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范生眼中的“英语好老师”研究
Research on “Good English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isl.2025.9509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姜梅芳: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关键词: 新时代师范生英语好老师教师特征编码分析New Era Prospective Teachers Good English Teacher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Coding Analysis
摘要: 基于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本研究采用文本编码分析法,探析师范生视角下“英语好老师”的核心特征及其教育意涵。研究发现,其特征集中体现为“四维融合”:人格维度涵盖职业素养、个人修养与专业素养;互动维度包括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与课堂管理;教学维度依托生动讲解、多样方法与有序管理;价值维度关注能力提升、文化启迪与兴趣激发。该特征体系突显了英语学科对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及情感支持的特定需求,为未来英语教师的培养与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dvanc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study employs textual coding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a “good English teacher” as perceived by prospective teacher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oncentrated in a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he personal quality dimension encompasses professional ethics,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specialized literacy; the interactive dimension encompass classroom atmospher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teaching dimension relies on vivid explanation, diverse methodologies and structured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value dimension centers on competence enhancement, cultural inspiration and interest stimulation. This characteristic framework highlights the specific demands of the English discipline for practical competence, cultural literacy and affective support,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uture English teachers.
文章引用:姜梅芳. 新时期师范生眼中的“英语好老师”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5): 759-766.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5095

1. 引言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英语教师的作用已从单一的语言教学拓展为多元化的教育角色,如文化传播者、技术应用者、全球胜任力培养者和终身学习者等。他们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引导学生用英语分享中国的文化与经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其成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2]。教育部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具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素养,而英语教师更需在此基础上,成为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教育者。如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文化主题或时事热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践行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3]。英语教师还需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具备全球化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4]。这些新内涵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角色的高标准要求,也反映了英语教育在数字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更多依赖于感性直觉与经验模拟,而非系统化的理性分析[5]。由于个体生活背景与经验的异质性,对“好教师”的界定存在显著的主观差异性[6]。学习者的英语好老师认知会通过师生互动对教师实践产生调节作用,这种互动过程会持续重构师生双方对英语好老师的认知与理解[7]。因此,了解师范生对英语好老师的认知,可以促使教师更加系统地理解好老师的深刻内涵,正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同时培养出更好的“准教师”。本研究对L高校100名师范生对“自己心目中的英语好老师”的文字描述,运用Nvivo11软件进行质性分析与研究,探索师范院校师范生眼中的“英语好老师”形象。

2. 探索“英语好老师”特征认知的价值与意义

探索师范生眼中“英语好老师”特征对师范生的成长具有实践性意义,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首先,促进师范生职业认同与角色定位。帮助师范生从“学生”视角向“未来教师”视角转变,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通过这种反思和界定“英语好老师”的特征,使其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内涵、责任和使命,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帮助师范生构建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师范生眼中的“英语好老师”特征,往往融合了其自身的学习经历、价值观以及对未来教育的期望。探索这些特征,有助于师范生识别自身与理想教师形象之间的差距,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规划学习路径、选择发展重点,如加强语言技能、学习教育技术、提升课堂管理能力、培养共情能力等,进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成长计划。第三,提升师范生自我反思与元认知能力。探索“英语好老师”特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需要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些特征很重要?这些特征是如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我具备哪些特征?我还欠缺哪些特征?这种反思能显著提升其元认知能力,即“对思考的思考”,这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最后,帮助师范生强化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构建。“英语好老师”的核心特征必然包含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运用能力。探索过程促使师范生思考,如何将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文化知识等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可掌握、可运用的形式。这直接推动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这也是区分学科专家与学科教学专家的核心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师范生结合时代需求,前瞻性地认识到未来教育场景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从而在培养阶段就主动学习相关技能,增强应对未来职业挑战的预见性和适应力。

