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师生关系调研背景
1.1. 当前师生关系构建中的现实梗阻:“佛系教师”现象的负面影响与深层成因
师生关系的建立:由于近几年出现了大部分平和型教师(“佛系教师”),这种老师不关心学生的成绩,在工作中没有进取之心,不评职称,不与学生家长沟通。罗刚淮在《教师当告别“佛系”》中明确指出,“佛系”教师的消极工作态度会直接削弱教育的育人功能,其对学生成长的漠视、对教学责任的懈怠,不仅难以构建有效的教学互动,更会让师生关系陷入“无交流、无关怀、无成长”的冷漠状态[1]。而“佛系”本身也属于当下犬儒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延伸表现,从“佛系”到“躺平”的亚文化蔓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教师的职业心态,进而对师生互动产生隐性冲击[2]。这种对学生成长的漠视,本质上也是教师“师爱”缺失的一种表现——毋靖雨在《教师“师爱”养成的现实隐忧与应对》中就探讨了教师“师爱”养成的现实问题,“佛系”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疏离、对教学责任的懈怠,恰恰印证了其研究中所关注的“师爱”养成隐忧,而这种“师爱”的缺失,无疑会成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阻碍[3]。这种现象频发,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的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经《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师生关系特点》[4]调研发现,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1) 能互帮互助;(2) 能起到教学相长作用;(3) 能促进情感交融;(4) 彼此坦诚相待。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力量,其在实习支教期间形成的师生关系认知,也会影响后续职业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实习支教学生可能因心理适应等问题影响师生关系构建,这也提醒我们需关注教师成长关键阶段的支持[5]。
1.2. 师生关系的应然走向与研究支撑:人本化转型及多元理论实践基础
师生关系的走向逐渐向人本主义转变,研究者认为师生关系的形成应该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信任、彼此理解、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是我国教育迈向民主化、规范化步伐加快的具体体现。邵成智在《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辩驳与审思》中便对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层面的审思视角[6];杜彩花在《论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民主化》中也强调了教学场景下师生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性[7],程权枝的《新型师生关系视野下初中班级民主管理策略探究》则从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层面,为民主化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具体路径[8]。我国近年来在师生关系管理这一新领域内的研究著作颇丰,如《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9]、《构建良性互动的高校师生关系》[10]、《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11]和《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科学课程师生互动关系剖析》[12]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视角出发,为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马俊山、浦旭颖的《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合最新实践经验,进一步补充了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路径[13];张瑜则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从合理性视域对师生关系建构进行了理论阐释,为理解师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哲学维度[14];肖菊梅、周静在《“教学相长”的时代内涵、生成机制与实践路向》中对“教学相长”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时代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而“教学相长”本身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特质之一[15]。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我们今后对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师生关系观的科学确立主要从把握以下这样几点内容入手。
1.2.1. 从教育关系上看
教师才是一切教育关系的实际建立者,并且最主要还取决于每个教师及其自身经历的整体教育水平。教师们虽然都是教育工作的有力促进者,但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很多地方教师都无法正确地把学生当作教育主体。
1.2.2. 从心理关系上看
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并且这样的关系在教学中有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可以促使师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关系建立。师生现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天天围着老师;另一种是教师与学生关系较为薄弱。虽然学生喜欢第一种师生关系,但是并非在第一种关系下学生成绩就一定好。若教师仅追求表面互动而缺乏真诚关怀,难以形成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心理联结,尤其在支教环境中,短期教学周期更易让师生心理关系停留在浅层。
1.2.3. 从学生因素上看
教师虽然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但是也应该去主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学生对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调查,并且随着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多于或者快于教师的知识,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受到限制。
