城资源,促进了与当地社区的交流与融合。此外,R老师谈到:“伦敦南岸大学的Open house活动旨在推广中医文化,我们深入社区请当地居民体验中医推拿。”活动借助大学开放日活动,面向社区推广中医文化,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
此外,我们采用便利抽样及内容分析法收集了48所小学文化活动内容及其资源利用的相关数据。在这些数据中,存在多所学校联合举办同一活动,或单所学校举办多项活动的情况。为控制样本重叠度并确保样本的典型性,我们特制定了数据处理原则:将多校联办活动计为一个独立样本;单校活动仅选取1~2项特色较为鲜明的活动。最终得到29组数据。英国小学中华文化活动资源利用情况详见表1。
Table 1.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activity resources in UK primary schools
表1. 英国小学文化活动资源利用情况
序号 |
小学名称 |
活动名称 |
活动场域及资源利用情况 |
1 |
S小学 |
文化体验活动 |
小学课堂 |
2 |
TS小学 |
书法、武术、舞蹈工作坊 |
小学校园 |
3 |
HA小学 |
春节书法工作坊(14场) |
小学校园与课堂 |
4 |
M小学 |
中文歌曲系列活动 |
小学校园与课堂 |
5 |
PT小学 |
十二生肖系列活动 |
小学校园 |
6 |
F小学 |
设计四季旗袍 |
小学课堂 |
7 |
D小学 |
制作甲骨文模型 歌曲《对不起,我的中文不好》 |
小学课堂 |
8 |
R小学 |
包饺子、包粽子 |
小学课堂 |
9 |
NS小学 |
“了解中国”系列活动—— 制作中国宫殿模型及戏曲面具 |
小学课堂 |
10 |
W地区多所小学 |
喜迎中国年 |
小学校园与课堂、威根市博物馆 |
11 |
G小学 |
二十四节气文化 |
小学校园与课堂、当地演出机构 |
12 |
N小学 |
“熊猫走世界”在线交流活动 |
在线活动 |
13 |
K小学 |
十二生肖趣味活动 |
小学线上课堂 |
14 |
S小学 |
文化体验——舞龙 |
小学校园内 |
15 |
J小学 |
剪纸体验活动 |
小学课堂、南安普顿大学孔院 |
16 |
O小学 |
端午节文化体验活动 |
小学校园及纽卡斯尔大学孔院 |
17 |
AP小学 |
中国文化体验日 |
小学校园与课堂 |
18 |
AN等20所小学 |
汉语日活动 |
小学课堂与校园 |
19 |
L小学 |
中国年 |
小学课堂 |
20 |
P小学 |
春节习俗课堂教学 |
小学课堂 |
21 |
W小学 |
小学国际日 |
小学校园 |
22 |
N地区多所小学 |
春节游行活动 |
小学校园及周边社区(纽卡斯尔中国城、图书馆、特殊教育学校) |
23 |
H小学 |
甲辰迎龙迎春活动 |
小学校园与课堂 |
25 |
E小学 |
中文拓展活动 |
小学校园 |
26 |
伦敦地区多所小学 |
英国教师北京、西安小学访问 |
中国学校及中国名胜古迹 |
27 |
伦敦地区多所小学 |
春节巡演与工作坊 |
小学校园 |
29 |
S小学 |
诗词飘香促友谊活动 |
校园在线活动 |
29 |
H小学 |
节日学习与文艺汇演 |
小学校园 |
如表1所示,在29组样本中,仅有一项活动与威根市博物馆建立合作,另有一项春节游行活动延伸至社区,联动图书馆及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其余活动(超过95%)均在校园物理空间范围内实施,形成显著的校园中心化分布特征。这也导致其资源利用的极度窄化。尚未利用与家长及华人群体开展的文化活动。
4.3. 英国小学活动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
英国小学文化活动目前主要依托于当地开设的孔子学院,活动场域多局限于教室或校园内部,缺乏与校外环境的互动与交流,对本土资源的利用存在不足。
教育生态学理论[8]认为,教育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教育情境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微观系统。在英国小学中华文化活动的教育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文化活动往往被孤立于整体的教育生态之外。
校外资源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撑点,可为其提供持续的灵感和动力[9]。例如,东亚博物馆内中国展品的展示和讲解,可使学生直观感受文化魅力和历史变迁;华人文化中心举办的各种活动和展览,可提供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融入当地社区,参与或联合社区举办的文化节庆活动,能够增强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P老师访谈中提出“与当地博物馆合作开发‘中国主题’亲子工作坊”的落地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于社区合作与互动的忽视会导致诸多宝贵的本土资源被闲置或浪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社区资源通常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藏品和展览资源,还配备专业的教育团队且活动形式多样化,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及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汉语教师难以实时掌握这些资源的具体信息和可用状态,造成对本土资源利用的严重不足。
4.4. 英国小学活动资源利用的建议
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不足,会导致英国小学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上活力不足。汉语教师及学校需探索将教育资源有效运用于中华文化活动的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4.1. 利用社区资源
应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与协作,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等机构通常拥有丰富的中华文化艺术藏品、展览和教育项目资源,能够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活动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古代书画/陶瓷专题艺术展览、启动文化工作坊等活动,学生可打开认识中华文化的新视野。此外,华人社区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具有显著的开发价值,值得加以关注和利用。
4.4.2. 开发自然资源
英国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富多样,这可为英国小学中华文化传播活动提供独特的契机与载体。可以将自然景观与中华文化中的山水文化相联结,开展以“中国山水意境”为主题的绘画活动。通过讲解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指导学生本土采集自然介质(如树叶、树枝),制作具有中国风格的手工艺品;仿照中国传统的盆景艺术,用自然材料搭建微型山水景观,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中自然观的理解。此外,结合英国区域性气候特征,对接中国二十四节气体系,讲解丰富的农耕智慧和文化内涵。通过观测当地物候变化与节气农谚的跨文化解读,揭示节气制度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编码(如冬至阳生、春分平衡等内涵)。
4.4.3. 重视人文资源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英国小学可引导家长深度参与文化教育活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中华文化氛围。例如,组织亲子手工艺工作坊,一起制作中华传统手工艺品,通过互动协作强化家庭成员间代际情感交流。此外,开展中华美食制作活动,以食材准备、烹饪技艺为载体,使得参与者更为深刻地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之,英国小学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要积极融入教育情境,包括教育理念融合、课程体系嵌入、校园文化浸润;同时促进本土资源联动,如利用社区资源、开发自然资源、重视人文资源等,从而为国际中文教育低龄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提供可迁移的实践范式。
致 谢
本文写作感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杜怡芬老师的帮助。
基金项目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3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计划学术研究类课题《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英国小学文化活动研究》,编号:SH23Y26。
NOTES
1信息来源: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5a758c9540f0b6397f35f469/SMSC_Guidance_Maintained_Schools.pdf。
2信息来源: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10/content_5460063.htm。
3信息来源: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Key stages 1 and 2 framework document: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