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食品真伪鉴别是强化市场监管效能、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的关键技术支撑。三文鱼与虹鳟鱼因其外观高度趋同且价格差异显著,导致掺假问题频发。由于虹鳟鱼携带大量可寄生人体的寄生虫,生食风险高,因此,实现二者的精准鉴别至关重要。目前,针对三文鱼的真伪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分子方法、质谱法等,但各方法均存有一定局限。免疫学方法简便但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分子方法(包括DNA条形码技术[2] [3]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4] [5]等)和质谱法[6]-[8]虽然存在准确性高的优点,但操作繁琐、耗时,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限制了现场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的应用。
为构建更高效、适配现场应用的三文鱼–虹鳟鱼精准鉴别技术体系,研究以样本提取与预处理的精准化优化为切入点,这是鉴别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传统DNA提取方法涉及多步移液、离心步骤,存在耗时长,操作复杂等问题[9]-[12],难以满足POCT对“简便、快速、便携”的核心需求,成为制约分子鉴别技术向现场场景延伸的关键因素。相较于传统方法,基于微针的DNA快速提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样本处理方法,凭借其“原位取样–高效富集–快速释放”的一体化优势,有望替代传统DNA提取试剂盒,为食品质量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新路径[13]。
然而,现有基于微针提取技术的检测方式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进行后续分析,该技术虽具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及高分辨率等优势[14],但由于依赖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及专业操作人员且操作繁琐[15] [16],仍难以满足POCT需求[17]。相比之下,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作为一种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温度循环设备[18],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在POCT领域展示出显著优势。其中LAMP比色法,向反应体系添加特异性显色剂,可实现结果可视化:阳性样本呈现特定颜色变化,阴性样本保持初始颜色,无需专业设备即可实现判读。该方法不仅继承LAMP的高灵敏度特性,还具有宽样本适用性(兼容微针提取的多种水产样本DNA)及实时可视化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核酸检测结果判读依赖专业设备的痛点,在食品质量安全现场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19]。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微针快速提取DNA样本并联合LAMP比色技术识别特定DNA的方法,开发了一种高效、高特异性的三文鱼与虹鳟鱼POCT鉴别体系,为鱼类物种鉴别提供了新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虹鳟鱼、三文鱼均来源于网购且拥有鉴定报告。
无水柠檬酸(CA)、碳酸钙(CaCO3)、二氯甲烷(分析纯)购自上海沪试实验室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聚乙烯醇(PVA, 31000)、壳聚糖(CS, 200-400)、聚乳酸(PLA, 60000)、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购自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AMP目视法试剂盒购自深圳易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2. 实验仪器
恒温金属浴(DB100-2P,群安科学仪器(浙江)有限公司);离心机(TGIBWS,长沙湘智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可调式混匀仪(MX-S,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股份公司);真空抽气泵(GM-0.33A,天津市津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鼓风干燥箱(DHG-9055A,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DMS模板(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赠送);微针强度测试仪(DT612W,济南德天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体视显微镜(SMZ1270,日本尼康公司)。
2.3. 实验方法