基于上述师生关系的建立三因素分析,构建优质师生关系不仅要解决师生平等相处的核心问题,还需从学生生活与心理多维度提供支持,尤其要关注支教场景下学生的特殊性需求。
2. 师生关系调研阶段
调研结束阶段本次回访调查活动以网络问卷回访调查问卷形式收集为主,调查了学生对于校园师生关系和谐的相关看法,共征集回收网络有效问卷115份。问卷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分别从师生印象、教学安排等角度进行设计调查。为尽可能克服调查问卷结构设计时的各种不足,增加采用通过对各地支教学校中优秀教师的书面访谈调查以及上网查阅其它各种第一手资料,以争取获得一些更为真实全面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经过对各学校学生调查问卷内容的全面统计、个别师生访谈和记录信息的认真整理归纳和充分查阅信息资料,采访了多位有班主任经验的教师,他们讲述了师生关系建立的经验并做总结。研究发现,当前中学阶段师生关系问题中,确实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特别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本次调查就如何建立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问卷星调查,部分调查结果见以下表图所示。
第1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老师们给你的整体印象,老师最像你的( ) [单选题] (见图1、表1)。
Table 1. Analysis table of students’ overall impression of teachers for primary,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1. 小初高学生对教师整体印象调查情况分析表
X\Y |
A. 长辈 |
B. 朋友 |
C. 管理者 |
D. 引领者 |
小计 |
A. 小学 |
18 (66.67%) |
5 (18.52%) |
3 (11.11%) |
1 (3.70%) |
27 |
B. 初中 |
27 (38.03%) |
16 (22.54%) |
23 (32.39%) |
5 (7.04%) |
71 |
C. 高中 |
5 (29.41%) |
3 (17.65%) |
7 (41.18%) |
2 (11.76%) |
17 |
Figure 1. Distribution chart of students’ overall impression of teachers for primary,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图1. 小初高学生对教师整体印象调查情况分布图
从结果可见,学段越高,学生将教师视为“管理者”的比例越高(小学11.11%、初中32.39%、高中41.18%),视为“长辈”的比例则显著下降(小学66.67%、初中38.03%、高中29.41%)。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与自主意识增强,其对师生关系的期待从“权威依赖”转向“平等互动”,若教师仍沿用固化的管理模式,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这对支教师范生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动态调整要求。
第8题:你是否被老师批评过?如果有,你认为他/她的批评有道理吗?( ) [单选题] (见表2、图2)。
Table 2. Analysis table of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ter being criticized by teachers
表2. 小初高学生对教师批评后心理状况调查情况分析表
X\Y |
A. 都非常有
道理 |
B. 大部分都
是有道理的 |
C. 一般 |
D. 大部分是
没有道理的 |
E. 都非常没
有道理 |
F. 我没有被
批评过 |
小计 |
A. 小学 |
15 (55.56%) |
11 (40.74%) |
0 (0.00%) |
1 (3.70%) |
0 (0.00%) |
0 (0.00%) |
27 |
B. 初中 |
38 (53.52%) |
23 (32.39%) |
4 (5.63%) |
3 (4.23%) |
1 (1.41%) |
2 (2.82%) |
71 |
C. 高中 |
0 (0.00%) |
15 (88.24%) |
2 (11.76%) |
0 (0.00%) |
0 (0.00%) |
0 (0.00%) |
17 |
Figure 2. Distribution chart of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ter being criticized by teachers
图2. 小初高学生对教师批评后心理状况调查情况分布图
数据显示,高中学生认为教师批评“大部分有道理”的比例高达88.24%,显著高于小学(40.74%)与初中(32.39%),且无学生认为批评“无道理”。随着学生认知成熟度提升,其对教师批评的接受度与理性判断能力增强,但若教师缺乏针对性的批评方式,即便出发点正确,也可能引发小学、初中阶段学生的抵触,这提示支教师范生需根据学段差异调整沟通策略。
第15题:你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 ) [单选题] (见表3、图3)。
Table 3. Analysis table of the survey results on the ide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3. 小初高学生的理想师生关系调查情况分析表
X\Y |
A. 老师和我完全是
朋友,任何时候都完全平等 |
B. 在上课时是我的师长,我应该有礼貌但不敬畏,但下课后我们应该完全平等 |
C. 除非老师失去其
职业道德,否则都应该尊重和敬畏老师 |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以晚辈的身份完全尊重、敬畏老师 |
小计 |
A. 小学 |
3 (11.11%) |
10 (37.04%) |
2 (7.41%) |
12 (44.44%) |
27 |
B. 初中 |
12 (16.90%) |
18 (25.35%) |
3 (4.23%) |
38 (53.52%) |
71 |
C. 高中 |
0 (0.00%) |
12 (70.59%) |
5 (29.41%) |
0 (0.00%) |
17 |
Figure 3. Distribution chart of the survey results on the ide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图3. 小初高学生的理想师生关系调查情况分布图
高中阶段70.59%的学生选择“课上师长、课下平等”,小学与初中则分别有44.44%、53.52%的学生倾向“完全尊重敬畏教师”,学段差异显著。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期待从“单向敬畏”逐步转向“情境化平等”,尤其高中学生更渴望“有边界的平等互动”,而非绝对平等或绝对敬畏。这一需求特点为支教师范生设计师生互动模式提供了明确依据。
本次调查也针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问题进行了电访等手段,与资历较深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和详谈。
2.1. 大学教师调研
问:我想问一下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存在哪些关系?