由此可见,这一探索过程,是师范生认知自我、联结理论、对话实践、展望未来、形塑身份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了解“好老师”标准的过程,更是师范生内在教育哲学和专业信念的萌芽与构建。对教师教育者而言,重视、引导和利用好师范生的这些认知,是提升培养精准度、增强培养活力、孕育未来卓越英语教师的关键所在。其意义是超越个体成长,惠及未来一代代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和综合素养发展,乃至提升国家外语教育整体质量的过程。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在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为了解分析师范生对“英语好老师”的理解,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研究框架[8],通过在线平台(问卷星)于2024年8月请L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涉及全校20多个师范专业),以匿名的形式,用文字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英语好老师有哪些重要特征”,以文字描述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中有关英语好教师相关描述的筛选,共收到100份文本,有效文本为97份。文本字数161983,共提及了89名英语教师,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英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经作者同意,分享文本。研究采用Nvivo11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本进行了质性分析,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3.2. “数据”提取

作为专业的质性研究工具,Nvivo11可以帮助研究者对文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解释。本研究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师生描述文本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对文本中呈现的“好老师”形象表征进行三级编码(编码详情如表1)。首先将97份关于“英语好老师”的文本描述导入编码软件中,以“四有”好老师和教育家精神的论述为轴心编码,将文本数据进行范畴分类。反复阅读。由此共整理出31个自由节点范畴;在自由节点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概念范畴的精炼、归类,共构建出个12树状节点;最终,通过对树状节点的进一步凝练,核心节点由个人特质、课堂互动、学习价值和教学能力4个部分组成。4个部分在学生心目中的顺序依次为:个人特质、课堂互动、学习价值和教学能力。

Table 1. Summary table of coding results of “good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eye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1. 师范生眼中的“英语好老师”编码结果汇总表

核心编码

参考点数

树状编码

参考点数

自由编码

参考点数

关键素养

428

职业素养

160

认真负责、备课充分、批改细致

160

个人素养

144

温柔耐心、和蔼可亲、尊重学生

144

专业素养

124

知识渊博、表达清晰、学识扎实

124

课堂互动

158

课堂氛围

75

生动有趣、幽默风趣、轻松愉悦

75

学生参与度

55

鼓励发言、多形式互动(提问/展示)

55

课堂管理

28

节奏适中、张弛有度、高效有序

28

学习价值

62

能力提升

36

帮助掌握技巧(阅读/写作等)、提高语言能力

36

思维启发

13

传播文化知识、引导多元思考

13

激发动力

13

点燃兴趣、给予信心、鼓励进步

13

教学能力

61

教学方法

20

方法多样

20

讲解生动

28

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结合案例

28

有针对性

13

因材施教、鼓励思考、关注个体差异

13

总数

709

总数

709

总数

709

3.3. “数据”的信度

为确保编码过程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双重检验机制:首先对部分文本进行历时两周的重复编码,并与初始结果进行比对;继而邀请两位小学教育领域专家对相同材料独立编码,将其结果与研究者编码进行交叉验证。经测算,两次检验的一致性系数均超过80%,表明本研究的编码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

4. 研究结果

从师范生对“英语好老师”的评价编码结果(表1)来看,师范生眼中的英语好老师特征呈现出“四维一体”的综合形象,既包含了教师通用素养,又凸显英语学科的教学特殊性。表中的参考点数反映了特征重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4.1. 关键素养特质:德才兼备是基础,职业操守与人文关怀并重

关键素养素养主要包含了职业素养、个人素养和专业素养共有9个参考点。自由编码总数428个,占编码数的60.3%,在核心节点中排列第一,成为师范生评价“好老师”的首要维度,体现了“为师先为人”的基本认知。其中职业素养是底线(160个),包括“认真负责、备课充分、批改细致”。英语作为技能型学科,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兼顾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与实践设计(如口语互动、听力训练),而细致的作业批改(如作文批注、发音纠正)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师范生特别强调这一点,反映出对“教学责任感”的重视——英语学习无捷径,教师的严谨态度是学生进步的基础。而个人素养是桥梁(144个),以“温柔耐心、和蔼可亲、尊重学生”为关键词,也是师范生眼中拉近师生距离的关键。英语学习常伴随“开口恐惧”(尤其口语表达),教师的耐心鼓励(如“即使发音不标准也会引导”)能降低学生焦虑,而“尊重学生”则体现在对不同基础学生的包容(如不歧视“英语差”的学生)。这一特征凸显了语言教学中“情感支持”的特殊性——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安全的表达环境。最后,专业素养是核心(124个)。“知识渊博、表达清晰、学识扎实”是英语教师的立身之本。师范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语言能力(如发音标准、表达流畅)和学科知识储备(如对语法体系、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因为英语教师既是语言使用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例如,“能把复杂语法讲得简单易懂”、“拓展国外文化经历”等描述,反映出师范生对“专业权威性”的期待——只有教师自身功底扎实,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逻辑与文化内涵。

