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战略维度作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系统性部署[1],标志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深度融合创新的新阶段[2]。这一顶层设计将产教融合从教育领域改革举措提升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层面,为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3]。现目前,我国每年有超百万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而企业却普遍反映难以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1,人才供需错配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4]。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根据2019年1558号文件《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明确提出,需深化产教融合以提升职业教育适配性,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但当前高校教育仍存在课程体系更新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协同机制缺位等现实问题,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失衡,难以满足产业对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推动高校产教的深度融合,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体系,不仅是破解教育与产业“两张皮”困境的关键举措,更是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重要载体,面临着深化产教融合的迫切需求。
2. 产教融合视域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现状分析
2.1. 师资结构和产业需求的不匹配
在新兴产业迭代加速的背景下,专业布局与师资配置常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现象,尤其在数字营销、智能制造等新兴业态领域,教师的行业认知与产业前沿动态存在明显代际差异。这种知识更迭的滞后性在电商直播、工业互联网等垂直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位,部分高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缺乏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例如,一些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缺乏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课程链,师资力量也相对匮乏,使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难以符合市场需求。师资引进与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师资背景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高校在引进教师时过于注重学历和学术成果,而忽视产业经验,在职教师培训也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而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有限,使一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但学历不高的人才却难以进入高校任教[5]。
2.2. 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
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脱节,本质上反映出教育供给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呈现三重表征:一是课程体系的滞后性,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周期远短于高校专业调整周期;二是知行分离的割裂性,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算法等领域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传统分科培养模式导致知识供给碎片化;三是学科壁垒与产业融合的滞后性,工业互联网、生物计算等交叉领域迫切需要打破学科边界,而现有院系架构仍囿于单一学科逻辑。这种多维错位最终外化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课程体系迭代滞后直接导致毕业生技能结构与企业创新需求形成显著错位,尤其在数字孪生技术、边缘计算等前沿领域,这种错位已演变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掣肘。现目前高校实训设备更新周期普遍超过5年,学生难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设备,形成能力培养的时间差,难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的需求[6]。同时,教材更新周期过长,大学教材平均更新周期长达5.8年,部分内容滞后产业发展超过十年,学生毕业后明确职场早已换了天地,这种知识迭代的速度只有倒逼教育体系深刻改革才可缓解此现状。
2.3. 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
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正面临着结构性困境,其知识架构呈现“平面化扩张”特征,过度倚重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广度覆盖,却在垂直领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形成认知断层。当前课程设计普遍陷入“全科覆盖陷阱”,试图通过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平面铺展塑造复合型人才,却在垂直专业度上形成认知洼地。课程体系未能建立与产业技术演进同频的动态调整机制,导致知识供给与市场需求形成结构性错配。这种错配直接外化为人才市场中出现博而不精困境,毕业生看似掌握多维度管理理论,实则缺乏对智能供应链、数字营销等新兴产业场景的深度认知与实操能力,在产业实践场域中暴露出显著短板[7]。从学生能力结构来看,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生群体普遍呈现出理论强、实践弱与单一技能突出、复合能力不足的特征。学生虽掌握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经典理论,却在数字化场景中只有很小部分的毕业生具备Python商业数据建模、区块链、供应链协同等基础操作能力。据中国工信部2023年新闻网发布的报道,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突破41.5%3,当前产业对“技术 + 商业”复合型素养人才的需求剧增,而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却未能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学生在元宇宙营销策划、跨境电商合规管理等新兴岗位前出现能力断层。
