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属于神经发育障碍范畴,其核心临床特征表现为社交沟通缺陷、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1]。语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语用能力缺陷及非语言沟通障碍[2]。据《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已超过300万,其中70%存在显著语言障碍[3]。掌握语言是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3~6岁作为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它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其得以更充分地表达需求、情感与想法,增进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从而全面促进认知、社交等能力的发展。
传统语言康复模式主要依赖一对一训练形式。尽管该方式有助于提升特定语言技能(如发音、词汇),但其干预效果在自然情境中的泛化性较弱,且易忽视社交互动这一语言的核心功能。近年来,团体游戏疗法凭借其趣味性、强互动性及高生态效度,逐渐发展为自闭症干预的热点方向。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同伴互动改善患儿行为表现,促使儿童在治疗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与团体氛围中,主动激发表达动机及社交参与意愿[4]。已有研究表明,团体游戏可显著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动机、共同注意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5]-[7]。例如,毛颖梅等研究发现,游戏治疗阶段个案的沟通回合增加;游戏治疗能有效减少个案的刻板行为,有利于增进孤独症个案的沟通意向,提高其沟通主动性,并且可以有效减少其刻板行为[6]。朱萌萌等研究也认为,通过游戏为自闭症与正常幼儿之间社会互动的发生、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友谊的建立提供机会,可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社交技能训练,对语言康复的针对性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以功能发育水平(FDL)理论为框架,系统探讨团体游戏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干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60例为研究对象,在我院疾病就诊时间为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将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 ± 0.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 ± 0.6)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本院报备医务科,并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符合DSM-5自闭症诊断标准;② 年龄3~6岁;③ 语言年龄 < 24个月;④ 经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自愿入组,治疗及随访期间全程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 合并听力障碍、脑瘫等严重器质性疾病;② 不能配合完成训练项目及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
2.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语言训练,包括构音器官训练、指物命名训练和句法模仿训练,每次30分钟,每周5次,共12周。
实验组:在传统训练基础上增加团体游戏干预,根据功能发育水平(FDL)理论,儿童语言能力分为FDL1-2 (感知觉游戏)、FDL3-4 (双向交流游戏)、FDL5-6 (符号象征游戏)三个层级。具体设计游戏内容:
FDL1-2层级:以感知觉刺激为主,设计“音乐按摩”“气球铃铛”等游戏。例如,在儿童手腕系彩色氢气球,通过气球摆动和铃铛声吸引注意力,同时配合面部表情模仿和简单发音(如“a”“o”)。
FDL3-4层级:引入双向交流任务,设计“传声筒”“两人三足”等游戏。例如,在“传声筒”游戏中,治疗师通过管道传递声音,引导儿童模仿发音并传递信息,强化语言回合能力。
FDL5-6层级:增加符号象征和假装游戏,设计“过家家”“茶话会”等情境。例如,在“茶话会”游戏中,儿童需使用语言邀请同伴、分配玩具,并回应情感表达(如“谢谢”“不客气”)。
干预频率:每次45分钟,每周3次,共12周。
2.4. 评估工具
语言能力:采用《汉语版S-S语言发育迟缓评定法》,评估理解、表达、操作和交流四个维度。
社交互动:使用《自闭症儿童社交互动量表》(SCIS),包含目光接触、主动发起互动、回应他人等子项目。
情感回应:通过《儿童情感回应能力评定量表》(ERAS),评估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和回应能力。
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值 ± 标准差(
)描述,组间差异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干预前后语言能力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儿童语言理解得分(12.3 ± 2.1)显著高于对照组(9.7 ± 1.7) (t = 5.12, p < 0.01),语言表达得分(10.6 ± 1.9)亦优于对照组(8.1 ± 1.5) (t = 4.87, p < 0.01)。分析发现,FDL5-6层级儿童的语言提升幅度(28.6%)显著高于FDL1-2层级(15.3%) (p < 0.05),表明团体游戏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干预效果更佳。
3.2. 社交互动能力变化
实验组儿童在目光接触(t = 4.23, p < 0.01)、主动发起互动(t = 3.98, p < 0.01)和回应他人(t = 4.11, p < 0.01)三个子项目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典型案例显示,一名4岁男性儿童在干预前仅能通过拉手表达需求,干预后能使用简单句子(如“我要玩汽车”)主动发起互动,且互动回合数从1~2次增加至4~5次。
3.3. 情感回应能力改善
实验组儿童情感回应得分(14.3 ± 2.3)显著高于对照组(11.4 ± 1.9) (t = 4.65, p < 0.01)。实验组儿童在干预后能更准确地识别治疗师的情绪表情(如微笑、皱眉),并作出适当回应(如拥抱、分享玩具),而对照组儿童仍以自我刺激行为(如拍手、旋转)为主。
3.4. 干预效果与FDL层级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干预效果与FDL层级呈显著正相关(r = 0.72, p < 0.01),即功能发育水平越高的儿童,团体游戏干预的语言提升效果越显著。这主要与高功能儿童具备更强的认知灵活性和社交动机有关。
4. 讨论
团体游戏通过多感官整合与结构化社交场景,为自闭症儿童构建自然化语言习得环境[9]。以“气球铃铛”游戏为例,彩色气球(视觉)、铃铛声响(听觉)及气球摆动触感(触觉)构成多通道输入,显著增强对语言刺激的感知灵敏度;在“过家家”角色扮演中,儿童需通过语言协商规则与分配物品,直接促进语用能力发展。此外,同伴互动与即时反馈(如正向强化)共同形成“刺激–反应–强化”循环机制,有效巩固言语行为。
本研究证实,团体游戏对高功能自闭症个体的语言改善效果尤为显著,契合功能发育水平(FDL)理论的核心原则。该理论主张干预难度需精准匹配儿童功能发育阶段:对FDL1-2层级应以感知觉刺激为主,目标设定为简单发音与目光接触响应;而FDL5-6层级因具备符号表征能力,可通过假装游戏训练复杂句法及情感表达。任务难度与发育阶段的失配将显著削弱参与动机,故需基于FDL动态调整游戏复杂度以实现个性化康复。
相较于传统语言训练依赖的一对一桌面教学模式,其常因干预场景脱离真实社交环境导致技能泛化困难、内容枯燥引发儿童习得性倦怠,以及同伴互动缺失致使社交动机培育不足问题[11]。团体游戏凭借生态效度优势,通过模拟茶话会、竞赛等真实情境促进技能迁移;凭借趣味性任务(如吹泡泡、躲猫猫)激发参与动机;并利用同伴互动构建语言模仿与反馈的自然模型。本研究中实验组的语言能力提升幅度显著超越对照组,实证该模式的干预优越性。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包括样本量有限且未覆盖多年龄段,制约结论外推性;12周干预周期未能验证长期效果;未区分合作型与竞争型游戏的干预差异。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延长追踪时间,并探究不同游戏类型的效能分化,为临床提供精细化指导。
5. 结论
团体游戏通过多感官刺激、结构化社交情境和自然强化机制,可显著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理解、表达、社交互动及情感回应能力。干预效果与儿童功能发育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临床需根据FDL层级设计个性化游戏方案。本研究为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提供了新的干预模式,未来可结合智能技术(如VR游戏、眼动追踪)进一步优化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