4.2. 课堂互动:以“活”促“学”,构建语言实践的高效场域

课堂互动以158个自由编码数,占编码总数的22.3%,在核心节点中排列第二,包括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和课堂管理,共有8个参考点。凸显了英语作为“工具性学科”对“实践参与”的依赖——语言学习不能仅靠“听”,更需“说、练、用”,而课堂互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课堂氛围是前提(75个),包括“生动有趣、幽默风趣、轻松愉悦”这些特征。英语学习内容(如语法规则、长难句分析)本身可能枯燥,教师的“幽默风趣”(如用英文笑话解释语法、用影视片段引入主题)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同时缓解学生对“说错”的恐惧。数据显示,“氛围轻松”的课堂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互动,这与语言学习“用进废退”的规律高度契合。学生参与度是核心(55个),“鼓励发言、多形式互动(提问/展示)”是英语课堂的独特需求。师范生特别认可“小组讨论、英语配音、上台演讲”等形式,因为这些活动能创造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如模拟对话、主题辩论),让学生在“用中学”。例如,“经常让我们上台演讲,即使口语不好也会耐心引导”的描述,反映出师范生对“实践机会”的重视——语言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高频次、高质量的互动参与。而课堂管理是保障(28个),“节奏适中、张弛有度、高效有序”确保互动不流于形式。英语课堂需平衡“知识讲解”(如语法)与“实践活动”(如对话),节奏过快会导致学生跟不上(尤其基础薄弱者),过慢则降低学习效率。师范生的描述显示,“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的课堂,能让互动更有针对性(如先讲解句型再分组练习),最终实现“活而不乱”的效果。

4.3. 学习价值:从“学会”到“会学”,兼顾能力与视野的双重提升

学习价值以62个自由编码数,占编码总数的8.7%,在核心节点中排列第三,包括能力提升、思维启发、激发动力,共有7个参考点。反映了师范生对“教学成果”的核心期待——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提升,更包括思维与视野的拓展。能力提升是核心目标(36个),包括“帮助掌握技巧(阅读/写作等)、提升语言能力”,是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师范生特别关注教师对“应试 + 应用”能力的兼顾:既会教四六级阅读技巧(如定位关键词),也能指导学术写作(如论文框架),更能提升日常口语(如情景对话)。这一特征反映出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可迁移的技能方法,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思维启发是深层价值(13个),“传递文化知识、引导多元思考”体现了英语的“人文性”。师范生认为,好的英语老师不仅教“语言”,更教“文化”(如通过课文讲解西方礼仪、节日习俗),并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思维差异(如英语注重逻辑显性化,汉语注重含蓄表达)。这种“语言 + 文化”的双重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跨文化视野——这是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学习的核心价值之一。激发动力是长效保障(13个),包括“点燃兴趣、给予信心、鼓励进步”,这是解决英语学习的“持续性”问题。语言学习是长期过程,师范生特别认可教师通过“正向反馈”(如“即使回答不完美也会肯定努力”)维持学生兴趣的能力。例如,“本来觉得英语无聊,但老师让我重新有了兴趣”的描述,说明“动力激发”比单纯的知识教学更能决定学习效果。