3. 产教融合视域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产业资源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往往面临诸多障碍。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协同合作、课程体系共建、师资力量共享、实训基地打造以及科研项目协作等方式,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协同发展。其精髓在于紧扣产业需求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要加速产业升级进程,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最终形成产教互促共进、校企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这种模式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场竞争力,更为产业界输送了大量契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8],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深刻体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与协同并进。
3.1. 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存在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正经受产业变革的深刻冲击。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数据,彼时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4及依据人瑞人才科技集团携手德勤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发布的相关成果显示[9],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大致处于2500万至3000万区间,且这一缺口规模仍在持续扩大5[10],其中智能制造领域对关键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呈现指数级攀升态势。传统工商管理教育面临了三重挑战:一是在技术迭代重构能力需求方面,工业4.0推动着技术加管理的融合,高校以AI、大数据等工具成为课程的核心课程占比却明显不足。二是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还存在明显缺口,在共享经济与平台经济催生出跨界竞争,据IBM报告显示有73%企业高管认为现有管理人才难以应对职场的更迭,体现出教育对新商业逻辑性教学滞后6。其三是全球化竞争中跨文化沟通的短板日益凸显,“双循环”格局推动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根据《2023年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56.8%的受访企业将“人才短缺”视为对外投资的首要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跨文化管理人才短缺对企业出海的影响7。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跨文化管理失败会导致企业扩张的失败率高达70%8,如索尼因文化差异撤出了美国的消费电子市场9。
3.2. 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取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5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文件10为破解我国教育与产业需求长期存在的结构性脱节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政策以校企协同为突破口,构建起政府统筹、企业主体、院校支撑、行业指导的四方联动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重塑产教融合生态,一方面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如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工具。另一方面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技术攻关平台。这种制度设计推动教育链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人才链从学历导向向技能导向升级,最终达成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保障。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人才供需矛盾、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随着我国产业需求的升级,需推动教育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步推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发展。从而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从单一专业型转向了三维复合型,但传统人才培养存在课程同质化、实践薄弱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
3.3. 工商管理学科人才职业竞争力是提升的关键路径
在就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正面临核心能力重构的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数据权威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专项调研揭示《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掌握“技术 + 管理”复合型能力的毕业生,其职场起点薪资较单一管理类硕士高出41%,且在职场晋升周期上呈现显著优势,三年内晋升管理层的概率是普通毕业生的2.3倍11。这种能力溢价效应折射出市场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硕士培养体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技术逻辑与管理思维深度交融的新型能力架构。同时,技术能力构筑的差异化也十分明显,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Power BI)的管理人才在薪酬谈判中具有突出优势。据猎聘网2024年报告也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管理岗薪资涨幅达30%~50%,而传统管理岗仅4.2%~5.1%,凸显了技术与管理融合的重要性12。
3.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强调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这一部署对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据相关行业调研分析13,约38%的企业技术创新失败案例是源于管理决策失误,缺乏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以及对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有效把控,而具备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对创新项目成功率提升作用显著,如华为“铁三角”管理模式,具备全流程视野的研发管理者,使得产品市场成功率提升了40%。而在技术研发与管理协同方面,生物医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项目需要管理者同时具备技术理解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所以,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一直是个短板,在高校专利转化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14。因此,通过产教融合实现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既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这也是助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跨越的关键路径。
4. 产教融合视域下工商管理学科人才三维能力构建
4.1. 产教融合视域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路径
