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驱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创新创业实践在促进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高校学生群体已成为适应时代变革需求、达成个体价值实现的重要教育目标。然而,地方高校文科大学生在参与数字经济创业浪潮时面临显著能力断层:调查显示,文科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创业认知模糊、风险承担效能感偏低等问题[1] [2],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机会识别与风险控制维度呈现结构性失衡[3],根源在于传统文科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要素的嵌入不足。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破解该难题的重要途径已获得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理科类学生,对文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策略研究仍显薄弱,特别是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连接教育干预与创业行为的关键中介变量[4],其培育机制尚未在文科教育中建立有效实施路径。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研问卷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制作。2024年11月18日至2025年3月9日开放问卷星问卷作答权限,使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总计有效回收401份,有效回收率80.2%。被试基本信息如下:从性别来看,女生287人,占71.6%;男生114人,占28.4%。从生源地来看,城市户籍126人,占31.4%;城镇户籍110人,占27.4%;农村户籍165人,占41.1%。在创新创业实践经历方面,大学期间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有193人,占48.1%,略低于未参加者(208人,占比51.9%);而有创业经历的被试仅57人,占比14.2%,85.8%的被试大学期间尚无创业实践(见表1)。
Table 1.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表1. 问卷调查法研究被试分布情况
变量 |
分类 |
频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114 |
28.4% |
女 |
287 |
71.6% |
生源地 |
城市 |
126 |
31.4% |
城镇 |
110 |
27.4% |
农村 |
165 |
41.1% |
大学期间是否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 |
是 |
193 |
48.1% |
否 |
208 |
51.9% |
大学期间是否有创业经历 |
是 |
57 |
14.2% |
否 |
344 |
85.8%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总体情况
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各量表及其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从评定中值和各项目均值来看,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
Table 2.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their respective dimensions
表2.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其各维度上的总体情况
变量 |
N |
M |
SD |
创新创业教育 |
401 |
3.40 |
0.76 |
课程情况 |
401 |
3.36 |
0.84 |
资源支持 |
401 |
3.45 |
0.80 |
师资情况 |
401 |
3.39 |
0.81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401 |
3.35 |
0.84 |
机会识别能力 |
401 |
3.36 |
0.90 |
创新效能 |
401 |
3.36 |
0.93 |
关系协调力 |
401 |
3.33 |
1.02 |
创新创业能力 |
401 |
3.50 |
0.78 |
创业人格 |
401 |
3.58 |
0.79 |
基本创业能力 |
401 |
3.45 |
0.86 |
核心创业能力 |
401 |
3.36 |
0.90 |
社会应对能力 |
401 |
3.63 |
0.83 |
基于张敏的实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地方高校文科专业本科生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综合表现呈现出显著优于平均水平的特征[5]。说明地方高校在创业资源支持上表现相对突出,可能为学生配备了较为丰富的创业实践场地、创业资金扶持等,但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创新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地方高校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效能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地方高校文科类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均有一定的基础,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地方高校文科类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这与丁莉的研究结果一致。社会应对能力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表现较好[6]。然而,核心创业能力的均值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不足有关,导致学生在实际创业所需的核心能力方面缺乏足够的锻炼和提升。
3.2.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水平方面均未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特征(见表3)。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表3.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
男(N = 114) |
女(N = 287) |
t |
创新创业教育 |
3.38 ± 0.90 |
3.41 ± 0.70 |
−0.29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3.35 ± 0.94 |
3.35 ± 0.80 |
0.07 |
创新创业能力 |
3.44 ± 0.87 |
3.53 ± 0.75 |
−0.93 |
以生源地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地方高校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维度上来看,相较于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来自城市的学生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优势(见表4)。
Table 4. The difference tes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students’ source areas
表4.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
城市(N = 126) |
城镇(N = 110) |
农村(N = 165) |
F |
LSD |
创新创业教育 |
3.47 ± 0.79 |
3.44 ± 0.80 |
3.32 ± 0.71 |
1.51 |
/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3.53 ± 0.83 |
3.28 ± 0.90 |
3.25 ± 0.78 |
4.53* |
城市、城镇 > 农村 |
创新创业能力 |
3.64 ± 0.80 |
3.48 ± 0.81 |
3.41 ± 0.75 |
3.11* |
城市 > 农村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基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文科类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方面,其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与否并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两个维度上,相较于未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群体,参赛学生在相关评估指标上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优势(见表5)。
Table 5. The difference tes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表5.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是否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
是(N = 193) |
否(N = 208) |
t |
创新创业教育 |
3.44 ± 0.67 |
3.36 ± 0.84 |
1.10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3.44 ± 0.74 |
3.26 ± 0.92 |
2.17* |
创新创业能力 |
3.65 ± 0.66 |
3.37 ± 0.87 |
3.68*** |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文科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度与其创业经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然而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这两个关键维度上,具有创业经历的个体与无此经历的对照组之间呈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见表6)。