4.4. 教学能力:教法灵活是关键,适配英语学习的复杂性

教学能力以61个自由编码数,占总编码数的8.6%,在核心节点中排列第四。包括教学方法、讲解生动、有针对性,共7个参考点。反映师范生对“教学专业性”的要求,强调教师需具备适配英语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讲解生动是基础(28个),包括“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结合案例”,是突破英语难点的关键。英语语法(如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和语用规则(如礼貌表达)抽象且复杂,教师需通过“生活化案例”(如用电影台词解释时态)或“类比法”(如用“中文把字句”类比英文被动语态)降低理解难度。师范生认为,“讲解清晰”是避免学生“畏难情绪”的核心——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学方法是支撑(20个),“方法多样”是英语课堂的必然要求。编码显示,师范生认可的方法包括全英授课(提升听力)、小组合作(锻炼口语)、多媒体辅助(如用动画演示语法)、情景模拟(如模拟机场对话)等。这些方法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输入”(听、读)与“输出”(说、写)平衡,符合语言习得“输入–内化–输出”的规律。有针对性的进阶要求(13个),“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体现教学的精细化。英语学习中,学生的基础差异显著(如有的擅长阅读、有的惧怕口语),师范生强调教师需“分层设计任务”(如给基础差的学生简单对话脚本,给基础好的学生辩论主题),并“关注沉默学生”(如主动邀请内向学生参与小组互动)。这种针对性教学,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由此可见,师范生眼中“英语好老师”的核心形象是“德才兼备、互动高效、价值导向、教法灵活”的综合体。从“为师”角度,需兼具职业操守(认真负责)、人文关怀(温柔尊重)与专业权威(知识扎实);从“教学”角度,需通过生动氛围、多元互动、有序管理构建高效课堂,适配语言学习的实践需求;从“育人”角度,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文化思维为拓展、以兴趣激发为动力,实现“语言工具”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培养;从“策略”角度,需通过清晰讲解、多样方法、针对性指导,破解英语学习的复杂性。这一形象既体现了师范生对“好老师”的共性期待,也凸显了英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输入与输出平衡”的独特要求,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5. 讨论

5.1. 主要发现

(1) 关键素养具有三重属性

本研究从师范生评价标准视角,揭示了“英语好老师”的关键素养包括职业素养、个人素养和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体现为教学责任感(如备课充分、批改细致),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底线;个人素养以耐心尊重构建情感支持,成为缓解“开口焦虑”的桥梁;专业素养则通过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确立专业权威性,构成教学能力的核心。这些发现与杨忠(2007)提出的外语教育“工具性(技能培养)与人文性(智能发展)统一”理论一致——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对应工具性,个人素养则体现人文性中的情感关怀[9]。同时,研究验证了叶澜(2001)“德才兼备”教师发展理论在英语学科的适用性:“德”(职业责任与个人关怀)与“才”(专业能力)的并重。本研究将“德才兼备”细化为三重可操作维度,其中个人素养的桥梁作用为语言教学特殊性(如“开口焦虑”)提供了新解释;补充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框架中的情感支持维度,为英语教师教育提供了新的培养目标(如增加情感管理培训) [10]

(2) 课堂互动效率由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及课堂管理三者协同保障

师范生对课堂互动的认知反映了英语教学课堂互动中,课堂氛围是前提,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和轻松愉悦的环境缓解学习焦虑;学生参与度是核心,通过多样化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上台演讲)创造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课堂管理是保障,通过节奏适中和高效有序确保互动质量。这些发现印证了Long (1981)的互动假说——语言习得依赖于真实的互动,同时也呼应了Swain (1985)的输出假说,仅有输入(input)不足以保证语言习得,学习者还需要通过被“推动的输出”(pushed output)来使用目标语言,以达到调整与改进自己的语言形式[11] [12]。研究进一步细化了互动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框架,并将Doyle (1986)的课堂管理理论融入语言教学,提出“活而不乱”的互动原则。明确了氛围、参与度和管理在互动中的协同作用,为英语教师设计高效互动课堂提供了操作性指导,如通过幽默化解紧张、通过多样化活动提升参与、通过合理节奏保障效果[13]

(3) 英语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三者的统一

师范生学习价值的认知揭示了英语教学的三个核心维度:能力提升(工具性)、思维启发(人文性)和激发动力(情感性)。其中,能力提升(占58.1%)强调教师需兼顾应试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思维启发(21%)体现为通过文化对比拓展跨文化视野;激发动力(21%)则凸显教师通过正向反馈维持学习兴趣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反映了,优秀的英语教师需同时具备传授工具技能、培育人文素养和激发情感动力的能力,丰富了教师发展理论,也为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师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