老师: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教学两相长。
问: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这种师生之间微妙的利益关系呢?
老师:老师先要做到有较为丰富完整的学科知识资源储备,通过努力提高自己身为老师的知识专业水平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高度信任;同时,学生需及时反馈学习问题,通过三方沟通解决矛盾。
2.2. 中学教师调研
问:老师,我想问一下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存在哪些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关系?该怎么和学生处好关系?
老师:
1. 我们对待好每一个学生就是要把持着公平、热心和最基本的尊重。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基于自身特点,形成一套独具个性的认知理解、情感体验与表达诉求。教师家长都应要始终自觉而牢固树立教育好儿童办学理念,爱护本学校及所有任何一位适龄学生,尊重每一位适龄学生相对平等完整的基本人格,维护学校每一位学生和自身儿童的各项基本和合法基本自由及权益,公正科学地处理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以另一个更加积极民主更加宽容和开放平等的教学思想态度来去认真接受学校一切适龄学生家长提出来的任何合理化意见。独特个性化的人格行为,以做到尽可能多满足我们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和社会上合理地成长发展需要。
2. 教师要尽量多去主动学习研究和去深入去了解我们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导师”。通过观察录像和现场交谈,教师将可以在实践中更好真实地全面了解一个学生内在的心理思想、性格、兴趣、知识文化水平、学习态度方法和做事方法、身体状况特点等,从而在实践中更好科学地管理教育培养学生。教师现在的工作角色已远远不再单纯是一种传授课堂知识方法的一个简单学习工具或一种供学生使用学习的知识数据库。教师首先应该学会成为能引导每位学生进行快速和自主学习行为的学习导师,教会这些学生们如何学习。这是为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一个好的师生关系。
3. 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作为教学工作者应具备的学识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素养和出色的教育能力素养都是吸引学生的尊师重教精神的很重要的条件,也是一个教师迅速提高自我教育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的保证。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特别重要是,老师应该能够处处同情关爱学生,设身处地地事事为广大学生家长着想,善于包容理解教育学生。这恰恰是教师解决教育师生矛盾困惑的两个关键。
4. 教师学会怎样正确得体的方式处理在老师自己和教育学生自身之间易产生出的其他各种思想矛盾,在小学教育与教学发展过程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平时要更善于合理控制管理自己学生的思想情绪,冷静处理分析思想矛盾,勇于独立面对处理自己面对的现实问题,敢于提出自我批评,耐心解释说服教师和批评教育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问题或者有必要时进行等待和解释。
3. 国内外师生关系文献回顾与理论建构
3.1. 国内师生关系理论研究
(1) 互动共生理论:吴在纯、姬学胜、郭俊等(2016)提出,师生关系本质是“教与学的互动共生”,教师需通过平等对话激发学生主体性,而非单纯知识传授[3]。这一理论为支教场景中师生平等交流提供了直接依据。
(2) 心理契约理论:刘洁、陈伟平(2012)指出,师生间存在隐性“心理契约”,包括学生对教师公平对待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期望,契约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关系质量[4]。支教中短期性、陌生性更易导致契约失衡,需主动维护。
(3) 生命教育理论:石向君(2018)结合新课改理念,强调师生关系应超越“教与学”的工具性,转向“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尤其在跨文化或欠发达地区支教中,需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理需求[6]。
3.2. 国外经典模型借鉴
(1)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成本-收益”的交换过程,教师的关怀、尊重与学生的信任、配合形成良性循环。短期支教中,需通过快速建立情感联结降低“交换成本”。
(2) 布伯“我与你”关系哲学:强调师生应超越“我与它”的功利性,建立真诚的“我与你”联结。张瑜[12]在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这一哲学观要求教师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对话,而非以“权威者”自居。调研中高中学生对“课上师长、课下平等”的高需求,正是“我与你”关系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体现,为师范生调整互动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3.3. 理论框架建构
本研究整合国内外理论,提出“三维互动模型”:
1. 平等维度:以吴在纯等[3]的互动共生理论为基础,强调师生在人格与话语权上的平等,要求师范生摒弃“管理者”思维(如调研中高中学生反感的“单向指令”),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交流保障学生表达权,契合邵成智[7]“师生民主平等关系需打破权威壁垒”的研究主张。
2. 心理维度:结合刘洁、陈伟平[4]的心理契约理论与布伯“我与你”哲学,重点关注情感共鸣与信任建立。针对调研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师范生需主动开展心理关怀,如定期谈心、情绪疏导,避免成为马瑶[14]所批判的“冷漠型教师”,以真诚互动维护心理契约稳定。