Table 6. The difference tes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whether there i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xperience
表6.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是否有创新创业经历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
是(N = 57) |
否(N = 344) |
t |
创新创业教育 |
3.47 ± 0.80 |
3.39 ± 0.75 |
0.77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3.63 ± 0.84 |
3.30 ± 0.83 |
2.77** |
创新创业能力 |
3.73 ± 0.80 |
3.47 ± 0.78 |
2.39* |
根据表7的结果,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同时考虑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时,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对创新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对创新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见表7)。
Table 7.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n the predi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表7. 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教育预测创新创业能力中的中介作用
项目 |
预测变量 |
结果变量 |
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R2 |
F |
β |
t |
第一步 |
创新创业教育 |
创新创业能力 |
0.53 |
442.38 |
0.73 |
21.03*** |
第二步 |
创新创业教育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0.51 |
419.09 |
0.72 |
20.47*** |
第三步 |
创新创业教育 |
创新创业能力 |
0.73 |
524.90 |
0.27 |
7.11*** |
创业自我效能感 |
0.64 |
16.99*** |
根据表8的分析结果,在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后,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均不包含0 (Boot CI = [0.41, 0.54]),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7.33%,而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67% (见表8)。
Table 8. Mediating effect test
表8. 中介效应检验
路径 |
效应值 |
Boot SE |
Boot LLCL |
Boot ULCL |
效应占比 |
总效应 |
0.75 |
0.04 |
0.00 |
0.68 |
100% |
直接效应 |
0.28 |
0.04 |
0.00 |
0.20 |
37.33% |
中介效应 |
0.47 |
0.03 |
0.41 |
0.54 |
62.67% |
3.3.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创业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多维度分析发现,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整体表现上,均未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特征。这一结果既可能得益于高等教育阶段性别平等的教育资源分配,使男女学生在课程学习等方面享有平等条件,也与已有研究结论相呼应,如张敏等人指出性别因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不显著[5]。
基于生源地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未呈现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这一发现与吴叶林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主要归因于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配置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实现了区域均衡化发展,确保了不同生源地学生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7]。然而,研究同时发现生源地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两个维度具有显著影响。数据分析显示,相较于农村生源学生,来自城市及城镇地区的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优势,其创新创业能力测评得分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群体。由此可说明区域之间文化资本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这对于文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有着结构性的影响。展开来说,城市生源依靠自身所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了参与方面的优势,这样的实践经历有效培育出他们将人文创意与数字技术相互整合的复合型思维模式,在对数字内容生产、非遗数字化保护等新兴创业领域的专业洞察力上有所体现。这种文化资本不断地积累,强化了“专业素养可转化为数字经济创业优势”的职业认知,也提升了创业行为的自我效能预期,相比之下,由于受到区域文化产业发育程度的限制,农村生源的文科教育体系更加侧重于传统人文理论的传授,导致他们在文科专业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方面存在认知盲区,学科文化资本向创业能力的转化机制受到妨碍,这种系统性的差异最终加剧了不同生源群体之间创业自我效能预期的梯度分化情况。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方面,文科类大学生群体中参赛者与未参赛者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一发现印证了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不同参与状态学生群体的公平性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两个维度上,参与竞赛的学生群体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各项评估指标均较未参赛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竞赛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载体,不仅构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效衔接机制,更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创业资源与拓展社会网络的宝贵机会,从而显著提升了参与者的创业心理素质与能力认知水平。有参赛经历或者实际创业实践的文科类学生,能更顺畅地达成从传统学习者到创业实践者的身份转变,展开来说,在“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情形下,文科生凭借自身特有的文案创作能力、用户心理分析技巧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学科优势,可深切感受到人文素养在数字经济创业活动中的竞争优势。这种积极的实践反馈有力推动了其学术身份认同与创业角色认知的有机融合,相较而言,缺少实践体验的文科学生因无法在真实创业场景中验证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大多时候会形成“文科无用论”的认知偏差,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会降低其提升创业相关能力的积极性。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分析发现,文科类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程度与其创业经历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关联,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在有无创业实践经历的学生群体间也未表现出明显区别,这一现象可能源于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创业经验的获取则更依赖于个体的实践探索与外部机遇的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新创业能力这两个核心维度上,具备创业经历的在校大学生与缺乏创业实践的同龄人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具体而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拥有创业实践背景的学生不仅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上表现更为突出,其构成要素如创业自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优势;此外,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这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从而在面对各类创业情境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对能力,其综合表现显著优于未参与创业实践的对照组学生。