整个实验流程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微针制备、微针性能测试、LAMP可视化检测。在微针制备中我们选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作为微针基材,并以浸涂法负载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涂层,成功制备了涂层微针。针对所制备的微针,通过力学性能检测、外观表型观察和提取性能评估进行了系统的性能表征。为验证微针快速提取DNA结合LAMP可视化检测的可行性,将微针提取的鱼肉样本DNA洗脱液与LAMP pH比色法联用开展实验。整体实验流程详见图1。
Figure 1. Overall experimental flow chart
图1. 整体实验流程图
2.3.1. 微针制备
1) 针体制备
称取1.25 g的碳酸钙于烧杯,加入10 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0.625 g柠檬酸,用培养皿盖住形成相对密封环境,放至150℃恒温金属浴上加热60 min。溶剂挥干后,将所得产物用蒸馏水洗涤,再置于室温下彻底干燥得到粉末状固体为mCaCO3,留存备用。
在含有0.25 g聚乳酸的烧杯中加入27 mL二氯甲烷溶液,并加入0.14 g mCaCO3形成2 wt% mCaCO3溶液以达到最佳力学强度。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形成相对密封环境并将其置于恒温金属浴40℃加热搅拌90 min。随后立即用200 μL量程的移液枪将烧杯内的悬浊液加至微针PDMS模板中,并将模板放至负压抽气泵排气1 h使浊液充分填充针尖,然后将模板放至鼓风干燥箱中40℃烘干2 h并于室温下放至一夜充分晾干,留存备用。
2) 涂层制备
称取1 g PVA溶于4 mL去离子水,80℃加热溶解制备20 wt% PVA溶液作为涂层。采用浸涂法将涂层覆于微针上,并于40℃烘干30 min,重复两次,将所制得的微针留存备用。
2.3.2. 微针性能评价
1) 形貌观察
将微针放于体视显微镜下不同倍数放大以观察微针形貌,评价微针针形是否良好、是否破损、胶黏、有翘边等。
2) 力学性能测试
利用力学检测仪,测试形变程度为50%时整片针的最大承受力并计算单根针的承受力,计算见式(1)。
N单 = N总/n (1)
式中:N单为单根针在形变50%时最大承受力;N总为形变50%时整片针最大承受力;n为整片针的针数。
3) 提取能力评价
将微针刺入三文鱼与虹鳟鱼,汲取组织液10 min后取出。用移液枪吸取100 μL纯净水,反复吹打8~10次洗脱微针汲取的样本DNA,收集洗脱液留存备用。使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提取样本溶液中DNA的含量。
2.3.3. 引物设计
我们采取三文鱼的(MN 850430.1) COI序列并使用LAMP Primer Explor 5.0设计引物,引物序列如表1所示。
Table 1. Design primer sequences
表1. 设计引物序列
引物 |
序列 |
F3 |
CCCTTCTGGGAGATGACCAA |
B3 |
GGCTTCAACTCCAGATGAGG |
LB |
GACATAGCATTCCCCCGAATG |
FIP |
AGTTTCCAAAGCCGCCGATCAT-ATTGTTACAGCCCATGCCTT |
BIP |
TCCTCTTATAATCGGGGCCCCC-AAGGAGGGAGGGAGAAGTC |
2.3.4. 引物特异性检测及可视化LAMP可行性检测
1) 裂解法提取DNA
分别称取三文鱼和虹鳟鱼的样品30 mg,放入装有10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 pH= 7.4)的离心管中,使用金属浴98℃加热10 min,离心后上清液为提取到的基因组DNA,放置于−20℃的冰箱留存备用。
2) 可视化检测
在PCR管依次加入12.5 μL反应缓冲液、1 μL混合反应液、3 μL混合引物、2.5 μL三文鱼或虹鳟鱼DNA提取液、6 μL纯净水,振荡混匀后,将配制好的反应体系放于金属浴中65℃加热30 min,85℃下反应5 min终止反应,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根据颜色变化判定实验结果。
2.3.5. 实际样品检测
将微针隔着保鲜膜刺入三文鱼和虹鳟鱼样本,保持10 min后取出。用移液枪吸取100 μL纯净水,反复吹打微针8~10次,洗脱样本DNA并收集洗脱液留存备用。在PCR管分别加入12.5 μL反应缓冲液、1 μL混合反应液、3 μL混合引物、2.5 μL样本待测液、6 μL纯净水,振荡混匀后,将配制好的反应体系放于金属浴中65℃加热30 min,85℃下反应5 min终止反应,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根据颜色变化判定实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微针性能评价结果
3.1.1. 形貌评价
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微针外观,结果如图2所示。整片针的针数为522根,弯曲折断数目为3根。整体针形呈现出规则的锥形结构,使得微针能更好地刺入鱼肉,实现提取DNA的目的;涂层均匀覆盖于微针表面,无明显团聚、开裂或脱落现象,表明该涂层与微针结合紧密,可有效提高微针的提取性能;此外,微针阵列的基底平整度良好,无明显翘边或缺损情况,针体高度为500 μm,且针体高度均一性偏差小于2%。这表明所制备微针具有良好的形貌特征,其规整的阵列排布与高度的结构一致性,为DNA提取过程的均一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微针变形程度为50%时,仍存有部分完好针尖,并结合力学性能表明所制备微针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和抗形变性能。
Figure 2. Overall appearance of microneedle patch before destruction (A) and the details of microneedles before (B) and after (C) destruction at a deformation degree of 50%