根据强化理论斯金纳提出强调通过对行为后果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等)塑造行为,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可将学校、企业输出的能力培养及实践,作为“强化刺激”,推动学生向复合型人才成长。工商管理学科于人才培养进程中搭建起“三位一体”的核心能力体系。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知识策源地,通过系统规划核心课程体系,深度融入行业前沿技术,为学生铺设专业知识进阶之路。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学校引入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适配产业升级的专业技能,筑牢人才投身实践的知识根基,确保其在专业赛道具备深度钻研的底气。企业则凭借丰富的职场场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锤炼学生团队协作、跨文化沟通、领导力等软技能。方法能力的养成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高阶目标,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场景深度耦合,共同向学生传授系统思维、创新决策等方法论。面对企业复杂的技术攻关、市场突围难题,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拆解问题、以创新决策突破瓶颈,逐步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知识技能应用者到创新破局者的蜕变。
最后,产教融合通过“目标定位–协同育人–学练一体”的闭环,打破校–企育人边界。学校精准输出专业知识,企业高效锤炼社会与方法能力,二者协同实现“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禀赋与产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知识吸收)与“练”(实践应用)的动态循环中,成长为适配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动能,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如图1:产教融合复合型人才实践培养路径图所示)。
Figure 1. Practice training path of integrated talents combin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图1. 产教融合复合型人才实践培养路径图
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具备全球战略眼光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体系围绕“理论–工具–实践”的闭环逻辑展开。
(1) 学校环节–核心专业能力
核心专业能力正强化是夯实复合型人才的基石。学校通过核心课程传授、行业前沿技术讲解,学生掌握知识后,给予成绩认可、竞赛参与机会等正强化,激励其深化专业能力。比如在专业考试优异者推荐参与行业技术研讨,强化对核心专业能力的追求。负强化指出若学生专业知识薄弱,通过补考、额外实训等“移除负面情境”方式,促使其补足能力。比如针对未掌握核心技术的学生,开展专项辅导,消除“知识缺失”带来的潜在压力,推动专业能力提升。
本研究旨在通过四个维度构建出复合型能力矩阵,一是知识基础维度,完整涵盖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商法合规等基础理论模块,为商业决策筑牢逻辑根基。二是决策能力维度,重点训练数据建模分析、情景模拟推演、多目标动态权衡等结构化思维使管理者能在复杂商业环境中作出精准判断;三是技术应用维度,深度强化ERP系统实操、Python数据挖掘、AI算法应用等数字化工具的实战技能,推动管理效能实现指数级提升;四是战略维度,持续追踪学习元宇宙、碳中和等前沿领域,建立起技术迭代与政策演变的预判机制。这种将模块化课程体系与项目制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能锻造既深谙商业本质规律,又精通数字技术赋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如图2:专业核心能力模型所示)。
Figure 2. Core competency model
图2. 专业核心能力模型
先是从课堂的知识基础筑牢思维决策逻辑根基,后借决策能力训练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判断水平,再以技术应用赋能管理效能实现飞跃,最后靠战略运营维度追踪市场及管理的前沿、预判趋势,通过模块化课程与项目实践融合,以商业本质认知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兼具为目标,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2) 企业环节–社会培养能力
在企业主导的社会能力培养环节,巧妙运用强化理论,以正、负强化协同助力学生成长。企业搭建团队协作项目、跨文化沟通等实践场景,当学生高效协作、出色完成任务,便通过实习评级提升、赋予“优秀实习生”称号并纳入企业重点业务等正强化方式,给予积极反馈,激励其持续打磨协作、沟通等软技能;而当学生在团队中遭遇沟通障碍,如因沟通问题致使项目延误时,企业导师则启动负强化干预,通过及时反馈问题、调整分工,引导学生直面不足,促使其主动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消除“沟通低效”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正一负的强化互动中,帮助学生渐进式提升社会能力,适配产教融合下对人才社会能力的培养需求。
(3) 产教融合双导师路径–方法能力培养
产教融合视域下,复合型人才能力模型构建起“知识–技能–思维”层次互促的培养逻辑,以金字塔形态明晰能力发展层次。底层占比50%的核心专业知识,作为人才发展根基,由学校输出专业理论与前沿技术;中间层30%的社会能力技能,依托企业实践场景,借正强化(如任务完成后给予实习评级提升等奖励)激励学生深化技能,以负强化(如沟通障碍时调整分工促反思)推动技能迭代,衔接知识与实践;顶端20%的方法能力思维,通过产教融合双导师,以正强化(学生用系统思维优化流程后获“方法创新奖”等)激励主动用方法论,借负强化(项目失误后双导师复盘促改进)消除“应对无方”状态,实现“知”“行”融合。核心知识为技能与思维供素材,技能是知识、思维实践载体,思维反哺知识与技能升级,三者依托产教融合路径螺旋上升,适配复杂需求,为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明晰“夯实基础–强化技能–锤炼思维”路径,锚定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力培养的层次逻辑与实施方向,贯通理论素养到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人才从“执行者”向“创新者”进阶。说到底,方法能力不是机械套用公式,而是“知”与“行”的深度融合一,既懂理论背后的逻辑,又能在现实中灵活应对复杂挑战时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驾轻就熟破局的关键支撑能力(如图3:复合型人才能力模型所示)。
Figure 3. Composite talent competency model
图3. 复合型人才能力模型
通过各环节强化刺激,持续塑造学生行为,让“核心专业能力 + 社会能力 + 方法能力”培养形成闭环。当学生在正强化中收获成长、在负强化中补足短板,不断趋近“因材施教、学练一体”复合型人才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行为的正向塑造与巩固,达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强化效果。
4.2. 产教融合视域下多维度平台赋能强化路径
目前,传统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师资结构已难以契合产业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需通过搭建多元协作平台,可建立企业实践反哺教学–产业导师智力回流–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双向赋能机制。这种模式既能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持续更新,又能推动师资能力结构的优化重组,最终形成教学、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本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理论与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论,多维度平台赋能模型构建起“理论–实践”双向贯通的人才培养生态。产教融合理论筑牢跨域协同根基,以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平台为载体,打破教育与产业边界,整合理论教学(学校平台)、实践应用(企业平台)与行业生态(行业协会平台)资源;CBE理论锚定能力导向,将职业能力拆解为基础理论、跨学科、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四大模块,明确“教什么”的核心逻辑。