3. 发展维度:依据石向君[6]的生命教育理论与肖菊梅、周静[13]的“教学相长”研究,将师生关系的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与师范生专业成长。师范生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业进步与心理成长,同时通过学生反馈反思自身教学不足,实现“双向发展”,这也是解决调研中“师范生教学能力不足”问题的核心路径。
4. 支教期间师范生师生关系提升策略及建议
经过采访结合问卷调查,我针对支教期间师范生师生关系提升策略及建议见下:
(1) 基于平等交流。通过问卷调研 + 采访形式开展,师生普遍认为师生关系需建立在平等层面上。在教学上,师范生在课堂设计中增加“学生参与环节”,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学习任务,避免“单向灌输”;在作业布置上,提供“分层选择”(如基础题、提升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沟通上,课后交流时,师范生需以“平等姿态”对话,如用“你对这道题有什么想法”替代“你必须按我的方法做”,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路。
(2) 从心理关怀他们。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早熟,他们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往往伴随着这种早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心理上的压力。因此,老师要在心理上多开导开导他们,这样便能将他们从不好的心理上引领出来,师生关系需要心理关怀。也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状态判断学生情绪变化,若发现学生出现焦虑、低落等情况,及时课后谈心,如“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我可以帮你一起分析”;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等特殊群体,增加关怀频率,在遇到学生心理困惑时,既能有效引导,也能避免因“方法不当”加重学生压力。
(3) 师生关系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全面发展。
热情主动,关怀学生。热情和主动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先驱。只有热情和主动,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老师需要妥善解决。学生有困难,老师应该热心帮助,关心学生,不能忽视、冷漠。老师需要关爱每一位学生。
真心实意,融洽交流。师生之间真诚、和谐地相处,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顺利授课,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学习也会有所进步。因为真诚相处是新时代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俗话说:“诚实无欺,人生之本。”一个真诚的声音,往往能唤醒一大群人的共鸣。教师在学生面前真诚相处,方能优化教师的人格形象。
平等相待,公正相处。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公正和平等的,不分外貌、性别、优秀学生和后进生,不分父母的地位和家庭中的贫富差距。因为这是一个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前提,更是能者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师形象,虽做不到绝对公平,但我们要保证处理的结果让学生满意。因此,我们不仅要教好优等生,也不能放松对后进生的指导,让所有学生每天都能进步。
5. 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心议题虽主要针对支教实习这一特定场景下的师生关系,但其所揭示的现象与问题,却如同一面棱镜,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当前师范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调查反馈来看,部分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师生沟通技巧不足,应对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力欠缺等问题,并非孤立存在的个案,而是与师范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紧密关联——这让我们深切意识到,切实提升师范生的从教核心素质,绝非一蹴而就的轻松任务,依然是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持续攻坚的重点。
师范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但从此次调查所反映的现实来看,师范教育改革之路依然道阻且长。无论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衔接问题,还是对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上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次调查的样本范围有限,尚未覆盖更广泛的师生群体,其普适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暂不能直接推广至所有教育场景。但即便如此,这次调研对我们师范生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在师生关系构建方面的短板与不足,也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与实践中,我们师范生将更加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成长特点,着力提升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师生关系的良性构建中,为未来真正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