图2. 微针破坏前整体外观表型(A) 微针破坏前(B) 以及变形程度为50%时的细节展示(C)
3.1.2. 力学性能评价
根据微针强度测试仪的数据显示(图3),当形变程度为50%时,整片针的最大承受力为41.18 N,单根针能承受的力为0.08 N。这表明该微针在可控形变范围内既能抵抗外力导致的结构性失效,又能实现高效经皮穿刺。综上,该微针阵列具备优异的抗形变能力与靶向穿刺性能,满足经皮提取的力学性能指标要求。
Figure 3. Time-force curve of microneedles when the deformation degree is 50%
图3. 微针变形程度为50%时的时间–力值曲线
3.1.3. 提取性能评价
经过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仪的测量(图4),虹鳟的浓度曲线的表明浓度值为208.05 ng/μL,浓度较高,且A260/A280的比值为2.299,比值较高,表明纯度较好;三文鱼样品的核酸浓度为215.00 ng/μL,浓度较高;A260/A280比值为2.268,样品纯度较高;表明微针能够高效地从样品中提取到浓度高、纯度高的DNA,为后续的LAMP反应提供了高质量的DNA样本,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Figure 4. The nucleic acid curve diagram of rainbow trout (A) and salmon (B)
图4. 虹鳟(A)和三文鱼(B)提取DNA曲线图
3.2. 检测结果
当靶标核酸存在(阳性反应)时,LAMP扩增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焦磷酸根离子,与反应体系中的镁离子结合形成焦磷酸镁沉淀,导致体系pH值下降,此时试剂盒中的pH指示剂会由初始的洋红色转变为黄色;而在非靶标核酸的情况下,扩增反应未发生,体系pH值保持近中性或弱碱性,指示剂则维持初始的洋红色。以去离子水、裂解法提取到的三文鱼和虹鳟鱼的DNA以及微针提取到三文鱼和虹鳟鱼的DNA作为模板,利用三文鱼COI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LAMP扩增,结果如图5所示。空白模板是指加LAMP检测试剂和去离子水;标准阳性对照是指加入LAMP检测试剂和裂解法提取的三文鱼DNA;标准阴性对照是指加入LAMP检测试剂和裂解法提取的虹鳟的DNA。扩增反应完成后,可以明显看出,标准阳性对照呈现黄色,标准阴性对照和空白模板都呈现洋红色,能明显区分出靶标和非靶标之间的阳性和阴性之分。这表明该引物具有特异性,能够有效区分靶标和非靶标,显示出阳性和阴性结果,从而验证了基于三文鱼COI基因设计的引物可用于三文鱼的LAMP可视化检测。此外,微针提取的三文鱼DNA (图5(D))和标准阳性对照的颜色一致呈现黄色,微针提取的虹鳟DNA (图5(E))和标准阴性对照的颜色一致呈现洋红色,这表明微针提取DNA联合LAMP技术可用于实际的三文鱼鉴别中。
Figure 5. The visual LAMP results of blank template (A), standard positive control (B), standard negative control (C), microneedle-extracted salmon DNA detection (D) and microneedle-extracted rainbow trout DNA detection (E)
图5. 可视化实验结果空白模板(A)、标准阳性对照(B)、标准阴性对照(C)、微针提取三文鱼DNA检测(D)、微针提取虹鳟DNA检测(E)
4.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证实,涂层微针能够成功提取虹鳟鱼与三文鱼的DNA,其提取浓度分别可达208 ng/μL和215 ng/μL,这表明所制备的微针具备优异的DNA提取能力,这一成果为实现1 h内完成从样本采集到结果判读的快速检测流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结合LAMP比色法作为检测手段,在结果判读中高效便捷,结果表明通过微针快速提取DNA并联合LAMP比色法能够为三文鱼的POCT体系构建提供了创新性技术路径。本研究选用三文鱼的特异性引物,实现了三文鱼与虹鳟鱼的精准鉴别,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鲑科鱼类与三文鱼的鉴别。因此,微针辅助DNA快速提取联合LAMP技术不仅为三文鱼的POCT提供了全新方法,还为其他物种DNA鉴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摆脱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针对LAMP pH比色法存在的易受气溶胶污染、反应体系稳定性不足及易形成引物二聚体等局限性,可以通过使用液体石蜡、设计密闭仪器避免开盖操作以减轻气溶胶污染,优化引物的浓度比例,添加有机添加剂、氧化石墨烯、尿嘧啶-DNA-糖基化酶、金纳米粒子减轻LAMP反应体系中的非特异性扩增,使得反应体系更加满足现场便捷检测的需求。
未来,我们期望开发出更为稳定的反应体系以突破LAMP反应的局限性,以实现DNA的快速、稳定鉴别,从而彻底摆脱对实验室设备的依赖,最终达成“采样–提取–检测”一体化操作的目标。同时,探索更适宜的样本储存方案与低成本原材料,以期推动该技术的商业化转化与普及应用,进而促进DNA鉴别技术的推广,有效遏制食品假冒伪劣现象,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2QB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M202301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