平台作为资源聚合与实践承载单元,模块作为知识技能传递载体,二者通过校企联合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项目联动,形成平台提供场景–模块输出知识–项目落地实践的闭环:学生依托平台获取理论养分,借模块构建能力体系,再通过项目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从理论学习到职业能力养成的进阶。这一模型以产教融合打通协同育人渠道,以CBE理论锚定能力培养路径,精准适配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本质需求,为复合型人才成长搭建起学练一体化赋能体系(如图4:四多维度平台赋能模型所示)。
4.3. 产教融合PDCA循环关键路径
PDCA循环作为现代质量管理领域的核心方法论,其发展源头可明确追溯至美国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的奠基性理论探索。该理论体系经爱德华兹·戴明博士的系统化诠释与全球推广,逐步演变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模型,因此也被称作“戴明环”。这一动态管理框架将质量改进过程解构为四个逻辑严密、循环递进的阶段,即Plan (计划)、Do (执行)、Check (检查)及Act (处理)。
Figure 4. Multi-dimensional platform empowerment model
图4. 多维度平台赋能模型
在教育领域不断革新与产业需求愈发复杂的当下,产教融合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备受关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通过系统性、周期性地改进机制,为产教融合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科学框架。推动教育与产业紧密协同,实现双方共赢(如图5:PDCA循环路径所示)。
Figure 5. PDCA cycle path
图5. PDCA循环路径
产教融合的PDCA循环中,计划阶段作为起始环节,关键在于准确匹配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首先要做好产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企业、参与行业峰会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布局、新兴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岗位人才的能力标准,为后续校企合作筑牢根基。
执行阶段是将计划落地的关键,需要院校与企业紧密协作,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院校按合作规划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企业则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在现场进行实操指导与技能传授。同时,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和实际工作流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检查阶段旨在全面评估产教融合的成效,通过多方面指标进行考核以保障合作质量。其一,聚焦学生实习表现,企业从工作态度、技能熟练度、团队协作水平等维度开展量化评分;其二,考察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就业率、专业匹配度、薪资待遇等多视角进行综合测评。此外,还要开展企业满意度调查,了解企业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反馈,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核心,需要根据检查结果总结经验、查漏补缺。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院校与企业共同分析成因并制定改进措施,通过PDCA循环能力体系形成标准制定出实践培养–评估反馈–优化升级的自进化机制,通过系统性设计,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的发展格局。
5. 结语
在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交织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正经历根本性重构,这倒逼管理教育领域必须突破传统培养范式。本研究揭示了基于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特性构建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破解供需错配难题的关键路径,致力于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在洞察力与落地执行力的双重淬炼中完成知识迁移。同时,也可助力企业在人才储备与组织能力中实现转型突破,最终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螺旋式创造闭环。这种协同进化范式不仅重塑了管理教育的底层逻辑,更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模板,其未来拓展方向值得在跨区域适配性、技术融合深度及长效评估体系构建等维度持续深化探索。
基金项目
AI知识图谱驱动的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新质生产力人才能力谱系建设研究(YJGXM24-C151);“六力”支撑目标下AI赋能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YJG2025017)。
NOTES
*通讯作者。
1第一教育:袁雯:关于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的若干思考。
2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7/t20200715_472855.html。
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数字中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https://www.cac.gov.cn/2023-05/22/c_1686402290413687.htm。
4报告:数字人才供需缺口仍在扩大_手机新浪网。
52024年中国企业数字化治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数字化人才供不应求【组图】_手机新浪网。
6陷入构思陷阱,只有27%的高管扩展产品计划。
7中国企业出海新趋势:在地管理需求激增、亟需政策法规类人才、语言类需求下降。经济观察网–专业财经新闻网站。
8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实践及策略研究_《现代商业》杂志社。
9索尼电子裁员1000人关闭大部分美国专卖店_网易科技。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_国务院文件_中国政府网。
112024年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
12艾瑞咨询,https://www.iresearch.com.cn/m/。
13从技术专家到卓越管理者:研发技术人才转型的五大核心修炼。报告精读–未来智库。https://m.vzkoo.com/read/202504188a69014bd6c47a4a6b039587.html。
14https://www.cnipa.gov.cn/attach/0/5485425747ed467397ebabdbc317293a.pdf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