3.4.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中,创业自我效能感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其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达到62.67%,这一发现揭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创业教育影响路径中的关键中介地位。这一结果提示地方高校及教育机构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提供系统的课程、丰富的实践机会以及专业的师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4. 地方高校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数字经济知识的融入上存在严重滞后性。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但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这使得学生无法接触到前沿知识,在面对数字经济相关的创业机会时,难以运用所学进行分析和把握,限制了他们的机会识别能力。其次,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文科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匮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4.2. 师资队伍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多为在校教师,缺乏企业界和行业专家的参与,且学校对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培训不足,未能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部分教师缺乏数字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无法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创业环境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3. 资源支持难以满足需求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资源支持方面相对薄弱,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金,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时,往往因缺乏资金和实践平台而难以推进。同时,在数字资源方面,学校的数字经济相关数据库、创业案例库等资源不够丰富。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时,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和案例参考,这不利于他们了解数字经济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受到阻碍。
4.4. 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有待提升
地方高校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学生在创业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具体而言,部分学生在面对创业机会时,常常会因为缺乏自信而选择放弃。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教育在培养学生创业信心方面存在的不足。
4.5. 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融合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类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学生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文科专业学习中。从课程设置来看,文科类专业课程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存在一定的脱节。从教学方法来看,相较于理科类亲自动手实践为主的课程,传统的文科类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文科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5. 对策建议
5.1. 优化课程设置,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一方面,搭建动态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定期邀请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估与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让教师及时获取创新创业最新信息,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字经济创业机会的敏锐度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实践课程在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占比,设置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创业实际案例,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提升实践能力。
5.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应开展科学、系统的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创业相关培训及研讨会,鼓励教师借助线上学习平台获取前沿知识和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可邀请企业精英、优秀创业校友、技术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另外,可建立激励机制,将技术成果转化率、学生创业孵化项目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对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赛奖项的教师发放绩效津贴。
5.3. 强化资源支持,满足创新创业需求
为了积极响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需要,学校应强化创业资源支持,搭建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一方面,学校可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园,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践机会。同时,可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通过学校财政拨款、企业赞助、校友捐赠等渠道广泛筹集资金,为学生启动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外,应加大对数字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丰富数字经济相关数据库、创业案例库等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源支持。
5.4. 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创业潜能
首先,学校可开展创业心理辅导,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创业心态,增强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其次,可开展多样化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团队协作,在活动中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5.5.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深度融合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类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较低,学生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文科专业学习中。因此,可打破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将文科类专业知识与数字技术结合,并在课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为文科类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科专业深度融合,提升文科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6. 结语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提升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对个人职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更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革:首先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其次要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育,最后要探索数字技术与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全面提升文科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在数字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必须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使文科学生能够在数字经济领域充分发挥其价值创造潜力,培养既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又掌握数字创新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第一批次立项项目(231004983244515);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2024QD1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