(4) 教学能力由讲解生动、方法多样、指导具体三者构成

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认知则反映了,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讲解生动、教学方法多样化和针对性指导。其中,讲解生动是基础,通过生活化案例和类比法将抽象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具象化;教学方法是支撑,以多样化的活动(如全英授课、情景模拟)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有针对性是进阶要求,通过分层任务和关注沉默学生实现因材施教。这些发现与Krashen (1985)的输入假说和Swain (1985)的输出假说高度契合——生动的讲解和多媒体辅助提供了可理解输入,而小组合作和情景模拟则创造了输出机会[12] [14]。同时,研究拓展了Tomlinson (2001)的差异化教学理论,提出英语教学中“分层任务”和“主动关注沉默学生”的具体策略[15]。构建了英语教学能力的操作性框架,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实施的课堂实践,为教师应对学生基础差异提供有效路径。

5.2. 启示与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英语教师教育需进行改革,以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教学智慧的未来教师。首先,通过强化“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注重职业操守、人文关怀与专业能力(如语法知识、跨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尤其注重情感支持能力的训练。其次,课程设计需融入互动教学策略(如情景模拟、小组辩论)和差异化教学方法(如分层任务设计),帮助师范生掌握“以活促学”的课堂技巧。同时,应加强案例教学,通过分析优秀教师的生动讲解(如类比法、生活化案例)和针对性策略(如关注沉默学生),提升教学灵活性。最后,实习环节需注重实践反馈,鼓励师范生在真实课堂中平衡输入与输出活动,并培养其观察与调整能力(如根据学生反应优化节奏),帮助新手教师适应数字时代英语教学的跨学科性。

5.3.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虽揭示了师范生视角下英语教师素养的多维特征,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集中于特定地区师范生,仅聚焦师范生视角,未追踪师范生成长为教师后的能力变化,对非英语学科或其他文化背景的适用性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通过混合方法、纵向追踪及跨文化比较,深化对教师素养动态发展的理解。

6. 结论

本研究从师范生视角揭示了优秀英语教师素养的四维结构:关键素养(职业、个人、专业)是基础,课堂互动是核心载体,学习价值是目标,教学能力是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师范生特别强调教师的“德才兼备”特质、互动课堂的实践性、学习价值的双重性(能力与视野)以及教学方法的适配性。这些发现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才兼备”理论,验证了输入/输出假说在课堂中的应用,并为英语学科教学提供了具体的素养维度。在实践层面,研究为教师教育提供了明确培养方向,如强化情感支持能力、设计多样化互动活动、实施针对性教学策略等。未来英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改革教师教育体系,将上述发现融入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的地域集中性和方法的质性倾向,未来可通过混合方法、跨文化比较和纵向追踪进一步验证素养模型的普适性与发展规律。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新时代高校师生心中‘英语好老师’的角色期望研究——教育现象学视角(2022GXJK254)”项目阶段性成果;岭南师范学院2024年课程思政文科类示范课程项目(大学英语IV)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秋爽. 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评《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2): 117.
[2] 束定芳. 构建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四新”建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与教材体系[J]. 中国外语, 2025, 22(2): 1, 12-16.
[3] 胡红辉, 曾蕾. 基于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J]. 中国外语, 2025, 22(1): 89-96.
[4] 梅勇, 张文忠. 英语专业大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外语, 2025, 22(1): 26-34.
[5] 苗学杰. 学徒观察与教师培养——“先入之见”及其对师范生学会教学过程的影响[J]. 教育学报, 2012, 8(2): 34-40.
[6] 裴长安, 李卓. 教育生活史视角下师范生眼中的“好老师”研究——基于教育自传的Nvivo11质性分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4, 34(1): 59-64.
[7] 赵金国, 贺晴晴. “好老师”的标准要求与理解认知——基于2839名师生认知的词频分析[J]. 山东高等教育, 2022, 10(2): 7-13, 2.
[8] 李树培, 叶嘉妮. 师范生眼中的“四有”好老师特质分析——基于学徒观察视角的质性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12): 62-73.
[9] 杨忠. 培养技能, 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外语学刊, 2007(6): 133-137.
[10]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 2001.
[11] Long, M.H. (1981)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79, 259-278.
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1981.tb42014.x
[12]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S.M. and Madden, C.G.,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bury House, 235-253.
[13]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Wittrock, M.C.,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ition), Macmillan, 392-431.
[14] Krashen, S.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15] Tomlinson, C.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2nd Edition, ASCD.